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们之间的 相互谈论,真实地反映出 孔子的言行,思想和学说。 全书几乎无所不谈,涉及 众多方面。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
种思想,即仁、义、礼、智、 信、忠恕、孝悌。“仁者爱
人”,“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都是这些思想的表现。
对《论语》的极高评价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 殆: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 入困境。
孔子说:“只是学习, 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 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3、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的必要性。阐明了“学”和 “思”的辩证关系。
(四)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 也。”
者: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动 词后,表有此属性或做此动 作的人或事物。这里指 “……的(方面)”。
而:连词。表顺承:就、便。
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
之:代词,它,指不好的东西 (“不善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
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 师的人。我看到他们的优点就 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 自己也有这些缺点)就改正。”
于:介词:对于。 哉:语气助词。与疑问词合用
于一句中表反问,可译为 “呢”。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 里记住它,勤奋好学从不感到 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 (这些)我具备什么呢?”
5、孔子严于律己,谈为 人师的条件。
(六)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其:代词:他们的。
❖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学习 态度)
❖ 1.给句子中加课点字堂注练音习
❖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

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

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麽,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课件33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课件33张

通“又”
明辨是非真假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疑惑
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出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 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 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 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 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 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 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 ”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 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 探讨学问),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 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吗?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敬而远之】 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语本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望而生畏】 见了令人畏惧。语本《论语·尧曰》: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 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 不亦威而不猛乎?”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的迫切。 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一、学习目标
• 1.认读字词; • 2.理解各则语录; •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
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 的传统文化和光辉成绩。
相传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山 东 曲 阜 “ 三 孔 ”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贤贤易色】 语出《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 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本谓对妻子要重品 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翻译(1)孔子说:“学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不也算的上君子吗?”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所以被称作‘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中考题⒈谈学习方法乐趣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⒉强调在旧知识中发现新的内容悟出新的道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⒊说明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赞扬肯学精神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⒌说明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指导别人的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⒍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用的东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说明谦虚好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我做到了哪些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论语六则 原文及习题

论语六则 原文及习题

《论语》六则【重点品析】1.《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3.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甲生: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乙生: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丙生: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丁生: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文言知识】(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古义异义词(3)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可耻”。

)(4)特殊句式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课外知识补充】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

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全书约为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为政》《八俏》《里仁》《公冶长》《雍也》《达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古诗论语六则翻译赏析论语六则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⒈学:学习⒉而:而且,并⒊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⒋时:按时⒌习:坚持,实践⒍之:代词,这里指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学:学习而:但是,表转折思:思考罔:迷惑殆: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五则【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赏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六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并非孔子亲自编写。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孔老夫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就是指时间过得很快,如白驹过隙一样【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应该是这个意思。

【出处】《论语·里仁》【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3.【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望采纳!谢谢!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孔子论语六则

孔子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解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有新的体会与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

论语六则原文1.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并随时巩固之前所学的东西。

孔子还从友谊方面阐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高尚品行。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出自《学而篇》。

孔子告诫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遵守礼仪,不要对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言语或行动上的回应。

这是孔子强调社会交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礼仪为先。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述而篇》。

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行为准则,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

它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是要对别人给予尊重和善意,正是这种善意的待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强调了对知识的珍视和渴望,同时也强调了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实的谦虚和诚实。

接受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指出,只是空洞地学习而不思考,将导致知识的模糊和无法应用。

而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将导致无法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6.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应酬或阿谀奉承。

他认为真正的仁德应该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中,而不是仅仅依靠华丽的辞令和虚伪的表情。

仁德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外表的伪装。

这六则原文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这些观点和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孔子●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宰予昼寝①。

子曰:“朽木②不可雕也,粪土②之墙不可圬③也!于予与④何诛⑤?”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 见!
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4、第四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 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知 好 学习态度

提出好学与乐学的观点, 注重学习兴趣的养成。
1、本课所选的《论语》六则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表明了哪些方 面的问题呢?
学习
学习 方法
个人修养
学习 方法
2、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 学习方法的语句下面画上“——”,在 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面 画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立:成就,有 所成就;耳顺:可以听出其中 隐而未露的意思。逾:超越。
以四人 小组为单位, 有感情的朗 读课文,并 背诵,时间 5分钟。
重点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

之,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知:了解;好:喜爱;乐: 以为乐。
[译]孔子说:“知道它比不上 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 为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三人:概述,几个人;善:好的 地方;从:采纳,听从。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 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 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 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 )加以改正。”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态度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个人修养学习态度 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
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2.第二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 题,具有什么含意?
温故 知新
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第三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 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学 学习方法

提出学思要结合,要辨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表虚数,走 必定,
几个
一定
焉。择
其 善者而 从之,
于此,选择 代词,他们 优点,顺从, 在其中 指“三人” 长处 学习
其不善者而改之。
改正自身 同样的毛病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 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 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 处就要改正。”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不
温故而知新。
译,或译为
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 “然后”
表转折。可译为
学而不思则罔······“却”或“可是”、
“但是”
通假字: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学而不思则罔 通“惘”,迷惑
1.第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 习上的什么问题?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方法和态度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第二十一课
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 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 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见大思想 家老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 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 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 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 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
1、请大家欣赏配乐范读,在 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 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 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 yuè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yùn) 4、学而不思则罔(wăng) 5、思而不学则殆(dài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旧的(知识) 领悟
可 以 为 师 矣。”
可以 凭 做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 能有新的理解和新体会,就可以 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
连词,表示转折 通“惘”,
而不学则 殆。” 迷惑不解。
就 这里指“学业上陷 入困境”的意思。
[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 就回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 会危险。
子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常常 复习,温习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同一师们的师兄弟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却 怨恨,心里不满 道德修养高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译]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 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 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 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 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 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学习 方法
学习 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五句《论语》名言被荐为奥运迎宾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同学们, 你们能猜出故 事中的那位拜 师的人是谁吗?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即仁爱、爱人。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 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 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的书, 共20篇 。有语录体(也 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 种体式。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学问。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 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 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 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年轻人连忙自 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老人家听后说: “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 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 何要拜我为师呢?”
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 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 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 有长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