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
极地科考,中国砥砺奋进
Rui Jujiao·聚焦锐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
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
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冰盖高处起昆仑南极内陆冰盖之上,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
在2009年之前,前三者分别由美国、俄罗斯和法国领先,只有“高点”冰穹A,还在等待着人类历史性的跨越。
穿越恶劣的暴风圈,战胜酷寒的死亡禁区,一路跋涉,一路凯歌。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大陆不可接近之地”冰穹A 点上,我国成功建立起昆仑站,成为人类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对于世界而言,昆仑站是一个特殊地理意义上的标志性建筑。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在南极建立起来的精神坐标。
南极冰穹A 点冬天的温度有时会达到−80℃,昆仑站是南极海拔最高,也是最冷处的科考站。
昆仑站的落成,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
冰穹A 地区大气稀薄、空气干燥,没有污染以及低背景辐文/韩正兵(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12科学24小时Science in24hours2020年第02期1992-2017年间南极冰层和冰架厚度的平均变化趋势(Shepherd等2018年发表于全球顶级期刊Nature)虚线(81.5°S)以北为1992-2017年,以南为2010-2017年射,是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位置之一。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1. 引言1.1 概述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是一个重要而值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南极地区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区域备受关注。
同时,南极还蕴藏着大量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拥有雄厚科技实力和资源优势的国家,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参与南极事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起到的帮助,分析其在全球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即引言、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与合作情况、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结论。
通过全面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角色与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深入展示中国对南极科学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1.3 目的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提供的帮助,并探讨其在全球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成果与突破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并总结出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此外,文章还将就未来挑战和国际角色定位提出一些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参与南极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2. 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南极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和影响力。
以下是南极科学研究在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2.1 对全球气候研究的贡献南极是全球最大的冰盖区域之一,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净土”。
通过对南极气候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可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
南极冰芯记录了过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气候信息,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数据,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气候变化并预测未来走向。
此外,南极还是全球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其变化也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极地科学考察的内容,意义和价值
极地科学考察的内容,意义和价值极地,那是地球上最为神秘而又遥远的地方。
一提到极地,很多人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出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那里有高大的冰川,有憨态可掬的企鹅,还有威风凛凛的北极熊。
这极地呀,就像是地球这个大家庭里一个特殊的小角落,充满了无尽的奥秘,等着咱们去探索呢。
极地科学考察的内容可丰富啦。
从那厚厚的冰层说起吧,这冰层可不简单,就像一本古老的史书,记录着地球过去的气候变迁。
科学家们在极地钻探冰层,取出冰芯,这些冰芯里的气泡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远古时期的大气样本。
通过分析这些样本,就能知道很久以前地球的温度、大气成分是什么样的。
这就好比我们通过翻查老祖宗留下来的日记,去了解过去的生活一样。
再说说极地的生物吧。
那些在极地生存的动植物,它们就像是顽强的战士,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坚守着自己的家园。
企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摇一摆地走在冰面上,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还有那些生活在冰冷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它们虽然渺小,却像是支撑起极地生态系统这个大厦的基石。
了解这些生物,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生态世界的大门。
那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意义可大了去了。
咱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就像一艘大船,极地就像是大船的船头和船尾。
如果船头或者船尾出了问题,整艘船都会受到影响。
极地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全球的气候系统。
要是极地的冰川融化得太快,海平面就会上升,这就像给咱们居住的房子注水一样,沿海的城市可能就会被淹没。
所以,通过极地科学考察,我们能提前预知这些危险,就像提前知道房子哪里有漏洞,然后想办法去修补。
而且呀,极地的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个生物都是钟表里的一个小零件。
一旦某个零件出了问题,整个钟表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
研究极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我们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如果我们不去考察,就像一个钟表匠不管他的钟表,那钟表迟早会坏掉的。
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南极科考的意义地理湘教版
南极科考的意义地理湘教版政治意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
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
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
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科学意义: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
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
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为探索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拟订了一项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有7项核心科学问题;1、南极海冰区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作用。
2、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记录。
3、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海平面。
4、南极平流层臭氧、对流层化学和紫外线辐射对生物圈的作用。
5、南极地区在全球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大气和海洋。
6、在南极地区监测和探测全球环境变化。
经济意义: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南极,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和遥远的大陆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的热点之一。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地球环境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南极地区地理环境极为特殊,气候寒冷,生态系统独特,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之一。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深入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南极地区还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储量所在地,对于全球淡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不仅有助于增进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还可以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贡献。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条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实验场所。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研究极地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探索新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例如,南极的冰川和冰盖对于研究地球其他地区的冰川和冰盖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此外,南极地区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对南极的科学考察,可以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各国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合作已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南极地区的重要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南极合作,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科学数据和资源,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促进南极地区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此外,南极地区还是国际政治和法律的重要议题,通过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可以加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主权和权益保护,维护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激发国民科学热情和培养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和遥远的地方之一,对于广大国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二节 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气象观测
收集陨石
归纳总结
1、气象研究价值 (南极冰芯) 2、冰川研究价值 (便于研究地球古环境) 3、地质研究价值 (煤、铁丰富) 4、海洋、生物研究价值(南极企鹅、北极熊等)
质疑解惑
煤是深埋在地下
的古代植物,经过漫 长的时间演化而成的。 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 极地区发现有煤,你 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高风险的南 暴风雪 极科学考察
冰缝
坠机
极地保护在行动
科考队员谈到行程中见到融化的冰 川;在南极有强紫外线等给考察队员设 下一道道障碍。
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 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极地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呢?
1、冰川消融
消失的家园
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
这意味着有更 多的紫外线辐射到 地面。紫外线对人 的皮肤、眼睛、甚 至免疫系统都会造 成伤害,强烈的紫 外线还会影响鱼虾 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的正常生存,乃至 造成某些生物灭绝。
大西洋
印
度
太
南极高原
平
洋
洋
南极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气候 :
代表动物
北美洲
格陵兰岛
北冰洋
欧 洲
亚洲
北极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气候 :
代表动物:
第二节 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
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体会科学 家追求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考站。(重点) 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
探究(一 ) 为什么要进行极地科学考察?
从图中你可以提取什么信息? 矿产资源丰富 如煤、铁等 生物资源丰富 如企鹅、鲸鱼等
《中国的南极事业》文本
《中国的南极事业》文本1.引言1.1 概述中国的南极事业是指中国在南极洲开展的科学研究、考察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工作。
自1984年起,中国开始参与南极事务,并于1989年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
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南极事业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参与南极事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和加强国际合作。
南极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原始地带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南极科研团队通过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和实验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推动了南极科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南极事业在科研成果和国际合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科研团队在南极开展了大量的综合科学考察,涉及地球科学、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地球物理、生物资源等多个领域。
通过发现新物种、探索极地环境、研究极地气候等工作,中国科研团队为南极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学合作和人才培养,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南极科学的繁荣发展。
中国的南极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南极地区的全球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中国积极参与南极事务,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推进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
中国的南极事业不仅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中国的南极事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加强对南极环境的长期监测和科学研究,推动南极科学事业的深入发展。
同时,中国还需要积极参与南极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南极治理机制,共同保护南极的环境和资源。
中国南极事业的未来发展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与支持。
总之,中国的南极事业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科学事业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体现。
专题09北极科考(讲义)-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例析
专题09 北极科考【热点背景】2023年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本次考察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北冰洋环境保护、北极快速变化响应以及海洋污染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获取洋中脊动力学等相关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和数据;同时与俄罗斯、泰国等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有效推进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
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一直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努力为提高北极科学研究水平贡献力量。
自1999年执行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以来,我国已开展了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在野外综合考察、科考站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
【热点解密】1、北极科学考察:北极科学考察,指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
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出现了真正国际化的趋势。
2012年8月24日,中国科学家在北极高纬地区发现新型污染物。
2023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
北京时间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位于楚科奇海的首个作业站点,正式开始了大洋科考作业。
北京时间8月2日1时50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
北京时间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2、中国历次北极科考:(1)第一次北极科考:1999年7月1日至9月9日,中国完成历史上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1天。
抵达了北纬77°18′。
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南极地区被誉为地球的“第七大洲”,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原始的地区之一。
作为一个极地地区,南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不仅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更是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地方之一,其冰盖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海平面上升,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物种相对独特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和特殊地理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探索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奥秘。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地区,各国科学家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不仅可以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南极科学考察也为我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加强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
极地科考 造福人类
极地科考造福人类
作者:
来源:《大众科学》2023年第10期
极地是生物的基因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也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极地大洋科学考察工作,认识、保护和利用深海极地的能力不断增强。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对极地科考事业新的指引和推动。
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极地生态环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极气候环境比较适于生物生存,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都有多种多样的高等植物和动物;南极虽然是全球最冷、风最猛烈的地方,几乎没有高等植物,但海洋生物非常丰富,是企鹅的王国、海豹的乐园。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两极冰盖的快速融化对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气候变化速率超过野生动物适应新气候条件或迁徙的速率,物种将面临灭绝。
冰盖的快速消融不仅给野生动物带来威胁,还会造成全球气候改变,给人类带来严峻挑战。
此外,微塑料在两极冰雪中的发现,意味着人类活动已经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比大型塑料,粒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不易清理,危害海洋生物安全,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降解。
随着全球人口超过80亿大关,人類活动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必然越来越大,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10 极地地区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
10 极地地区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难点)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点。
3.了解两极地区成为科学考察宝地的原因,了解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现状,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设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
4.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知识点01一、独特的自然环境认真阅读课本P92~95,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比较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理位置 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范围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部分地区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陆地) 周围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中间是北冰洋(海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北美洲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状况酷寒、干燥、烈风,有 “冰雪高原”“白色荒漠”和“风库”之称 不如南极严寒,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远不及南极大代表动物企鹅北极熊共同点:冰雪世界,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学习导航课前预习知识点02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认真阅读课本P96~98,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科学考察站: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的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 000多人。
建立在乔治王岛上的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是长城站;我国于1989年在南极大陆上建立的规模壮观的科考站是中山站,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是昆仑站;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站是黄河站;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是泰山站。
2.丰富的资源: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南极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原始、资源丰富的地区。
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极科学考察可以提供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趋势,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3. 探索地球历史和进化过程:南极地区的冰川和冰层中保存着大量的地球历史信息,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物进化过程,探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和变化。
4.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南极是一个公认的国际科学合作领域,世界各国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5. 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南极科学考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之一。
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我国可以积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总之,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在于支持资源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探索地球历史和进化过程、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增加国家综合实力。
极地的科学研究与保护
极地的科学研究与保护极地地区,包括北极和南极,在人类的想象中一直被视为神秘而充满挑战的领域。
由于其极端的环境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极地地区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采取保护措施来维护其生态平衡。
本文将就极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极地地区独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首先,极地地区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地气候的变化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进而预测和防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次,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特殊且脆弱。
这里栖息着众多独特的物种,包括北极熊、企鹅、海豹等,这些动物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极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物种的习性和行为,为它们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极地地区还蕴含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等。
对于这些资源的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它们,同时也可以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二、极地科学研究的方法极地科学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观测、海洋探测等。
实地考察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家们通过实际踏足极地地区,采集样品、进行观测和记录,获取各种数据。
有些科学家甚至会在极地地区建立研究站,长期进行科学观测和实验。
另外,遥感观测也成为了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极地地区进行远程观测,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和环境变化等数据,这对于对极地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探测是对南极等极地地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采用船只或者水下探测设备,对极地海洋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海洋探测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海洋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和生态系统,还可以为开展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三、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极地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北极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的气候、海洋、生态等方面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极科学考察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也最为明显。
通过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北极科学考察有助于保护北极生态环境。
北极地区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通过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规律,为保护北极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北极科学考察还有助于开发北极资源。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极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北极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北极科学考察还有助于加深国际合作和理解。
北极地区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地区,开展北极科学考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合作。
通过北极科学考察,各国可以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了解北极地区的发展和变化,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极地科考,用国家大事业磨砺青年真本领
极地科考,用国家大事业磨砺青年真本领
作者:丁莉莎
来源:《大学生》2024年第06期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
极地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对极地开展持续的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现实意义。
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一批又一批考察队员远赴极地、奋战冰雪,书写着我国极地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非凡历程。
他们挺膺担当,奋战在南北极科考工作最前沿,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每一次极地考察,都有不少中青年极地工作者在其中挑大梁。
本期杂志聚焦极地科考,记录这些中青年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动人故事。
他们中有的牵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生物类特别保护区,有的随中国科考队首次整体抵达北极点,有的参与建成中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秦岭站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有人记录下极地那神奇迷人的景色。
2023年12月1日,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了武汉大学“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領”的做法。
极地科考正是“国家的大事业”,一代代极地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在极地科考中磨砺本领,拔节成长!。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十章《极地地区》(40页附练习题)
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 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此外,石油泄漏等突 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 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2)环境污染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
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
2.措施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 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 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 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 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 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备受关注。下列做法中有利
于南极可持续发展的是( A )
A.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环境 B.为了经济发展,大力开采南极的矿产资源 C.大量捕杀企鹅,享用企鹅美食 D.科考队将垃圾埋在雪地里或丢弃海中
学法指导
2022版地理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 体性;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着重在于学生能够利用地理知识去认识环境,解决现实 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可提升学 生个体实践力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校内开展一些小型地理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就熟悉的自然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等。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老师们得提升自我的实践力,可通过 积极参与区里的实践活动,在经验中汲取知识来实现;其次,鼓励学生 参加相关的研学或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 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督促老师学习相关的拓展知识;此外可以积极利用 一些周边的现有资源,最后,还可以开设地理实践力相关的社团课,在 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南极探险的意义与价值
南极探险的意义与价值南极洲被誉为世界上最难以探险的地区之一,极地气候,荒凉环境,加之绝对零度的温度,成为了无数探险者挑战自我的地方。
而南极探险的意义和价值也一直备受关注,其对科学、教育、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无法估量。
科学南极洲是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平台,科学家们借助这里的科研设施和条件,开展各种科学研究。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纯净的大陆之一,其空气、水、土壤均未受到大气、海洋和重要陆地区的污染,成为了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地质历史等方面的绝佳场所。
南极洲上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①气候研究南极洲的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至关重要。
南极洲上的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气候信息,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冰川的研究,能够了解地球的气候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找到适合我们生存的方式。
②生物研究南极洲上是生物学者的天堂。
南极大陆的生命形态非常独特,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海洋生物等,这些独特的生物对生态学、环境保护的研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③环境研究南极洲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南极洲成为一个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绝佳场所。
如对联邦德尔韦平原地下水位,洲际水的循环和全球海洋流进行研究;对南极半岛及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等。
这些研究对于改善全球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南极洲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基地,承办了无数次的高水平教育活动,荟萃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精英,这些活动对全球教育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①北极星考察北极星考察是一个卓越的教育活动,每年有超过1,8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加。
参赛者需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面试,最终获得参加南极洲考察的机会,他们将有机会亲身感受南极洲的环境和气氛,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和训练。
②南极夏令营南极夏令营是南极洲教育中的代表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来参加,活动涵盖了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科学、地理等领域,旨在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
文化南极大陆的治理并不与任何国家相关,但有很多国家的科学家来南极洲科考,建立了一堆科考站,也就形成了有着其它地方不同文化的南极文化。
七下极地地区知识点
七下极地地区知识点摘要:1.极地地区的定义和重要性2.七下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3.七下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4.七下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5.七下极地地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6.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与探索正文:一、极地地区的定义和重要性极地地区,是指地球表面上位于南极洲和北极洲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极地地区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七下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南极洲位于地球的南极,北极洲位于地球的北极。
2.地形特征:极地地区地势高原,冰川覆盖面积广泛。
3.气候特征:极地地区气候寒冷,气温极低,降水主要以雪和冰川形式存在。
三、七下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到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极地地区的物种灭绝、冰川融化等严重后果。
四、七下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极地地区富含铁、铜、镍等矿产资源。
2.生物资源:极地地区的海洋生物丰富多样,包括鱼类、鲸类、海豹等。
3.能源资源: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五、七下极地地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各国应共同履行国际公约,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极地地区的生态平衡。
2.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与探索1.科学研究:我国积极参与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贡献力量。
2.极地战略:我国积极参与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推动极地地区的和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3.极地考察:我国自主开展极地考察,提高极地科学研究和探险能力。
通过了解七下极地地区的知识,我们更能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北两极地区科学考察工作的回顾,科研成果取得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极;科学考察;作用;意义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全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开展极地考察项目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种成就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崭新面貌。
南北两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为我国今后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1.1南极科学考察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人类文明最晚接触到的一块大陆。
自19世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各国探险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南极的脚步。
南极这块从未开发过的神秘大陆,无时不在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进入20世纪后,南极更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
中国政府也积极加人到南极考察的行列中来,至今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在南极建立了3个固定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起步十分艰难,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最佳选择。
1979年12月~1980年3月.应澳大利亚方面的邀请,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设在南极的凯西站,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与访问,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
此后,新西兰、日本等国多次邀请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站协同工作,这些考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极专家,为日后在南极建站打下了基础。
1981年1月20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南极事业的机构建制逐步完善。
1983年5月6日,国家科委、南极委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对未来南极考察的“六五”和“七五”计划提出了总体设想。
6月8日,中国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为进一步挺进南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的南极事业真正大规模开展是在198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北两极地区科学考察工作的回顾,科研成果取得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极;科学考察;作用;意义
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全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开展极地考察项目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种成就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崭新面貌。
南北两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为我国今后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
1.1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人类文明最晚接触到的一块大陆。
自19世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各国探险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南极的脚步。
南极这块从未开发过的神秘大陆,无时不在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进入20世纪后,南极更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
中国政府也积极加人到南极考察的行列中来,至今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在南极建立了3个固定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起步十分艰难,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最佳选择。
1979年12月~1980年3月.应澳大利亚方面的邀请,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设在南极的凯西站,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与访问,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
此后,新西兰、日本等国多次邀请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站协同工作,这些考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极专家,为日后在南极建站打下了基础。
1981年1月20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南极事业的机构建制逐步完善。
1983年5月6日,国家科委、南极委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对未来南极考察的“六五”和“七五”计划提出了总体设想。
6月8日,中国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为进一步挺进南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的南极事业真正大规模开展是在1984年。
经过5年多考察研究,中国已具备了建立自己的考察站、独立开展南极研究的能力。
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参与南极事务的决策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1984年2月,“我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考察总体方案论证会”召开。
6月,首次南极组队考察被批准.相关筹备工
作快速进行。
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591人)乘“向阳红10号”和‘4121”号考察船从上海启航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
12月31日,考察队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
1985年2月20日,中国在乔治王岛上胜利建成中国第1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
10月7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
从此我国对南极事务拥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
继长城站建立后,我国又于1989年2月在南极拉斯曼丘林地(南极圈内)成功建成第2个科考基地——中山站。
中山站建成以来,中国南极考察“八五”、“九五”、“十五”能力建设和国际极地年(IPY)项目以及一部分国际合作项目都得到了这一平台的有力支撑。
特别是中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10余年来,中山站更是发挥了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2009年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3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昆仑站的成功建立,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从1984年至今,我国南极考察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极地科研人员和后勤技术队伍,通过他们的艰辛工作,在短短20余年中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跨了三大步,将100年的差距缩短到零的距离。
到2010年止,我国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向南极派出3 500多人次的科学家和保障人员。
通过这些极地考察,我国获得了大批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本,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困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1.2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人探索北极始于20世纪40年代。
1947年,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他是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进入90年代,北极地区的科考在我国受到重视,我国一批科学家相继进入这一地区,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研究。
1990年,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加拿大、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5月11日,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 180海
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 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2008年7月11日~9月25日,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搭载着122名科考队员奔赴北极,开展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专项计划之一,在以往考察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大气―海冰―海洋、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从而开拓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空间。
2010年6月我国将进行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2 我国在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中的长足发展和取得了突出科研成果,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也相应取得了应有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1983年06月,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ATCPs) 正式成员国;
1986年06月,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 正式成员国;
1990年08月,成为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成员国;
1994年08月,中国政府批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
1996年04月,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 正式成员国。
中国已在有44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和有18个国家参与的北极科学考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