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起源及理论基础

摘要: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条件下,市民对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不断增长。生态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城市萌芽于乌托邦,成长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1971年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生态城市具有自身的内涵、特征和建设原则。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依据理论基础的差异,生态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理论基础

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英文由生态学“Ecology”和城市“City”组合而成,即Ecocity,意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城市。生态城市是在乌托邦、田园城市、卫星城市之思想、理论和实践,它是人类理想的聚居模式[1]。

1.1 乌托邦的设想

近代工业革命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破坏等。这些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病”。为了治理“城市病”,从工业革命萌芽伊始,西方学者就在探索城市规划

的有关问题。

乌托邦(Utopia)是16世纪首先由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7-1535)提出的。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脱离和对立、土地投机严重等现实,莫尔设想了包括50个城市的乌托邦。在乌托邦中,为控制城市规模,两个城市相距最远一天也能到达;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一次,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街道宽度定为200英尺,为的是保证城市良好的通风;住户门不上锁,以废弃财产私有的观念;生产的东西存放在公共仓库,每户按需领取,并设公共食堂、公共医院。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ta,1568-1639)提出了“太阳城”的方案,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工作。

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关于城市的种种设想,尽管多数停留在概念层面,但这些思想成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理论的渊源。

1.2 田园城市的设想

许多学者认为生态城市起源于田园城市的设想。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针对城市规模增大,人口拥挤,市民隔离感增加,霍华德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的观念。他精心刻画了一个“田园城市”的方案:城市人口30000人,用地404.7hm2。围绕

城市的是大片的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城市部分由公园、林荫道、公建、住宅组成的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大道由中心向城郊放射出去,整个城市绿地占有较大比率。田园城市理论影响极为广泛,规划界一般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中有较大比例的公园、林荫道,城市中的人更接近自然;②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可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③同心圆结构及由市中心放射出去的6条大道,成为城市结构的一种模式,这种结构利于城市通风,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

1.3 卫星城市的设想

20世纪初,鉴于大城市的恶性膨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其追随者昂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市的理论。昂温提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疏散高密度人口,以控制大城市规模。同一时期,惠依顿也提出,为控制大城市的膨胀,可以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建设工业企业,和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联系。卫星城市实际上是大城市周围的一些小城市,与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生产生活上与大城市保持紧密联系。

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设想都已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

得到体现。

2.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于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但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人们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依然在不断深化。

苏联生态学家雅尼科斯基(O.Yanitsky,1984)[2]首先给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与发展,居民的身心健康与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1987)[3]

认为,生态城市寻求的是人和自然健康和谐、充满活力及持续力的理想。美国生态学者罗斯兰德(Roseland,1997)[4]认为,生态城市概念含有可持续发展、健康社区、社区经济发展、优良技术、生物区域主义、土著居民价值观、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意思。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1997)[5]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长期以来对理想生活与住区持续探索和追

求的结果,它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由经济、社会和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而建设的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空间。陈予群(1997)[6]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现代文明和未来理想城市的象征。生态城市作为一个人工复合系统,

存在于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所属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核心,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制约因素,以城乡协调、环境清洁优美为特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不同的生态城市概念。从这些概念中可以概括出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是:①基于生态学原理;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③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④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所以,生态城市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生产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3.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

工业化与工业城市的反思,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其特征如下。1)人文性。只有拥有文化个性、人文气质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应具有人文品质,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要爱护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身心也能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受益;生态城市应寻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追求平等、民主、尊重、关怀的人文价值。

2)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城市的思想基础。

城市发展需秉持理性价值取向,即限制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