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合集下载

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育

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育

第一节、运动系统一、组成:骨、关节、肌肉二、功能:运动、保护、支持、造血三、骨的概述成人共206块骨,按部位分:颅骨、躯干、四肢骨按形态分:长、短、扁、不规则骨(一)骨的发生、发育1. 两层意思:(1)加长(2)增粗钙化变得坚硬具弹性2. 骨的发生:(1)胚胎早期·骨骼=结缔组织+软骨——即软骨雏形,·胚胎8周:骨中部有钙盐沉积——即钙化点(骨化点)·骨化点向两端扩展,形成骨质·骨质中部形成骨髓腔,内有骨髓填充(2)出生后:骨骺出现骨化点25岁左右全身骺软骨被骨组织代替,骨干与骨骺之间愈合成一条线,骨不再增长。

3. 幼儿骨的特点·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有良好的营养作用,促进了骨的增长。

骨的营养还来源于骨髓腔中的骨髓。

从胎儿期→5—7岁之前,骨髓腔充满红骨髓,具有造血机能,之后被脂肪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

但短骨、扁骨的骨松质将终身保持红骨髓结构及造血机能。

造血机能的器官:还有肝、脾、网状皮质系统。

·骨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有机物无机盐成人 1/3 2/3幼儿 1/2 1/2幼儿的骨弹性大,硬度小,可塑性强,易变形·各部分的骨的发育(1)腕骨:新生儿腕部是软骨,没有骨化中心3个月:有2个骨化中心2—3岁:有4个4—6岁:有7个5—8岁:有9个9—13岁:有10个除了八块“小石子”状的骨以外,还有尺骨、桡骨的骨化点17岁时,女孩的掌骨的骨干与骨骺愈合成一块整体,在拇指的内侧有一块小骨头,称为“种子骨”,它是青春期来临的标志之一。

(2)骨盆:由髋、骶、尾骨组成,19—24岁髋骨融合为一块,为一块骨,由髂、耻、坐骨组成。

(3)脊柱:从侧面看:4个弯曲:颈、胸、腰、骶曲脊柱变曲保持了人体的重心后移,便于行走,缓冲震荡,平衡身体。

弯曲的形成:三个月抬头→颈曲 6个月学坐→胸曲 1岁学走路→腰曲,尾曲自然形成(4)胸廓:由胸椎、胸骨、肋骨及韧带组成胸廓的形状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有关。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及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及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及生理特点首先,小儿循环系统的心脏相对较大,占据胸腔的较大空间。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心脏位于胸骨后面高位,位于胸腔中线略左。

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脏在起始阶段就位于其胸腔的较前部,但随着发育,心脏逐渐转移到胸膜囊入口,也就是稍微靠后的位置。

其次,小儿的心脏壁较薄,心脏肌肉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脏相对成人而言,不需要承受太大的负荷和张力。

而且儿童心脏的收缩力较强,心率较高,故少量心肌亦可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再次,小儿循环系统中的心脏瓣膜相对较薄,尤其是二尖瓣。

这是因为儿童心脏收缩力强,血流速度快,所以不需要过于厚重的瓣膜来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

另外,小儿的主动脉柔韧度较高,有利于血液流动。

此外,小儿循环系统的血管相对较窄。

儿童的血管直径较小,血管内径较狭窄,阻力较高。

这是因为小儿的身体相对较小,需要相对较高的压力来维持血液流动。

儿童的血流速度较高,而血管直径较窄,所以即使血管内径较小,也能够满足小儿身体的需要。

最后,小儿循环系统的肺循环相对于体循环更为重要。

在儿童身体发育的早期阶段,肺循环对供应氧气和血液营养非常重要。

儿童的肺动脉血压和肺血流量较高,以满足全身的氧需求。

随着儿童的长大,肺血管阻力减小,体循环开始起主导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儿童的循环系统在出生后几周内会进行适应性的重塑和发育。

例如,新生儿的肺循环通路中存在着分流现象,血液会从肺动脉中分流至主动脉中。

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分流现象逐渐消失,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分离完成。

综上所述,小儿循环系统具有许多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包括心脏位置较高、心脏壁较薄、瓣膜相对较薄、血管较窄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的重要性不同等。

了解和了解这些特点对于理解儿童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异常非常重要,并为儿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儿童心血管疾病时提供指导。

小儿循环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解剖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的解剖特点主要体现在心脏结构、血管系统以及血容量分布上。

新生儿及婴幼儿心脏相对较大,占胸腔比例高于成人,心肌顺应性好,心率较快。

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随生长发育逐渐闭合。

此外,新生儿的血液大部分分布在躯干和重要器官,四肢血流相对较少,以适应宫内生长需要。

随着年龄增长,血容量分配逐渐趋向成人比例,向四肢分布增多。

血管壁薄,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易发生血压波动。

总体而言,小儿循环系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代偿能力,但同时也更脆弱,需特别关注保护和护理。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2、心脏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1页
3、血管
(1)、组成: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2)、血液循环: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2页
4、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
结、扁桃体、脾、淋巴液。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3页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特点
• 1 年纪越小,心率越快 • 心肌微弱,心腔小, • 心跳要比成人快
• 平静下来测才能准确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4页
• 2 心肌易疲劳
• 经常锻炼能够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次心跳可搏出更多血液
• 过分疲劳: • 运动量过大,心跳太快,反而会降低每次心跳血液输出量 • 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大汗淋漓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5页
• 3 可触及浅表淋巴结
• 颈部淋巴结、枕部淋巴结
• 正常淋巴结:像黄豆大小, • 可略微活动,压上去不疼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6页
• (三)保育关键点
• • 1 适度锻炼 • 2 颈部淋巴结要尤其注意 • 3 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
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系统及特点专家讲座
第7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循环系统--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PPT课件

循环系统--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PPT课件

肺静脉
左心房 血量减少 左心室 血流量减少


肺动脉扩张
主动脉血流量减少
肺循环充血
体循环供血不足 14
动脉导管未闭病理生理

周围动脉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舒张压降低


(肥大、扩张) 左心室
分流
肺动脉 (血流增多) 肺动脉扩张 主动脉 体循环 (供血减少)



肺循环充血
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20
症状 右向左分流型


1.呼吸困难; 2.喂养困难; 3.缺氧发作:因肺动脉漏斗部肌肉痉挛,使流经肺
动脉的血流量骤然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表现突 然发作的呼吸加深加快,发绀明显;严重者发生抽搐、 晕厥、脑血管意外等。 4.蹲距现象:蹲距时下肢屈曲,使下肢动脉受压, 体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压力升高。同时下肢静脉亦 受压,使静脉回心血亮减少,减轻右心负荷,右心室 压力降低,右向左分流减少,使缺氧症状暂时得以缓 解。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心血管在 胎儿时期发育异常所至的畸形。 具小儿心脏病的首位。室间隔缺损 发生率最高25%~30%。
8
一、概述

(一)病因 环境
其他
遗传
9
一、概述

(二)分类
左向右分流型 (潜在青紫型)
右向左分流型 (青紫型)
无分流型 (无青紫型)
10
一、概述



(三)病理生理 1.左向右分流型: (1)室间隔缺损:艾森曼格综合征 (2)房间隔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差异性青紫 2.右向左分流型:法洛四联征(肺动脉 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 室肥厚)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

E.完全性大血管错位
动脉导管未闭当有显著肺动脉高压时发生青紫的部位是
A.左侧肢体
B.右侧肢体
D
C.上半身
D.下半身
E.全身
第二节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病理生理
法洛四联症
❖包括以下4种畸形
➢肺动脉狭窄(最关键)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
法洛四联症血流示意图
法洛四联症
临床表现
1、发绀:出生后发绀逐渐加重为主要表现。
预期目标。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胚胎第2周:形成心脏 ❖胚胎第4周:有循环作用 ❖胚胎第8周:形成四腔心 ❖妊娠第2~8周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预防先天性心血
管畸形的重要时期。此期间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的影响, 导致心血管发育畸形,导致先天性心脏病。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2岁: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cm。 ➢ 3~7岁: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 >7岁: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lcm处。
心率:年龄越小,心率越快。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 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但心脏每搏输出量有限,所以只能通 过增加搏动次数来满足需要。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进食、 活动、哭闹和发热可影响导致心率增快,一般体温每增高1℃, 心率每分钟可增加15次。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 脐带结扎
3 动脉导管
关闭
2 卵圆孔 关闭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 脐带结扎:出生后脐带结扎,脐带胎盘血液循环停止。脐血管在血流停 止后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肝圆韧带和膀胱脐韧带)。
❖ 卵圆孔关闭:婴儿出生后肺循环建立,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液增多 ,左心房压力因而也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压力时,卵圆孔则 发生功能上的关闭,出生后5~7个月,卵圆孔解剖上大多闭合。

第二章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章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章婴幼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婴幼儿阶段是生命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身体和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婴幼儿的各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消化系统1.胃容积小:婴幼儿的胃容积较小,无法容纳大量的食物。

这就需要婴幼儿进行多次喂养,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2.消化酶的分泌不足:婴幼儿的消化酶分泌不足,特别是脾气虚弱的婴儿,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

因此,婴幼儿需要经过消化酶的帮助,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

二、呼吸系统1.通气量小:婴幼儿的肺容量较小,通气量相对较小。

这使得婴幼儿对氧气的需求量较高,呼吸频率也相对较快。

2.呼吸控制中枢不成熟:婴幼儿的呼吸控制中枢不成熟,呼吸调节能力较差。

因此,婴幼儿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易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需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三、循环系统1.心脏较小:婴幼儿的心脏较小,心脏的负荷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保证婴幼儿的休息和活动的合理安排,防止过度劳累。

2.血液量较少:婴幼儿的体积较小,血液量相对较少。

这就使得婴幼儿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快,血管的分布相对较密集。

这也是婴幼儿易感染和出血的原因之一四、泌尿系统1.肾功能不完善:婴幼儿的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排泄功能较差。

尤其是早产儿,肾功不全的风险更高。

因此,婴幼儿需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尿液的排出,防止尿液过浓。

五、神经系统1.先天反射多:婴幼儿在出生时具备多种先天反射,如吸吮反射、摸索反射等,这些反射对婴幼儿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神经发育不完善: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神经细胞的连接和传导能力较弱。

这也是婴幼儿易出现抽搐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婴幼儿的各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需要我们在照顾和护理婴幼儿时予以重视。

通过合理的喂养、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能够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保证其身体健康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2)室间隔缺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①表现:大、中型缺损,患儿多有乏力、气短、多汗、生长发育 缓慢,易患肺部感染,婴幼儿常出现心力衰竭,喂养困难。
②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3~5/6级全收缩期反流性杂音, ) P2增强,伴有肺动脉高压者P2亢进。
2.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1)房间隔缺损 ①表现:缺损大者,因体循环血量减少而表现为气促、乏力、喂养 困难。 ②查体:生长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扩 大。胸骨左缘2~3肋间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③并发症: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④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 ⑤治疗要点:直径<3mm——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 >8mm——不会自然闭合,一般在3~5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反 复呼吸道感染、心衰或合并肺动脉高压者。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金护子教育
1.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形成期:胚胎发育2~8周。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 心尖搏动在左侧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以后,小儿心 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 (2)血压(2岁以后) ①收缩压=(年龄×2+80)mmHg或(年龄×0.27+10.67)kPa ②舒张压=收缩压×2/3
根据未闭的动脉导管大小、长短和形态,一般分为三型:管型;漏 斗型;窗型。 ①表现:女多于男,分流量大者,表现为气急、咳嗽、乏力、多 汗、生长发育落后等。严重肺动脉高压时,产生差异性发绀,下 肢青紫明显,杵状趾。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心脏的胚胎发育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

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1.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

由胎盘来的动脉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动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

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隔阻,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流入右心室。

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

由于胎儿肺部处于压缩状态,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和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流至胎盘,摄取氧气及营养物质。

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血氧量较下半身高。

2.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方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

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受到刺激后收缩,同时,低阻力的胎盘循环由于脐带结扎而终止,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血流逐渐减少,高的动脉血氧分压和出生后体内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导管闭塞,最后血流停止,形成动脉韧带。

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儿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胚胎2-8周2.【形成原始心脏的时间】:胚胎第2周3.【心脏在胚胎期开始有循环作用的时间】:胚胎第4周4.【胚胎期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的时间】:胚胎第8周5.【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发生时间】:胚胎2-8周6.胎儿由胎盘提供气体和代谢物质交换,7.由于胎儿肺处于压缩状态,肺血管阻力高,故经肺A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V回到左心房。

8.【胎儿时期血氧含量较高的器官】:肝、心、脑、上肢9.【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①胎儿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②胎儿时期卵圆孔、动脉导管开放,几乎左右心都经主动脉向全身供血,只有体循环而无有效的肺循环,所以吸运动,故肺的循环血量很少③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④胎儿时期血氧含量较高的器官为肝、心脏、脑、上肢,腹腔器官及第一节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下肢血氧含量则较低⑤除脐静脉外,胎儿血循环内几乎都是混合血10.【胎儿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特殊结构】①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卵圆孔②肺A与主A弓之间连接有动脉导管③从髂总A发出一对脐动脉④脐静脉入肝后分支通过肝脏,并有静脉导管连接于下腔静脉11.【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主要改变)胎盘血液循环停止而肺循环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具体方面)①脐带结扎②卵圆孔关闭③动脉导管闭合12.新生儿心脏体积相对比成人大,青春期后增长至成人水平。

13.2岁以下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cm。

14.小儿的心率相对于成人较快【原因】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

15.【心率】①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②1岁以内:平均110~130次/分③2-3岁:平均100~120次/分16.小儿一般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15次/分17.小儿睡眠时脉搏约减少10~12次/分18.【2岁以下小儿测量HR和P的部位】:心尖部和颞A19.【2岁以上小儿测量HR和P的部位】:桡动脉和颈A20.【新生儿平均收缩压】:60~70mmHg21.【1岁小儿平均收缩压】:70~80mmHg22.小儿测量血压时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23.【2岁以后小儿的血压计算】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mmHg)2/3收缩压1.【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的定义指胎儿时期而致的心血管畸形2.【引起CHD 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宫内感染心脏左右两侧、大血管之间,有无异常通道和分流方向,有无青紫等①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②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③无分流型(无青紫型)4.【临床最常见的CHD 类型】:潜伏青紫型(左向右)CHD 分3类左右右左无分流左向右型有3种房缺室缺管未闭法洛四联右向左动脉狭窄无分流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5.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肺循环,血液自左向右分流,一般无青紫。

医学PPT课件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55p

医学PPT课件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55p
上,主动脉后壁与二尖瓣前叶有纤维连续 • 右心室内径增大,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右室
前壁及室间隔增厚。
TOF超声心动图
左室长轴切面见主动脉骑跨
大动脉短轴切面见右室流出道狭窄
彩色多普勒见室缺分流
并发症 Complications
• 脑血栓:发生率约占4%。 • 脑脓肿:2岁以前很少发生脑脓肿,多发生在年
位臵分级时相性质及有无传导杂音的分类收缩期杂音s1之后开始s2之前结束分为全收缩期杂音早期中期和晚期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s2之后开始s1之前结束分为早中晚三期杂音全期杂音x线检查有无内脏异位症正位胸片的心脏投影心电图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echo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解剖结构瓣膜实时运动和功能心腔大小彩色doppler超声心动图血流流速方向有无紊流心腔压力及跨瓣和狭窄前后压差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导管检查心内膜活检及电生理测定心血管造影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其它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同位素心肌显象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以上检查方法相对较少返回返回二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p127发病率法洛四联症tof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发绀型先心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
预防和控制缺氧发作:
• 立即将患儿下肢屈起,置胸膝卧位; • 吗啡为首选药0.1-0.2mg/kg.次,皮下或肌
肉注射,或心得安O.1mg/kg.次,稀释后缓 慢静注。 • 缺氧时间长者可发生代酸,应注意纠酸。 • 对缺氧发作频繁者,长期口服心得安预防发作。
手术治疗
• 绝大多数TOF患儿都可行根治术。

左 左心室
头及上臂

路 含
左心房
含 上腔静脉 氧

卵圆孔
右心房

儿科护理学教案——12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先天性心脏病

儿科护理学教案——12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先天性心脏病
教具和多媒体使用(请打√选择,可多选):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其它
参考资料:
《儿科护理》,主编:吴岸晶唐省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儿科护理》,主编:廖少玲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应试题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对应的护理措施。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
4.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特殊信道。
5.胎儿时期肝的血氧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脑及上肢,
下半身血氧含量最低。
二、出生后的改变
1.脐带结扎
2.卵圆孔、动脉导管闭合
三、小儿心脏、血管、脉搏、血压的特点
教学方法:1、设疑,启发学生阅读教材。
2、通过影片展示胎儿血循环的途径及生后的改变,并归纳、总结其特点
2.熟悉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异常血液分流导致身体状况改变的结果。
3.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4.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对应的护理措施。
2、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1、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血流改变。
异常的血循环分流结果,解释躯体评估要点,展示护理诊断
3、以先心病患儿异常的血循环分流结果为依据,逐条解释术
前的主要护理措施。
小结:
归纳总结本章的内容,展示课后练习题。
【教学回顾及总结】与学生一起梳理本次课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
15′
10′
5′
教学内容后练习题。

儿科知识点精华(执业医+主治)之 (17)

儿科知识点精华(执业医+主治)之 (17)

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7%。

与心血管畸形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早期宫内感染;药物;射线;代谢紊乱疾病;酗酒;吸毒等等。

二、小儿心血管系统生理原始的心脏是一个纵直的管道,由外表的收缩环将其分为三部分,由后向前为心房、心室及心球。

心室的扩展和伸张较快,因此渐渐向腹面突出,这样使出自心球、原来处于心管前后两端的动脉总干和静脉窦都位于心脏的前端。

在外表上,心房和心室在第4周已能辨别。

心房的左右之分起始于第3周末。

至第5、6周,形成卵圆孔。

血流可由右推开帘膜流向左侧,反向时帘膜遮盖卵圆孔而阻止血液自左房流向右房。

心脏胚胎发育从胚胎第2周开始,约于第4周起有循环作用,到第8周四腔心形成。

因此,胚胎第2~8周是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

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1.胎儿循环1.先说正常的循环途径:2.出生后的循环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也增多,左心房压力因而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闭合。

同时,由于肺循环压力的降低和体循环压力的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性关闭。

约80%婴儿于出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四、小儿不同年龄的心率和血压新生儿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 岁80~100次/分8~14 岁70~90 次/分收缩压=〔年龄×2〕+80mmHg,此数值的2/3为舒张期血压。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mmHg。

1岁以内婴儿心脏的左界在A.左乳线内0.5~1.0cmB.左乳线内1.0~1.5cmC.左乳线上D.左乳线外1cmE.左乳线外1~2cm『正确答案』E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A.20mmHgB.40mmHgC.60mmHgD.80mmHgE.10mmHg『正确答案』A先天性心脏病正常的心脏:生后,左边的压力永远高于右边一、房间隔缺损1.概述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是成人时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房、室增长速度
⊙ 胎儿右心室负荷大,左心室负荷小,故在新生儿 期两侧心室壁厚度几乎相等,约4~5mm。
⊙ 随着生长发育,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故左心室 壁较右侧增厚为快。
⊙ 6岁时左心室壁厚度达10mm,为新生儿的2倍, 此时的右心室壁厚度不足6mm。15岁时左心室壁厚 度增加到出生时的2.5倍,但右心室壁仅增长原来厚 度的1/3。
三、血管特点
⊙小儿动脉相对地较成人粗。 ⊙动脉与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1︰1,而成人为1︰2。 ⊙10岁以前,肺动脉直径较主动脉宽,至青春期主动脉直
径超过肺动脉。
四、心率
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慢
新生儿平均
120~140次/分
1岁以内为
110~130次/分
2~3岁为
100~120次/分
4~7岁为生理特点
一、心腔大小和位置
心腔容积
初生 1岁 2~3岁 7岁 青春期 18~20岁
20~22ml 为2倍(40~50ml) 约3倍(60~70ml)
约5倍(100~110ml) 约140ml 约240~250ml
一、心腔大小和位置
心脏位置随年龄而改变 新生儿及2岁以下多呈横位 以后逐渐转为斜位
8~14岁为
70~90次/分
五、血压
动脉血压 收缩压=(年龄×2)+80 mmHg 舒张压=收缩压的2/3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0mmHg
静脉血压 其高低与心搏出能力、血管功能及循环血量 有关,上、下腔静脉的血液返回右心室受阻 也影响静脉压。

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儿童循环系统那点事儿》嘿,咱今儿来唠唠儿童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这可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话题哦,这里头的门道可有趣啦!你想啊,儿童的小心脏就像个活力满满的小马达,一刻不停地泵着血,维持着身体的运转。

那小小的心脏虽然个头不大,但能量可不小,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超人。

小孩子的心率可比咱大人快多啦,就好像他们每天都急着要去探索世界,心脏也得加把劲工作才行。

有时候看着孩子们活蹦乱跳的样子,真觉得他们的心脏是拥有超强马力的存在呢!血管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把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地方。

儿童的血管啊,就像新修的路一样,弹性好着呢,可软乎啦。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血液循环更顺畅,活力也更旺盛。

说到血液,小孩子的血液也有自己的特点哟。

他们的血液里就像藏着很多小精灵,随时准备为了健康而战斗。

红细胞啊、白细胞啊都有着自己的职责,一起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

但儿童循环系统也不是无坚不摧的啦。

有时候就像个娇贵的小宝贝,需要我们格外的呵护。

我们可不能让他们太累啦,要给他们足够的休息时间,不然小心脏可能就会小小地“抗议”一下。

还记得我家那小侄儿,有一次玩得太疯了,结果心跳快得吓人,把一家人都给吓到了。

后来让他好好休息了一阵才缓过来。

这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状态,不能让他们过度疲劳哦。

总之呢,儿童循环系统就像是一个神奇又有点娇气的小宇宙,我们要好好了解它,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们的健康。

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些小小的循环系统,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像他们那充满活力的小心脏一样,永远蹦跶着、欢快着!这样的循环系统,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大家可得重视起来哟!。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

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掌握要点:●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学前儿童八大系统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保育要点.第一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它构成人体基本轮廓,能支持体重,保护内脏.一、骨骼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骨膜是一层结缔组织,有营养骨的作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里.幼儿的骨髓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变成黄色脂肪组织,只有当大量失血或患败血症时,黄骨髓能恢复造血功能.骨的成份:有机物和无机盐.有机物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盐使骨坚硬变脆.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和弹性较好.随着年龄增长,骨中无机盐不断沉积,骨硬度加大.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有的骨连结为直接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二、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附着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识支配,又称随意肌有的肌肉组织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如肠道的平滑肌.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1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①骨膜较厚.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受损伤时,恢复也比较快速.②全是红骨髓③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化尚未完成儿童几种主要骨的发育特征颅骨颅骨的骨化最晚在婴儿12-18月已完成,幼儿园里很少遇到.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根据腕骨的发育情况可以测试骨龄.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精细动作时间不宜过长.脊椎骨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上述生理性弯曲是随着婴幼儿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足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稳定性;二是保护脚底的神经和血管,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④关节的特点:关节窝较浅,柔韧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脱臼.2肌肉的特点:一是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二是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同速.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保育要点是根据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来的,所以可以有针对性的记忆.1.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预防脊柱和胸廓的畸形.幼儿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2.合理组织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组织活动时应注意:①全面发展动作②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防脱臼;避免从高处跳下,保护骨盆.3.供给足够的营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的摄入4.衣服、鞋帽应宽松适度第二节循环系统一、血液循环系统一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1.血浆——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废物2.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3.白细胞——吞噬入侵身体的微生物和人体本身坏死衰老的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4.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二心脏的结构及主要功能:三血管的分类及主要特点1.动脉2.静脉3.毛细血管四血液循环1.体循环2.肺循环二、淋巴系统1.淋巴管2.淋巴液3.淋巴结4.扁桃体5.脾脏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1.学前儿童血液的特点:1血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 2血浆含水分多,含凝血物质少.3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4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小,肌体抵抗能力差.2.学前儿童心脏的特点:1心脏相对大于成人.2心排血量较小.3心率快.3.学前儿童血管的特点:1管径粗,毛细血管丰富.2血管比成人短.3血管管壁薄,弹性小.4血压低.四、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一防治贫血二服装宽松适度三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四科学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五合理营养六预防疾病作业指导:课后第二题:血液循环的过程是什么答:血液借助心脏节律性搏动,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返回心脏,这是总血液循环.总血液循环又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排出→主动脉及各级动脉→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排出→肺动脉→肺泡壁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第三节呼吸系统一、概述一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1.呼吸道1鼻:保护呼吸道和肺2咽: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3喉:是气体通道也是发音器官注意会厌软骨的作用4气管和支气管:属于下呼吸道,分泌的粘液有益菌和抗病毒作用.2.肺: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二呼吸运动三肺的通气量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一呼吸器官的特点1.鼻腔:富有血管,没有鼻毛,易感染2.咽:耳咽管较短,宽,平直3.喉:喉腔狭窄,粘膜柔嫩,富有血管和淋巴4.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狭窄,柔软、缺少弹性组织,较干燥,易发炎5.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肺泡量较少,易被粘液堵塞二呼吸运动的特点1.呼吸量少、频率快2.呼吸不均匀三、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保育要点一培养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三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四严防异物进入呼吸道五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六保护声带第四节消化系统一、概述: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一口腔1.牙齿2.舌3.唾液腺二食管三胃四小肠五大肠六肝脏七胰腺二、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一口腔1.牙齿:乳牙牙釉质薄,牙本质脆软,牙髓腔较大,容易患龋齿2.舌3.唾液腺二食道三胃四肠:1、吸收能力较强.2、消化能力较差.3、肠的位置固定较差.五肝:相对较大,肝功能不完善,解毒能力较差六胰腺三、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保育要点一注意口腔卫生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保持愉快情绪并安静进餐五饭前后不做剧烈活动六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第五节泌尿系统一、概述1.肾脏2.输尿管3.膀胱4.尿道二、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特点1.肾脏2.输尿管3.膀胱:尿总量较多,储尿功能差,年龄越小,每天排尿次数越多4.尿道:短,黏膜柔嫩,弹性组织发育不全,尿路黏膜容易损伤和脱落.三、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保育要点1.供给充足的水分2.养成学前儿童定时排尿的习惯3.注意清洁卫生,预防尿路感染第六节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见课本30页图示一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2.脑二周围神经系统1.脑神经2.脊神经3.自主神经二、神经系统活动的方式一反射名词: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和内部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二条件反射名词:人类后天获得的,在生活过程型ü欢ㄌ跫纬傻模诜翘跫瓷浠∩辖⑵鹄吹母呒渡窬硕SPAN lang=EN-US>三、大脑皮质活动的特性一对侧支配二倒立分布且皮质区面积与功能相关三睡眠四动力定型五优势原则六镶嵌式活动原则四、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一脑量增长迅速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先皮下,后皮质三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1.兴奋过程占优势2.条件反射建立少3.第一信号系统发育早于第二信号系统四脑细胞的耗氧量大五可利用的能量来源单一五、学前儿童节神经系统的保育要点一注意用脑卫生二保证充足的睡眠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四合理营养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第七节感觉器官一、眼一眼球的结构与功能1.眼球壁2.内容物二视觉的形成三屈光不正四学前儿童眼球的特点1.眼球前后距离较短2.晶状体弹性大五学前儿童眼的保育要点1.科学用眼2.科学采光3.预防眼病4.注意安全5.培养和发展辨色能力二、耳一结构与主要功能1.外耳2.中耳3.内耳二听觉的形成三学前儿童耳的特点1.外耳道骨化不完全2.咽鼓管短、宽、近水平位3.耳蜗的感受性强四学前儿童耳的卫生1.预防损伤2.预防炎症3.避免药物的影响4.发展听觉三、皮肤一皮肤的构造及功能1.皮肤的构造2.皮肤的生理功能二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1.保护功能较差2.调节体温的功能差三学前儿童皮肤的保育要点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注意衣服卫生3.不用刺激性化妆品4.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四、鼻、舌一鼻二舌第八节内分泌系统一、概述一甲状腺二脑垂体三胸腺二、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1.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较多2.缺碘影响甲状腺功能3.幼年时胸腺发育不全会影响免疫功能三、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保育要点1.供给学前儿童科学合理的膳食2.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8周房室中隔形成,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

所以,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1.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

由胎盘来的动脉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入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动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

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隔阻,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流入右心室。

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

由于胎儿肺部处于压缩状态,经肺动脉的血液只有少量流入肺,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和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流至胎盘,摄取氧气及营养物质。

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血氧量较下半身高。

2.出生后循环的改变出生后脐血管阻断,呼吸建立,肺泡扩张,肺小动脉管壁肌层逐渐退化,管壁变薄、扩张、肺循环压方下降,从右心经肺动脉流入肺的血流增多,使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量增
加,左心房压力增高。

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数闭合。

自主呼吸建立后血氧增高,动脉导管壁受到刺激后收缩,同时,低阻力的胎盘循环由于脐带结扎而终止,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血流逐渐减少,高的动脉血氧分压和出生后体内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导管闭塞,最后血流停止,形成动脉韧带。

足月儿约80%在出生后24小时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生后一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的存在。

脐血管血流停止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心脏重量在整个小儿时期,心脏重量的增长速度并非匀速生长,出生后6周内心脏重量增长很少。

此后,心脏重量增长的速度呈持续和跳跃性增长。

新生儿的心脏相对较成人大,其重量约为20~25g,1岁时心脏的重量为出生时2倍;5岁时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后心脏重量的增长为出生时12~14倍,达成人水平。

2.心脏容积出生时,心脏4个腔的容积为20~22ml,1岁时达到出生时的2倍,2岁半增大到3倍,近7岁时5倍,约为100~120ml;其后增长缓慢,青春期始心脏容积仅为140ml;以后增长又渐迅速,18~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小儿心脏的位置随年龄而变化,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的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动下移至第五肋间隙,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2~5岁时左心界位于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cm处,5~12岁在锁骨中线上,12岁以后在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
4.血管的特点小儿的动脉相对较成人粗。

动、静脉内径比在新生儿为1:1,成人为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静脉口径相对变窄,在大血管方面,10岁以前肺动脉直径较主动脉宽,至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12岁始至成人水平。

在婴儿期,毛细血管特别粗大,尤其是肺、肾、肠及皮肤的微血管内径较以后任何年龄时期都大,冠状动脉相对较宽,所以,心、肺、肾及皮肤供血较好,对这些器官的新陈代谢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5.心率特点小儿的心率相对较快,主要是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而心搏量有限,只有增加心脏的搏动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同时,婴幼儿迷走神经兴奋性较低,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脏搏动较易加速。

随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时期,心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

小儿的脉搏次数极不稳定,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因此。

测量脉搏时,应排除干扰因素,在小儿安静状态下测量。

凡脉搏显著增快,安静状态下或睡眠
时不减慢者,应考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

6.血压特点动脉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每心搏输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

婴儿期,由于心搏量较少,血管管径较粗,动脉血压较低。

随着小儿年龄增长血压逐渐增高。

1岁以内的婴儿收缩压80mmHg (10.67kPa),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公式计算,小儿的舒张压=收缩压×2/3。

1岁以上小儿,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40mmHg(2.67~
5.33kPa),婴儿期,上肢血压比下肢血压略高。

静脉血压的高低与心搏量、血管功能、循环血量有关。

上、下腔静脉血液返回右心室是否通畅也影响静脉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