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2f11146852458fb770b5628.png)
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罗炳良《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在中外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昌盛与衰亡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中考察生态环境与文明盛衰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认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另一方面可以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生态环境对政治文明的影响从中国历史的实际来看,生态环境影响着某些政权或者部族的发展及其盛衰兴亡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史学家自觉地从生态环境着手来考察历代政治文明的盛衰,形成了明确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人们认识到,都城建置的地理位置关系到一个朝代统治的安危治乱。
而地理位置的好坏,除了人心向背、山川险易等政治、军事因素之外,生态因素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西汉初年,刘邦统治集团曾经打算建都河南洛阳。
役卒娄敬进见刘邦,提出应当定都关中长安。
他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
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槛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娄敬所说的“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主要是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考虑问题,而“资甚美膏腴之地”,则是从生态和经济方面考虑问题,可见生态环境对于巩固国家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年政治家诸葛亮预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也是基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良好生态环境而作出的判断,建议刘备夺取西川,成就霸业。
唐代史学家和政治家杜佑更从理论高度总结了生态环境对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统一的重要性。
他指出:“夫临制万国,尤惜大势。
秦川是天下之上腴,关中为海内之雄地。
巨唐受命,本在于兹,若居之则势大而威远,舍之则势小而威近,恐人心因斯而摇矣,非止于危乱者哉!诚系兴衰,何可轻议!”反之,一个时代生态环境的不良状况,必将导致其政治文明的衰落乃至灭亡。
申论范文_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申论范文_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https://img.taocdn.com/s3/m/1eb209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c.png)
申论范文_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申论范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对人类的社会文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与文明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文明才能得以永久繁荣。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的文明始终是依托于自然环境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历史上的一些文明,如埃及、希腊等,都因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被逐渐淘汰。
相反,那些重视生态建设的文明古国,如中国的汉唐、阿拉伯帝国等,因其优良的环境保护措施而繁荣兴盛。
可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首先,生态繁荣可以为文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
如今,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能源充足和清洁生态环境对于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起到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另外,生态环境也提供着丰富的大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为文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生态衰退必然导致生态灾害的频发。
生态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会对文明积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例如,水源污染会造成饮水困难,土地退化会导致农业生产问题,空气污染会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这些环境问题的恶化将严重干扰社会的运行,限制人类文明的发展。
最后,生态环境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从而引发社会冲突和不安定因素。
而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共生,社会的繁荣和谐就能够得以实现。
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能力。
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_吕晨辰
![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_吕晨辰](https://img.taocdn.com/s3/m/99baed26bd64783e09122b2d.png)
3. 古印度文明的诞生。古印度作为世界四大
作者简介: 吕晨辰( 1988—) ,女,山西安泽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84 —
古文明之一,也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 割的关系。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坡度徐缓的 高原,境内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北面, 喜马拉雅山脉如屏障耸立,南面则以低矮的温德亚 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 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这一 地区既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又气候条件良好,雨量 充沛,适于耕作河流将高原的土壤带到平原上堆积 起来,使土地肥沃,河流则使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 建设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 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为主 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 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 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 员会作的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新要求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强调,充分说明建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是最 早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以两河流域的文明 最为璀璨夺目。两河指发源于小亚细亚山地的亚州 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 下游地区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在这片 肥沃的冲积平原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 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建立 了远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https://img.taocdn.com/s3/m/71dace9bdd88d0d233d46a44.png)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一观点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
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人类文明都不可能脱离这条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人类环境宣言》中写道:“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遍数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
正是先有“生态兴”,勤劳智慧的古国人民才得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繁荣胜景和灿烂文化,即“文明兴”。
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
发源地随后的生态转衰,给几大古文明以几近致命的毁灭。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有描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
”过度放牧、过度伐木、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让植被锐减、洪水泛滥、河渠淤塞、气候失调、土地沙化……生态惨遭破坏,它所支持的生活和生产也难以为继,并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
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顺自然规律者兴、逆自然规律者亡。
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
在文明进步中,什么时候生态被牺牲掉了,生态危机出现了,文明危机也就不远了。
生态危机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
人类的文明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到砍倒最后一棵树结束。
不幸的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包括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工业文明负效应,最严重的当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
古代文明的兴衰与环境因素探讨
![古代文明的兴衰与环境因素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916457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0.png)
古代文明的兴衰与环境因素探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兴衰犹如璀璨星辰的明灭,令人深思。
其中,环境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埃及文明,那是在尼罗河流域绽放的一朵绚丽之花。
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使得古埃及能够大规模种植农作物,从而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人们得以发展灌溉系统,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大增,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还有剩余用于贸易和储存。
农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艺术、宗教和政治体系也日益完善。
然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古埃及文明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尼罗河的泛滥规律发生了改变,水量的不稳定导致了农业减产。
同时,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土地肥力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
加之政治动荡和外部势力的入侵,古埃及文明逐渐走向衰落。
再来看看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这里同样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早期的农业发展迅速。
人们学会了驯化农作物和家畜,发展了灌溉农业,建造了宏伟的城市和神庙。
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未能逃脱环境恶化的命运。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灌溉农业虽然带来了高产,但长期的灌溉使得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地逐渐变得贫瘠。
而且,由于两河流域地势平坦,缺乏天然的屏障,频繁的战争和外族入侵也给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玛雅文明的兴衰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子。
玛雅人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和文明。
他们在天文、数学和建筑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然而,玛雅文明的繁荣可能也为其衰落埋下了伏笔。
玛雅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他们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
过度的农业活动使得土壤肥力下降,难以维持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同时,气候的变化,如干旱的加剧,也给玛雅文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73e50052ea551810a68779.png)
科技信息SCIENCEINFORMATION2007年第7期●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刘经纬倪慧(东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任何文明的兴起与衰落都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关。
本文主要从文明形、衰退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以上观点。
告诫人类,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才会持续发展,人类文明才会延续。
关键词:环境;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翻阅人类文明史册,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生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明的衰退。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历史。
只有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一、文明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考察人类文明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人类文明的产生都是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开始,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演进。
可以说,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诠释。
来自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观点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农业社会。
因为农业社会需要农耕体系,需要食物来源,需要生物多样性。
所有这些必定要求人们选择能够满足条件的地理环境用以定居,从而开始形成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而能开始文化和文明的地方一定是自然地理条件俱佳,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
若不具备这些,人类不会定居于此,文化不能形成,文明不可能产生[1]”。
回首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四大文明”,其文明的诞生地都曾拥有共同的特征:都处于河流流域,河流流域周围遍布茂密的森林,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宽阔肥沃的土地承载力极高,易于人口的繁殖。
这样,人类定居于此,文明得以形成和繁衍。
“四大文明”的形成印证了生态环境科学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
如何评价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如何评价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f08ab3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d.png)
如何评价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如何评价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一、历史发展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密切。
在文明的萌芽时期,人们靠近自然,依靠自然中的物质和能量生存和发展。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断的发掘、开垦和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把自然视为自己可以随意利用和摧毁的对象。
所以,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不断演变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现状分析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人类的行为也越来越有害于自然环境。
例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大量工业生产所释放的废气、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开发和土地开垦,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气候变化等。
这些现象无疑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的逐渐破坏和失控,而这种破坏必定会对人类生存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未来展望如何评价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首先,恢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认识上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作用。
其次,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应对环境问题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应该慢慢认识到自然的珍贵价值,探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道路。
最后,通过国际合作和社会共识的建立与达成,共享地球资源,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
总之,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渊源,而当今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也需要人类应该付出努力来解决。
建立与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我们维护地球居民的利益和未来的责任。
自然资源知识: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关系
![自然资源知识: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c5ec4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2.png)
自然资源知识: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关系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诞生始于石器时代,然而这个时代并不是人类的错误,而是因为那个时代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存需要。
然而,这个时代已经被我们彻底摧毁,现代社会早已进入工业时代,我们在这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也遭受了环境和生态危机的威胁。
在如此巨大的影响下,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最重要的话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环境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必不可少的元素,任何的生命都离不开它,包括人类。
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空气、水、土地和其他资源,让我们可以生存和繁衍。
我们使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这种依存关系是双向的。
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污染空气、水和土地,砍伐森林,发展工业区、城市、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
这些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减少了自然资源,缩小了生物多样性,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换句话说,我们对环境负责,因为我们需要它。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保护环境,以确保我们的未来。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资源条件,而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先进和强大,但同时也导致了过度开采、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的作用不仅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的危机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会导致人类文明倒退和崩溃,这是我们必须防范的风险。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责任关系。
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责任,而不是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责任。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和合作,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达成规模效应,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环境保护也是国际法和国家责任的要求,各国必须通过立法和政策,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制定环保标准和行动计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型。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498e6d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6.png)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给地球和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而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例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使得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崩溃、水资源的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往往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也导致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同时也加重了环境负担。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类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和消费,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此外,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也面临着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例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积极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促进环境治理的国际协调和合作。
最后,解决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等。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支持环境保护组织和志愿者团体,通过自己的行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ec95bf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0.png)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人类文明给自然带来的影响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污染大气、土地和水源,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大森林的砍伐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河流的断流、野生动物的灭绝等。
二、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需要制定更好的管理和政策,促使人类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具体措施包括:(1)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开启可持续的经济运营,尽量减少污染。
(3)发展绿色城市,建立绿地、花园和自然保护区。
(4)加强环保意识的推广,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新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将与自然建立的关系重新梳理。
我们不应该再去剥夺自然百年形成的自我平衡的网络。
一个可以实现与自然共生的世界,依靠的是更加自然的环境,因此需要我们重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我们需要理解和平衡自然资源。
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其自然状态的充分利用。
四、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我们应该充分珍惜和宣传自然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各个方面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促进文化、科技和环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平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需求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需要平衡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的繁荣。
能源、材料的消耗成本比增长快,环保意识的推广也更加难度。
我们应该通过强力的调整和配合,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需求。
总结一下,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我们与自然环境共处的浅度和平衡,实现相互延续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235477bf46527d3240ce0ed.png)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
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
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
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
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
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
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浅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5f765d77232f60ddcca146.png)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古文明兴衰马丽娜 10城建工程管理2班【摘要】就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而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人类文明,特别是古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产生了如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和希腊文明等。
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明起源衰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关系一、古人类文明起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口的分布及文明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代农耕的自然村落一般都分布于河流的两岸,河流成了古代文明的摇篮,这也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大河文明”。
1.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
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之后的历史时间里,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扩大发展成为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我们记住了一个地点—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是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欧洲农业的摇篮。
2.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多余,沿河两岸植被茂密,动物出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解与认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解与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2a15a1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4.png)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解与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意思是生态环境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
尊重和保护生态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类辉煌经久延续的必经之路,其目的是促进人类美好生活、美好世界的永续发展。
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干秋。
面临新时代赋予青海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全省上下要坚守生态保护重任,积极展现青海作为,坚定生态优势自信,立足生态资源,以更大的决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要坚守生态保护重任。
全省上下要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意义、生态意义、民生意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认识,坚决扛起生态保护政治责任。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1e8c360b4c2e3f57276304.png)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
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
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1]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
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
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
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
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其为神的化身。
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
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
2020年整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doc
![2020年整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doc](https://img.taocdn.com/s3/m/b7ec9c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a.png)
2020年整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doc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一、引言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
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类的活动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环境。
这种相互影响在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种关系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加。
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工具和手段,但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科技发展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近年来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文明构成严重威胁。
五、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议题。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通过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六、结论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密切。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文明。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政策和措施,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d60ec3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2.png)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概述人类文明是指人类通过交往、积累和发展所形成的机构、社会组织和文化活动等。
自然则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生命体,包括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
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一方面,人类漫长的历史证明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了生活和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进步,我们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和物种灭绝等。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工业发展与资源污染工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
但是,工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资源消耗和大量的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2. 森林砍伐与生态失衡森林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苍劲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森林遭到人类过度的砍伐和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失衡。
森林乱砍滥伐,让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的风险不断加剧。
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改变城市化是人口集中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化堆积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和生态系统的破损。
三、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
以下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关键点:1. 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指通过环保手段降低生产过程环境污染的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和促进经济的繁荣。
2. 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碳排放和生活基本物质消耗的生活方式。
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使用,同时也可以降低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
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07ec6cb84ae45c3b358c16.png)
广角视野 wide ang le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周丽晓 1王姗姗 2刘小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071000)摘 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共同特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本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四大文明古国形成、发展与各自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文明古国的兴衰与起周围的地理环境有着比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文明古国;地理环境;关系0 引 言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
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中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自然在给人类来带来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破坏。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消亡就与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1 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环境概况1.1 古埃及。
古埃及的文明起源就以尼罗河为依托。
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
除了尼罗河谷、三角洲和法尤姆绿洲之外,大片的沙漠覆盖了大片的古代埃及大地。
它的东面是阿拉伯沙漠高原,西面是撒哈拉沙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地中海沿岸。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理想的可以避开外族入侵的农业文明生长之地。
古代埃及的气候比较干燥,除了北部沿海一带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之外,广大内陆地区均属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1.2 古巴比伦。
从地理位置看,两河流域位于西亚中心,东接伊朗,西连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南达阿拉伯与巴勒斯坦。
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两河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两地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地区。
在气候方面,两河流域也属于炎热干旱地区,雨量稀少。
1.3 古印度。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
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
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18c287c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0.png)
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引言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冲突。
自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造,在发展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冲突问题,以及其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严重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破坏孤立和依赖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一种孤立自然的方式开始的。
古代人类过着原始的生活,在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求生存。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人类逐渐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化。
这种依赖使得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开始只关注自身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了自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资源的过度开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类采取了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
例如,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和森林砍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市污染、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自然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社会的威胁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自人类工业化以来,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还威胁到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洪灾干旱等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森林砍伐、湿地开垦、水体污染等行为使得原本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6a886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4.png)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我们掌控了原来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开垦更多的土地来种植,改变着曾经的风貌。
即使这样,把人类的文明发展独立于自然环境所以不尽然。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在发展社会文明的进程中,自然环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文明的发展,始终紧密相关于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发展支撑着社会的发展,而且根植于自然之中。
能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这些能源正是来自大自然,例如石油、水力等,如果没有它们支撑着,就没有社会发展外的动力。
另外,自然植物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自然动物也和我们在很多方面产生关联,包括工业、旅游等很多领域,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到建筑用的原材料,这些都是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的资源。
而这些资源并不是恒定的,它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起伏不定。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掠夺自然资源,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瘫痪,因此也直接改变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状况。
可以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所以,人类要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文明发展,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上。
只有不断地建设绿色文明,尊重自然,人类才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发展永无止境。
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
![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496d41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a.png)
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生态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意识到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切。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的现状、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推动生态环保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现状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
但如今,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地球生态平衡,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森林的砍伐和野生动物的滥捕也使得自然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诸如此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需要面对的大难题。
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作为人类文明的保障基础,环保问题不可忽视。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要素,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环保对人类的文明史也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消失都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例如历史上的草原文明、沙漠文明、湖泊文明等等。
另外,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能引起各种生态灾难,如山洪、滑坡、气象灾害等等,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可能破坏社会文明。
推动生态环保的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首先,全球各地政府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制订相关法律和政策,使之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其次,大众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宣传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让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科技也是关键因素,进一步升级和研发环保技术和设备,开发新能源和高效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等等。
总之,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环保问题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只有加强环保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推广环保科技和低碳新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古文明兴衰陈雪洁 08国际经济与贸易5班 3208005082【摘要】就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而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人类文明,特别是古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产生了如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和希腊文明等。
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明起源衰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关系一、古人类文明起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口的分布及文明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代农耕的自然村落一般都分布于河流的两岸,河流成了古代文明的摇篮,这也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大河文明”。
1.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
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之后的历史时间里,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扩大发展成为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我们记住了一个地点—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是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欧洲农业的摇篮。
2.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多余,沿河两岸植被茂密,动物出没。
先民们在物产丰富的沿河各地带开荒耕地,狩猎于林中,捕鱼在河里。
7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河套人,都在这里栖息繁衍;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也都发源在黄河流域;这儿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如咸阳、西安、洛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在黄河流域孕育而形成的物质基础。
3.古埃及文明的起源非洲的古埃及文明是吸吮尼罗河乳汁长大的,发源于非洲中部高原的尼罗河,水量充沛,每年都携带着大量的肥沃泥沙向北流入地中海,这使尼罗河下游两岸成为非洲最肥沃的土地,尼罗河三角洲成为埃及的粮仓。
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象形文字,在对农田的灌溉,土地的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西方早期的数学,几何学,宏观壮丽的金字塔,神秘的古埃及医学……都是文明的标志。
4.印度文明的起源富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摇篮。
印度河发源与中国青藏高原山区,之后流入旁遮普平原。
再向南冲击成肥沃的信德平原,恒河两岸的平原水量充足,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是人类栖息的乐园。
在距今4000多年前,印度先民在种植业、畜牧业、手工业上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还与巴比伦文明有着贸易往来。
二、古人类文明衰亡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
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
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1.古巴比伦文明的衰亡雄壮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像泥足的巨人一般,在经历了1500年的沧桑历程后,于公元前4世纪彻底坍塌,只留下大片的荒漠和盐碱地。
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
由于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之地中海的气候因素,致使河道和灌溉沟渠严重淤塞。
为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而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积。
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水越来越难以流人农田。
一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另一方面,古巴比伦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懂得如何排水洗田。
由于缺少排水系统,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罩上了一层又厚又白的“盐”外套,使淤泥和土地盐渍化。
生态的恶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雄伟的神庙和美轮美奂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入侵者的重新建都和人民的被迫迁移而坍塌。
2.楼兰古国的消失楼兰古国的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楼兰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边陲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的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楼兰的消亡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导致的。
楼兰人盲目的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
土壤水分减少,盐碱日积。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虽然楼兰人不分昼夜地引水缓解楼兰缺水的困境,但是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被废弃了。
3.玛雅文明的衰亡有着4000多年辉煌历史的玛雅文明并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在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热带雨林之中。
关于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学者们曾作出多种设想,其中包括外族的征服、内战、原始农业的失败。
最终比较可信的结论是人口过载造成的。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上,过度开垦使森林严重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
表土被冲入这个地区的河流湖泊,湖泊被淤泥填塞,耕地生产能力到最后几乎完全丧失,不仅食物严重匮乏,而且在旱季饮水也无法保证。
于是,一个最早的世界文明宣告崩溃。
4. 印度文明的衰落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
可是,近代以来,森林的急剧破坏导致这个处于热带地区的文明古国的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
不仅许多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沙漠,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不合理的灌溉又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抽取地下水治理土壤盐碱化,并在印度河上游建立曼格拉大坝调节灌溉渠道中的水量,才遏制住土地荒漠化的势头,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三、人类文明变动的启示人类,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自然的主人。
人类如想保持相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衰落。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存在的基础,都在于一个持续的“生命支持系统”,文明得以持久延续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了养育人类的土地的可持续性。
上述几个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被破坏了。
这些古文明衰亡的教训表明,某一区域的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该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
在该复合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
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随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
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
换言之,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古文明消失的教训值得人类对长期以来沿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人类文明变动原因个人观点从古文明衰退和灭亡的历程来看,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前提是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律。
无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还是人类文明的灭亡,大自然有着其不可抗畏的力量。
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看来,人类在发展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远远低于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
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对于环境破坏来讲,是不足的。
文明的经久不衰与发展,依靠的不仅是一国历史政治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当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
因此,经济与环境两手抓,不但要强调时间的一致性,也要强调力度的一致性,更高一层的,保护环境应该是经济的发展的前提。
只有当人类真正具备这样的风险精神时,人类社会才能越走越远,人类文明才能越来越繁荣,经济才能永恒发展。
当然,假如人类依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依然坚持着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观点,综合这两年的地震频发,海啸频袭的情况,我们可以下一个很大胆的结论:无论是蕾切尔·卡逊所描述的《寂静的春天》,还是玛雅人所预言的2012,都不只是个预言,而是一个即将来临的世纪,一个重写世界文明的开端。
【参考文献】[1]周鸿. 人类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59[2]刘湘溶 . 生态文明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27[3]赵利屏.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重构[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1)[4]于冰沁,王向荣. 浅析古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9)[5]李素清.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6]姜春云. 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N].中国河南环境人口资源网,2008,8[7]周丽晓,王姗姗,刘小才.浅析文明古国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 知识经济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