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合集下载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2、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

这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会加剧我国与国家收支逆差国的摩擦,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大局的重要问题。

那么,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我们又将怎么去解决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这一问题呢?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回顾和分析2000年-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第二部分,剖析了近年来这种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第三部分,解释了这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了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持续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赵玉平、邓立、王光伟等)对此开始关注和提出分析研究。

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进行观察,并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汇储备进行数字分析,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表明,中国不缺少购买外国投资品的外汇,而中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用来购买外国进口产品,而是被换成人民币来购买本国产品。

杨柳勇(2002)指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不符合从发展观点来看的“正常形态”,即在人均收入较低水平的时候出现持续性的经常账户顺差甚至同时伴随金融账户顺差。

金融账户顺差显示出中国已经具有“新债权国”的某些特征。

该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超前性”,并对这种特征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了研究。

但是,该文对中国出现这种国际收支格局的原因未展开分析。

余永定(2006)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得到几点结论:第一, 中国并未利用外国储蓄(外国资源)用于国内投资,而中国作为资本输出国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中国的国际收支是指国内居民与境外居民之间的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务流动等经济往来所形成的支付和收入。

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和挑战,对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表现出了明显的贸易顺差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510.7亿美元,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外需疲弱,全球贸易增速减缓,以及国内需求下降所导致。

尽管贸易顺差仍然较高,但持续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其次,202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为2255.1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了70.6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领域继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然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足以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等。

再次,2024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了净流入的局面。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净流入达到了174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83亿美元。

这表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

最后,2024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继续下降。

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国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政策,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了3206亿美元,降至约2.999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以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国际收支在贸易、服务、资本和金融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和趋势。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强外部环境下的风险防范,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将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国际收支的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2023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3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3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引言202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全球贸易形势动荡的一年。

本文将对中国2023年的国际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了解中国经济的外部贸易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情况。

1. 国际贸易总览2023年,中国的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2.5万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同时,进口总额达到2.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

总体来说,中国的国际贸易顺差为2000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有所减少,显示了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趋向平衡。

2. 出口分析中国的出口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增速更为明显。

2023年,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达到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优质产品的生产。

此外,传统制造业产品如机械设备、家电等仍然占据中国出口的重要地位,出口额分别增长了4%和6%。

尽管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国际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部分出口领域,例如美中贸易争端导致某些商品的出口额受到压制。

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对中国出口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得中国的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多竞争。

3. 进口分析2023年,中国的进口额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进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能源领域。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进口额增长了15%,而铜、铁矿石等原材料的进口额增长了12%。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发展需求的增加和国家对新能源和绿色环保的推动,使得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也有所增加,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促进产业升级。

例如,芯片、机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额同比增长了9%。

然而,进口增长也面临一些压力。

首先,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使得进口成本增加。

其次,对部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使得进口风险增加。

此外,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也给中国的进口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的逐步下降,显示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及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努力正在发挥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更多地由外需拉动转为由内外需均衡拉动。

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10年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

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与今年一季度的修订数据相比,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由一季度的536亿美元上升到了二季度的70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59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1亿美元,收益顺差72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99亿美元。

有关专家说表示:“今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持续向好,国际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国内需求增长强劲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情况好于预期,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从数据上看已经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同时,由于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明显缩小,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向平衡状态趋近。

不过,进入二季度尤其是6月份以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变。

数据显示,7月份进口当月值比上月降低5.85亿美元,而出口当月值却依然创下历史新高;进口与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从6月份的34.1%、43.9%下滑至22.7%、38.1%,进口同比增速下滑11.4个百分点,而出口增速仅下滑5.8个百分点,这使得贸易顺差及其同比增速出现较快回升,这也是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有较大增幅的重要原因。

”针对此,今年下半年将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贸易平衡。

从目前来看,我国出口和进口恢复并不同步,进一步扩大进口将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收支的平衡。

研究一下此次发布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目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保持顺差态势,但国际收支状况继续趋于改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242亿美元,同比下降8%,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4.9%,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收支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工具,它记录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与效劳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影响本国国内的经济运行,也会影响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对外经济平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果增长、就业和物价没有到达均衡状态,必然会反映到国际收支上来;如果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就不可能真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就不可能真正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一直保持总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的幅度有一定波动。

主要表现在各个记账工程差额的波动,尤其以经常工程和资本和金融工程的变动最为突出。

自2005-2011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双顺差,但顺差的规模有所减少。

2011年,我国经常工程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工程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

2012年,国际收支平衡新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国际收支从1999年以来的持续“双顺差〞转为“经常工程顺差、资本和金融工程逆差〞,显示我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自主调节、自我平衡。

但这与市场主体根据境内外利差、汇差等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财务运作,由以往的“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转向“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的顺周期变化密切相关,国际收支自我平衡的根底还不结实。

2013 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总顺差重新反弹。

经常工程顺差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资本和金融工程顺差1187 亿美元,增长7.0倍;国际收支总顺差2171 亿美元,增长1.4 倍。

其中跨境资本流动出现较大波动。

2012 年底以来,在主要兴旺经济体相继加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内经济缓中企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入压力显著增加。

4.5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与管理PPT

4.5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与管理PPT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与管理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历程1978 19791993 19942000 20012004 2005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1978年总体特征第二阶段:1979至1993年1979总体特征第三阶段:1994至2000年19941996121总体特征第四阶段:2001至2004年总体特征200220001655.7 200460992002 177.92003184第五阶段:2005-至今二、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分析(一)经常账户变化分析6,0005,0004,0003,0002,0001,000-1,000-2,000-3,000经常账户差额货物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初次收入差额二次收入差额图1 2005-2018年度中国经常账户子项目收支状况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经常账户连续多年顺差,保持基本平衡2016201849120182.货物贸易账户持续顺差,顺差规模在波动中扩大20112018395220183.服务贸易账户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规模持续扩大2009201829222017201823704.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波动性逆差,但影响作用微弱201420185142013201420152018245.中美贸易额分析20182018 12(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变化分析▲图2 2005-2018年度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子项目收支状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18 13061. 直接投资差额基本保持顺差▲图3 2005-2018年中国直接投资基本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201810702.93120162164201720184▲图4 2005-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20182018154420184915▲图5 2005-2018年来华直接投资状况▲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证券投资总体波动性顺差,近年顺差增大201520182.66201843012637 1.4▲图6 2005-2018年中国跨境证券投资流动净额▲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波动性增长,但近年下降20052016201720182018177358(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波动性增长,近年净流入额逐年增加2015201520186079953.我国其他投资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现逆差20092010 20112018217497245193▲图7 2005-2018年中国其他投资净额及具体构成▲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 2(三)我国的外汇储备变动分析20058818.72201438430.184.36201533303.6220183072720176729▲图9 2005-2018年中国外汇储备资本变动图▲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四)误差与遗漏变动分析20092009 414201466920152130 20181602三、中国国际收支管理(一)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二)维护外汇市场稳定,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

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

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我国的国际收支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我国的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我国的国际收支总额(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之和),1982年为521.81亿美元,1997年为6184.46亿美元,而2002年则增加为9717.94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从总体上看,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三、贸易收支在我国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在1982年,我国贸易收支总额(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为380.0l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额的72.83%,1997年相应为3191.18亿美元和51.6%,而2002年则达到6934.08亿美元和71.6%。

由于贸易收支总额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贸易收支状况往往就决定着国际收支的状况。

一般说来,贸易收支为顺差,国际收支便为顺差;贸易收支为逆差,国际收支则为逆差。

四、我国直接投资项目增长显著近几年中国收支状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接投资项目的增长。

直接投资项目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本和金融项目增长的大背景下的。

从2004-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资金流量从贷方343,350,151千美元,借方232,690,395千美元到贷方921,960,702千美元,借方848,451,452千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05年,直接投资顺差678亿美元,增长28%。

其中,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91亿美元,增长4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

由于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迅猛,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由上年的630亿美元下降到100亿美元,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直接投资项目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78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

而伴随我国经济较快发展,政府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等政策,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78亿美元,同比增长58%。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19)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19)
-6625 4927 -11552
-2479255 425271 2399018 -1973747 -261149 244359 -505508 15362 15743 -381
6473 10178 -3704 -58981 46173 -105154 -218789 35832 -254621 5100 14432 -9331
-91523
资产 9454
负债 -100977
2.2.1非 储备性质的 金融账户 -434462
资产 -333485
负债
2.2.1.1 直接投资
-100977 68099
225818 -269831 20672 26883 -6211 -65031 198374 -263406 346 560 -215 -9520 30900 -40420 27250 -344 318 -662 27594 -231985 259579
-7035
-7390
-23
378
8267
6540
1727
300
291
-215
224
1071
2731
-1660
-3803
-4061
-161
419
4814
5269
-455
-4318
-4928
229
381
4226
6428
-2202
11997
10668
1055
274
-8863
-2774
-6089
13271
11601
-2094 1587 -3681
单位:百中万美国元历年国际收支平衡统计(2015-2019)(二)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日期】2024.10.01•【分类】其他正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87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4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690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8788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4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67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617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535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27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84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483亿美元。

按美元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37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884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230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778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61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22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金融账户逆差1227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4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13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366亿SDR。

按SDR计值,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07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926亿SDR。

为便于社会各界解读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同时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注:1.根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包含储备资产。

2.“贷方”按正值列示,“借方”按负值列示,差额等于“贷方”加上“借方”。

本表除标注“贷方”和“借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指差额。

3.季度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人民币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4.季度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SDR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SDR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情况看,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在这十年间均是顺差,且在不断增长。

虽受2023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我国国际交易收支交易总规模仍有所增长,并且出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双顺差”,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2023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顺利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企稳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十年来国际收支情况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我国近十年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国际收支额也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下面结合图表进行具体分析:从“经常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中,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贷方从2000年的29897281.4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72589326.1万美元,而借方则从2000年的27845356.5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29978586.1万美元。

尽管在2023年借方和贷方都有所降低。

但是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影响发生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另外借贷方之差也不断增大即国际收支不断拉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上升,贸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从“资本和金融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借贷方的差额则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

从“储备资产项目”中可以看到借方逐年增加,而贷方几乎没有而且变化不大,进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差额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2000年—2023年度国际收支各项项目的环比增长率”图表反映出“资本与金融项目”和“储备资产”的环比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而“经常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的变化不大。

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近十年来呈现出以上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用微观方面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国际收⽀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国际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在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下,我国国际收⽀双顺差的规模逐年扩⼤。

国际收⽀的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盾⽇益突出。

深⼊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贸易。

加⼯贸易两头在外,⽆论是通过来料加⼯还是进料加⼯,最终产品⼀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然构成顺差。

因此,加⼯贸易的规模越⼤,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励出⼝和⿎励外资流⼊的⾮对称性国际收⽀政策。

我国的国际收⽀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的结果。

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净流⼊⼤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

外资的⼤量涌⼊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融项⽬顺差,⽽且加⼤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中不断增长的⽐重。

促进我国国际收⽀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

作为⼀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结构应是:贸易项⽬逆差,经常项⽬保持平衡,资本项⽬下的顺差。

⽽⽬前的国际收⽀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的影响越来越⼤。

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各种⼿段促进国际收⽀平衡。

(⼀)降低我国过⾼的储蓄率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平提⾼,⼈民币更⼤幅度有序升值。

除了实⾏降低投资增速的⾏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利率⽔平。

央⾏应当继续加息并提⾼法定准备⾦率控制流动性。

同时,⼈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

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进⾏进出⼝产业结构调整,提⾼核⼼竞争⼒经常项⽬顺差的⼀个重要原因是进出⼝产业结构失衡,出⼝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技术竞争⼒,在国际上以低价量⼤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第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

我国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这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1、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

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浅谈近五年我国国际收支

浅谈近五年我国国际收支

浅谈对近五年我国国际收支的认识摘要: 乘着全球化这股浪潮,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势不可挡,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以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05-09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依照平衡表中的项目,简要的概括了近五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变动情况,提出了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并做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字:国际收支双顺差高储蓄率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一、引言(一)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自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美国、欧元区、新兴经济体的三足鼎立形式。

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持续蔓延,并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这股增长的势头放缓,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原材料价格上涨、需求增长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的问题。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加之政策的倾向,08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同时由于GDP的快速增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

经济增长的背后,我国也面临着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逐渐将一些不涉及核心技术的产业的生产向国外转移。

我国由于廉价劳动力的吸引力,及政府的出口创汇和追求贸易顺差的政策,当上了“世界加工厂”。

此外,大量国际热钱也因看重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不断涌入我国金融市场。

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大幅扩大,而国内保持一贯的高储蓄率,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引起大规模的出口。

这一切都形成了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局面。

二、我国近五年国际收支特征(一)基本特征:双顺差05至10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中国近5年来国际收支状况浅析

中国近5年来国际收支状况浅析

中国近5年来国际收支状况浅析***(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5-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双顺差”特征及其成因,寻找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背后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字: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国际收支流量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另一国居民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它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等。

二、中国近五年来的国际收支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出现大额顺差,从而导致外汇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

表1中国国际收支概览(2005-2009年)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表1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呈现明显的双顺差,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出现大额顺差。

从2005至2008年,经常账户保持较大盈余,远高于资本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下,2006年较2005年增长57.5%,2007年较2006年增长46.8%,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14.6%。

至2009年,资本金融账户增速较快,比2008年189亿美元有大幅度的增长。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依据早年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结构应当是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账户顺差的逆顺差组合。

从国际经验比较看,大国经济多年持续出现双顺差案例也极为罕见。

然而我国国际收支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双顺差,表现为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呈现顺差。

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占经常账户收支顺差主要部分)、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

国际收支双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

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

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2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2.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2)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3)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4)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5)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2)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3)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不能否认,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存在着积极方面的意义,但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它的负面影响。

具体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3.1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贸易的负面影响。

3.1.1导致了我国内需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

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

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和2022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经济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困难。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收支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双顺差”,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均出现顺差,“双顺差”的趋势不断扩大。

为了便于分析,中国的国际收支从2002到2022列于表1(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的数据)。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

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02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为354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3875亿美元,进口3521亿美元。

2022,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1324亿美元,出口额也增加到9039亿美元,进口增加到7715亿美元。

到2022,经常项目顺差将达到420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将增至1兆7462亿美元和1兆3256亿美元。

然而,2022后,经常账户盈余比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22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29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分别为1241亿美元和842亿美元。

2022和2022,盈余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并趋于稳定的状态。

货物贸易平衡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并已从2002上升到2022。

受2022金融危机的影响,2022年度略有下降,并保持2022至11的平衡。

过去十年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

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

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

“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

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

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有逆差外,我国一直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

特别是2003年以来,双顺差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

迄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一万五千亿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下面通过对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报告的分析,来分析顺差背后的原因。

一、经常项目分析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增幅为134%。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收益项目顺差106亿美元,增长200%;经常转移顺差254亿美元,增长11%。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增幅为55%。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

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大幅积累,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增幅都在60%以上。

造成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
1.我国生产力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

改革开放,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我国低廉的成本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

因此,在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我国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化为了劣势,导致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大,也加剧了同他国的贸易摩擦。

3.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

4.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依然奉行自由贸易主义精神,限制能源资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

其结果是美国出口机会更少,导致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