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范本模板】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范本模板】

用微笑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很美的话: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学生对老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

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

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呢?在我看来,首先老师一定要学会微笑。

因为善意的微笑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微笑着面对孩子,他们就会消除恐惧感;当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他的做事态度就更认真了,做事的积极性越高,做事的效果就越好。

因为微笑,它不仅容易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身心愉悦,获得教育的成就感.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要多鼓励、少批评、常微笑.在学生取得成功或者进步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与赞扬;在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安慰与鼓励;在学生犯错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和谅解。

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茁壮成长.所以,请别吝啬你的微笑,因为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因为微笑是一抹阳光,它能温暖受伤苦闷的心;因为微笑是一剂良药,它能让学生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

《归园田居(其一)》听课记录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诗人,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他最美的是来自于田园,今天我们就、、、板书, 读“教学目标”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师问: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生答)师总结: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故事,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41岁,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三、朗读诗歌1、学生共同朗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生字词、停顿、节奏、音调等)3、生再读四、学生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教师点拨(2名)五、内容赏析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看题目(生:归字)题目意思:回到田园找得十分准。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一、听曲识人,抓住特定意象,进入课文学习师:请大家听羽泉的这首歌,并思考,然后告诉我听到谁的名字?这首歌里写的是怎样的图景?找出你听到的特定意象。

(多媒体呈现歌词)再翻过一座山/渡过一条河/就是外公外婆的村落/喝一口泉水/唱一支老歌/看那袅袅炊烟舞婆娑/采一朵野菊/插在你酒窝/酿成牛郎织女的传说/吹一首牧笛/暖在你心窝/看那斜阳/笑山坡/为了什么才离开/又为什么而归来/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胸怀/要走几段路/犯过几个错/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太多/要恨几个人/伤过几次心/才了解为了爱要怎么做/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才知道流浪的路有多颠簸/一次成功/又一次坎坷/才懂得陶渊明先生的快乐师:听完歌曲,回到我们刚刚的问题来生1:听到陶渊明的名字生2:歌中有“山、河、村落、泉水、野菊”师:还听到什么呢?生3:牧笛、斜阳、山坡、故乡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生4:山村风格生5:田园风格师:风格把握得很好,关键是我们还听到一个人的名字,他是谁呀?生:陶渊明师:关于陶渊明,我们在哪里认识过?生:初中,《饮酒》《桃花源记》师:他以写什么题材的作品而闻名古今呢?生:田园诗师:看来大家对作者已经很熟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师板书标题)春日里的世俗高洁二、引导学生学会读标题,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师:大家看这个标题“归园田居”,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意图?(生做思考状)生:归师:哇,大家真是眼光独到,找得太准了。

那么标题中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归向何处呢?生:园田师:真的太厉害了,找得那么准。

可是既然有“归”,是不是我们就会接着问……生抢答:从哪里归来?师:对对对,陶渊明从哪里归来?生1:官场生2:尘网师:啊,官场和尘网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标题中没有呀,我怎么没找到?谁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展示预习卡片(一)亲近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活动把握作者的感情,甚至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表达,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

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就作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查阅分析。

对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个大体了解,同时收集所学过的有关作者的诗文,体会概括作者诗歌的感情及诗歌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教学情景上课铃一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没有因为有外校的老师来听课而紧张,而是放松地张开嘴巴笑,老师觉得意外,看着可爱的同学,老师也笑了,老师情不自禁地说:“看到你们灿烂的笑容,我很开心很幸福。

”同学越是开心地笑。

同学的热情把老师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就消除了。

接着师生热烈鼓掌欢迎老师的到来。

师:(在多媒体电脑上,打开一幅图:一人古装打扮,四五十岁摸样,一手持一根长木条,高过人头,一手里拿着许多菊花,昂头向左望大山。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起了谁?生:陶渊明。

(异口同声)师:对,陶渊明。

他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在诗歌史上有什么贡献?生:他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生活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他写了很多山水诗歌,是一个有名的山水诗人。

(一个学生大声说)师:对(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下面再补充一些重要内容,请看屏幕,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

生:他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另一个学生补充)师:请你具体跟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好吗?(鼓励的目光)生: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语文版优秀版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语文版优秀版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讲课人:吴翠霞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分析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诗人诗意田园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认识陶渊明的归隐,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语言、全面认识陶渊明的归隐,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展示的这首诗“英杰那堪屈下僚,遍栽门柳事萧条。

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请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谁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陶渊明师:对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他的作品,有哪些呢生:《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师:是的,你们还记得其中的内容吗生:《桃花源记》中对于景物的描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生:《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是的,陶渊明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还记得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吗生:陶渊明所写的作品以表现田园风光为主,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保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以及他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高洁情操。

师:陶渊明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田园诗当中的巨作归园田居(其一),再到他诗一般的田园生活里去感受他的那份淡泊名利那份高洁。

(板书课题)二、解题;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生:诗歌所写的是关于田园生活的。

师:这首诗题的题眼是哪个字生:归师:很好,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生:诗人从什么地方归,诗人想要归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归,归去以后怎么样......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咱们今天围绕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方”,“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三、读文,感知|师: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与点评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与点评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与点评作者:李家慧蔡晓鸿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10期一、课文:人教版高一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执教:蔡晓鸿(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片段2015.1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三遍以后)师:这首诗很好懂,明白如话。

我们不应满足于此,应咬文嚼字,仔细品味内在的、深层次的情感。

现在我们选取字词,咀嚼一番。

师:看看“羁鸟”。

“羁”这个词的上面是“罒”,最开始的意思就是马笼头。

马一旦套上了笼头,系上了缰绳是什么状态?生(众):被束缚师:组词!生:不羁,羁绊,放纵不羁……师:联系起来,什么样的情韵?生:深陷官场,不能有自我。

师:嗯,对的。

“羁鸟”就是陶渊明的象征。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鸟”的形象。

(板书)①羁鸟恋旧林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师:比较一下三种鸟。

羁鸟——倦鸟——飞鸟。

生1:三个词语都代表了诗人的心境。

师:“鸟”通了任性。

生1:“羁鸟”代表信念被束缚不能施展;“倦鸟”代表对世俗有疲倦之感。

师:嗯,有道理!累了倦了回归山林,山林是才“我”眷恋的地方。

生2:“飞鸟”是渴望自由的鸟儿。

象征诗人不想再受官场束缚回到田园,得到了自由。

师:“倦”有两种,身体和心灵上的,是哪一种?生(众):心灵上!师:从诗人来讲,是心灵的疲倦。

师:我们来看看第二个值得关注的词语“尘网”。

现代文学作品中,用“尘网”的少,用“红尘”的多。

有这些常见的说法:醉红尘,红尘有爱,看破红尘……大家能感受“尘网”与“红尘”的差异吗?“尘网”好像是陶渊明独创的哦。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生:起立。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老师设置了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和鉴赏,体会陶诗的风格特点。

这样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因是,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毕竟,如果我们初次接触某位诗人,只学了他的一首诗歌就来讨论他的诗歌风格,那是比较勉强的。

既然陶渊明是一位老朋友了,那这些【手指PPT,PPT上的内容是: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人,东晋大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他宅前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

】基本的知识我们就不再多说,因为这些在初中阶段就已经作为重点学习过了。

老师现在要强调的是,这些课文【指示PPT:《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都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那我想问一下,我们学了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向往自由。

生: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的热爱。

师:很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陶诗都是这样的主题,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主题呢?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又或者某几句来谈一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提纲式的写出来。

(学生准备,老师巡回观察,三分钟后)师:看着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谁来说一下?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是热爱山川田园的”,迎合世俗,就是迎合官场,说自己年少时就没有这样的本性,“性本爱丘山”生性就喜欢丘山,从这儿就可以看出他喜爱田园。

师:你看,他是不是说地非常明确,“爱丘山”,那如果我们要把这份对山川田园的“爱”读出来的话,你会怎么读这一句呢?(生读这一句,“爱”字读音较重)师:请坐,读这一句,“爱”字如何来读很重要,我们同学是重读了。

大家还能想起《再别康桥》的第一吗?念出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师:1600年前,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一株秋菊在迎风微笑,这笑容中有着一个诗人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一位长者怡然陶醉的依稀心境,也有着中国千年文人的苦闷无奈,他在风雨飘摇中毅然挺立,在历史暗角发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信号。

他,就是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归园田居》,去诗中感受他的人性光芒吧。

(板书《归园田居》陶渊明)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写景的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诗人情感。

3.探究至理,体味陶渊明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结合题目和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朗读全诗两遍。

)生:。

师:看来大家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下面请思考: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这首诗围绕着题目上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生:围绕着归字来写,回归田园。

师:先写为何而归,次写归向何处,最后写归后如何。

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田园风光,请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

)方宅……鸡鸣……师: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到了哪些意象?生: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师:这些都是乡村常见的景物,但在他的笔下却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

请大家再仔细品味这一部分,说说那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两句?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字一方面写出了榆柳的茂盛、自由生长的景象;另一方面,“荫”还有“荫蔽、保护”的意思,好像写出了榆柳脉脉含情拥抱、庇护着房子,很有情趣。

师:你很有想象力,同样喜欢田园生活的王维在《田园乐》中写了“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你更欣赏谁的诗句?生:王维给柳树桃花加上了色彩,而陶渊明毫无修饰。

更喜欢陶渊明的,因为他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评价生:我喜欢的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想】《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首古诗,可以窥见陶渊明归乡后的生活。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审美情趣,由景美而理解情美,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掌握阅读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入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课前准备】因为时间距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辞去官职而回归乡里过一种闲适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课前准备河南郑州一名女教师的辞职申请书ppt,从辞职原因让学生谈一谈怎样的生活才是适应本性的生活,寻找切入点;准备一些本地的风景照片,触动学生的心灵,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诗歌的字面意思是容易理解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景”趣中理解“情”趣,从意象到意境再理解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5年4月郑州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写了一封辞职信,内容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重点是校长欣然同意了该教师的辞职,这句话也成为了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

那么这位老师走了哪些地方?最后又怎样了呢?学生议论纷纷,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本地的风景照片:南海日出、长海景观、水观音美景、神秘的鬼谷达布洛魔、相岭云海。

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家乡的景色这么美,有些地方自己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去看看了。

学生谈自己家乡的美景。

师:1500多年前,陶渊明因为怀念家乡的生活毅然辞官回归田园,那么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其一)》【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思考这首诗的词眼是什么?生:“归”。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估计我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旁听了另外一个班级的一堂课(相同的课文),那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比你们更强一些?生:没有!师:那你们肯定比他们更强一些是吧?生:对!师:他们是上得精彩极了!这个精彩主要体现在老师一讲他就懂了,而且能够深刻的领悟。

既然你们不比他们差,那这堂课就不用上了。

(上课铃响)我刚看过大家的课文,发现大家学过两篇古文。

我现在请女生背《陋室铭》。

(生一时沉默,而后齐背,语气平淡)师:会背,但是失去了诗歌的诗意。

现在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男生齐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作者因此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

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今天要学的是《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有哪两种?(生读标题,但无明显差别)师: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里?生: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乡村里生活的那种……师:“园田”连在一起,还有一种呢?生:归园——田居,到大自然里生活。

师:一种是“田居”,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怎么说呢?一种是回到家园自己在田地里居住,一种是回到自己的生活过着田居生活,你们选择哪一种?生:归园——田居师:好,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读,《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的,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多媒体展示《归园田居》其一)(生齐读第一首部分诗句)师:意思懂吗?生:不懂。

师:哪里不懂?谁能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无人举手)师:小的时候就没有追求荣华高贵的心情,本性就是喜欢大自然,喜欢山丘,山陵,可是错误地进入了尘世的网络中,这一去就是多少年啊?(生:十三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我不愿做的事情。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与点评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与点评
《归园田居 李 家慧/点评
【实 录 】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片段 2015.11): (学生 自由诵读诗歌三遍以后 ) 师 :这首诗很好懂 ,明 白如话 。我们不应满足于 此 ,应咬文嚼字 ,仔细品味 内在的 、深层次 的情感。 现在我们选取字词 ,咀嚼一番。
这种 现 象 并非 个例 。一 些优 秀的 解读 文 章或 教 例 ,如《(记 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 问》(《中 学语 文教 学))2ol0/7),《新课程 阅读教 学需要跨 越 的 “三重 门”一 以(记 梁任 公 先 生 的 一 次演 讲 >教 学 为例》(《中学语 文))2ol2/1),《为细节而读—— (记 梁任 公 先 生 的一 次演 讲 )教 学 节 录》(《中 学语 文教 学参考》高中版 2018/3),对上述的篇性开掘几乎都 不约 而 同地 选择 了忽略 。
出版 社 ,1997年版 第 340页 。 ② 夏晓虹.《追忆梁启超》.北京 :中国广播影视
出版社 ,1997年版 第 287页 。 ③余秋雨.《艺术创造论》.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
社 ,2005年版 第 2页 。 ④梁启超.《粱启超论 中国文学》.北京:商务 印
书馆 ,2012年版 第 198页 。 [作 者通联 :大理 大 学文 学 院]
超的高雅情趣 ,从《箜篌 引》的讲解中体味梁启超的 热 心 肠 ,从 眼 睛 上翻 、语 气词 “喽 ”中体味 梁启 超 的 幽 默 和 童趣 ,甚 至 连 “那 时候 的青 年 学子 对 梁任 公 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这种寻常交待都挖 出了“热 心肠 ”,无不 是在 落 实单 元教 学 目标 ,却 又 不是按 图 索骥 ,而是 围绕 热 心肠 的审 美 ,带 动相 关 形 式秘 妙 的揭 示 ,并 指 向人 物 特 写技 巧 的化 用 ,所 以很 好 地 实现 了共 性 与 个性 的 统 一 ,熟 悉与 陌生 的相 乘 ,语 文核 心素养 的培 育也尽 在 其 中。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课堂实录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课堂实录

《》(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
生:想……
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

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归园田居 (其一)》抒发了诗人归田后的欢悦心情,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后的闲情逸趣。

(一) 教室内,坐得满满的连前面上课学生的两侧,也都坐满了来听课的老师可是八年级的学生,居然也有这样童真可爱的时候当干老师请女同学把《陋室铭》背出来的时候,班里很多的男生居然也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样“ 背呀,背呀”地催促挑衅起来女生先是一阵哄笑,随后开始背诵,背得很正确,可是也只能说是在背诵而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背就会把诗意失去,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看来干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达“爱――莲――说,周――敦――颐――”,声音开始有些拖沓,再加上一个迟到的男孩子拿着书匆匆进来,一下子吸引了一些同学的注意,过一会儿声音才整齐而响亮起来,然后更紧凑了,越读越快,但是跟散文本身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关联照着书读,男生惟一的变化就是读得更熟练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诗跟今天要学的诗之间的关系?” 干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候,又从外面传来了眼保健操的音乐声,于是,学生们有的低头去看书,有的看着老师,但没有人举手干老师随手请他面前的一个男生回答,其他学生莫名地发出了笑声这个男孩1/9子其实很大方,站起来说:“这两篇散文诗和今天学的这首诗讲的都是植物” “讲的都是植物”老师重复了一下学生的回答,其他的学生又忍不住发出了笑声可是当老师问“你为什么笑”“你认为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教室里静下来,老师连问了几声“谁来?”,却依然没有人举手后面一个短发、瘦瘦的女孩子站起来,她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景生情,以物托志” 老师将她的观点又做了梳理,“你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是以风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表面在写风景,其实写的都是自己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看出了他们写作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很好” “还有吗?”“ 还有吗?”干老师又面向全班问了几次,回答他的依然是又埋头在书页上黑黑的小脑袋《陋室铭》和《爱莲说》就是八年级学生本册课文中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基本上每个孩子的书上,各种批注蝇头小蚁似的密密麻麻,但是,让他们脱离惯常的“字词解释、诗句解释”等练习式的学习,而直接言说这首诗的时候,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艰难古诗学习,仅仅是“读字”,而不是“读诗”,中学和小学的问题一样存在啊于是,干老师在这里明确地告诉学生他让学生串联的意图:“这种串联的能力就看出你们的思维水平如果你没有发现,我就要提醒你,要告诉你,你们学过了前面两篇,要把三首诗之间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关系就是陶渊明的诗是这两篇文章的祖师爷他们是追慕陶渊明,仰慕陶渊明,才写出《陋室铭》,才写出《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弟子,也就是说,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隐士,而后面的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和他风格相近的诗文像《爱莲说》,尤其是《陋室铭》,这就是他们精神上的关系” 在老师讲的时候,从课前到现在一直有些躁动的课堂慢慢安静下来,学生开始显出专注的神情,对于老师讲述完后的反问“你不觉得他们有精神上的关系吗”,几个同学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了老师还想尝试让学生继续串联:“在《爱莲说》中,作者对于陶渊明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依然没有发言老师提醒道:“作者推崇的是什么?” “莲”学生回答2/9“莲指什么?”老师追问“花之君子者也”学生又一起说了出来“君子是怎样的?”老师再追问学生声音很响亮地齐答:“品德高尚的人” “用书中的话来说”老师依然一追到底学生翻书,但是只听到“哗哗”翻动书页的声音,并没有人说出来老师再次提示,他用缓慢的语调说:“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马上齐声跟了上来“(花之君子)是这样的人认为陶渊明只是一个花中的隐逸者也我认为,这是诗人周敦颐没有读明白陶渊明,他误读了陶渊明”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师的速度放慢,尤其“没有读明白”“误读”这些词老师说得很慢很重,学生很注意地听老师继续说下去“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那么陶渊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今天通过学一首诗,来走近陶渊明” (二) 很多同学现在的眼光一直在盯着老师了,尤其是刚才那个回答问题的瘦瘦的女生一直在很注意地听着,神态明显和周围的同学不一样“我本来要考考大家关于陶渊明知道多少,现在我不考了,因为刚才那个班的同学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陶渊明的知识,我想他们知道的你们肯定也知道所以有关陶渊明的知识我们就不考了,我们直接走进他的诗”“ 今天要学的诗是《归园田居》,”与此同时,大屏幕上“陶渊明” 三个大字的背景消失,“归园田居”四个宋体字显现出来老师指了一下大屏幕,对学生说:“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是哪两种?” 学生小声在试念老师请了后面一个男生来读,他的意见是:一种是“ 归——园田居” ,一种是“ 归园——田居” “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呢?”老师又问“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嗯,就是乡村里生活那种……一种是到大自然里去生活”这个男生这样解释其他的同学一直在听他们的对话“哦,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一种是‘归园——田居’,一种是‘归——园田居’”老师特地又强调了一下题目的两种读法,他接着说道:“怎么说呢,一种解释是说,回到家园,自己的田地去居住而一种呢,则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田园的生活种田的生活你们准备学哪一种?” 有男生马上低声回应:“ 种田” 也有同学说“ 回到田园” 老师再一次明确问大家:“ 是‘ 归——园田居3/9’ ,还是‘ 归园——田居?’ 我们把题目读一下” 学生选择的是“归园——田居”齐读题目老师站在讲台前,面向着全体学生说:““《归园田居》有五首非常精彩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顿了顿,他又说:“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归园田居》的,可以说一点都读不懂,为什么,我们来看第一首”与此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老师说:“大家一起来把第一首的部分诗句读一下” 学生齐读,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学生读完后,老师问大家“ 意思懂吗” ,又是齐刷刷地回答“不懂”,只有那个瘦瘦的女孩在连连点头,老师又问“哪里不懂” ,学生不齐答了,课堂响起了纷乱的回应,听到了一个男生在说“哪儿都不懂” 老师又询问了一下“ 哪个不懂 ? 谁来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但无人应“好的,那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和学生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诗句,老师说:“小的时候就没有那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的心情,本性是喜欢大自然,喜欢丘山的,喜欢山林,可是,错误地进入到了尘世的网络中,进入到了牢笼中,这一去啊,就是多少年?(学生回答十三年)” 老师回转身,面向大家,又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那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什么事情?”这时除了那个瘦瘦的女生之外,没有人举手,神情上看像是在头脑总搜索答案,也在等待老师继续往下说“——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很自然地,老师提示一个头后便全班跟着一齐说了出来“还要去拜见长官,还要和长官一起喝酒,所以我这一只被羁绊起来的鸟,思念我的旧日树林啊,我这一条,放在小池塘里的鱼,想念我的故乡的那深渊啊”随着老师的讲述,学生一直盯着大屏幕上的文字,“我在这个樊笼中已经很久了,现在终于能够回到大自然了”老师以一种喜悦的语气结束了讲述,再问同学们:“现在知道意思了吧,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又读了一遍,不过感情不能像刚才老师讲的那样,能打动人老师问:“这几句诗写了题目中的一个字,哪个字?” “归”学生回答得很整齐“因为这组诗里有两组词,大家看,”老师请学生看大屏幕,在4/9刚才诗句的下方,分别出现了两组词,一组是“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一组是“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中间用一个大大的写着“归”的箭头相连老师接着讲道:“‘ 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都是作者不喜欢的,不希望的,可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而另一组词是‘ 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学生跟着一起念出),现在作者终于能够脱离那些,归来了!” 大屏幕上,又换上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老师以非常愉快的语气读了这句话后,又反问了学生一句:“ 为什么胡不归呢 ? 所以,刚才的这几句诗仅仅讲了一个字——归” 大屏幕上又出现了长长的文字,老师说:“《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其实很长,中间还有一部分,我们把它黄色字的一部分读一下好不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依然很整齐地把这些诗句读完了不过把“ 嗳嗳” 读成了“暖暖”了老师笑着提醒大家说:“有一个地方读错了是哪里知不知道?” 面对学生迷惑的表情,他又提示到:“ 是‘ 暖暖远人村’ 吗?” “不是,是嗳”学生睁大眼睛,辨别后说“嗳组什么词啊?”老师又问“暧昧”这个词几乎是同时说了出来“什么叫暧昧?”老师的追问马上又过来了“不知道”八年级的孩子也有好玩的一面,一面书说“不知道” 一面却都在捂着嘴窃笑还有一个学生在说“ 男女之情的”他的话又引来一阵笑声老师对“嗳”字进行了分析:“ 嗳是什么旁,日字旁,所以暧、昧就表示太阳朦胧不明因此,嗳嗳,不是说男女之爱,而是太阳光,或者风景看不清楚的样子远处人的村落是嗳嗳的,跟后面的依依是一样的,这就写出了一种朦胧的美啊” 学生一直听得很专心“好,这里写出了题目中的哪个字?”老师又问——园“这就是诗人想要归去的那个园啊还剩下哪几个字?” ——田居“田居这里有没有写?”老师问5/9学生赶紧再睁大眼睛看大屏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这时候,那个瘦瘦的女生用很清晰响亮的声音说:“有” 老师请她说,她站起来,看着大屏幕一字一字地念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园,还是田居?”老师再问其他学生眼睛都看着屏幕,可能心里也都在思索吧“有田‘方宅十余亩’”那个女生又强调了一遍“哦,‘方宅十余亩’这个宅是田吗?十余亩是他家旁边的地方,古时候人烟稀少,但是土地空旷,所以一间草屋,就有很大的地方但是这是不是他的田啊?”老师讲解后再问“不是”全班学生一起应答“他的田在哪里呢?”老师继续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学生引用诗句回答“他在哪里开荒啊?”老师问到底“南野际”学生的回答也达到了最准确“所以这里只用了一句诗来写田居,写得不明白而其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就是写出了——” “田居”学生一起应和道“对了”老师非常欣慰,接着说道,“现在读诗的步骤就有了先请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 大屏幕上也已经换上了《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诗句,学生自由朗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6/97/98/99/9。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设计意图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二是联想思辨——诗人伟大的人格。

教学目标(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

(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归园田居》。

师:诵读时,我们的脑海里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情境。

请大家把语速放慢一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意境。

生:再读《归园田居》。

(语速慢了些)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为什么用“归”?换成“去”和“来”,可以吗?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1:陶渊明原本就生活在田园,他从田园出来,现在回归田园,不是一般的“来”或“去”,而是一种精神回归,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的解脱:而“来”和“到”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表现出陶渊明本性爱好自然,所以用“归”。

师:理解很确切,同学们认为必须用“归”,那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题目必须用“归”?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个“误”字表现诗人不适合官场,厌恶官场,他本性向往自然,向往自由,所以要“归”田园。

生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也表现用“归”好,“复得返自然”中的“复”字是又一次,“反”是返回,“复”和“反”都是对“归”的强化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课文是一首田园诗,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

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难,但是关于白描的手法却知之甚少,很多学生也许能够理解这种手法,但是由于缺少相关诗歌手法的鉴赏,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以后的教学要注意长期适当地在教学中增加对诗歌鉴赏的知识传授和方法引导
【学案内容】
一、课堂导入:
师: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为我们留下了桃源胜境;他隐居山林,采菊于东篱之下;他是谁呢?
初中我们过学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齐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并怡然自得
结庐在人境-------------欲辩已忘言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他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去感悟他归隐的情怀。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守拙.荫.暧暧.樊.笼
请学生齐读课文
二、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师:俗话说“眉目传情”,对一首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

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围绕诗人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解读这首诗歌。

归向何处?
师: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

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三、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你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

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

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

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

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

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

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

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师:我上网搜了几幅图片,看看和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相符不?
师:诗中的这些画面有没有杂乱之感,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这些景物在一般人眼里再普通寻常不过了,但在陶渊明的笔下,在我们的眼里,它们不是纯粹的景,景里是有情的,正符合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这如诗如画的景物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师:再读写景的句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尽量让自己融进画中。

放背景音乐,一生读
三、从何而归?
师:诗人是从何而归的?尘网樊笼
师:陶渊明对官场是什么感情,为什么?
诗人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把官场比喻成尘网,樊笼,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

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归去感觉如何?哪几句读出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无尘杂”“有余闲”这一“无”一“有”可见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说到自由,让我们想起啦:生命诚可贵——————
自由就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如李商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田园、自由本性其实就是自然,所以诗的最后一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探讨了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其实就陶渊明归隐本身来说,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我们来进行一下探讨:幻灯片生讨论发言
师: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上网找了很多资料,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社会背景
1、社会动荡、时局不稳。

陶处在东晋时代,社会动荡、时局不稳,
政权交替特别频繁,短短几十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
这种形势下,陶渊明胸中有大志有理想,他应该为谁服务啊!
2、政治黑暗、门阀森严。

东晋政权主要集中在少数贵族手里,而出
身贫贱的庶族根本无法挤身到上层社会,
陶渊明的出身怎么样呢?他出身仕宦,他的曾祖父陶侃很有名,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但到了陶渊明,家道衰微了,
他即使有理想为了效力,也没有个职务给他,他一生做的官,
没有显赫的
3、官场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不仅东晋,只是东晋更厉害,
给大家介绍两句话,都出自儒家,儒家的主张是积极入世,“天
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国家的政治符
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隐藏自己
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在这种条件下,陶渊明凭借微博的力量有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没有。

所以他只能退回到“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高洁、清白,不要让这个丑恶的社会把自己同化了。

下面看看陶渊明的归隐过程-----幻灯片
最后一次做官是彭泽令,然后终身不仕,弃官归田,从这个角度,你能说陶渊明的归隐是随随便便的,是软弱无力的妥协吗?他实际是经历了多次实践之后,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然后做出的慎重的选择。

陶渊明晚年的生活,这部分是不应该忽略的。

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是安静平和的,实际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经历过风灾,火灾,水灾,虫灾,加上战乱的社会,他的生活可谓窘迫,特别是44岁的一场火灾,烧光了陶家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而陶渊明只能寄居在在一条小船上,靠亲朋好友救济来过活,这样窘迫,他也没再回官场谋一份职务,这看出他的高洁,可以说有一点儿“不吃嗟来之食”的味道。

看这样几首诗: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饥寒交迫,但陶渊明保持了贫者的尊严,也保持了归者的气节。

苏轼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想要做官,那就去追求,,不要因追求仕途而感到不好意思;想要归隐山林,那就去深山老林,也不以为归隐就显得清高....古往今来的智者,其可贵之处在于其本性率真.
陶渊明身上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真”:追求自由、崇尚本我、坚守气节、恬淡豁达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真率““自然”的陶渊明致敬
课堂练习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业:拓展阅读《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其他四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