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概述1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特点有其独特性。
如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特点,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例如,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抽象思维。
身体发展也遵循一定规律:首尾方向:人的头部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躯干和四肢;大小方向: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速度不同,从发展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如人的神经系统发展较早,三四岁时脑重量已经达到成熟时的80%,9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此外,人的心理机能有一定的关键期: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中年级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
个体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到了小学5年级开始发育,而有的同学可能到初二才开始发育。
(4)差异性不同个体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如有的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擅长逻辑运算,有人长于言辞。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心理发展观,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也就各不相同。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蔡红梅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目录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九章 问题与创造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目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二、研究的方法
• 观察法:直接观察记录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 特征及行为变化
观察内容确定,目的性,随时记录,时间短, 反复观察
• • • •
实验法 自然,实验室 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 (突出特点) 教育经验总结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
• 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 展的基础。 •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 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 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关于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 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 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思考:关键期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教育最佳时期 ,心理敏感期 矛盾冲突突出,教育跟进
• 3.评价/反思过程 •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 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 和反思。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2.初中生 心理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高涨 ,追 求独立和自尊
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片面性 ,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 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方面,开始由注重外部表 现的具体评价向以抽象慨括为主的 抽象评价转变,能够把一些社会准 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独立生活能力和社 会适应能力较初中 增强
➢更能自发或在外界要求下对 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
➢阅读成绩、推理测验成绩好 ,创造性设计成绩优秀
改变冲动型—自我指导式训练
“现在我们来……问题是要求整个圆的长度……那是周长, 那么求周长的公式是什么呢? ……哦,别忙着去求周长, 要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搞清楚,我最容易犯的毛病是题意 还没有搞清楚就急匆匆地找答案……”
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服务
平衡(equilibrium)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 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论
形式运 算阶段
前运算 阶段
具体运 -算阶段
感知运 动阶段
0岁
2岁
7岁
11岁
成人
感知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or Stage)
性格特征
性格差异 性格类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的概念 2、智力的水平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 智力的团体差异
3、智力类型差异 4、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1、智力的概念
“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像智力这一概念那样如此广泛地 被人运用和接受,同时又如此难以捉摸、令人困惑。”
——斯滕
4.心理发展的动力
天性—教养之争(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良好心理发展。
下面,将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幼儿期到青春期都会经历各个阶段。
在幼儿期,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和情感发展。
幼儿时期的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观察来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还比较低,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关心。
在儿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增加。
儿童时期的学生逐渐掌握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开始了解和分析周围的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同伴进行社交互动,学习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形成。
青春期是个人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形象,对其他人的评价也开始敏感起来。
此时,学生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引导,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其次,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的角色非常重要。
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教育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学习。
其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学生在学校中可以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儿童期是一个人思维、情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的教育方式和个性化的发展支持对于儿童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要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
1. 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重要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在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知识,并且在情绪方面经历了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学龄前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表现出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龄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开始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等。
遗传基因决定了儿童个体的潜力和发展方向,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等。
社会环境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学校教育、同伴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3. 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教育对于塑造儿童的价值观、品德和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在幼儿期,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学龄前期,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学龄期,儿童应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并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儿童教育的方法儿童教育的方法应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注重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教育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学龄前期,教育者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龄期,教育者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活动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 活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不断内 化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对发 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2、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 1)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由外向内发展
•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 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发展过程:个体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开始 于外部环境。即先是外部的刺激作用于发 展个体,然后个体借助于中介工具将其内化, 使外部东西转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 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 丰富的环境或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儿童认知发 展的进程。
• 6、教育教学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方法,如可采用游戏式教学、同伴影 响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和实验式教学等。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 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如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
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 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3 岁)、幼儿期(3岁到6、7岁)、童年期 (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 20岁)。
• 教学的作用:
•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阶 段(“唯一好的学习是先于发展的学习”)
•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可以走 在发展前面)
(一)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心理发展指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 转化。
•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唉,因为脸上 有小痘痘,同 学们都叫我 “美丽豆”!
教育心理学
②高中生的价值观初步确立
• 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热衷于哲学探讨。 • 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 • 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 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①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②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③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初中二年级是个体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
教育心理学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 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 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 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
高中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身 体发育增速减慢,体态体型发
生较大变化;
②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 育: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
育基本成熟;
③性生理成熟
教育心理学
(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 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 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 • 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 协同发展
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 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 后于生理的发展。 • 动荡性: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 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 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 的不平衡性,造成了高中生心理 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 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随着中国的心理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心理学的国际化与中国化的结合,其标志性事件是2004 年中国心理学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3.陈鹤琴写成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
1925 年写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这部名著。
4.1985 年我国第一份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由朱智贤教授任主编。
5.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
比如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主要体现的是孔子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心理学思想基础。
2.1882年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
3.普莱尔被称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三、实验法1.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2.实验法实施的要求:(1)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
(2)制订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即要给出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要使研究的自变量可以进行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
要注意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和保证实验条件控制水平一致。
(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
(4)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
(5)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思维
❖ ②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以分为: ❖ 聚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指将所拥有的信
息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答案 或一个最优方案的思维。 ❖ 发散思维又称分散思维,是指将所获得的信 息朝各个方向扩散,沿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 案的思维。
❖ 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 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意识三个方面。
❖ (1)个性心理倾向性
❖ 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系统。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 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不同的人 个性心理倾向性不尽一致。
3)记忆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 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人脑感 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 与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 容。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 迹,并在一定条件下以经验的形式重现出来, 这就是记忆。它是过去经验在人脑的反映。
4)思维
❖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共 性过程。
❖ 心理过程有注意始终伴随。
(1)认知过程。
❖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广义的认知和认识的 内涵基本相同,它是人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 过程。
❖ 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1) 感觉与知觉
❖ A.感觉 ❖ 感觉是指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心理学讲座
❖ 第一讲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第二讲 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
这些孩子怎么了?
❖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非常听父母和老师的话, 表现温顺和乖巧。但一走入青春期.孩子仿 佛变了个样,再不是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了.也不是老师那听话的好学生了。在教师 或家长面前他们采取全封闭态度,摆出一副 大人的姿态。对教师、家长的忠言,青春期 的孩子常常是抵触的;对教师、家长的关心, 他们置若罔闻,甚至感到是多余的,表现得 不耐烦。
4)思维
❖ ③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不同,思维可以分 为:
❖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常 用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 创造性水平较低。
❖ 创造思维是指以独特的、新颖的、首创的方 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 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 5)想象
❖ 人们不仅在头脑中能再现经历过的事物的形 象,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创造事 物新形象,这种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想象。
悉的,也是宇宙中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每一个人都具有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感知、 记忆、思维、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性 格、个性,等等。这些都属于心理现象。 ❖ 为了便于研究,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区分 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 心理过程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这些孩子怎么了?(续)
❖ 教育者们希望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到学习上, 做个好学生,而他们或是口是心非地答应着 或是做出无声的反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被 一道无形的墙隔成了两个世界.使教育艰难 地前行。教育者在为此担忧的同时,可能会 发出疑问:这些孩子怎么了?
第一讲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第三节 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它是指 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间接的、概 括的反映。
❖ ①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思维可以分为: ❖ 动作思维是指借助于实际动作而进行的思维,
思维的客体只能是正在操作的物体。 ❖ 形象思维是指借助于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
思维。 ❖ 抽象思维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思维。解决问
学习目标
❖ 1、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认识人的 心理本质。
❖ 2、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 3、理解学生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人格发
展与教育的关系,了解几种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意义。 ❖ 4、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和性格差 异及因材施教。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什么是心理 ❖ (一)心理现象 ❖ (二)心理的实质 ❖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规律性) ❖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什么是心理
❖ (一)心理现象 ❖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是人类最普遍、最熟
❖ 人们把感觉与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2)注意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得以产生和进行的必不 可少的心理属性,但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 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 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既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 端和起点,又是保证心理活动继续进行的条 件。
❖ 可以将注意分为以下三种: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 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人 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2.个性心理
❖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是一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 件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 独特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
❖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的社会环境、 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形成了人的 个性心理的差异。
❖ (2)情绪与情感过程 情绪与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 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3)意志行为过程
❖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而 且还能自觉地、能动地变革现实。这就需要 人们的意志。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 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触压觉、冷暖觉、痛觉)、运动觉、平衡 觉、机体觉等。
❖ 人类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的了解是从感觉开始 的,如果没有感觉,一切较高级的心理现象 将无法产生。
B.知觉
❖ 知觉是指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可以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 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触摸觉;正确的知觉与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