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问题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
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
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
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
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
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
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
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
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
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
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北京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北京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推进,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城市,其产业结构变化尤为明显。
本文将从历史上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当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趋势等方面,深入分析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历史上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初的北京,农业是主导产业。
当时的农民主要种植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繁衍以耕作为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情况开始有所变化。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商业活动主要以批发零售、饮食等为主,手工业则包括纺织、制鞋、制糖等行业。
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虽然相对简单,但为北京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北京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78年开始,北京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初期主要是以轻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如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等行业也逐渐兴起。
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北京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当前的状况目前,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的科技、金融、文化和创意产业中心。
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北京产业结构的主导,占据了主要的经济比重。
而制造业和传统行业则逐渐减弱,成为次要的产业。
这一产业结构的变化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北京的城市发展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相关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未来的趋势未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仍将保持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产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其次,金融服务业将进一步加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治理之策1200字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治理之策1200字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但目前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仍然依赖进口,限制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效果。
2.人才短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支持,但当前我国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失衡。
一方面,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尤其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稀缺;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劳动力结构失衡,大量劳动力需要进行再培训和转岗,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3.资金压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
但目前我国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
此外,传统行业向新兴产业转型所需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也增加了资金压力。
4.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涉及到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过剩产能等。
然而,由于一些地区和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抵触情绪,以及相关的不完善,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进展缓慢。
治理之策: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治理之策: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的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2.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3.创新金融支持:完善金融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增加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和投资支持,降低其融资难度。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山西大学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经济发展备受全国甚至全世界瞩目,北京的经济发展历程多年来受到了众多学者和其它相关人士的关注和研究。
在分析北京市的经济演变过程时,讨论与该城市经济发展变化联系紧密的产业结构演变是必不可缺的。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楚地得知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以及其发展程度。
1.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状况看,北京产业结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比值作出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三次产业比值为5.2/71.1/23.7,而到2019年已经成为0.4/18.6/81.0,可以得知三次产业发展变化之大。
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至今,分析得知第二产业逐渐被第三产业所超越失去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在九十年代中期超越第二产业并在此后二十余年中势头强劲,持续增长,并在2016年首次超过百分之八十。
从产业结比值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产业体系中的主体,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到服务经济阶段。
首都北京经过41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
换一种思路,从经济增速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又以201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凭借首都优势,北京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到2010年获得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55%;第二阶段,在2011年前后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实现中高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7.3%。
以下是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2011年之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积累下,呈现典型的工业集聚、由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化的态势。
而在此期间,随着自然资源、人口、土地等发展要素限制的不断加大,北京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传统工业的转移扩散,比如本世纪初开始的首钢搬迁和整改,是北京工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扩散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北京与区域内其它地方的产业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区分。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对于北京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1.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9.34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占比较大,达到了911.87万人。
这表明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庞大,而且在持续增长。
年轻人口占比较高,为北京市的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2.劳动力职业分布北京市的劳动力主要职业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
服务业是北京市的经济支柱,涵盖了金融、房地产、交通等多个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而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也是北京市的重要产业,为劳动力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3.人才引进与流失北京市自身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对外地的劳动力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人慕名而来,进入北京市就业。
由于高房价、高物价等原因,也有一部分劳动力选择离开北京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地点。
这种双向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北京市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4. 人口老龄化问题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竞争激烈,对于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也需要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通过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产业结构分析1.服务业占比高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占GDP比重较高。
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是北京市的优势产业,对于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在迅速壮大。
2.制造业持续发展北京市的制造业虽然并不是主导产业,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北京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3.农业占比较低由于北京市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的占比较低。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现代化产业和推动科技创新。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为了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需要研究当前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高精尖”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产业的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已成为北京的经济增长点。
2. 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大量的研发投入。
国家级、市级和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加,创新力和研发实力得到提升。
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产业协同效应显现“高精尖”产业在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
各种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愈发紧密,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为整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4.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虽然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高科技人才的匮乏和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的风险和压力,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一些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尚需提高。
1. 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高精尖”产业,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工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培育更多的自主创新企业,提高整个市场创新能力。
3.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得到加强。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精尖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在过去几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助力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1.产业结构愈加优化近年来,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逐渐壮大,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新增长点。
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加速融入到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之中。
这种优化的产业结构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2.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北京一直都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众多高端人才。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科技创新在北京得到了持续的推动。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逐渐提升。
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北京涌现,成为“高精尖”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3.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尽管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和扶持,缺乏市场的有效引导和竞争机制,导致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政策。
人才流动性大,尤其是高端人才,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短缺和留存不易的问题。
市场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高精尖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仍需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对策与建议1.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了解决高精尖产业过于依赖政策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政策举措,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留住高端人才针对高精尖产业面临的人才短缺和留存不易的问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待遇,同时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支持力度,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1. 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尤其是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
这些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 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领域依然存在差距。
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了整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3. 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配置存在着过度偏向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导致了产业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环境压力加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产业的高能耗、高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这也成为了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
三、对策建议1. 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2. 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
建立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3. 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治理能力,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四、总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导语: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问题1.1 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当前,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存在结构单一、重复建设等问题。
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容易受到影响,并且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2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然而,许多国家在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技术含量低的问题。
1.3 产业链缺失和不完整产业链的缺失和不完整是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国家的产业链还停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缺乏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导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阻。
1.4 缺乏人才支撑人才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许多国家存在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2.1 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2.2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培养一批具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
2.3 完善产业链为了打破产业链的障碍,国家应该加大对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力度。
提高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对产业链环节中的瓶颈问题的攻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协同能力。
北京市房山区产业结构分析
北京市房山区产业结构分析房山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房山区的传统产业在过去,房山区的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领域。
煤炭开采曾经是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但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这一产业逐渐式微。
此外,传统的制造业如建材、化工等也在一定时期内为房山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这些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等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环保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二、新兴产业的崛起近年来,房山区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端制造业房山区加大了对高端制造业的投入和支持,吸引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入驻。
在汽车制造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涵盖了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等环节。
同时,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推动了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
2、新能源产业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房山区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积极布局。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
3、生物医药产业房山区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一批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在房山区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旅游业房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如十渡风景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
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旅游产品等措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2、现代物流业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房山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重要性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其中高精尖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精尖产业是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密集度的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精尖产业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发展环境,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北京的高精尖产业,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可以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推动整个城市向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迈进。
加强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分析和思考,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研究“高精尖”产业的意义在于促进北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北京在全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通过推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现状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科技创新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当前,北京“高精尖”产业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为了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北京市的劳动力市场一直保持着活跃的状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流动及产业结构的现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1.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在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就业。
这些农民工的工作范围广泛,包括建筑工地、餐饮行业、物流配送等。
他们通常没有户籍,流动性较大。
2.高端人才引进:随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快速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
许多高端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到北京工作,他们通常具备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为北京市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3.人才流失问题:尽管北京市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但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许多高学历人才在发展机会和薪资待遇上不尽如人意,选择离开北京去其他城市或国家发展。
这导致了人才流失和人才竞争加剧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现状1.服务业占比持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服务业转型。
特别是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服务业,成为北京市产业发展的重点。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北京经济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2.制造业结构优化:北京市的传统制造业逐渐减少,但高端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例如,北京市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这不仅提高了北京市的产业水平,也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3.城市副中心建设:随着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在副中心,这将对整个市区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和高端人才的管理和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创新,将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标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标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北京市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各个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和示范效应。
再次,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对于北京市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合作。
只有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才能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和介绍。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1.2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分析。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进行针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分析,并阐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如何制定指导目标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是引言,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述。
在1.1 概述部分,将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此外,还可以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目标。
在1.2 文章结构部分,即本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组织和论证逻辑。
最后,在1.3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阐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目标。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一、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北京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新的高端产业。
聚焦新的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能源电力、生物医药、重大科技工程等新兴和潜在高端产业。
(2)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
优化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
资金投资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市场导向、科技导向的资源优化机制,实
施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高效发展。
(3)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抓好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产业链
建设,新增型小微企业发展要得到支持。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贷款发放、
投资建设、资源优化等关键环节,及时向小微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通过
小微企业促进企业产品升级、企业结构升级、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
(4)加快研发投入。
扩大研发投入,改善制造业科技水平,提高产
业技术水平,改进北京的产业结构,实现新兴和高端产业的创新发展。
(5)建设服务型经济。
加快构建服务型经济,北京将大力发展高新
技术服务,促进现代制造业和完善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北京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北京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摘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北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1.1 1949年以前的北京产业结构
1.2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调整
1.3 改革开放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
1.4 21世纪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动
第二节: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2.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2 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兴起
2.3 信息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产业间的融合和创新驱动
第三节: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3.1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2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3.3 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4 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第四节: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启示
4.1 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4.2 服务业的发展是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方向
4.3 加强创新和创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4.4 产业间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变动
第五节:结论
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北京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动和优化。
通过对北京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这些趋势将对北京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优化升级、服务业、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治理之策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治理之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治理之策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之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问题的存在1.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以来依赖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低附加值产业,这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
随着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我们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挑战。
1.2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较弱,制约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1.3 人力资源矛盾我国既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又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技能水平低下等问题。
这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4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被忽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需要注重环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治理之策2.1 调整产业结构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和创新,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领域转型。
2.2 加强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培养并吸引高端创新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力。
2.3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政府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的适配性和竞争力。
2.4 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排放。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认为重点应放在创新上。
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我认为政府在治理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协调。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北京的经济主要依赖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他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北京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2.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城镇化过程中,北京经济规模迅速增长,且资源集中,导致北京市区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资源紧张。
3.人口问题: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外流和内部迁徙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
4.产业分散:北京市的产业分散不均衡,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长时间以来,郊区产业发展迟缓,产业结构单一且低端,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二、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大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意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2.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郊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郊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合理引导人口和资源的分布,减少城市中心区的资源压力。
3.抑制人口增长:通过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落实居住证制度,调整住房供求关系,控制人口增长。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限制新建项目规模,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减少对资源的压力。
4.推动郊区产业发展:加强对郊区的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对外来投资的引导力度。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增加投资,鼓励外来企业在郊区设立总部或生产基地,推动郊区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结论: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口压力大和郊区产业发展不足等。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一直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低端制造等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本文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问题分析1. 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等领域。
产能过剩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加剧了市场竞争,降低了行业整体效益。
2. 环境污染传统产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困扰我们的严重环境问题。
3. 低端制造我国传统产业以低端制造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导致产品陷入低价竞争,盈利能力较低。
二、对策建议1. 淘汰落后产能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应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2. 加强环保治理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加强自主创新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4. 优化产业结构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方向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总结与展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高度责任感。
只有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治理、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举措,才能有效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一定会不断优化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标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标引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目标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意义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具备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天然条件。
然而,长期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重工业占比较高,而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产业附加值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三是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结构向高端、绿色、创新和服务型方向转变。
这不仅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目标1. 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服务业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目标是到2025年,服务业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成为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要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和文化旅游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
2.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核心。
目标是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
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打造科技创新的高地。
同时,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 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标是到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
要加强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推广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把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作为北京的重点工作。
本文选取北京市制造业的30个行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各行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时期北京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一、模型构建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1942)首先提出的,Dunn(1960)、Ashby(1964)等人对其进一步发展。
目前,SSA方法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已得到普遍应用。
杨爱荣等(2005)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SSA方法在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此后,林涛(2005)用该方法进行了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李岩(2009)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博等(2011)对湖北省行业结构调整与定位进行了分析,谈建生等(2012)对青岛市工业结构进行了研究。
与其他方法相比,SSA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标示产业各区域结构发展状态、比较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外,由于SSA 方法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不进行主观评价,因此也能体现出客观性。
根据SSA方法原理,产业发展和升级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影响。
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的结构与全国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
应用SSA方法,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问题摘要随着北京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增速下降、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也随之表现结构高端化、空间均衡化和区域融合化的新特征。
在新区域战略和城市功能定位背景下,北京市产业发展面临着既要在市域范围内准确定位、加快升级和优化布局,又要立足京津冀区域范围实现产业扩散、集聚、整合和链接的紧迫任务。
上述任务的实现,须以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和扶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为“抓手”,立足京津冀三地产业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从理解理念、体制机制、协同创新等多方面创新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疏解;区域协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顶层设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成为一个“新时期下再发展”的重大课题。
2011年以来,北京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持续性下滑,这种情况表明,我们已不得不告别旧常态,迎接新常态,而当前正处于新旧过渡期。
相较于传统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思路,基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新城市功能定位的北京产业发展,既要顺应首都发展战略调整和新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又要立足京津冀三位一体的更大空间实行谋篇布局,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新常态下北京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三个新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
凭借首都优势,北京经济在1981~2010年间获得飞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55%,高于全国9.88%的平均水平(见表1)。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大,在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北京率先实行了以“退二进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21世纪初开始的首钢、焦化厂、“二热”等国有大企业的搬迁关停,是北京产业由“集聚”为主向“扩散”为主转变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折1(P10-12);2011年,以限车、限房政策为标志,意味着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更深层次,由生产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由减量为主向提升质量为主转变。
2011年,北京经济增速首先出现拐点,不但告别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而且由过去长期高于全国水平开始低于全国水平,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增速下降、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占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三的主要支撑行业表现增长替换、发展分化态势,产业结构演变也随之表现三个新特征,即结构高端化、空间均衡化、区域融合化。
(一)产业结构在服务化基础上更加高端化1.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
2008年以来,北京产业结构延续“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但调整渐趋稳定。
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75.4%提升到2013年的76.9%,平均每年提升0.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04~2008年间年均提升1.52个百分点的幅度,说明北京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趋于稳定,结构调整的重点已转向各产业内部。
2013年,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0.5%、12.3%、6.4%和7.5%,引领经济结构向高端化发展.2.战略性新兴产业初露端倪。
2013年末,在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为4028个,共创造营业收入10,471.2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760个,占18.9%,新材料产业204个,占比5.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总部达到3937个,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的0.6%;总部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09.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7.9%;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家总部落户北京,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一。
(二)产业空间结构在集聚化基础上趋于均衡化1.“六高”主导产业格局形成。
北京市“三经普”数据显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占全市7%的平原面积和占全市10.0%的法人单位,创造了全市三成以上的收入和利润,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增加值,已发挥出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
2013年,“六高”共有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6.3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2.8万个;从业人员322.8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40.0万人;实现收入53,034.3亿元、利润7143.1亿元。
各功能区已形成了差异化的主导产业特征和分工协作格局,如金融街以金融业、中关村以工业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CBD以金融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开发区以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为主导,成为北京经济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的重要力量。
2.市域内部产业差别逐步缩小。
长期以来,北京西部和南部地区整体处于战略转型过渡期,传统产业正在退出、新产业正在培育,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缩小南北差别、城乡差别,推动功能区域化、区域特色化,持续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力,北京于2009年制定“南城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南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高端产业发展格局。
2012年,在国务院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扩大到“一区十六园”,将相关政策辐射到各个区县,有力推动了各区县自主创新的均衡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持续增强,功能区的带动集聚效应更加突出。
从表3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等指标能够看出,各功能区相关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明显下降,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则明显上升。
(三)区域产业转移在合作化基础上日渐融合化1.三地产业梯度落差是合作动力。
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准看,北京接近80%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度聚集了科技创新和金融类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和50%以上的第二产业。
从产业发展阶段看,北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亟待转型;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亟待升级;而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亟待跨越。
从主导产业构成看,当前北京以生产性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等行业为主,在产业高端环节和尖端科技领域聚焦发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特征明显;天津在现代制造业及一些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工业行业方面具备优势,产业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和产业高端化特征突出;而河北工业中传统制造业占较大比重,特别是钢铁等黑色金属产业比重大,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在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面,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分工的大致轮廓,产业发展的梯度落差明显且存有一定的互补性(见表4),这个梯度差异客观上为三地区域产业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
当前,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北京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非核心功能产业外移以及核心功能产业的再定位问题;津、冀作为北京产业转移疏解的重要承载区,两地产业发展也面临调整、承接、整体提升等多重任务。
三地互有需求,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
2.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初步形成。
在产业的具体合作方面,近年来,北京和周边区域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在产业合作和产业配套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且在不同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态势。
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十二五”规划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6大产业均成为两市一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北京周边的主要城市、城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各城市、城区依据自身优势,结合区域内核心城市的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规划了一批重点发展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大力发展无疑有助于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协作体系(见表5)。
3.北京产业借助区域布局实现了升级提速。
在工业领域,北京和周边区域的合作以产业转移、产业配套为主,北京的生产制造功能正逐渐向周边及更大区域转移;在服务业领域,北京和周边区域的合作日渐活跃,其中旅游业是区域服务业合作的重要领域,在展开旅游规划共同编制、旅游推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搭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成效显著。
区域融合能够让北京的产业与周围腹地城市形成有机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也为加快北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提供了重要机遇。
过去几年,我们过多注重于首钢搬迁后因其二期工程停滞带来的亏损,但首钢集团抓住搬迁调整的历史机遇,以国际最先进技术设备淘汰原有落后工艺,彻底实现了产业升级,并借助沿渤海湾产业布局,于2011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2014年整体搬迁至河北邯郸的北京凌云化工,也顺利实现了原地转型、异地升级。
二、新时期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四个紧迫任务(一)工业结构升级待提速:产业定位摇摆导致工业结构升级缓慢2008~2012年,北京市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2%下降到18.1%,继续推动全市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但这种转变更多表现在量的变化,而未实现质的提升。
即使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占GDP的比重明显下降,但代表未来高端发展趋势的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不但没有明显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
从图1、图2能够看出,与2008年相比,2012年北京市信息产业的GDP占比和工业占比分别下降了1.5和4.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GDP占比和工业占比分别下降了0.8和2.4个百分点;唯有现代制造业占比在汽车和医药行业的带动下有所提升。
实践证明,服务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发展,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没有高端的服务业。
当前,北京市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直接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对制造业发展的定位不清、摇摆、反复是主要因素。
比如,在2004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中,明确指出北京要“加快发体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适度发体现代制造业”,新规划出台后,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增长缓慢,而高新技术产业也并未加快发展;2010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打造‘北京创造’品牌,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随着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回归,面对北京经济增速的明显下滑,北京又提出“切实提升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2013年初,随着雾霾的爆发,北京的“城市病”引起中央高度注重,制造业又面临重新调整。
(二)服务业高端化发展要跟进:服务业态高端不足、低端有余依据首都功能定位,北京不应过多发展与首都核心功能不相匹配的低端产业和业态。
根据基于“三经普”数据对北京市服务业的已有研究,通过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增加值低)、规模小(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多)、聚人多(从业人员多)、外来就业人口多四项指标实行分析发现:近些年来,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两极化现象,在以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行业出现稳步上升的同时,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代表的低端行业也出现快速上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