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教学设计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bb1ae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d.png)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学习主动性尚需引导。此外,学生在数学、逻辑思维、问题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待提高。
4.重视过程,注重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3.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等,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物理学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加速度、作用力等。
3.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物理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如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理问题。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9917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c.png)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锣鼓、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罩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振动时的现象,探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接收过程。
5. 声音的三个特性: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并能够区分。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为什么敲锣时离锣近的人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介质中的声音传播现象,如:水中的声音传播、固体中的声音传播等,进一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少噪音污染?如何提高音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e9f000376baf1ffc4fad58.png)
沪粤版(2013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11.1 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公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雷声。
师: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
(板书课题:11.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一、电是什么?(板书)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正电荷?(2)(2)什么是负电荷?(3)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4dfea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b.png)
教案: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版本粤沪版本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电流与电路》。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路的组成及电路的状态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测量方法,能够分析电路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状态的能力。
3. 通过对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方法。
难点:电路状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导线、开关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
2. 电流的概念:讲解电流的定义,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3. 电流的测量:介绍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电流表的接线方法,能够正确读取电流值。
4. 电路的组成: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
5. 电路的状态:分析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开路,让学生能够判断电路的状态。
6.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电路图,让学生判断电路的状态,并解释原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判断电路的状态。
六、板书设计: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测量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状态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判断电路的状态。
2. 复习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测量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电流表的偏转,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通过讲解电流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电流的测量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电路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复杂的电路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测量方法一、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0c956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7.png)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总过程。
逐步培育学生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一起看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欢迎查阅!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育学生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看法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试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日我们就要用试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试验器材可从试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试验方案,画出试验表格,进行分组试验,收集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试验报告,分组商议并完成试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试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试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觉察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精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ca4c4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a.png)
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有关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 理论解释→ 理论预言→ 实验验证→ 修改理论。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
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42af13b8f67c1cfbd6b8a0.png)
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质量1.质量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二)质量的单位: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3.千克原器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d2ce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c.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a9bd57c1cfad6185fa710.png)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1 怎样才叫“做功”1.阐述功的含义,说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叙述功的原理.3.重点:概述功的计算公式W=F·s,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质.一、怎样才叫“做功”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二、力对物体做了功吗2.观察课本活动2中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B)三、怎样测算功4.在力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5.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W=Fs .6.“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1 N的力的作用下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1 m.7.一质量为2000 kg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400 m,做了3×105J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解:W=FsF===750 N因为物体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重力做功为零.四、机械功原理8.研究表明:人们使用机械工作时,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则一定费力;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能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机械功原理,在历史上被誉为“机械的黄金定律”.1.讨论交流下列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你把书包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书包做功?(2)把书包举在高处停留不动是否做功?(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4)李强同学在练习篮球投篮,篮球在空中飞行的那段距离,手对篮球做功了吗?(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该力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通过以上几个实例可知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有力无距离不做功(s=0),即劳而无功;b.没有力不做功(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F=0),即不劳无功;c.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s=0),即劳而无功.2.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题目.(1)一个重1000 N的车,在100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50 m.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 m.求:推力做的功.解:W=Fs=100 N×50 m=5000 J.(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重为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的功为(D)A.750 JB.300 JC.450 JD.0 J写出你的判断理由:当球在滚动过程中,脚不再对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不再做功.归纳总结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3.如图所示,在整修寺庙过程中,甲和尚将一块重400 N的石头提到2 m高的庙墙上,乙和尚把重110 N的瓦片提到 6 m 高的房檐上.请帮助老和尚比较甲、乙两个和尚的贡献大小.甲(选填“甲”或“乙”)和尚的贡献大,判断的依据是甲做功更多.4.图示为一园林工人用割草机进行割草的示意图,园林工人用 50 N的推力推动重为100 N 的割草机沿水平方向匀速割草40 m,割完草后,他将割草机提起水平走了10 m,随后又提着割草机上了8 m高的三楼放下,则他对割草机做了多少功?解:园林工人推动割草机水平匀速割草40 m所做的功:W1=Fs=50 N×40 m=2000 J.园林工人提着割草机水平走了10 m,此过程不做功,W2=0.园林工人提着割草机上8 m高的三楼时所做的功:W3=Fh=Gh=100 N×8 m=800 J,故园林工人对割草机共做功W=W1+W2+W3=2000 J+0+800 J=2800 J.5.你是如何理解功的原理的?答案在理想情况下,使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机械间的摩擦及机械本身的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大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复述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2.通过功率定义的学习,掌握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3.重点:复述功率的定义、单位,叙述功率的物理意义,应用功率公式P=进行简单计算.4.通过对功率公式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比较做功的快慢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不同的物体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越短,做功越快;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越多的物体,做功越快.二、认识功率2.填一填:(1)功率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3)功率的公式:P= .(4)功率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瓦特(W).1 W的意义是 1 s内所做的功为1 J.②常用单位:1 kW=103W.3.四个同学在石峰公园进行登山比赛.如果规定功率最大者获胜,那么胜出者一定是(D)A.体重最大的一个B.时间最短的一个C.速度最大的一个D.做功最快的一个4.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 W,它的物理意义是这台机器每秒做功5000焦耳;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20000 W,它的物理意义是这台机器每秒做功20000焦耳;这两台机器中乙机器做功更快.5.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柴油机的功率为8.82kW;汽车起重机的功率可达320kW.6.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迁移法.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7.举重运动员在3 s内把1000 N的杠铃举高了1.8 m,他对杠铃做了1800J的功,他的功率是600W.8.根据例题的解题过程,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叉车将质量为200 kg的货物在10 s时间内匀速提高2 m(g取10 N/kg).求:(1)货物的重力;(2)叉车对货物做功的功率.解:(1)G=mg=200 kg×10 N/kg=2000 N(2)W=Gh=2000 N×2 m=4000 JP===400 W.1.推导功率的另外一个公式:P===Fv .交流与讨论:一辆小轿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 6000 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2)5 s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解:(1)P=Fv=6000 N×10 m/s=6×104 W(2)W=Pt=6×104 W×5 s=3×105 J.2.设计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现代生活中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爬楼梯就是一种即方便又环保的健身方式,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爬楼时的功率.(1)实验器材:电子秤、刻度尺、秒表.(2)实验步骤:①用电子秤测出小明的质量m;②用刻度尺测出一级楼梯的高度h0,数出楼梯的级数n,计算出爬楼梯的高度h=nh0;③用秒表测出爬楼梯所需的时间t .(3)写出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爬楼功率的表达式P=.(4)小明先用较慢的速度爬楼梯,测得功率为P1,然后用较快的速度爬楼梯,测得功率为P2,则P1< (选填“>”、“<”或“=”)P2.(5)生活中哪些体育运动还能用类似的方法测量出人的功率?答案爬杆、跳绳、攀岩、引体向上等.3.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三位同学想比较爬杆时谁的功率大.以下是他们讨论后得出的三套方案,其中可行的是(D)①用相同的时间爬杆,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上杆的高度,即可比较功率大小②都爬到杆顶,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杆用的时间,即可比较功率的大小③爬杆后,测量出各自的体重、爬杆用的时间和爬上杆的高度,算出功率进行比较A.只有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4.一列质量为1×103 t的火车,以180 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整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是9×103 N.则:(1)火车的牵引力多大?(2)火车行驶1 min时间内,重力做了多少功?机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牵引力的功率多大? 解:(1)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故F=f=9×103 N(2)在重力的方向上火车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功为0v=180 km/h=50 m/sW=Fs=9×103 N×50 m/s×60 s=2.7×107 JP===4.5×105 W.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第1课时1.复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概述额外功的存在,明白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3.重点:结合实例辨认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利用机械效率公式η=W 有W 总×100%进行相关计算.4.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意识和习惯.一、什么是有用功与额外功1.观察课本活动1中的a 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利用滑轮组把重物向上提的过程中,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答案 对重物、动滑轮(细线)做了功,还有克服了摩擦力做功. (2)有目的且有需要的功是对什么做功? 答案 重物.(3)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什么? 答案 对动滑轮、细线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2.人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叫做 有用功 ;对人们既无利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 额外功 ,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即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叫做 总功 .3.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对桶做的是 额外 功,对水做的是 有用 功;如果不慎把桶掉到井里了,从井中把桶捞上来时,对桶做的是 有用 功,对水做的是 额外 功.4.W 总= W 有用+W 额外 ,由于W 额外 > 0,因此总功必定 大于 有用功.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5.(1)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而我们希望所做的额外功越 少 越好,即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 大 越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机械效率 .(2)分析可知 有用功 跟 总功 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即η= W 有用 W 总×100% (字母表达式),变形公式W 有用= ηW 总 ,其中η表示 机械效率 . 6.你认为机械效率有单位吗?为什么?答案 没有;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它只是一个百分数. 7.有没有效率等于100%的机械?为什么?答案 没有;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一部分额外功,有用功不可能等于总功,且由于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8.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 N 的货物提高4 m .如果所做的额外功是9600 J,则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 有=Gh=3600 N ×4 m =14400 JW 总=W 有+W 额=14400 J +9600 J =24000 Jη=W 有用 W 总×100%=14400J24000J ×100%=60%.1.填写下表中各种机械做额外功的原因.(不计绳重)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为600 N 的重物,动滑轮重20 N,则拉力要多大?(摩擦及绳的重力不计)要使重物上升2 m,绳子自由端需拉过几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多少焦?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是多少焦? 解:F=600N+20N2=310 Ns=2h=2×2 m =4 m W=Fs=310 N ×4 m =1240 J W=Gh=600 N ×2 m =1200 J W 额=G 动h=20 N ×2 m =40 J .上题中进一步分析:有用功是 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 ;额外功是 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是 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 .3.现在地震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加固维修房屋,工地上常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场景.假如该工人通过滑轮把50 kg 的水泥缓缓提升4 m 到房顶,所用拉力约300 N .该机械的效率约为 83.3% .4.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不见的特大旱灾,某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打井抗旱救灾.他们准备用抽水机在一口打好的井中,将井下10 m 深的水抽到地面.若抽水机每小时抽水7.2×105kg,机械效率为50%.则:(g=10 N/kg) (1)抽水机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抽水机所做的总功是多少?解:W 有用=Gh=mgh=7.2×105kg ×10 N/kg ×10 m =7.2×107JW总=W 有η=7.2×107 J50%=1.44×108J . 5.根据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以及机械效率,小组内交流讨论写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这三种功的计算方法.解:有用功:(1)W 有=Gh ;(2)W 有=W 总-W 额;(3)W 有=ηW 总额外功:(1)W 额=G'h (G'为机械动滑轮重力或额外阻力);W 额=W 总-W 有;W 额=W 总(1-η) 总功:(1)W 总=Fs ;(2)W 总=W 有+W 额;(3)W 总=W 有用η.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第2课时1.熟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2.归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3.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4.激发探究科学的热情.一、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阅读课本活动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需要什么器材?答案 两个滑轮、细线、重物、弹簧测力计. (2)该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答案 重物的重力G ,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重物上升的高度h ,绳子自由端下降的高度l.(3)计算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的公式是什么? 答案 W 有=Gh ;W 总=Fl ;η=W 有W 总×100%=GℎFl ×100%.2.资料表明,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 40%~50%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50%~70% ,抽水机的机械效率是 60%~80% . 二、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联系实际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办法有哪些?(1)减小 额外功 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办法.如: 减小机械的重力及机械间的摩擦 .(2)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增大 有用功 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如 增加物重 . 4.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 机械结构 ,使它更合理、更轻巧;另外在使用中要经常保养,定时 润滑 ,使机械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5.王奶奶家住六楼,她腿脚不好,上下楼不方便,社区的“助老爱心”小组帮她想了一个好办法:用一根轻质长绳(绳重不计)、一个滑轮和一个篮筐上下吊物品.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王奶奶提高机械效率?答案用塑料袋或布兜代替篮筐,用轻质滑轮,在滑轮轴间加润滑油,在体力、装置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更重的物体.1.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写出表中标有编号①、②和③的空格处的数据.(2)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怎样拉动弹簧测力计?(3)分析实验数据,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4)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与其他哪些因素有关?(列举一例)答案(2)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弹簧测力计.(3)物体的重力.(4)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2.如图所示,工人利用动滑轮在10 s内将重为100 N的重物(包括桶)沿竖直方向匀速向上提升了5 m.若该动滑轮重10 N,忽略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提升过程中,绳的拉力F做了500 J的功B.提升过程中,绳的拉力F做了550 J的功C.提升过程中,绳的拉力F做的功率是50 WD.该滑轮装置的机械效率是100%3.如图所示,斜面长5 m,高1 m,工人沿斜面方向用400 N的力把重1600 N的木箱匀速推到车上,则推力对木箱做的功是2000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80%.4.工人要把桶装货物搬上汽车,采取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绳子绕过圆桶利用斜面把货物拉上车厢.若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在2 min内分别把4个重1500 N的圆桶沿3 m长的斜面拉上1.5 m高的车厢.则:(1)工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2)在圆桶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人用的拉力是多大?(3)你认为把“绳子绕过圆桶向上拉”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4)如果还想省力,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5)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解:(1)W有=Gh=4×1500 N×1.5 m=9000 J(2)W总=W 有η=9000J80%=11250 J 所以, F=W 总=11250J=468.75 N(3)圆桶本身相当于一个动滑轮,可以省力.(4)增大斜面的长度或减小摩擦等.(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5)盘山公路、楼梯等.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1.说出什么是能量,记住能量的单位.2.能说出什么是弹性势能及其影响的因素.3.重点:说出什么是动能,通过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现象,指出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及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4.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一、什么是能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你能说出几个有关“能”的词吗?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比如:电流能做功,说明具有电能.因此,我们认为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就具有能.2.能的单位就是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J),能的单位也是焦(J).二、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湍急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都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是由于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运动、子弹由于运动、空气由于运动而具有能.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4.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A.静坐的人;B.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C.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D.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E.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的是BDE;理由是这些物体正在运动.5.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三、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6.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从而将木桩打入地里.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木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我们把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7.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被举相同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8.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量有关,弹性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四、机械能的转化9.如图所示,比较小球在A、B、C处的势能和动能情况(A、B分别在左右最高点,C在中间最低点),可得出结论:物体具有的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0.有摩擦等阻力时,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会不断减少.机械能跟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它一定做功吗?不一定.小结:能与功的关系是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一定具有能量,但物体具有能量,不一定正在对外做功.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1)如图甲所示,让两个质量相同的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h A>h B)滚到水平面上,小球推动纸盒运动,会发现 A (选填“A”或“B”)球把纸盒推开的距离远,说明A球具有的能量大(选填“大”或“小”).(2)如图乙所示,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钢球(m C>m D)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滚到水平面上,并推动纸盒做功,会发现 C 球将纸盒推开得更远,说明 C 球具有的能量大.写出你的探究结论:小球的质量相同时,小球的位置越高,滚到水平面上时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也越大,纸盒被推开的距离越远;高度相同时,小球滚到水平面上时速度相同,小球的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纸盒被推开的距离越远.这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3.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物体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方桌的桌腿是四根钉子,放置在沙箱的沙面上.如图所示.(1)通过观察钉子进入沙面的深浅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2)比较图中A和B是通过控制质量来验证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的关系.(3)要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应选择图中的C和D进行对比实验.(4)实验结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4.小组内交流讨论,在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两个实验中,运用了哪两种科学探究方法.答案转换法、控制变量法.5.自制单摆进行实验,讨论它在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请你解答下列问题:(1)用一根细线和一块橡皮,自制一个单摆,进行实验.用作图的方法画出摆球的运动轨迹.(2)描述上述实验中橡皮在不同位置(主要是最高点、最低点)重力势能及动能的变化情况.答案橡皮在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橡皮在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上升过程中橡皮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即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下降过程中橡皮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即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3)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你能举例说明么?答案可以,例如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撞击弹簧时,将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归纳总结: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 认识内能1.说出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说出影响内能的因素.2.重点:列举做功和热传递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3.通过感受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一、什么是内能1.(1)在水平面上高速运动的小汽车,它具有动能;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臭豆腐分子同样具有动能,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2)如图所示,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在无规则地运动着,所以分子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由于和地球之间存在着引力,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内部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之间也存在着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3)动能和势能的单位都是J,内能的单位也是J.(4)如图所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对于同一物体来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当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少.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2.许多事例表明,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3.同学们用力搓手,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手感到热;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4.把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手心的内能如何变化?答案手心感到凉,说明手心的温度降低,内能和温度有关,手心的内能减少.5.通过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6.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的温度不同;传递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传递内能的多少是热量,它的单位是J.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咖啡的内能.1.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得快.实验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热运动越剧烈.结论:物体的内能和温度有关,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会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会减小.2.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是空气,而不是棉花.(2)为什么要放入蘸了乙醚的棉花?答案空气温度升高无法直接观察到,这是用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3)实验现象是什么?答案棉花着火燃烧.(4)实验说明了什么?答案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c9bd65a26925c52cc5bf8a.png)
备课本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常规教研工作和教学常规的落实为主要工作,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精神并落到实处,按照学校教务处指导要求,加强对新教材研究学习,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更多的学生提高物理成绩而努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九年二班的物理教学工作。
九(2)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较为懒惰,生活没有目标,更没有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只是一时的兴起和冲动过后又变得麻木了起来,不能持之以恒。
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公式掌握较模糊,基础不牢,作业马虎应付,导致一些简易的题型也无法做对。
因此本学期我将重点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理解,训练他们掌握物理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我仍然有一定信心将他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三、教材分析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
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目标任务:1、切实抓好本科教学工作,从工作基础环节入手,从大面积的差生入手,从科学的方法入手,扎实工作,力争使九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都有显著的提高。
2、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只靠一个人是不行的,作为物理任课教师的我义不容辞,定能和各班班主任互相协作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创造一个舒适的班级育人环境。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82c5dc9ec3d5bbfd0a74a4.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九年级(上册)二○一○年九月目录第十一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热机与内能11.1 从闪电谈起14. 1 认识内能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4.2热量和热质11.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1.4 探究电路中的电流14.4热机与社会发展11.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第十四章补充训练题11.6 探究电路中的电压第十五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第十一章补充训练题15. 1 从永磁体谈起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15. 2 奥斯特的发现12.1 怎样认识电阻15. 3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12.2 探究欧姆定律15. 4 电磁继电器与自动控制12.3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五章补充训练题补充教材第十二章补充训练题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3.1 什么是功13.2 比较做功的快慢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3.4 认识动能与势能第十三章补充训练题2010.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第十一章电路初探一、课标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二、本章教材分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关于电路,教学从最简单电路入手,由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逐步认识电路。
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作为电学部分的入门,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27a1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e.png)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FL=Gh。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8aab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e.png)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a2bbc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b.png)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物理宇宙论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围内宇宙的形成和演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经过一年的复习教学,送走了又一届高三学生,回想这一年来的工作,现反思如下:一、反思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学生的力学学习得太差,好几次在讲例子时,学生就说听不懂,我在解题时中间有一个计算步骤我省略了,我以为学生没有问题,就一个数学运算应该没问题,可哪里知道这个班的学生天生就习惯接受,自己从不主动去思考动手解决问题,我开始反思,怎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原来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必须从简单的、基本的抓起,于是,我决定,少而精的讲例子,每讲一个例子,得每一步在黑板上板书,然后针对学生的水平做一个类似的题目,渐渐地学生学会做一些题目了,也就不觉得听不懂了二、反思教学困惑,形成教学后记在复习动能定理时,常常遇到连接体问题,要学生对多个质点运用动能定理,公式多,学生感到拿手,经常出错,于是我想;能不能使问题简化呢?在职业高中阶段,常常是连接两物体的力的功的代数和为零,我想到把多个动能定理的公式相加,消去了连接物体的力的功,得到质点组动能定理,把它介绍给学生,说明它的适用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于是我把它形成论文;在讲振动和波动时,学生对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容易混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出错,而近几年又经常考振动和波动相结合的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别呢?我后来总结了正确处理振动和波动的内在关系,像这种类似的反思很多。
三、反思思想方法,培养建模能力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
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
有关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6篇
![有关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751fd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5.png)
有关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6篇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精选篇1)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构筑起点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基础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以展开物理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科书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教学措施: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联系生活学习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年级物理沪粤版上册教案(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析:10、15班总体上学生较服从老师教育,基本上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但仍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10班学生优秀率在一定程度上波动较大,合格率较稳定,因此在学期要着重培优,让优秀率稳定下来。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打印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4368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6.png)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2.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第三章:运动和力运动与静止力的概念与作用4. 第四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种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能够解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
4. 学生能够掌握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够分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小球、绳子、滑轮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逐章讲解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示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
可以使用图示、流程图、表格等形式进行板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给出实例。
解释运动和力的概念,给出实例。
分析一个能量转化和守恒现象,给出实例。
2. 答案: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有关,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组成元素有关。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位置、状态等发生变化,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九年级(上册)二○一○年九月目录第十一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热机与内能11.1 从闪电谈起14. 1 认识内能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4.2热量和热质11.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1.4 探究电路中的电流14.4热机与社会发展11.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第十四章补充训练题11.6 探究电路中的电压第十五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第十一章补充训练题15. 1 从永磁体谈起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15. 2 奥斯特的发现12.1 怎样认识电阻15. 3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12.2 探究欧姆定律15. 4 电磁继电器与自动控制12.3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五章补充训练题补充教材第十二章补充训练题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3.1 什么是功13.2 比较做功的快慢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3.4 认识动能与势能第十三章补充训练题2010.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第十一章电路初探一、课标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二、本章教材分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关于电路,教学从最简单电路入手,由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逐步认识电路。
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作为电学部分的入门,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
通过“怎样使小灯泡发光”“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用电流表测电流”“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实验中观察、思考,逐步熟悉电路,认识电路,进而定量研究电路,并探究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
教学中要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和科技发展,以拓宽学习物理的空间。
本章的教学重点:1.串联和并联是电路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重要仪器的教学本章的教学难点:1.电路的连接和识别2.串联、并联、短路、开路、电流表、电压表等知识。
三、课时安排本章教材共6 节,建议全章教学用15课时,其中第2节用3课时,其余每节各用2课时,复习总结用2课时。
11.1 从闪电谈起教学点滴: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 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一、新课引入实验1:感受静电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Array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一下,看看什么有没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实验探究:①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练习: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B带正电,则D带____电荷。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若通草球被吸引,则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张开。
如果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1.观察验电器,了解它的构造;2.验电器的使用方法;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4.验电器的作用:(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检验物体带什么电。
(好班补充)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1.实验: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2.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形成的原因和尖端放电现象。
3.生活中“放电”现象: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流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是重点,补充练习十分必要!好班补充一点利用验电器检验物体带什么电,学生还是容易接受的。
普通班效果不好,学生不易理解。
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 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课后登录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了解静电复印机、避雷针等设备 的构造、原理等。
小结1.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练习设计1.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电。
这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橡胶棒________电子(选填“得到”或“失去”)。
2.实验室常用的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 ,它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通草球用丝线悬挂着,当乙球靠近甲球时,两球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B .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C .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D .甲、乙两球都带负电或都带正电 4.有4个轻质小球A 、B 、C 、D ,已知C 带正电,A 与C 相互吸引,A 与D 相互排斥,B 与D 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带负电,D 带负电,B 一定带正电 B .A 带负电,D 带正电,B 一定带负电C .A 带负电,D 带负电,B 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 D .A 带正电,D 带正电,B 一定不带电5.小红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装运汽油为什么不准用塑料桶,而要用金属桶?6.小明参观科技馆时,一组静电实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家后他把实验情景绘成一幅平面示意图,图中A 为放在绝缘支 架上的带正电球体,B 为用绝缘丝线悬吊的带正电的小球。
先后 将小球B 悬吊在距离A 球远近不同的P 1、P 2、P 3处(如图所示)。
(1)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原因是什么?(2)请你根据图,提出一个猜想。
合理设计作业,对课的巩固是非常有益的!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教学点滴:2.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并能画出电路图。
3.知道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或并联。
4.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5.能识别串联和并联的电路,会画出串联和并联电路图。
重点: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串联和并联;电路图。
难点:短路及其危害;根据实物图或电路图判别用电器的连接方式。
教学用软件(初中电学实验室)。
一.引入新课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电路和跟电有关的精彩画面。
上网搜索生活中有关电器线路板,展示电的路径。
对电路知识的学习,我们从最简单的电路入手。
二.进行新课(一)认识电路活动一:怎样使一个小灯泡发光?明确任务:让灯泡亮起来,并用开关控制灯泡。
注意事项:①切不可用导线直接把电池两端连接在一起;②连接电路时,先断开开关,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合上开关。
③裸线接线方法介绍。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电路连好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连接的电路。
引导学生观察电路,思考各元件的作用,共同总结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指出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
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二)通路、开路和短路1.结合学生连接的电路介绍通路和开路。
2.短路教学:(1)用一根导线,在发光的小灯泡两端迅速试触,观察到的现象:灯泡熄灭。
(2)分析小灯泡熄灭的原因。
(3)短路及其危害: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
展示家庭电路因短路而引燃导线绝缘皮的图片。
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三)怎样画电路图简单的电路,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清它的连接情况。
但是一些复杂的电路(如电视机的线路板,出示实物),我们很难掌握它的连接情况。
为此我们使用专门的符号代替元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电路的组成。
引入:你能不能用简便明了的方法,把刚才连接的电路画下来?1.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几种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以及画电路图的基本方法。
2.尝试画出活动1中所连电路的电路图。
3.结合学生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练习:画出下图所示电路的电路图。
上面电路中连接有两个小灯泡,是怎样连接的,能同时发光吗?还有其它连接方法吗?(四)电路的连接方式“接触不良”是电路连接中常见的故障,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原因,排除故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