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山东赛区的比赛结束到贵州参赛启程只有短短 4 天时间,所以

山东赛区的课题与全国赛区的课题一致,而我在准备山东赛区比赛

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依据的是山东的新课程标准(山东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学生的主要教学标准是合格性考试,依据则是省教科院对

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而该标准与贵州的课程标准差别比较大,而时间不允许我做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我给国赛送上一个山东新课

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于整个地表形态专题的要求只有一句话: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主要是风力、流水、海浪

等外力作用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所以在老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选取了外力作用地貌作为设计的主体。

【目标引领】

新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2、能够识别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3、认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关系

2、认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课堂探究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一名旅行爱好者的身份走进课堂,展示四幅典型外力作用地貌,险峻壮美的峡谷、广袤苍凉的大漠、沟壑纵横的黄土和瑰丽奇特的溶洞,引发学生对塑造地表形态的神奇力量的浓厚兴趣。

《探究过程》

一、风化过程

展示沙尘和山洪图片,引发学生对沙子来源的思考,并提出“沙子的前世是石头” 的观点,从而引出石头变沙子的过程(风化作用),视频介绍风化作用,最后介绍风化作用的最典型地貌—石蛋。

二、风力作用地貌

1、通过沙子与风的渊源引出风力作用,观看视频了解风沙一起又塑造了新的地貌;

2、“风吹沙实验”演示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式和彼此关系;

3、观看两种典型风力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4、思考并整理风化与侵蚀的区别和联系

5、观看两种典型风力堆积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

点猜测其名称。三、流水作用地貌

1、流水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箱、沙子、一瓶水实验目的:演示流水侵蚀、搬运和

堆积作用实验步骤:①将沙子堆成

小山。

②将瓶中的水从山坡上方缓缓倒下。观察思考:①实验中反映了流水的哪种作用形式?

2

②推测典型地貌(沟壑纵横的黄土和山麓冲积扇)可能出现在模拟实验中的什么位置(山坡或山麓),分别是由流水的什么作用形成的?

③试从气候、地形、土质三个方面推测黄土高原沟壑

纵横的原因? 2、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与流

水侵蚀作用强弱的关系

3、观看两种典型流水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巨大的含沙量,在黄河东流入海的背景下,阐释在太行山出峡谷和入海口形成的两种典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和三角洲)。

5、半程总结:描述沙子是怎么样从西北地区来到黄

河三角洲的?四、冰川和海浪作用地貌

1、视频观看青藏高原的一座座山川形态,认识冰川作用地貌;

2、观看两种典型冰川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3、观看冰碛地貌图片,并解读冰川堆积作用区别于风力和流水堆积物的典型区别;

4、观看四种典型海岸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

点猜测其名称。五、典型地貌的分布1、判定典型景观分别是由什么外力作用所形成,并指出对应在中国地形图的位置;

2、风力、流水、冰川和海浪作用分布的规律总结;

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或高纬度地

区;海浪作用—沿海岸地

带。

3、从能量传递的角度认识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太阳辐射更多的把能量传递给水循环,所以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越靠近内陆的地方,太阳辐射更多的把能量传递给风循环,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六、课堂总结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