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荆轲刺秦王》优秀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人物、事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英雄主义精神;(2)培养爱国情怀,尊重历史,珍视和平;(3)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如何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勇气。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阐述自己的观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荆轲刺秦王》。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互动中收获更多。
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4. 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勇气的表现。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秦国、燕国和荆轲的身份。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背景。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的重要段落。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内容:分组朗读课文,讨论荆轲刺秦王的细节。
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第三章:荆轲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理解其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从荆轲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的勇敢、智谋、忠诚等形象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对于个人品质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来深入理解荆轲形象。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从荆轲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分析荆轲刺秦王对于当时各国的影响和后世的历史意义。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时代意义。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写作、表演或绘画等实践活动。
分享并评价各组的成果。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领悟到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写作表达: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讨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节,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的情节,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2、难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2)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2、讲授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分析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印象,以及是否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战国策》这部书的基本情况。
(2)讲述战国末期秦国逐渐强大,企图吞并六国的历史背景,引出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发生。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句读。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讲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如“亲”“穷”“兵”“顾”等。
(2)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5、梳理情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如“荆轲入秦”“廷刺秦王”等。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6、人物形象分析(1)组织学生讨论荆轲、秦王、太子丹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展现的悲壮和决心。
7、主题探讨(1)让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案一:《荆轲刺秦王》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荆轲刺秦王》故事书;
2.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简短背景介绍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们轮流朗读故事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角色扮演(20分钟):
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自由演绎故事情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4.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们回到座位上,小组讨论观看角色扮演的结果,交流自己
的感受和想法。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请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角色扮演成果,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四、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或者撰写自己的《荆轲刺秦王》故事稿。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得到了提高。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探讨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行为动机和精神内涵。
2、难点(1)对荆轲刺秦行为的评价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荆轲的人物形象和刺秦行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国的强大、六国的衰落以及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让学生明白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文言知识讲解(1)梳理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如“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中的“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中的“微”等。
(2)讲解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如“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5、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包括荆轲受命、准备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等。
荆轲刺秦王集体备课
忍辱负重
为了实现刺秦的目标,荆轲在燕国忍辱负重 ,长时间等待机会,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
秦王的政治智慧分析
01
02
03
政治远见
秦王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 战略眼光,为秦朝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
善于纳谏
秦王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 和建议,能够集思广益, 不断完善自己的决策。
精明能干
秦王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 和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 治理国家,推动社会经济 的发展。
故事中的历史事件分析
01
燕太子丹与荆轲的结识
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为人质期间,结识了荆轲,并与其成为好友。这为后
来荆轲刺秦埋下了伏笔。
02
刺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荆轲回到燕国后,与太子丹商议刺秦计划,并最终决定派遣荆轲前往执
行。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刺客文化的传统。
3
学生意见和建议的整理与反馈
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 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剧烈,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国的统一进程
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商 鞅变法、修建水利、推行法治等,国力不断增强。
秦国先后消灭了其他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 秦朝。
荆轲刺秦王的起因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燕国,当时秦国国力强大,燕国为了自保,派遣荆 轲前往秦国,企图刺杀秦王。
课程目标
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 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 因和影响。
课程大纲
01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荆轲刺秦王》。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荆轲刺秦王的敬仰之情。
(2)体会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把握。
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意象,解读诗歌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人情感。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意象,解读诗歌深层含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优秀4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荆轲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2)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教学难点(1)探讨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的选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段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吗?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他最终成功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简单介绍《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言论。
2、强调《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三册,第二章“战国与秦的统一”,第一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事件经过,理解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纷争,秦国崛起,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3. 讲述经过: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4. 分析结果:探讨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如何策划刺杀行动。
6.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概括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其成败原因。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战国纷争,秦国崛起经过:荆轲刺秦,图穷匕见结果:失败,影响深远历史意义:爱国精神,警示后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答案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掌握较好,但对历史意义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史料,深入了解该事件,提高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如何策划刺杀行动。
3. 作业设计: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成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一故事,使学生了解荆轲的英勇事迹,理解其忠诚、勇敢、智谋的品质,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学习荆轲忠诚、勇敢、智谋的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古文的阅读理解。
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分析荆轲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为情景,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国强大,六国衰败的时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其忠诚、勇敢、智谋的精神。
4. 例题讲解:举例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自己成长的启示,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荆轲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六、板书设计荆轲刺秦王忠诚勇敢智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荆轲刺秦王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关注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关注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准备、行动及其失败的原因。
2. 古文阅读能力:关注文中生僻词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完整版《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荆轲刺秦王》授课方案授课方案【授课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认识《战国策》及有关知识,掌握古代记述散文的特点。
3、理解解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述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有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纲领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虑题,引导学生深入意会古代散文简短、精华、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感神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意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奋不论身、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意会英雄的才华与道德,使学生成立正确的价值观。
【授课重点】1、解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授课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意会古代记述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授课方法】1、解说法2、自主合作法3、朗诵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 课时【授课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显现出无量的凄凉和对人生的沉醉,但荆轲仍旧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很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祖先的记述中再来探望英雄的踪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显现,学生齐声朗诵《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应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相貌,重视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是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他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以及刺客文化的内涵。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原因。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荆轲刺秦王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1 时代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荆轲刺秦王所处的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荆轲为何会选择刺杀秦王,需要我们深入了解。
2.2 荆轲的生平我们将学习荆轲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的性格特点。
通过了解荆轲的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为何会做出刺杀秦王的决定。
2.3 秦国的崛起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了解秦国强大的原因。
这对于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荆轲刺秦王的过程3.1 荆轲的行动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包括他的准备、行动以及与秦王的对话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荆轲的勇敢和智慧。
3.2 荆轲的同伴我们将学习荆轲在行动中的同伴,如荆轲的好友秦舞阳等,了解他们的角色和贡献。
3.3 秦王的反应我们将学习秦王在荆轲刺杀行动中的反应,了解他的应对措施以及对此事件的处理。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结果与影响4.1 荆轲的结局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荆轲刺秦王行动的结局,包括荆轲的命运以及他的后事。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和其刺秦行为的复杂性。
2、难点(1)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引导学生对荆轲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讲解文言字词、语法,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荆轲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或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在文学和史学上的价值。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句读。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针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
5、人物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荆轲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例如:“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表现出荆轲的沉着冷静和有谋有略。
(2)组织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的动机和目的。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有的可能认为是为了阻止秦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尊严。
(3)比较荆轲与其他历史上的刺客形象,如专诸、聂政等,探讨其独特之处。
6、历史意义探讨(1)让学生思考荆轲刺秦这一事件对当时历史局势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如从个人勇气、国家利益、历史发展等方面。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和对荆轲人物形象的分析。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描写》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荆轲、荆轲同党、秦王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
2. 掌握文章生僻字、词,理解句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课文讲解:a.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
b.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c. 讲解荆轲、荆轲同党、秦王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壮士、慷慨、荆轲、秦王。
b.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经过。
c. 分析荆轲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的掌握。
2. 荆轲刺秦王经过的讲解。
3. 人物形象分析,特别是荆轲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4. 例题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自主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 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 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 年破燕,公元前222 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扫清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淬(CU1)忤(WU)徵(zhi)陛(bi)卒(CU)提(di)仓J(chuang)揕(zhPn)拊(fu)髓(su 1 樊於(wu)期箕踞(j U)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2、指名学生复述3、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六、赏析第一部分——行刺准备(一)第一段:狼烟四起1. 学生齐读2.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二)第二段:义士请缨1.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2.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文言知识归纳旦暮:早晚,指时间短微:没有谒:拜见无信:没有信物亲:接近诚:假如说:通“悦”有以:有用来........... 的方法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三)第三——八段:求取信物1. 分组朗读2.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4.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
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5.文言知识归纳深:刻毒戮没:杀戮和没收顾:只是,表轻微转折善:好好地见:被函:用盒子装忤视:正眼看迟之:意动用法,认为.............. 迟以:通“已”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小结: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
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回顾上节内容。
二、赏析第二部分:易水诀别1. 指名朗读“易水诀别”一段2. 学生齐读本段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易水送别场面描写1抓住特点白衣冠2突出重点荆轲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小结: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引导学生当堂背诵“易水诀别”一段、赏析第三部分——秦廷行刺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 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 自然段)遇难去世(19 自然段)2. 计见秦王:反映出荆轲身上除了“勇”,也有世俗的智慧。
找到秦王的宠臣蒙嘉为突破口,不惜重金厚遗蒙嘉,为见秦王做了充分而有利的准备。
3. 请简析“顾笑武阳”这一画面的精彩之处。
明确: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个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几句话就遮掩了秦武阳的失常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
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和秦武阳形成鲜明对比。
又与上文太子丹怀疑荆轲信任秦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4. 秦廷搏击(1)找出荆轲和秦王的动作描写,并作简要分析。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引—提”秦王:“惊—引—起—绝—拔—操—急—走—拔—击—复击”至此时双方矛盾冲突到达顶峰,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引—起—绝—拔—操—急” ,惊慌失措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 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
最后竟然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眼看秦王就要死于荆轲之手,侍医夏无且用药囊掷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而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断了渲染千钧一发的紧张情势5. 倚柱笑骂展示了荆轲怎样的气度?“倚柱笑骂”是荆轲行刺不成功后展示出的视死如归的气度,纵然失败,也不 能输了气势。
6.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词类活用厚】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箕】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邑】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前】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 非有诏不得上: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上、八 前【闻】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闻,禀告绝】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 上】 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断】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生】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板书:顾笑武阳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图穷匕现神勇(动作描写短句)倚柱笑骂视死如归(神态)7.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荆轲刺秦王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七、【课堂小结】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