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史论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史论结合”

摘要:历史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史论结合”这与新课改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这虽然主要说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注重“史论结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注重史论结合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在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是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却正如人教社出版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说:“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貌合神离;第二,以理论当问题,从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又把理论当作一种结论,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第三,史实充实,但理论很单薄,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认识,语言表述缺乏深度。”这虽然主要说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笔者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注重“史论结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史论结合”,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如何,反映了对教学大纲的贯彻程度,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对考试而言,既然考试说明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对史论结合问题落实的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在研究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

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

要问题。对此,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历史命题思路探讨》一书中指出:“我们感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亟待加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而不是被动地、偶然地和盲目地。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而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帅教学,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如果说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测量教学水平的话,那么对历史教师这种教学系统性的评价和测量,显然也包括在历史考试之中。”这一要求应当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充分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首先,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

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斗争,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著名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等。其次,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同样要注重理论分析,突出理论的统帅作用。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日本和俄国改革的教学,应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近代日本和俄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自行宣布改革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且资本主义发展都比较迅速,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由于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改革势力,没有经过像日本倒幕运动那样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对封建顽固势力形成足够的冲击,因而改革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显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系统和全面。从而决定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上述分析虽然没有出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之类的字眼,但思维过程显然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就使学生对两次改革的本质有所认识,而且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从表

面上看,学生对有关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有论,尤其对高中生而言,结合政治学科背背理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但是,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了了。在答题中,真正需要这些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正如人教社出版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的:“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关内容,学生也可能背得滚瓜烂熟,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个人的东西,变成有个性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理论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武器。”这的确是历史理论教学的“瓶颈”问题,是史论结合的焦点所在。

1.从史料中来。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的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作纯知识来传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可见,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