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历史是一本永不翻篇的书,记录了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是我们学习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而历史典故则是这本书中的精华部分,它们是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象征和代表,承载着无尽的智慧和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够为你的知识储备添砖加瓦。

1. 英勇的斯巴达士兵这个典故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的波斯战争中。

波斯大王希罗多德率领着无数的士兵,企图征服希腊。

然而,在希腊的斯巴达,只有300名斯巴达勇士出征与之抗争。

虽然人数差距悬殊,但斯巴达士兵的英勇和顽强战斗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奋力拼杀,在狭窄的热门隘口中与波斯大军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最终成功击退了波斯的进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团结、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2. 法国大革命中的“断头台”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的一场剧变,它以平等、自由和博爱为理念,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颠覆了旧的社会秩序。

在这场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典故莫过于那座血腥的“断头台”,它成为恐怖统治的象征。

无数法国贵族和政治家都在这个台子上被斩首,他们的头颅滚落,见证了时代的变革。

断头台的存在,不仅象征着一种报复和惩罚,更凸显了人类对尊严和自由的渴望。

3. 古希腊的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是战神雅典娜的城市,她象征着智慧、艺术和文明。

雅典卫城不仅是雅典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也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个典故让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和雅典人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 罗马帝国的凯旋门凯旋门是古罗马时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用来庆祝军事胜利或者纪念重要人物。

在罗马帝国的辉煌时期,这些凯旋门随处可见,展示着罗马人的军事威力和胜利的荣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尼奥大学的凯旋门,它是为纪念罗马帝国诞生而建造的。

罗马凯旋门的存在,让我们理解到罗马帝国如此辉煌的历史背后,是无数次的战争和征服。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典故是古代故事的成语的出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他们分别阐述了什么事情什么道理?本文是精心编辑的,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篇一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

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

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

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篇二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问鼎中原典故解释

问鼎中原典故解释

[标签:标题]篇一: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2、坐观成败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非常宠爱。

江充非常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居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

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

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

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行抵抗。

双方打了好几天,最后,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终于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

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发展。

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后,觉得任安没有发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没有帮助太子之意,就没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曾经遭到任安鞭打,怀恨在心,就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说:“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锐军队。

”这一下,任安坐观太子与皇帝成败的态度,便昭然若揭。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道:“任安的资历相当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见战争发生,却脚踏两只船,想依附得胜的一方。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朝、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泰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历史是过去,也是我们借鉴的方向。

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文化典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负米养亲【出处】《孔子家语・致思》。

【释义】借米以赡养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顺。

【历史典故】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性一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

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2】乘兴而来“乘兴而来”这则成语的乘兴一时的高兴。

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

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

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

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

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樊哙献诸葛亮:指人愿意默默为他人做贡献的精神。

2. 共病之君:指君主的错误政策导致民众受苦。

3. 指鹿为马:指刻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4. 杯弓蛇影:指因为过度恐惧而想象出来的虚幻危险。

5. 梦蝶:指人的梦幻和现实的感觉相混淆。

6. 雷声大,雨点小:形容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微小的事物。

7. 数九寒天:形容极端寒冷的冬天。

8. 纸上谈兵:指只在纸面上空谈而缺乏实际行动。

9.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或一次解决多个问题。

10. 闭月羞花:形容女性容貌极美,人所难及。

11. 三纲五常:指儒家的伦理观,主要包括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和孝悌忠信节义五常。

12.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形容一个人得势之后,连带着周围的人也得到好的待遇。

13. 虎父无犬子:形容子女继承父辈的品质或才能。

14. 画蛇添足:指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情。

15.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说话或行动表面上与本意无关,实际是有所深意。

16. 纸包不住火:比喻事情的真相无法掩盖。

17. 功亏一篑:指做事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最后因为一点小疏忽而功亏一篑。

18. 拔一切不平之事:指人为消除不公平现象而行动。

19. 众望所归:指某人获得了人民的普遍支持。

20.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指人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这是最大的善行。

21. 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人。

22. 老骥伏枥:比喻年老体衰而仍有所作为。

23. 浑水摸鱼:比喻在混乱的局面中捞取私利。

24. 抛砖引玉:指故意丢出一块砖头,引来别人给予更好的意见、观点。

25. 天作之合:形容两个人天生就是一对的婚配。

26. 悬梁刺股:形容为学习或工作而废寝忘食、毫不松懈的精神状态。

27. 察己知人:表示人要时刻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正确地判断别人。

28. 亡羊补牢:比喻事后废后悔是没有用的,必须及时补救错误。

29. 改邪归正:指人能够从错误、邪恶的道路上回头向善。

中国古代典故大全300

中国古代典故大全300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典故:
1.“侯景未擒”:出自《南史》,描述了叛臣侯景在战争中逃脱的事迹。

2.“抱柱信”:出自《庄子》,描述了尾生为遵守与女子的约定,抱住桥柱直至
死亡的故事。

3.“红叶题诗”:出自唐代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爱情的
渴望。

4.“红拂私奔”:出自唐代乐伎红拂私奔李靖的故事,表现了女子对自由和真
爱的追求。

5.“禅让”:描述了历史上一些领袖通过禅让方式继承权力的事例。

6.“大禹治水”:描述了大禹采用疏导方法治理洪水的壮丽事迹。

7.“桀骜不驯、酒池肉林”:描述了夏朝暴君桀的荒淫无道。

8.“网开一面”:描述了商汤对百姓的仁慈和宽恕。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描述了周公的仁德和天下百姓的归附。

10.“烽火戏诸侯”:描述了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戏弄诸侯的故事。

11.“春秋五霸”:描述了春秋时期五个霸权势力的崛起和争霸。

12.“秦晋之好”:描述了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3.“问鼎中原”:描述了楚庄王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

中国古代典故非常丰富,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建议查阅相关历史典籍了解更多典故。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1)(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适用知识1)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55个历史典故(适用知识1)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20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历史典故集锦(90个)

历史典故集锦(90个)

历史典故集锦(90个)1. 好人牧羊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达芬城的一位姓史的人好心帮助了一位迷路的牧羊人,牧羊人十分感激,并对史一家表示了感谢,于是把史家的祖先当作自己氏族的祖先,建立了氏族。

2. 钟馗捉鬼《捉妖记》中提到,唐朝时期,一个叫做钟馗的人曾担任京城的捉拿妖怪的差事。

据说他喝酒后便不眠不休,于是在夜间巡逻,深入迷草滩,看见了一只上窄下宽的恶鬼准备偷取游客的糕点,钟馗迅速出手将其缚住,并把它交给县官处置。

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大唐帝国,以变向吓唬黑暗力量的人或者儿童而知名。

3. 一瓢水救自尽马据说在唐朝时期,某位官员想用他的马赢得皇帝的赏识。

结果被一个乘着牛车的农夫教训了一顿,农夫告诉他说,在他们的眼中,江山不及活着的马更重要。

这个官员被农家民愚深深地打动了,在他的拱手膜拜之后,他离开了那个城镇。

最终,他将衣着褴褛的马独自马在草原上放牧,并守着那匹马一晚上,万分感动。

农民们也被这个举动感动,并开始慢慢地传颂开来。

4. 李白醉骑白鹿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事。

据说他曾在白马坡对这只鹿哥唱了一首有关鹿的诗,结果白鹿被感染了,眼里流出了泪水。

李白不仅没有杀死鹿,反而和鹿同骑,在花海中翩翩起舞。

此事被传颂开来,成为诗人的经典故事。

5. 文风鼎盛的唐朝唐朝,也被称为“诗仙之盛世”。

这个时期,有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些人被尊为文学的巨人。

谢灵运、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白居易,这些在唐朝始终被人们所崇拜、所景仰的文学之巨,他们的思想,风格都影响了接下来的文学界。

6. 黄巢起义公元875年,黄巢(877年—879年)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的发动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门阀豪强和地主恐慌。

作为领袖的黄巢,更是狂言要灭废贵族,推行平等共产主义,他的反抗行动气势汹汹,势必影响到朝廷的稳定。

7. 太宗建立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下,大唐朝廷建立起许多盛世。

大唐的疆域涵盖了现代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并且对于目前所知的世界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5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著名历史典故大全

5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著名历史典故大全

5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著名历史典故大全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封建皇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有很多。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5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著名历史典故大全,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历史典故【一】1、玄奘西行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到达天竺国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

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3、日月同天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黄帝”。

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4、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5、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

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15.毛遂自荐
• 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 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 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 芒毕露”且“脱颖而出”, “颖”指锥子的柄。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16.荆轲刺秦王
• 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 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 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 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 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 永垂青史。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 •齐国孟尝君田文、赵 国平原君赵胜、魏国 信陵君魏无忌、楚国 春申君黄歇。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13.屈原与《楚辞》
• 屈原投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 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 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 沦亡,抱石自投汨(mì)罗江,百姓 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 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 包粽子,后演化为端午节。他著有 《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 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1.马援老当益壮
• 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 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 益壮。”“男儿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 “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 战争史上的创举。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22.班超弃笔从戎
• 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 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 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 (shàn)善、于阗(tián)、 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 汉统治。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40个语文历史典故 课件
14.赵括纸上谈兵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导语: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典故】: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2、隋统一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唐朝建立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6、文成公主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玄奘西游取经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

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8、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作文素材】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丰富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智慧和启示。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历史典故,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

一、子牙三尺又何妨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

相传周朝有一位名叫燃灯古佐的大臣,他才华横溢,深得周文王赏识。

有一次,燃灯求学于射圣子牙,子牙看出燃灯的才华非凡,对他说:“三尺之童又何妨?”这句话意味着人的才华应该以实际表现为准,而不应被年龄所限制,年龄不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被别人的眼光所束缚。

二、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

相传有一位叫庄子的哲学家,他的一个朋友游到一座河边,不小心将剑掉入了河中。

朋友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下记号,想要以船的位置来记忆剑的位置。

庄子笑着说:“你以为剑还在船上吗?在水底,你的刻舟求剑是无用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中有时候我们会固守一些已经过时的观念或者行为方式,而不愿意改变。

三、殊途同归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相传古代有两个人分别从山东和山西两地去往楚地,他们在路上相遇并一同迈出了上山的脚步。

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一个沿着空旷的草原走,另一个则沿着陡峭的山岩攀爬。

最终,他们都到达了山脚下。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成功。

四、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

相传有一个叫愚公的老翁,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挡住了他通往家门口的路。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尽管周围的人嘲笑他无知的决定。

但是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搬走了两座大山。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五、管鲍之交这个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相传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管仲和鲍叔互相帮助,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精选48则)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精选48则)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精选48则)在我们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是那些典故呢?你们知道吗?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精选48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篇11 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 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

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

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 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 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不知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人民日报微博总结了不可不知的40个历史典故,收藏学习!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9.鸿门宴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脱。

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

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投笔从戎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13.三顾茅庐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

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4.三国鼎立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16.八王之乱西晋宗室八位诸侯王间进行的一场混战。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

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掉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

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西晋从此衰落。

17.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

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

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18.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

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宋和北周五朝。

公元420年,东晋次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

北方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

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19.杨坚建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李建成、李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21.玄奘西行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天竺那烂陀寺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

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2.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记载: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作“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

23.日月同天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25.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

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26.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动乱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7.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唐朝灭亡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28.杯酒释兵权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29.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

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对宋称臣,将自己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公元974年,宋灭南唐,李煜共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他于政治方面毫无建树,艺术成就却颇高,曾发明“金错刀”书体,他的词尤以亡国后所作的《虞美人》等最为著名。

30.杨家将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为“杨无敌”,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谷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

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

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的故事世代流传。

31.澶(chán)渊之盟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后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32.靖康之耻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皇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获,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