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34f6723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c.png)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水生植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可以在水中生长,不同于陆地上的植物,水生植物具有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的功能。
在实践中,许多城市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引进水生植物来对水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水生植物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和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其次,水生植物可以稳定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有效遏制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
最后,水生植物还能减少底泥中的废气排放,防止氧化还原反应对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在水体中引进适宜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对水体进行治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比如,在河流和湖泊中引进睡莲,既可以增加水体的氧含量,有助于水中生物的繁殖,又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有效遏制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在河床上铺设适当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
另外,水生植物的引入还能有效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对底泥中金属离子、氮、磷等进行吸收和分解,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底泥污染对水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水生植物的生长。
总的来说,水生植物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也是一种能够实现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
二、水生植物对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够有效修复水环境污染,这也是将水生植物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引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以及环境的改善。
具体来说,水生植物的引入可以使水体的水位得到改善,形成多个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对水体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水生植物对水质的修复还有助于河流的生态系统建设。
比如,绿色藻类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河流的生态系统耐受性,促进水体中的营养循环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生长还可降低水中硝化细菌数量,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合理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239b5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0.png)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合理应用摘要: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也间接地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
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技术,它不仅能够提高水质、吸收、输送水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还对提高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环境具有巨大价值。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生态修复;应用前言: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人口密度增加及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水体污染日渐加剧。
城市发展初期,水体主要集中于防洪排涝,对其生态、景观等重要功能有所忽视,导致水环境生态失衡,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干扰,而且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因此,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极为紧迫。
1、水生植物的水环境生态修复作用水生植物植株作为水生生态系统核心构成,在能量、物质循环中充当重要协调角色。
水环境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水生植物可对水体中有机质颗粒进行吸附、沉降等,植物自身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作为水体中污染颗粒和微生物核心介质。
水生植物可凭借自身根系菌胶团,促使悬浮于水体中地物质沉降。
水生植物可及时拦截水体中泥砂等污染物,缓解水体中污染负荷。
水生植物可通过多种作用将水体中的营养盐转化为自身物质,或通过代谢工作将其排放。
随着植物不断生长,需定期进行收割,以免植物叶片落入水体,造成水源二次污染。
不同物种、污染源,均会干扰植物吸收污染物实际成效。
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作用下,可将水体中 N、P 降解,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最终产物传输至根系,并形成两大区域,即无氧、有氧,供给水体中好氧、厌氧微生物各有所得,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对水体中藻类繁殖生长具有约束作用。
2、影响水生植物水生态修复的环境因素2.1光照在水生态系统中,由于污水的排放以及海水中存在的悬浮物颗粒都直接导致水体透明度的降低,水体透明度降低就会致使水中光照不足。
当水中光线严重不足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无法正常运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由此可见,水体透明度是间接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因素之一。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a799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1.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水生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水中或水域附近的植物,包括水生藻类、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水生植物与水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能够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和暴露于水中的根系,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的修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综述。
一、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水生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根系吸收营养物质,防止水中富营养化过程的发生,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还能够吸附和储存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质,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研究表明,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显著地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氮、磷含量,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程度,提高水质。
二、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生植物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促进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等方面。
水生植物能够提供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增加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的枯落物和根系能够促进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沉积,改善水体底部的生态环境,促进底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通过这些方式,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提高水质。
三、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机制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提升主要是通过其生理生态机制实现的。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促进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磷的循环。
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水体中的碳酸盐含量,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还能够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对水体环境产生影响。
水生植物的这些生理生态机制是其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水生植物的应用与展望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的修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在水体修复和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程度。
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
![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47155de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a.png)
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水生植物和水体生态的修复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1.1 水生植物的概念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
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贾鲁河为例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贾鲁河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332f04a3c1ec5da50e27050.png)
L i n n . ) 、莼 菜 ( B r a s e n i a s c h r e b e r i )、菱
( T r a p a q u a d r i s p i n o s a R o x b . s p p . ) 、萍 蓬 草 ( N u p h a r p u mi l u m )等 。 4 、挺 水 植 物 。挺 水 植 物 形 态 直 立
挺 拔 ,茎 叶挺 出水 面 ,根 或地 茎 扎入 泥 中生长 发育 ,绝 大 多数 具有 茎 、叶 之分 ,花 色 艳 丽 ,花开 时 离 开 水 面 。 以千屈 菜 ( L y t h r u m s a l i c a r i a )、 芦 苇
该处 理系 统在治 理水环 境 工作 中 的功
能和作用。 ( 二)常见的水生植物 1 、沉水植 物。沉水植 物根扎 于水 下 泥土 中 ,有 的茎生 于泥 中 ,全 株沉 没 于水面 之下 。这类植 物 在水下 弱光 的条 件下 也能正 常生 长发 育 ,水 质较 好 的环境 里能形 成水 下森林 。常见 的 水 生 植物 有 眼 子 菜 ( P o t a mo g e t o n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以 贝百 贾鲁 , 河为 H J 例 l J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摘
邢伟明 的河道 治理 中,水生植物 不仅 有去污的 能力,更有水质监 测、景观营造 的作 用 , 探 讨水 生植 物在 生态修 复技 术 中的应
用、作用机理及 影响因素,以期在 河道综合 治理 中为水生植物的生态修 复应 用提供一 定的参考。
养过剩 时 ,营养成 分会 占据 整个水 面 , 影 响沉水 植 物 的生长 ,从 而 导致 整个 水体 系 统 的破坏 。常 见 的漂 浮植 物有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da9e85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1.png)
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水生植物是一种生长在水体中的植物。
它们在水体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促进水体生态平衡的恢复。
水生植物的修复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物种特性和水体质量等。
以下是对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详细阐述。
水生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和有机物质来净化水质。
首先,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溶解有机物,如氮、磷等,减少水体中的养分浓度。
这些养分是水体中藻类和细菌等其他微生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当水生植物吸收养分时,会限制这些微生物生长的速度,从而抑制藻类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固定底泥,稳定水体底质,减少水流对泥沙的冲刷。
水生植物的根系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体修复过程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水体沉积物的吸附能力,减少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浓度,从而改善水体的质量。
以上是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的主要机理,但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环境条件是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生植物对水温、光照和水体流速等环境因素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的物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合适的水温、适宜的光照和适度的水流是水生植物生长和修复效果的关键。
其次,物种特性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
不同的水生植物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养分吸收能力和适应性等特点。
选择适合当地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可以增加修复的效果。
最后,水体质量是水生植物修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修复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浓度过高,将限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修复效果。
因此,在水体修复中,应根据具体的水体质量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水生植物物种进行种植。
合理管理水温、光照和水流等环境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改善水体质量,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ece8ce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a.png)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水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许多国家采用了各种措施进行治理。
其中,使用水生植物来修复水体环境已经被广泛应用。
水生植物指的是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其生长周期和生态需求与水体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促进水质的改善。
因此,水生植物成为生态修复和水污染防治上的一种有利工具。
一、水生植物的分类和特点水生植物按生长环境和水体本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等。
其中,沉水植物是生活在湖泊、河流、池塘等水域中的植物。
其叶子浸泡在水中,根部建立在底泥中,长成茂密的水草丛,净化水体,增加水中氧气供应。
水生植物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长期在水中生长,不需要大量的土壤、氧气等条件,耐受水体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等。
其次,水生植物是一种高效的吸收器,可以通过化学吸附、微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将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完全吸附和降解,促进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降解。
再次,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生物滤网的方式,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减少有害菌的繁殖,防止水体中的潜在食品链受到影响。
二、1.水生植物的物理效应水生植物的物理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降低水位和水流率,减弱水势,使水体中的沙石等物质不易流动,减小水深,促进有益植被的生长。
另一个是通过水生植物的生物缠结和根系等等在水体中滤去悬浮物、沉淀物,过滤物质的多少与水生植物的密度和高度有关,越密集,效果越好。
这样,人工湖泊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自然水分解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2.水生植物的化学效应水生植物的化学效应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通过光合作用,水生植物可以利用自身的能量将水质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转化为氧气,降低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从而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39e0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9.png)
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摘要】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包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通过实验和文献综述,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净化效果,其中浮叶植物能有效吸收养分,沉水植物能促进底泥还原,漂浮植物具有快速增长的特点。
结论部分对三种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比较,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和推广应用建议。
本研究对于水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关键词: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生态修复、净化效果、比较、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养分,特别是氮、磷等化学物质,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最终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给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中的重要生物成分,具有很强的净化水体的能力。
通过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水体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
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水生植物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效果上,但对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和效果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进行系统比较和分析,为未来的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通过此项研究,有望为解决当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净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最适合用于水体修复的水生植物种类。
通过深入分析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特点和生态效果,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制,探讨提高水生植物净化效率的途径和方法,为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水体生态修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2a7aff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d.png)
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常见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
1.湿地修复: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通过建造人工湿地、恢复自然湿地等方式,可以有效修复水体生态。
2.植物修复:通过种植具有吸收营养物质、降解污染物等作用的水生植物来修复水体生态。
如喜旱莲、凤眼莲、黑三角草等。
3.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可以有效增加水体底栖生物数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比如水生虾、螺蛳等。
4.化学处理:如投放硫酸铜、氢氧化铝等化学药剂,杀死污染物中的有害细菌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挥发的物质。
5.生物法修复:通过投放用于处理水污染的微生物菌剂来修复水体。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同时亦能够促进水体自净作用。
6.土壤修复:在水体入口处种植具有吸收重金属、磷等物质能力的植物,通过根系吸附,吸收水中有害物质,将这些物质抽出,达到水环境净化的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fb7f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7.png)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11-12T11:34:08.054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3期作者:张盼红牟雪[导读] 水生植物凭借自身功能及作用,对水环境修复治理有着绝对优势。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01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水生植物的作用及功能,接着分析了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最后对水生植物在修复中的应用配置原则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作用引言:水生植物凭借自身功能及作用,对水环境修复治理有着绝对优势。
为提高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治理成效,需明确水质、水深及周边环境,遵循配置原则并合理选种,考量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合理性,保证对水环境的净化成效。
1水生植物的作用及功能1.1物理作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有机质颗粒有着吸附、沉降等作用,作为水体中的污染颗粒和微生物的核心介质,植物自身的比表面积较大。
水生植物凭借自身的根系菌胶团,促使悬浮于水体中的地物质发生沉降,也可及时拦截水体中泥砂等污染物,减轻水体中污染负荷。
1.2吸收作用水生植物可通过多种作用将水体中的营养盐转化为自身物质,或通过代谢功能将其排放。
需定期收割不断生长的植物,以免叶片落入水体,造成水源二次污染。
不同的物种及污染源,均会对植物吸收污染物造成影响。
1.3协同作用在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可将水体中N、P降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最终产物传输至根系,并形成无氧、有氧两大区域,供给水体中好氧、厌氧微生物,净化作用较强。
1.4化感抑制作用水生植物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对水体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具有约束作用。
2水生植物在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2.1沉水植物的应用沉水植物,主要是指根茎在泥土中生长,整株都沉侵在水中的植物。
该类型植物有着比较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其大多数叶子是狭长的,呈丝状,可以将水体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吸收,就算是在水下,依旧可以茁壮生长。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a52eda4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b.png)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鲜资源,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领域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方法和环境保护措施。
一、水产养殖中的生态修复水产养殖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污染等。
为了恢复水体生态平衡,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
1. 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具有吸收养分和改善水质的功能,可用于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修复。
适当引入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莼菜等,能够吸收过量氮、磷等养分,减少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
2. 人工湿地建设人工湿地是一种模仿自然湿地生态功能的修复手段,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可以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人工湿地建设可以增加水域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的生态恢复。
3. 水生生物修复适当引入一些水生动物,如鱼类和螯虾等,可以帮助清除底泥污染物,促进水体的生态修复。
这些水生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减少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改善水质环境。
二、水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养殖面积和密度控制合理控制养殖面积和密度是减少废水排放和养殖污染的有效途径。
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环境。
科学制定养殖规模和密度,能够有效减少养殖排污量,保护周边水域环境。
2. 污水处理技术养殖废水是水产养殖所产生的主要污染源,为了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需要采取适当的污水处理技术。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生化处理等,通过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 养殖水质监测建立养殖水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养殖水质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科学监测水质指标,可以评估养殖环境的健康状况,并加强管理措施,保障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e1b49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6.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摘要】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综述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的影响机制、修复富营养化、吸附污染物、改善氧气供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净化水体、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吸附和富集化学污染物、提高水体氧气含量并维护水体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在水体质量修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水生植物在水体质量改善中的作用机制和修复效果的优化,以推动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
通过加强水生植物研究,有望为水体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策略,进一步推动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质量、修复、研究、综述、影响机制、富营养化、污染物、吸附、富集、氧气供应、生物多样性、重要性、发展方向、管理、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包括水蕨、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多种类型。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发展的加剧,水体受到了各种污染的威胁,如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造成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生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吸收营养物质、提供栖息地等方式改善水质,还可以促进水中氧气供应、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机制和作用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水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水生植物在水体质量修复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也有助于保护水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本文将对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分析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的影响机制、修复作用以及在水体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探讨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水生植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功能。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f7eee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4.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在水体质量修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体质量的修复主要是指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以及其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来改善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组成,进而提升水体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中的生物组成部分,通过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生态功能,对水体的质量具有调节和修复的作用。
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和吸附水体中的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营养物质等污染物质,从而降低水体中这些污染物的浓度。
水生植物还能通过其根系系统拦截、过滤和降解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对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减少水体中养分的过量积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暴发。
针对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提升的研究,国内外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野外观测。
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机制、吸附和吸附污染物的能力以及根系系统对水体中有害物质拦截和降解的效果等方面。
观测研究主要通过野外监测和样点调查等方法,对水生植物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对水体质量改善的贡献进行评估和量化。
这些研究为水体质量修复和生态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f3862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6.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摘要】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
本文通过对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在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机制、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合水生植物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分析了其在水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在水体净化中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水生植物的净化机制和生态学效应,以推动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
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望成为未来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净化、氮、磷、污染物、生态系统、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净化效果、适用范围、研究方向、水污染治理、重要性。
1. 引言1.1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重要性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净化效果已被广泛认可。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有效提高水质。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浊度和微生物有很好的过滤作用,可以改善水质。
在生态学方面,水生植物还可以通过增加水生物的栖息地,促进水中生物的生长和繁衍,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植物还能够防止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繁殖,避免水华的产生,保持水体的清洁。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善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机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深入研究水生植物的作用机制和提高其净化效果,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物的减排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深入了解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转化和降解等过程,为进一步优化水体净化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175130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c.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方式来修复和提升水体质量。
本文对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和转化污染物质是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主要方式之一。
水生植物通过其根系和叶面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氨氮等,同时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水生植物对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也有显著的吸收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水体的营养盐含量及水藻的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水生植物还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来修复和提升水体质量。
例如,水生植物能够提供棲息地和食物链基础,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防止水体的风化和侵蚀,维持水质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体的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
具体来看,水生植物能够降低水中的营养盐和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减少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光合能力,保持水体的透明度和生态价值。
同时,水生植物在水体修复中发挥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与污染物质的互动关系、与动物群落的生态关系、与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将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水生植物的修复方式和条件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方式主要有增植、迁栽、递进式植物修复等。
其中,增植是指通过增加水生植物数量和覆盖面积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迁栽是指将生长强壮的水生植物迁移至污染水体,并利用其生长和繁殖形成防护带和吸附带,增强水体的自净效果;递进式植物修复是指依托植物的自我修复机制,逐步修复前后污染负荷过重的水体。
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1.水质适宜条件:水生植物修复水体需要有适宜的水质环境,过高的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修复效果。
2.气候环境条件:水生植物适宜在气温较高、湿度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并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cb9fe7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f.png)
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水生生态学: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水,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水体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海洋等,不仅为无数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还在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体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保护与修复水体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水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重金属和有机物,如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其次,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氮、磷等营养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
此外,过度捕捞、填湖造地、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也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同时,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应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业对水体的污染。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生态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修复水体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生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式,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例如,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改善水质。
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物理修复方法也是修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1274d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c.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研究综述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中的生物降解和氧气释放,具有重要的水质改善作用。
本文对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应用于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前景。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和磷等无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实验证明,水生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叶片和茎部的生物吸附作用,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和磷,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水生植物通过促进水中的微生物降解,进一步改善水质。
水中的微生物是水体中有机废物的主要分解者,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能够提供丰富的生境和庇护所,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促进了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根系和绿色植物表面都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这些微生物能够有效地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表面通气和叶片运动等途径,促进水体中氧气的释放,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
水体中的氧气是水中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叶片呼吸、根系通气和水中气泡的释放,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水体中的氧气释放,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具有优良的氧气测量能力,能够从水中吸收氧气,并将其释放到水体中,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
水生植物在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水生植物能够为水体提供良好的生境和庇护所,促进水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水分和适宜的营养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水体中的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的生长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提供食物、栖息地和避难所,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def1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d.png)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摘要】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影响因素、机制、种类对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及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适用性进行了综述。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从而改善水质。
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生长环境的差异会影响其净化效果,因此在选择植物进行水体修复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研究水生植物与微生物共同净化水体的机制,以及开发更多适用于不同水体条件的水生植物种类。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环保修复水体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作用、影响因素、净化机制、植物种类、修复适用性、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多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水环境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富营养化水体容易产生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浑浊、缺氧、腐泥积累等问题,影响水体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
而水生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水生生物,具有过滤水体、吸收富营养化物质的能力,对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水生植物净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生植物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潜力。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阻断富营养化物质向藻类等有害生物的转化路径,从而有效改善水体的营养状况。
深入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水体生态系统失衡,水质恶化,甚至出现蓝藻水华等问题。
而水生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吸收营养物质、净化水体的功能。
研究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65a8a2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7.png)
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提升的研究综述
水生植物是生活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群落,包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对水体质量修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氮、磷、重金属等。
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附和拦截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起到过滤作用。
水生植物
的叶片和茎内的细胞结构能够吸附和转化氮、磷等无机养分,使其从水体中被固定和去除。
水生植物还能够吸收和富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减少重金属对水体和生物的危害。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生物降解作用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水体中的有机物包括有机废弃物、农药和工业废水等。
水生植物的根系和茎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将
其分解成无害物质或转化为植物自身的养分。
水生植物通过与微生物的共生作用,形成一
个稳定的有机物降解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水生植物能够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维持水生生物呼吸和生态
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水生植
物的根系和茎叶也提供了大量的气体交换表面,促进水体中氧气的弥散和循环,提高了水
体的氧气含量。
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减少水藻的生长。
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藻类是水体
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生植物通过竞争养分、遮阻光线和释放抑制物质等方式,抑
制水藻的生长,减少水体中的藻类密度和生物量。
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根系也能够降低水体
中的颗粒物浓度,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1、1 水生植物得概念为一生态学范畴得概念。
并没有一个统一得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得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得环境下形成得一种形态上得适应类型,也就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得综合作用在外貌上得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得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
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得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得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得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与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得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得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得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调节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您给得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与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与无机碳得形态与含量等;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与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与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得过量繁殖,减少水华得暴发,维持较高得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得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与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与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与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得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得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第二章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得影响2、1 光照强度光补偿点与光饱与点就是植物需光特性得两个主要指标。
真光层深度就是指在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得部分,其底部为临界深度,即水柱得日净初级生产力为0值得深度,也就就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平衡得深度,也称为补偿深度。
按经验瞧,光补偿深度一般就是水体透明度得1、5倍,或光照强度约为表面光强得1%处得水深。
只有实际水深小于或等于光补偿深度得水域,沉水植物才能生长。
2、2 温度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代谢活动得影响、对其越冬与繁殖得影响、对其生长竞争得影响。
多数水体水生植被恢复或重建就是通过整株移植或利用其她营养体进行,主要依据就是其具有广泛而高效得无性繁殖系统。
2、3 pH对无机碳源得影响、对非离子氨得影响。
某些沉水植物在水体低无机碳条件下会产生各种形态与生理适应机制,如长出浮水与挺水叶片吸收空气中得CO2,从沉积物中吸取CO2,CAM途径,C4途径,以及吸收HCO3作为无机碳源等,这些都就是解决无机碳源不足得有效途径。
2、4 底泥底泥得质地就是指底泥得粗细情况,就是底泥重要得物理性质之一。
pH与氧化还原电位被认为就是影响底泥磷吸附与释放最重要得因素。
pH对于底泥磷释放得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磷得存在形态:偏酸性时,磷主要以H2PO4形式存在,此时沉积物对磷得吸附沉淀作用较大,不利于沉积物内源磷得释放;在碱性环境下,过量得OH与PO43发生反应而造成Fep,AlP得释放,随pH增高,磷酸根离子从沉积物中解吸速率加快,使更多得内源磷释放进入上覆水体。
氧化还原电位高(底泥处于好氧状态),沉积物中得铁与锰以Fe3+与Mn2+形式存在,易与磷结合,以沉淀物得形式稳定沉积在底泥中;氧化还原电位低时,Fe3+还原成Fe2+,与磷酸根得反应产物由难溶得磷酸铁沉淀转变成溶解性得磷酸亚铁,使磷酸根脱离底泥进入间隙水,进而向上覆水扩散。
SO:pH>8, 厌氧状态下水体中P增加,不好。
底泥再悬浮过程中,上覆水中无机矿物颗粒等显著增加,会使上覆水中得可溶性磷被迅速吸附,重新进入底泥,进而形成难被生物利用态磷。
2、5 水位与水流2、6 动物牧食第三章水生植物得生态功能3、1 初级生产功能3、2 水生植物得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3、3 底质环境稳定功能3、4 营养固定与缓冲功能3、5 水生植物得清水功能3、6 水生植物对藻类得化感作用化感作用:指植物释放得次生代谢产物对环境中其她植物有利或不利得作用。
3、7 其她生态作用第四章主要水体污染物对水生植物得影响4、1 高氮磷营养盐得胁迫作用研究了不同胁迫条件对苦草、菹草与伊乐藻生长力、可溶性蛋白、叶绿素、SOD、POD等得影响4、2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植物得影响4、3 重金属污染第五章重建水生植被得主要理论依据5、1 多稳态理论:5、2 营养盐限制理论5、3 生物操纵理论第六章水质改善与水生植被重建与管理6、1 水生植被恢复、重建得主要环境障碍、应对措施与一般步骤主要障碍与应对措施:障碍一:透明度低导致水下光照不足应对措施:1、用人工湿地净化;2、用生态砾石净化;3、用植物浮床净化水质;4、用漂浮植物净化水质,如凤眼莲;5、用人工水草净化水质,如阿科曼;6、投撒高效净水剂(化学品)、噬藻微生物、生物菌剂;7、水下光补偿技术;8、用包含有贝类等多种底栖动物得生物反应器净化水质;9、有条件时,净化水位。
障碍二:底质有机物过多导致厌氧环境应对措施:1、原位处理技术。
a、用膜覆盖后再回填泥沙;b、基底改造,如掺入泥沙;c、原位化学处理,主要用于控制底泥中磷得释放,如通过投加硫酸铝、硝酸钙等化学剂来降低底泥中得磷向水体释放;d、原位生物处理,即向底泥中投加微生物以促进底泥中有机污染物得生物降解;e、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即向底泥中投加石灰、火山灰与水泥等化学物质,降低底泥中污染物得溶解度、迁移性或毒性,主要针对受重金属污染底泥得处理;f、曝气以增加有机物氧化,改变厌氧环境,可通过水下充氧或干塘得方式进行。
2、易位处理技术。
主要就是疏浚。
障碍三:水中氨氮与有机物浓度过高,毒害植物应对措施:同障碍一中应对措施1、2、3、4、5、6、8障碍四:风浪干扰应对措施:设置防浪带,水生植物得恢复从湖汊湖湾开始,逐步推进。
障碍五:水位剧烈变化应对措施:可控性不大障碍六:动物牧食应对措施:捕获草食性鱼,尽量减少其存量,待植被完全恢复,生物量足够大时,可以放养一定得草食性鱼用于控制植物得过量生长。
其她障碍:如藻毒素等。
应对措施:除藻技术湿生与漂浮植物最易恢复,沉水植物最难恢复。
恢复/重建水生植被工程得一般步骤:1.调查与制订方案对目标水域得水质、底泥、污染源、水生生物等情况做调查,收集相关历史与现实资料,根据其现状,制订恢复/重建水生植被得技术路线与详细方案,如就是否需要清淤、就是否需要改良底质、选种什么植物、植物种植区域得大小与位置等。
做到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尊重自然规律,经济有效。
2.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植被得恢复必须以控制营养负荷为前提。
一切生态修复工程得前提就是截污,包括点源与面源。
3.鱼类控制在重建水生植被时,要尽可能地去除鱼类。
4.水质与底质改善受污染水体得水质与底质往往较差,不能满足水生植物定植成活得要求,如透明度低、底质厌氧、氨氮浓度高等,so在植物种植前,需对水质与底质进行改善。
注:对于较大水域,在初期可不需要全水域实施恢复/重建工程,可选择水质与底质较好得区域优先实施,一旦先锋植物群落建立,就能很快扩张,从而达到预定目标。
先锋植物:指在水体修复过程中,最先在水里种植得植物。
5.先锋植物定植与先锋群落得形成根据水质与底质情况,选择合适得先锋植物与合适得种植时机。
要选择水位较低、透明度相对高得时机(冬、春季)进行种植。
6.人工调控,实现种群替代与群落结构得优化先锋植物定植与扩展后,需要丰富与优化植被结构。
一般而言,刚重建得水生植被结构较简单、物种少、稳定性差,需要尽快增加物种,优化结构,增强系统得稳定性与抗逆性。
机械收割就是调控沉水植物得有效措施之一。
7.健康系统形成与维持通过调整渔业结构,即放养适当得草食性鱼来控制水生植物得过度生长就是一个有效得手段。
6、2 外源污染控制包括点源与面源,点源性污染主要包括各种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出及其她固定排放源。
面源包括地表径流、农业面源污染及湖库养殖污染。
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按作用原理,分为物理、化学与生化三类,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吸附、过滤、膜分离技术,去除污水中大颗粒与胶体;化学方法包括混凝、氧化还原、高级氧化等技术,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生化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去除污水中COD、N、P。
按处理程度。
按处理方式。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1.人工湿地技术(水平流、潜流、垂直流)2.土壤净化床削减外源污染3.CRI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 控制外源污染4.湖滨生态带与水陆交错带对外源污染得净化技术6、3 内源污染控制6、7 水生植物群落得调控与管理中小型湖海中恢复沉水植物前,一般要控制草食性鱼类得数量,以使种植得沉水植物能迅速定居,并扩大种群规模。
目前恢复沉水植物时,通常选用易存活、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得种类作为先锋植物。
但沉水植物过度生长也会产生一些较为严重得后果,如。
因此,应进行合理调控。
即在先锋物种初步恢复、形成一定规模并改善水体环境后,采取适当调控措施抑制或削减先锋种得生长与扩散,促进后来种得生长与繁殖,改善群落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
之后根据水域功能得定位与沉水植物得恢复情况,引入草食性动物,最终使水体成为一个以生物调控为主,能基本自我维持平衡得生态系统。
收割、除草剂、生物调控、水位调节、遮光第七章重建湖泊水生植被得实践7、1 先锋植物得选择及种植技术根据湖泊得现状、湖泊得功能、植物得适应力、净化功能、观赏与渔业价值而定得。
1.土著种2.生长速度快、耐污性强:黑藻、五刺金鱼藻、苦草、菹草3.易采购4.可利用:从饲料、绿肥、沼气或药用等方面考虑5.季节性:要进行季节间搭配,菹草与伊乐藻为冬季种,6.景观效果常用先锋植物:苦草、狐尾藻、菹草、金鱼藻、黑藻、伊乐藻植被恢复/重建初期得主要问题:1、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易形成章优群落,稳定性差。
应对方法:1、丰富物种,达成多样性与复杂性:冬季种与夏季种搭配;多年生与一年生物种搭配;空间结构优化。
2、兼顾景观美化性。
7、3 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及工程应用实例环境科学概论徐慧、陈林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态环境科学第三节全球性生态热点问题主要有: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矿产资源短缺;海洋污染;有毒有害越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