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问题

摘要

随着北京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增速下降、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也随之表现结构高端化、空间均衡化和区域融合化的新特征。在新区域战略和城市功能定位背景下,北京市产业发展面临着既要在市域范围内准确定位、加快升级和优化布局,又要立足京津冀区域范围实现产业扩散、集聚、整合和链接的紧迫任务。上述任务的实现,须以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和扶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为“抓手”,立足京津冀三地产业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从理解理念、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等多方面创新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疏解;区域协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顶层设计进入全

面实施阶段,“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成为一个“新时期下再

发展”的重大课题。2011年以来,北京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持续性下滑,这种情况表明,我们已不得不告别旧常态,迎接新常态,而当前正处

于新旧过渡期。相较于传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思路,基于“全国政治

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新城市功能定位的

北京产业发展,既要顺应首都发展战略调整和新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又要立足京津冀三位一体的更大空间实行谋篇布局,做到“有进有

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新常态下北京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三个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首都北京的经济

发展水平已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凭借首都优势,北京经济在

1981~2010年间获得飞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55%,高于全国9.88%的平均水平(见表1)。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大,在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北京率先实行了以“退二进三”为主要内容

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21世纪初开始的首钢、焦化厂、“二热”等国有大企业的搬迁关停,是北京产业由“集聚”为主向“扩散”为

主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转

折1(P10-12);2011年,以限车、限房政策为标志,意味着北京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更深层次,由生产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由减量

为主向提升质量为主转变。2011年,北京经济增速首先出现拐点,不

但告别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而且由过去长期高于全国水平开始低

于全国水平,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增速下降、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

占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三的主要支撑行业表现增长替换、发展分化态

势,产业结构演变也随之表现三个新特征,即结构高端化、空间均衡化、区域融合化。

(一)产业结构在服务化基础上更加高端化

1.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2008年以来,北京产业结构延续“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但调整渐趋稳定。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75.4%提升到2013年的76.9%,平均每年提升0.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04~2008年间年均提升1.52个百分点的幅度,说明北京三

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趋于稳定,结构调整的重点已转向各产业内部。2013年,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

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0.5%、12.3%、6.4%和7.5%,引

领经济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初露端倪。2013年末,在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

位为4028个,共创造营业收入10,471.2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760个,占18.9%,新材料产业204个,占比5.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总部达到3937个,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的0.6%;总部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09.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7.9%;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家总部落户北京,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一。

(二)产业空间结构在集聚化基础上趋于均衡化

1.“六高”主导产业格局形成。北京市“三经普”数据显示,六

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占全市7%的平原面积和占全市10.0%的法人单位,创造了全市三成以上的收入和利润,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增加值,已发挥出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2013年,“六高”共有第二、三产业法

人单位6.3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2.8万个;从业人员322.8万人,

比2008年末增加140.0万人;实现收入53,034.3亿元、利润7143.1

亿元。各功能区已形成了差异化的主导产业特征和分工协作格局,如

金融街以金融业、中关村以工业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CBD以金融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开发区以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为主导,成为

北京经济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重要力量。

2.市域内部产业差别逐步缩小。长期以来,北京西部和南部地区

整体处于战略转型过渡期,传统产业正在退出、新产业正在培育,支

撑区域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缩小南北差别、城乡差别,推动功能区域化、区域特色化,持续提升高端产业功

能区辐射力,北京于2009年制定“南城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南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高端产

业发展格局。2012年,在国务院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的空间布局扩大到“一区十六园”,将相关政策辐射到各个区县,有

力推动了各区县自主创新的均衡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区域发展

的协调性持续增强,功能区的带动集聚效应更加突出。从表3反映经

济活动情况的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等指标

能够看出,各功能区相关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首都功能

核心区明显下降,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则明显上升。

(三)区域产业转移在合作化基础上日渐融合化

1.三地产业梯度落差是合作动力。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准看,

北京接近80%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度聚集了科技创新和金融类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和50%以上的第二产业。从产业发

展阶段看,北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亟待转型;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亟待升级;而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亟待跨越。从主导产业构成看,

当前北京以生产性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等行业为主,在产业高端环节和尖端科技领域聚焦发展,高端化、服务化、集

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特征明显;天津在现代制造业及一些技术资金

密集型的工业行业方面具备优势,产业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和产业

高端化特征突出;而河北工业中传统制造业占较大比重,特别是钢铁

等黑色金属产业比重大,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物制品业等

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在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面,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分工的大致轮廓,产业发展的梯度落差明显且存

有一定的互补性(见表4),这个梯度差异客观上为三地区域产业合作

提供了发展空间。当前,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北京产业发展面临的

核心问题是非核心功能产业外移以及核心功能产业的再定位问题;津、冀作为北京产业转移疏解的重要承载区,两地产业发展也面临调整、

承接、整体提升等多重任务。三地互有需求,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

了内在动力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