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37fe9f8b8f67c1cfad6b8a0.png)
在最初的批评文章中,有的批评家把这种创作 倾向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期间出现的名 称还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而“新 写实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
新写实小说之“新”
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 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 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 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被新写实小说所吸 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 在写实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 能,力图产生新的效果。 其次,有些新写实作家虽然没有写过先锋小说, 但他们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作品中表 现出与先锋文学的亲缘关系。 再次,由于对作品观照和解读的眼光不同,即 便是从最具“生活流”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现 代主义”因素。
1989年:《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 心跳》(获89年度最好的小说)《千万别 把我当人看》 1990年后:《你不是一个俗人》《动物凶 猛》《我是你爸爸》
王朔是一种文化现象
王朔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1)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2)大众文化兴起;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 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 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 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功能特征是:娱乐、消费、通 俗。 (大众文艺是指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大量复印、供大众阅读、 消闲、欣赏需求的各种文艺制品的总和。如畅 销书、通俗小说等。)
程,由纯情幼稚的“少女式”叙事,转而关注普通 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致入微地展示普通人生活中的 卑微、琐屑、烦恼和无奈。主要作品除了“人生三 部曲”,还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汉口, 永远的浪漫》等,行文平实细琐,轻浅唠叨,构成 了池莉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标志。 三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延续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这时的池莉不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底层市民的生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9dda3c2f5901020207409c23.png)
池莉
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被批评
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 文本之一。这篇小说与此后发表的《不 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 写实三部曲”(或“人生三部曲”)。 她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 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 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
34
36
池莉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80年代初期的学步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成名期。
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37
叶兆言(1957-),南京市人,
祖父为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出版的小 说集有:《艳歌》、《夜泊秦 淮》、《枣树的故事》、《路 边的月亮》、《绿色陷井》、 《采红菱》等。
6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
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 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 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 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 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 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 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 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 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 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虚证》:郭普云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23
艺术特色
1.对人类生存现实及其困境的深切关注 2.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探讨人物心理
3.把温情的悲悯和苦涩的幽默糅为一体
24
刘震云
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
《官场》,和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另 出版有《刘震云文集》。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塔铺》、 《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 人》等,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 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他对于“单位”这 一特殊的当代社会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 所产生的规约,作了具有发现性质的描述。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46234fa8956bec0975e3c8.png)
2、方方《风景》(1987)
▲残酷还原生存本相——以死者 视角展示生者的生存景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 们……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 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 感到不寒而栗。”
▲不回避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象描 写,不对生存态度和方式进行价 值评判。
七哥 人下人 人上人 二哥: 为摆脱困境而死
1、刘震云《一地鸡毛》(1991)
▲《单位》(公共空间):理想抱负、青
春个性……在单调乏味、沉闷压抑的 日常工作中委顿、流逝、磨损。 ▲《一地鸡毛》(私人空间):人生意义、 生活热情……在琐碎庸俗、烦恼厌倦 的日常生活中消解、减退、麻木。 ▲小林的梦(精神空间):上面盖着一堆 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3】关于“性”
◆对于“三恋”和“三垛”中大量充斥着的性描写, 曾招来尖锐的批评。如果按照一惯指导我们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认识论”去审视这些性描写,必然就 会因为这些性描写孤立于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和道 德力量而指责作品的失真或缺乏典型意义。 ◆由于中国女性历来受到更为残酷的礼教束缚和人 性压抑,在屈辱的生存环境和非人的命运摆布中, 形成中国女性卑贱的奴仆心态和畸形的性爱意识, 因而在两性关系中,“女为男用”“传宗接代”就 成了女性身份的定义
(三) 对丑的展示及批判之凌厉
大转变始于1986年。
《他有什么病》
《鱼饵》《横过马路》 《日
子》 ◆早期优雅的语言形成她的风格,但渐渐粗 糙,凌厉,最后转向尖刻、恶毒。 ◆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狠狠的控诉方式 挖掘人心陷入贪婪、卑污的根源。
(四)大音希声——《无字》
◆《无字》对20年前震撼文坛的成名作《爱,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cc6ed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f.png)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深入的观察和描写,强调对于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细腻的刻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与此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以一种探索性的态度去挖掘和表现人物心理、思想以及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和命运。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局限,尝试从更多元的维度来呈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它不拘泥于叙事的线性结构,常常运用多重叙述、多角度观察和意识流的手法,试图以更加宽广的视野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和有机的社会图景。
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注重对语言的创新运用,力求通过语言的纯熟运用来传达故事和人物的复杂性。
在主题选择上,新写实小说注重对于当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的揭示和反思。
它关注社会中的底层人群,常常以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为切入点,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困境。
同时,新写实小说也常常关注和反思人类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窘迫和失落。
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创作范式。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于现实和社会的框限,使文学在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和表达中更加立足于现实生活,具备更高度的价值。
总之,新写实小说是一种注重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文学流派,它以真实和深入的刻画为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主题选择来展现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并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4af75ec19e8b8f67c1cb934.png)
五、新写实小说的局限与走向
局限
因为新写实悬置人生理想,停止生命意义终 极价值的追求,使人陷落在一种虚无、阴暗的境 地,感受不到生活意义与价值。 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较为琐碎—让 人怀疑文学终究是什么? 新写实小说家的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导向是 审美,而是审丑,实质是让读者的审美视野、审 美趣味下移。
现实主义经典化特点
是不断选择,不断排斥的过程 是革命与政治理念不断放大,被泛化到文艺批评 理论的过程
是文学样板不断推出、引用、模仿、复制的过程
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构型,体现了特定权力
关系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作用
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下,文学价值不 在文学本身而在于政治。政治介入现实 主义,使现实主义本身政治化了,也把 现实主义表现的生活政治化了。
过程
这是指在诸多艺术创作方法中,现实主义被
认为最具典范性的;在现实主义诸形态中,革命 现实主义被认为最能为某一主体群体发挥某些可
望和被指望功能的,最足以发挥和体现该功能的
作品再被当作典范、样板而选择出来,标举出来, 被理论批评家不断评论、阐释、引用,被其他作 家不断学习、借鉴、模仿,于是就有了一种生存 的直接有利条件,使得这一类艺术形态在文化方
四、新写实小说的价值
(一)对“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反拨
1.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2. 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特点及作用
3. “写实”与“现实”的来源
4.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二)除幻、还原
1.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经典:指特别出色的为某一社会主体群体发挥
某些可望和被指望功能的事物或人工的制品,在那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514f3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d.png)
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New Realistic Fiction)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社会化大生活为背景,以尖锐的社会批判与深入的人性探索为特点,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下面就新写实小说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写实主义(Realism):写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创作方法,主张对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准确、深入的描写,力求使作品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世界。
新写实小说沿袭了写实主义的传统,通过真实的描写手法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生活的现实。
2. 创伤记忆(Traumatic Memory):创伤记忆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矛盾,让读者重新回忆起个人和社会的创伤性经验。
新写实小说常将个人故事与社会事件相联系,使读者能够通过叙述中的个体经历来理解和体验社会的创伤。
3. 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文化记忆指的是新写实小说对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现象的记忆和再现。
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文化的探索,新写实小说试图重新审视过去,呈现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冲突。
文化记忆成为新写实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批判。
4. 伦理关怀(Ethical Concern):伦理关怀是新写实小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伦理问题。
新写实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个体遭遇的描写,探讨人性的善恶、正义与道德,对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进行批判与思考。
伦理关怀使新写实小说具有了一种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5. 历史批判(Historical Critique):历史批判是新写实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新写实小说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分析,对历史的记忆和再现进行剖析,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评价。
6. 地方叙事(Regional Narrative):地方叙事是新写实小说的一种特点,指的是以特定地方为背景进行叙事创作。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9e781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2.png)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是近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文学倾向,“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就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1]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
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
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
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
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
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8641f0852ea551810a68784.png)
二 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较,新写实小说的 变异: 1,“大写的人”——“小写的人” 2,“生活的故事”——“活着的故事”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零散 化、平面感” 4,“细节真实” ——“真实细节” 5,“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 ——“冷静的 客观主义”
三 代表性作家作品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 好》; 方方:《风景》、《黑洞》、《落日》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官 场》、《官人》、《新兵连》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叶兆言:《艳歌》;苏童:《离婚指南》。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刘震云:“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 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 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的日常生活琐事。”
《一地鸡毛》为我们揭示的生存本相:生 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 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 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 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 了精神上的自觉。
“来自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 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则的绝望”。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 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 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滑向平庸和 贫瘠,人生的、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家庭内——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 带孩子,经济的拮据、住房的拥挤、菜价 的上涨,小夫妻间的打情骂俏、争争吵 吵 …… 家庭外——上班、下班、打瞌睡、磨洋 工、挤车子、谈妻子,工作的繁忙、奖金 的多少,单位的远近、职位的竞争,同事 之间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 夺利尔虞我诈 ……
四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1、新写实小说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 卑琐人生,在对他们卑琐人生的描绘中, 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cfa61f29b89680203d8257d.png)
二、创作背景或出现原因
• 1、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 有企业窘迫的生存现状在文学上的反映。 • 2、是90年代现实主义潮流回溯的表现,是 新写实小说的历史延续,继续表现出对底 层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 3、与90年代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疲 软的精神状态有关。
艺术特征
• (1) 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 法。横切面式的结构,浓缩化的艺术处理, 冷静、客观的艺术表达。 • (2) 反“神性”写作。平民化写作姿态, 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3、刘恒的小说
• 刘恒,本名刘冠军, 1954年生,北京人。 曾从事过工农兵三业。 主要作品有《狗日的 粮食》、《白涡》、 《虚证》、《伏羲伏 羲》、《教育诗》、 《黑的雪》、《逍遥 颂》等中长篇小说。 现主要从事编剧工作。
作品简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北 方农村。从部队复员回乡的农村青年正国在路上 听说:镇中学即将开办一个“高考补习班”,旨 在帮助那些大龄青年补习功课,实现上大学的夙 愿。补习班设在镇中学旁边的一座破庙里,报名 参加补习的大多是像正国一样的大龄青年,以及 去年落榜的学生。班主任是退休老校长,老师兼 职。正国因在部队当过养猪班副班长,被大家推 选为班长。跟正国同宿舍的几个室友也各怀不同 的“高考之梦”:已是孩子爹的王全是为了“读 书做官”,将来惩治贪官污吏;自称酷爱文学的 “干部子弟”耗子来补习班是为了追求漂亮女孩 悦悦,“考不上大学也要谈成恋爱”;没爹没娘 的孤儿磨桌自卑怯懦,考大学的动力是“不在毒 日头下割麦子”。
主要内容
• 这部小说写的是操作工印加厚一天的生活内容, 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将主人公的各种活 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予以强化表现。从凌晨孩 子掉下床一直到晚上心事重重地入睡,主人公一 天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些烦恼不是一天 两天如此,而是天天、年年如此。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5f1b7a1fb7360b4c2e3f64eb.png)
十四、新写实小说1.新写实主义的缘起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作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在最初的评论文章中,有人认为新写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回归①”,并赋予其“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称谓②,也有人从题材的角度称之为“写生存状态”或“写生存本相”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形成,除批评家的关注、引导外,文学期刊也给予了很大的推动。
1989年6月《钟山》文学丛刊以较大的篇幅,颇有声势地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该栏目的卷首语称:“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③”经过作家、评论家和各文学期刊的联手协作,“新写实”便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称谓。
最初被归入新写实主义的作家非常广泛,包括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晓、杨争光、朱苏进等,随着创作的推进和评论家的概括,新写实的特征逐渐清晰起来,通常被视为新写实小说发轫之作的,有刘震云的《塔辅》、《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行来流水》,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还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苏童的《红粉》、《米》、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出现在寻根小说之后的新写实主义,一方面延续了寻根文学的精神内核,如把目光向“下”看、向“后”看,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另一方面又摈弃了寻根文学的浪漫化期待,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而嘲弄各种超越于现实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它放弃了对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和“真谛”的探询,而把生活的意义规定在对生活本相的描写过程之中,回避对日常生活现象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e2b561c581b6bd97f19ead2.png)
19
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即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 的“纯态事实”。
作品分析
四、代表作家作品评析
1、池莉《烦恼人生》 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 生》描写了武汉钢铁厂职工 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 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 活状态。
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 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 验交织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生活就要 认命,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意义
五、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1、文学写作不再依循政治意识意 识形态推论实践,写作者的历史感 淡化。
2、凡人琐事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 , 故事也朝着“传奇性”方面发展。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 •2.新写实小说与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当代革 命现实主义传统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3.掌握本章相关作家的创作分期、艺术特色与 主要作品及其人物形象。 •4、新写实小说的主题、艺术特点、意义
主题
二、新写实小说的主题 1、贫困主题 侧重于表现恶劣环境对人性的 压抑。 (1)吃。多出现在反映文革前历 史的农村农民题材中。如:刘恒 《狗日的粮食》。
(2)住。多出现在反映当下生活 的城市市民题材中,如方方《风 景》。
2、表现人的个体自我的丧失。 (1)、向现实妥协 。 如:刘震云《一地鸡毛》。
新 写 实 小 说
2主题
重点
1兴起
3特点
新写实 小说
5意义
难点
4作品
重点
兴起
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
1、兴起背景 (1)、社会背景: 80 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知 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政治热 情降温,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 立场,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 实性的扫描。
(2)、文学背景:
新写实小说.doc
![新写实小说.doc](https://img.taocdn.com/s3/m/cb645e3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0.png)
新写实小说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1989年形成热潮,影响波及1990年代。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钟山》等一些杂志的有力倡导,促成了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热潮。
1987年方方的《风景》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
最初有人称为:新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1989年,《钟山》文学丛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经过作家和批评家的联手协作,“新写实小说”才正式出炉,并获得认可。
新写实小说也成为继寻根和先锋之后的一个文学运动。
二、代表作家作品:方方《风景》、《白雾》、《桃花灿烂》、《埋伏》,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称为人生三步曲)、《懒得离婚》、《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三、新写实小说兴起的原因:新写实小说的出现与商品经济中世俗文化的萌动有一定的关系。
社会要求更多地关注平凡人生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读者和批评家对纯形式、观念抽象的过度实验日益感到不满。
(寻根文学疏远社会和现实,对历史和文化的抽象思考,使文学走向远古僻地、走向寓言;先锋小说使文学沉湎于语言游戏、叙述圈套等形式技巧因素,放逐精神维度,回避现实,远离中国读者的审美和欣赏习惯。
读者于是日渐1疏远文学)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文化兴起,这时的图书、出版、杂志也发生了不同于以前的转轨。
市民阶层的读者迅速增长与扩大。
表现世俗生活的文学作品比其他作品更容易获得市场、读者的青睐。
新写实小说与1980中后期中国改革的困境,知识分子的日渐边缘化,理想主义激情、浪漫因素的消退,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盛行有关。
四、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品解读:《塔铺》:从部队复员回乡的农村青年正国在路上听说:镇中学即将开办一个“高考补习班”,旨在帮助那些大龄青年补习功课,实现上大学的夙愿。
正国动心了。
补习班设在镇中学旁边的一座破庙里,报名参加补习的大多是像正国一样的大龄青年,以及去年落榜的学生。
9新写实小说
![9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8ef7d05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d.png)
• 2、艺术上,改革文学突出典型人物形象的 塑造,突出改革者的个人魄力;而“现实 主义冲击波”小说写的是群体性的人物形 象,人物缺乏个性。
• 3、改革文学深入到影响改革的民族文化心 理等深层因素,而冲击波小说表现的是肤 浅的社会现实,缺乏现实穿透力,无力上 升到理论高度。
(三)官场小说
• 一、官场文学的概念 • 官场文学既不同于近代谴责小说那种以小说揭露、
• 《狗日的粮食》表现出对于“食”的关注。《伏 羲伏羲》则从性原欲的角度来探讨“性”对于人 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七、刘震云的小说
• 1、作者简介 • 刘震云,男,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1973年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分配到《农民日报》社工作。1982年开始 文学创作,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 说《塔铺》,引起文坛注目。1988年之后发表中 篇小说《新兵连》、《单位》、《官场》、《一 地鸡毛》等,多次荣获各种文学奖。90年代后, 刘震云转向长篇写作,先后出版了长达三百万言 的“故乡”长篇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 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及《手机》 等。
四、主要表现内容
• 1、表现得最多的是国有企业的艰难。 • 在“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国有企业
的艰难最突出地表现于企业工人的生存窘 迫上,而其中,最尖锐的就是企业工人的 失业下岗问题。 • 2、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提出了“分享艰 难”的文学策略。
• 3、对“分享艰难”文学策略的表现。
•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这种“分享 艰难”的文学策略表现为企业领导、企业 工人,乃至那些劣迹斑斑的私营企业老板 或不义小人对企业“艰难”的“分享”。
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 刘震云的《官场》、《官人》、《单位》 等、田东照的《跑官》、《买官》、《卖 官》等、张平的《抉择》、王跃文的《国 画》、李佩甫的《羊的门》、陆天明的 《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周梅森的 《中国制造》、《绝对权力》,以及张平 的《天网》、《法撼汾西》、阎真的《沧 浪之水》等作品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80012ae941ea76e59fa044a.png)
池莉的小说创作
❖ 池莉的小说分为三类: ❖ 一类是新写实小说: 《烦恼人生》、《不
谈爱情》、《太阳出世》; ❖ 第二类是都市言情小说: 《来来往往》、
《一去永不回》; ❖ 第三类是历史题材小说: 《你是作
❖ 池莉的小说主要取材于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以 冷静客观的笔 调来描绘生活的原生状态,被誉为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池 莉的笔下,生 活是琐碎而充满温情的,平淡如水却又不乏命运 的峰回 路转;人物往往远离英雄主义的光辉,在 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的凡俗 里品尝着生活的酸甜 苦辣。池莉的作品,语言朴实晓畅,具有独特的 平民风格 。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
❖ 小林 ❖ “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
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 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 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 2、表现出一种讽刺精神。
池莉的小说创作
❖ 池莉(1957— ),湖北武汉人。高中毕业后 下乡插队,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后就读于武 汉大学中文系。1978年开始散文、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来来往往》、《小姐你 早》、《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其中 《烦恼人生》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出 版有《池莉文集》等。
(二)新写实小说的命名
❖ 主要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叶兆言等。
❖ 代表作:
❖ 池莉《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8) ❖ 方方《风景》(《当代作家》1987.5) ❖ 刘恒《狗日的粮食》(《中国》1986.9) ❖ 刘震云《一地鸡毛》(《小说家》1991.1)
二.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
方方的《风景》
❖ 汉口河南棚子的一个码 头工人的家庭,全家11 口人挤在13平米的小屋 里
新写实主义小说课件
![新写实主义小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0c36176c175f0e7cd13782.png)
五、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1、文学写作不再依循意识形态推论实践, 写作者不再有充当历史主体的欲望。
2、凡人琐事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文学回 到单纯的生活,因而对生活的洞察力显得十 分重要。另一方面,故事也朝着“传奇性” 方面发展现生活的原生态。 即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 事实”。
四、代表作家作品评析
1、池莉《烦恼人生》 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描 写了武汉钢铁厂职工印家厚一天的 生活,在24小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 恼的生活状态。 小说“生活流”的写法呈现了一种“毛茸 茸的原生态”,让人似乎亲身感受到了主人公 的“烦恼人生”,引起读者共鸣。从小说结构 特点上看: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 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验交织 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生活就要认命,普通人 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3、刘震云《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写小林的家庭生活。其 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印 家厚也相差无几。 “一地鸡毛”、“蚂蚁”两个意象 都来自小林的梦境。“一地鸡毛”的 隐喻是那种纷乱的日常生活在人的内 心中唤起的恐惧,它表达的是日常生 活对人的慢慢的异化。小林虽被世俗 化,内心却很痛苦、恐惧,害怕自己 被同化。“蚂蚁”合群,无个人、无 主体性。蚂蚁实际上反映了小林在把 自己变为俗人后的恐惧。小林成了蚂 蚁群中的一个。总之,“一地鸡毛” 和“蚂蚁”都表现了小林内心中的不
新 写 实 小 说
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
1、兴起背景 (1)、社会背景: 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 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 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 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 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2)、文学背景: A、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文学面临着由国 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 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第十四章:新写实小说
![第十四章: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3e68094a2b160b4e767fcf3a.png)
一、概述
1、新写实小说的概念: 80年代中期小说界的又一重要现象,就是新写 实小说的出现。对这一创作现象,最初曾有 “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 实小说”、“新小说派”等称谓。而“新写实 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在新写实小说的 宣扬和推广上,南京的《钟山》开展了一系列 活动。1988年10月,它与《文学评论》联合 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
《故乡天下黄花》:权力成为支配历史 的法则。他用权力法则消解了“阶级斗 争”的经典模式。
4、刘恒的新写实小说: 《伏羲伏羲》:男女主人公因辈份问题而终生 只能是偷情关系。小说并不以传奇视点叙述乱 伦故事,而是通过这场被传统伦理逼为“乱伦” 的悲剧,展示人物悲惨的命运。作家在叙述中 似乎被某种宿命的意绪纠缠,小说散发出令人 压抑的气氛。 《狗日的粮食》: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人性和 生命卑贱到令人心碎的地步。
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 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 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 术上的长处。”(1989年的《<钟山> 刊首语》)
2、几个相关问题: 新写实小说概念的确凿性:新写实小说概念的 提出与批评和文学杂志的活动密切相关,它既 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批评家和文学 杂志“操作”文学的一个典型范例。因此,对 它的界定以及被列入的作品一直存有争议。尽 管“新写实”的存在与批评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有独特征象的创作现象, 却不可否认。
4、反悲剧:反讽及其价值标向 (1)“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人” 新写实小说在表现无所作为的平民生活的同时, 有意识地表现出反英雄特征。 (2)“权力”与“反讽”的结合 描写性反讽的使用使新写实小说作者通过重写 历史故事而嘲讽了经典历史以及许多根深蒂固 的观念。 新写实小说本身也是通过它讲述的故事以及它 对故事的讲述而确立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现当代文学第七节 新写实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七节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9b4737357f1922791788e84c.png)
池莉《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四与猫子在认识生活上的分歧,表达了对 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的瓦解和讽刺。 作品选P321
3)爱情神话的崩溃
爱情神话的崩溃
新写实小说中,爱情的诗意 光辉和理想光环被淹没在琐碎 的日常生活世界中。
池莉《不谈爱情》P290
庄建非 吉玲 婚姻是“生理欲望加上人工创作”
1三)、理新想写被实放小逐说的创作特征
• “新写生实活小是说严之峻“的新,”那,严就在峻于不它是更让新你了上刀 山是下那传 义 以火个统 文 及海日的学由,复写作此上一实品引刀观对发日山念 现 的,下, 实 真年火即 生 实复改 活 观海一变 的 、并年了 理 人不的传 解 物严日统和塑峻现认造常。实识与生严主,情活峻琐的
菊豆
杨金山 杨天青
杨天白
小说展开了人性扭曲和搏斗 的惨烈场面,揭示了传 统文化超稳定的顽固性、延 续性和恒久性。
3)刻画人物的方法
新写实只有“类型”,没有典型; 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3、采取“非人格化“叙述
追求一种冷静、中立式的叙述风格。尽量不 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直接的价值评判,以达 到最大限度的对生活本相的呈现和展示。
4、生活流程式的情节设置
新写实通过生活的流程来安排作品。生 活的流程式是指情节的安排组织上是以 时间的自然流程来组织情节,按各种事 件在生活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来进行。
池莉《烦恼人生》
1、对精英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拒绝和背 弃,清除了观念形态对现实生活的遮蔽。
探究
2、重视日常生活的世俗性价值, 体现出回归人本身的 生存意识。
2)对崇高的调侃和解构
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崇高是人的精神的深度和力 度的内在标志。 新写实小说向我们展示了 崇高在日常生活面前,在 生存境况中如何的苍白与 乏力。
9+新写实小说
![9+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93c9703cc175527072208cc.png)
2、《烦恼人生》分析 烦恼人生》
• 1) 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 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 这部小说写的是操作工印加厚一天的生活 内容,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 内容,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将主 人公的各种活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 人公的各种活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予以 强化表现。这种表现手法, 强化表现。这种表现手法,是一种非常现 代的艺术手法。 代的艺术手法。
三、对新写实小说的评价
• 1、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 而言的,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消解。 而言的,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消解。 • 2、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使日常生活本身成 、 为文学写作的对象,成为写作追求的意义所在, 为文学写作的对象,成为写作追求的意义所在, 写作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人本身。 写作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人本身。 • 3、但新写实小说在直面“生存本相”的同时,普 、但新写实小说在直面“生存本相”的同时, 遍地保持“零度情感”介入状态, 遍地保持“零度情感”介入状态,对现实采取认 同妥协的态度,又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 同妥协的态度,又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 以来所高扬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战斗力量的削弱。 以来所高扬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战斗力量的削弱。
2、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
• 1)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表现特定环境对人的挤压和人在这一环境 中的个性的扭曲和异化。 中的个性的扭曲和异化。 • 他这一类的作品主要有《一地鸡毛》、 他这一类的作品主要有《一地鸡毛》 塔铺》 新兵连》 单位》 《塔铺》、《新兵连》、《单位》等。代 表作《一地鸡毛》 表作《一地鸡毛》表现主人公小林在种种 生活烦恼压迫下的个性扭曲、精神萎顿、 生活烦恼压迫下的个性扭曲、精神萎顿、 激情消退和自我丧失。 激情消退和自我丧失。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e034160590c69ec3d5bb758c.png)
《红高粱》
• 一、《红高粱》的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 物形象:情节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主干为民间武装伏击日 本汽车队,副线为余占鳌与戴凤莲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塑 造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正反人物概念,表达了对 真正的民间尺度的认同。 • 二、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了一个鲜活的民间 世界。讲述了作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某种寄托。 • 三、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种理想状态,使描绘其中粗鄙丑陋 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对新历史小说后来的走向起了副面影 响。 • 四、写作上的新颖之处: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 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充满想 象力且总是违背常规的比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
四、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红高粱》 莫言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1981年开始创作,
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 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代表作还有 《金发婴儿》《红高粱》等。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 《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 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他的 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 的乡村世界,达到了自然与感觉的奇妙和谐。1985到 1986年前后,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开始文 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空般的叙述, 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先锋”色彩。1987年后又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 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无节制、夸诞等还是他不变的 风格。
《一地鸡毛》
• 一、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 叙写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 景况:是一切烦琐小事造就了人生, 而不是任何浪漫的理想或精神追求。 • 二、冷静客观的写实功力:把创作主 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除干净, 按照日常生活经验逻辑依次呈现各种 琐碎事件,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 加,主体情感的传达被极端弱化。 • 三、作品的人文意图;文本闪烁的尖 锐讽刺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讲新写实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19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一、概念新写实的概念出现于1989年第3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
它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以一种放逐理想、解构崇高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以求达到展示生活的“毛茸茸”的状态。
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平庸世俗的小人物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二、背景1.话语转变国家话语——民间话语公共话语——个人话语19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
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2.王朔现象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
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
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抛弃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
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正是来自于精英主义话语的抵抗。
但是,这种抵抗的无力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3年由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3.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陈思和等学者的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
王晓明认为:‚文学的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文学杂志纷纷转向,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力的读者日益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当中发现自己选错行当,于是踊跃‘下海’的人倒越来越多。
‛这次讨论中,参与者批评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文化,一是王朔的‚痞子文学‛,二是张艺谋电影的商业化倾向,‚公众文化素养的下降,人文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
“人文精神大讨论”持续了三年,依然无力抵抗中国人文精神继续“滑坡”的危机。
它显示了在市场经济、商业氛围真正形成以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尴尬处境:面对活生生的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和残酷压迫,80年代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中的启蒙话语显得是多么苍白!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依然如此:不仅普通民众被淹没在物质利益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无力拒绝来自物质的诱惑和压力,他们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义务和责任,而完全认同了现实社会的金钱逻辑。
我们对这样的现实感到不满,但又实实在在地感到无可奈何。
三、小说的特点及不足(一)特点1.还原生活本相,再现平庸生活。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拒绝理想的勾画,摒弃传统现实主义中的强烈政治色彩,瓦解文学的典型意义,不再追问生活有什么意义,强烈地体现人的生存意识。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农村里那些整天蹲在路边看人来人往的老头老太太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新写实小说大多以现实社会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客观真实地再现作家们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的现实人生,他们所写的用方方的话来说就是:“其实都是身边的事”。
新写实小说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没有充满阴谋的政治,也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的只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如恋爱、结婚、生子,经济的拮据,住房的拥挤,气候的冷暖,菜价的上涨,夫妻间的打打闹闹、争争吵吵,婆媳之间的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等等,大多都是发生在你我家庭中的琐事。
即使走出家庭,所展示的也还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上班、下班、工作繁忙,同事之间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林林总总,无外乎家庭中或单位里的凡人小事。
2.追求零度写作,采取平面叙述。
叙述立场的中立、客观、冷静。
不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的“纯态事实”的还原;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是一种生活流式的故事结构。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被人称为平面叙述,它不采用传统小说的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结构方式,而是按生活时间的先后流程结构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常是杂乱无序的日常琐事、自然的庸常的生活事件。
3.建构市民社会,使用通俗语言。
新写实小说的题材大多是写城市的市民生活的,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来来往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些新写实的名篇都是写市民生活的。
而且不写其它,就写他们的日常人生,通过这些作品,他们为读者建构起了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市民社会。
在建构这个市民社会时,作家使用的语言不像“十七年”的“大众化”(那时候的大众化更多地是一种农民化),也不像八十年代前期的“精英化”(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更多地是一种市民社会的小市民话语。
(二)不足1.外延过大导致概念空洞。
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
2.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的暴露。
新写实小说推崇“情感的零度”,即不让叙述者的情感介入故事,干扰读者的判断。
但叙述者不可能在文本中完全消失,作者可以删去叙述者的抒情、道德评论、社会理想表述或者人物鉴定,但叙述者仍会在背景描写、人物识别或时间性概述方面留下痕迹。
叙述者的情感可能强烈、可能淡漠,但却不可能成为零度。
比如《单位》里那么多的“其实”。
比如《一地鸡毛》的叙事视角,叙事者站在小林的立场上进行叙述。
3.对生活的还原忽视了语言的中介。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自成系统,不是一面和现实毫厘不爽的镜子。
语言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在它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带上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旦语言被创造出来,很大程度上就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控制着人的表达。
中国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俄罗斯的“陌生化”都是这一现象的说明。
《一地鸡毛》中,小林老师坐上公交车离开的时候,小说写道:看着公共汽车开远,老师还在车上微笑着向他招手,车猛地一停一开,老头子身子前后乱晃,仍不忘向他挥手,小林的泪刷刷地涌了出来。
自己小时上学,老师不就是这么笑?等公共汽车开得看不见了,小林一个人往回走,这时感到身上沉重极了,象有座山在身上背着,走不了几步,随时都有被压垮的危险。
叙事学认为叙事包含着某种人为的结构,某种程度的预先制作。
叙事所操持的话语经常携带了种种隐蔽的判断,悄悄地对叙事对象做了改变。
因此,现实纯粹的还原不过是新写实的一个理论神话。
比如《单位》里小林因为可能入党买烧鸡,后来因为搬房子买香肠。
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叙事吗?4: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新写实小说写了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操劳庸碌的小人物,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继承了关注小人物的文学传统。
现实主义往往通过一个完整的情节呈现小人物之为小人物的独特个性,新写实小说则有意消解小人物的独特个性,使他们成为芸芸众生。
这些人物缺少强烈的自主精神,新写实小说更多揭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现状:琐碎的、凡俗的、安分守己的。
生活世俗化并不等于表现世俗化生活的文学作品也要世俗化。
人们应该在新写实小说中体察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体察到人生的乐趣与满足,但恰恰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们放弃了改造世界的特权,他们又一次接受了传统观念:叙事话语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素材。
不少作家倾向于如实叙述,使小说出现了“流水帐”倾向。
叙事的风格与现实的平庸不谋而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并未达到一个更高的真实,而是回归到传统的阅读经验,尽可能无阻碍地为读者接受。
四、代表性作家作品新写实小说概念的提出是在1989年,但其代表作品的出现则要早一些。
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4年末,一直未间断。
目前得到大多数作家、评论家承认的,可以包括在新写实小说里的主要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
(一)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等。
1.《不谈爱情》——知识分子庄建非与小市民吉玲之间的婚姻故事。
作为一个“地道的汉口小市民”,吉玲最大的愿望就是冲出花楼街,脱离自己那个小市民的家庭。
她希望组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像外国影片中的那种漂亮整洁的家。
”在这样一种婚恋观念的主导下,她选择了相貌端庄的知识分子庄建非。
在她这里,庄建非是她结婚的对象,是她冲出花楼街、组建现代文明家庭的目标。
爱情倒成了一个次要的似乎也不必提及的因素。
2.《来来往往》——一个男人与四个女人的故事。
文革期间,少年康伟业对文艺宣传队的戴晓蕾情有独钟,也从戴晓蕾那里感受到了情窦初开的美丽。
经人介绍,康伟业认识了军区高干子女段丽娜,虽然康伟业对她并不喜欢,但是在段的软硬兼施和不懈努力下,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改革开放后,康伟业下海创业成功,与公司里的林珠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碰撞(电视剧《来来往往》中,濮存昕和许晴把这段感情演绎得丰满而动人心弦),但是他们的感情遭到段丽娜的强烈阻挠,段甚至以死威胁,两人最终劳燕分飞。
但痛苦伤心的康伟业并未回到段丽娜的身边,而是认识了一个粗糙的物质时代塑造起来的物质女孩时雨蓬。
从文化价值上来讲,段丽娜是这部小说中文化价值最大的人物。
她的命运变化很能表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刚开始的计划经济时代,军队在物质财富上拥有巨大的话语权,段丽娜的父亲又是军队领导,所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段丽娜都是一个很有地位的人。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对权力的敬畏逐渐让位于对金钱的迷恋,再加上段父的逐渐失势,段丽娜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都变得无足轻重。
但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康伟业与三个女人的浪漫故事上。
段丽娜的形象实际上被弄坏了。
《来来往往》表面上极浪漫,实际上很不浪漫,由追求爱情到爱情幻灭。
康段之间:饱暖思淫欲;康林之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康时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小说仍是一个不谈爱情的主题。
3.总结:池莉几乎所有的创作都与爱情有关。
但回答爱情时都是没有爱情,她用的不是爱情逻辑,而是婚姻逻辑。
婚姻是世俗的概念,爱情是价值层面的话题。
婚姻是知识性的命题,可以言说,爱情是一个信仰性的命题,不可言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