时间系统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根据天体的运动周期建立了时间计量系统,本节和上节内容均属时间的计量,历法度量年、月、日,时间度量时、分、秒。
一.时间及其单位
一般来说,在以上六种单位中,日是一种自然的单位,年、月为日的积累,时、分、秒为日的分割。
现代计量中基本的时间单位是秒。最初的秒长是从日长中派生出来的。日是天体周日运动的周期,如: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其中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是太阳日。而太阳日可分为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一)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P71)
1.真太阳日
真太阳日即前述的太阳日,是太阳周日运动的周期,太阳连续两次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在1太阳日中,地球自转了360059′。
(1)特点:长短不等,因季节而变化。
(2)原因:
1.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太阳周年运动的不均匀)
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59′/日,但在近日点附近为61′/日,远日点附近为57′/日。所以,当地球——1月初过近日点时,1真太阳日为地球自转360度61′的时间,
7月初过远日点时,1真太阳日为地球自转360度57′的时间。
1.黄赤交角的影响
即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速度是均匀的,由于ε的存在,真太阳日长短仍然不相等。
上面讨论地球自转时,总是假设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同一平面上,即地球自转是赤道平面,太阳周年运动也是赤道平面,忽略了ε的存在。但实际上,太阳周年运动在黄道上进行,ε=23026′。当地球自转时,太阳每日平均在黄道上东移59′,地球自转和公转不是一个平面,不能简单相加。
如图:在二分日时,太阳每日黄经差造成的赤经差较小,此时地球自转<360059′;二至日时,太阳每日黄经差造成的赤经差较大,此时地球自转>360059′。
因此,真太阳日的长度大体是二至日最长,二分日最短,二者的变幅约为±21S。
综合上面两方面因素,ε的影响是主要的,其次才是公转速度的变化。公转速度的影响是使得冬至日要比夏至日更长一些,而春分日要比秋分日更短一些。
由于真太阳日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不宜用作时间单位。科学家们以平太阳日取代真太阳日,以消除真太阳日中的不稳定因素。
2.平太阳日
(1)平太阳:在天赤道上以59′/日的速度作匀速运动的假想太阳。
(2)平太阳日:平太阳周日运动的周期。它是真太阳日长度的全年平均值。
与真太阳日相比,平太阳日消除了真太阳日中的不稳定因素,为地球自转360059′所用的时间。平常所指的时间均是指平太阳系统而言的。如1回归年=365.2422(平太阳)日,1朔望月=29.5306(平太阳)日。
但是,平太阳日的稳定性是以地球自转的稳定为前提的。当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时,这种稳定性便不存在了。因此,平太阳日的长度仍是变化的。
(二)科学上时间单位的演变
以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周期为基础确定的上述计时单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中,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一直是人们共同遵循的活动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更精密的时间计量,于是产生了更小的时间计量单位——时、分、秒。它们都是对日这一时间计量单位进一步等分而得出的。如时是日的1/24,分是日的1/1440,秒是日的1/86400。
时、分、秒的测定和表示,也是以具有稳定周期性和复现性的物质运动为依据的。利用摆的周期性运动,人们制做了用于测定和表示时间的机械钟表。后来,人们发现晶体每秒钟振荡几百万次,而且,这种振荡运动的周期非常稳定。本世纪30年代制成了石英钟,使时间计量达到每300年仅相差1秒的精确程度。随着现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微观世界中发现了更加精确、稳定的运动周期。例如,当原子受到X射线辐射时,其轨道电子从一个位置跃迁到另一个位置所产生的电磁波,振动周期每秒钟可达几十亿次,而且周期极其精确、稳定。本世纪中叶以来,根据这种振动周期而制做的各种原子钟相继问世,使时间计量达到了更加精确的程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实际上都不是匀速的。从长期看来,地球自转速度有变慢的趋势,近2000年来,一日的长度大约每过100年即增加1.6毫秒。根据天体运行周期确定的计时系统,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等活动对时间计量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则要求时间计量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精度。例如,宇航事业的发展,就要求时间计量必须高度的精确。这就促进了时间计量技术不断发展,精确度越来越高。
1.平太阳秒
科学上采用的时间单位曾经长期为平太阳秒。
1平太阳秒=1/86400平太阳日
由于平太阳日随地球自转速度而发生改变,所以平太阳秒是变化的,无法满足精密科学对时间的要求。因此天文学上自1960年起采用新的单位。
2.历书秒
1.产生:由于平太阳秒长短不等,天文学家转向寻找长度不变的“秒”。由长期观测得知,地球公
转周期相当稳定,于是人们设想,把地球公转周期的若干分之一定为“秒”长,也许会相当均匀。
因此诞生了新的时间单位“历书秒”。
2.长度:P128
3.优点:历书秒是等长的。由于历书秒联系地球的公转,而公转比自转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且历书
秒不是联系每年的公转,而只是按照1900.0年的情况,将回归年的秒数定为31556925.9747秒。
无论以后回归年的秒数发生怎样的改变,天文历书永远采用同样的秒长。
4.缺点:由于历书秒的测量精度不高,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定义了新的秒长:
3.原子秒
1原子秒=铯原子跃迁振荡9192631770次所用时间。
原子秒既不联系地球公转也不联系自转,而是以原子跃迁振荡为依据。原子秒既克服了平太阳秒的不均匀性,又克服了历书秒测时精度低的缺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时间单位。
二.时间的测定
时间是由天体的时角测定的。
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表现为天体自东向西的周日运动,因此一天中,时间的流逝表现为天体时角的持续变化。
被选定用来度量时间的天体有二:γ——恒星时;⊙——太阳时。
(一)恒星时S
恒星时即春分点的时角。S=tγ=α+t=α午
由于天球上并没有明显的春分点的标志,故恒星时并不是直接测定的,而是根据恒星的赤经间接获得的。只要观测一下位于中天的恒星,再查出该恒星的赤经,便可知当时当地的恒星时。
(二)太阳时m
太阳时是根据t⊙度量出来的时间。
1.定义:m=t⊙+1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