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精选文本
26
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 负-耐受 ——免疫调节
正-应答
适度排异 自身耐受
AID,超敏反应 持续感染,肿瘤
•多层次/网络化/反馈性(负主导)调节模式
精选文本
27
概念
免疫调节
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以及与神经-内分泌系统间相互作用,多层次/ 网络化/反馈性(负为主)调节模式,共同调 节免疫应答类型及强度。有效清除抗原,维持 机体内环境稳定,其功能失调可致自身免疫病、 过敏、持续感染及肿瘤等。
活化并增殖 19
2、免疫忽视(ilf-Ag并存(无碍) 病理情况如感染,分子模拟 自身T活化
➢自身B旁路活化
Th
Ag
B
旁T
精选文本
20
3、免疫调节(抑制细胞)作用 (Treg)
TGF-β
4、免疫豁免/隔离(脑、眼、、) 生理屏障, TGF-β ,FasL
子降解分子、促基因沉默分子等)
精选文本
17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不成熟DC
/自身组织C)
无能anerny
IL-2
CD28剌激 阻断B7
活化并增殖
克隆清除
克隆扩增
精选文本
18
2、克隆不活化
(Ag肽-MHC少)
(TCR亲和力低) (不足)
克隆不活化
CD28剌激 阻断B7 精选文本
精选文本
30
多层次
基因 分子 细胞
整体 群体
精选文本
31
一、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MHC对免疫应答遗传控制 BCR、TCR特异性(基因重排)
精选文本
32
二、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与机体耐受免疫耐受的维持与失调
免疫系统与机体耐受免疫耐受的维持与失调免疫系统与机体耐受:免疫耐受的维持与失调免疫系统是机体内的一套复杂的生物系统,具有识别、攻击和消除外来入侵物质的能力。
然而,免疫系统也需要保持对机体自身组织的耐受,以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自身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沉默”状态,从而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一、免疫耐受的维持1. 中枢耐受中枢耐受是指免疫系统中的T和B淋巴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自身抗原的唤醒和删除,以防止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其中胸腺主要负责T细胞的发育,骨髓主要负责B细胞的发育。
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系统会识别并删除具有高自身亲和力的T和B细胞,保证只有能与外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细胞被留下来。
2. 外周耐受外周耐受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发挥作用。
Treg细胞能够抑制和调节免疫反应,防止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Treg细胞通过分泌某些免疫抑制性分子,如TGF-β和IL-10,来抑制其他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二、免疫耐受的失调免疫耐受的失调可导致机体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基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失调等。
1.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的异常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相关基因突变、表达异常或功能缺陷等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地对自身组织产生耐受,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免疫系统耐受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外界因素都可能干扰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3. 免疫耐受机制缺陷免疫耐受机制的缺陷也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Treg细胞的数量或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地抑制其他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三、免疫耐受的调节和治疗针对免疫耐受的调节和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2.抗原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
18
3.B细胞的免疫调节 4.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 5.NK细胞的免疫调节 6.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19
四、整体水平的调节
下行通路和上行通路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
20
21
22
23
概述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抗原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失活或死亡,
导致机体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应答的现象。
耐受原: 免疫耐受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
1
影响物质是抗原或耐受原的因素
1.淋巴细胞接触该物质时所处的分化阶段 2.该物质接触淋巴细胞时所处的位置 3.加工递呈该物质APC所处的成熟程度 4பைடு நூலகம்对该物质产生应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
4
三、诱导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1.抗原因素 抗原类型 抗原剂量 抗原决定簇的特点 抗原免疫途径
2.机体因素 物种 ① 免疫系统状态
5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及应用
1.理论方面的意义 2.临床治疗方面的意义和应用
治疗自身免疫病 防止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① 肿瘤治疗
6
十七章 免疫调节
12
(二)抗体的调节作用
1.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的调节作 用 1)IgM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具有正反馈作用。 2)由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负反馈作用。
其中抗原与BCR结合,抗体借Fc段与 FcrRIIB结合,向B细胞传入抑制信号。
13
14
2.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独特型(idiotypes Id)决定簇: 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ntibody,AId) (1)独特型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中抗原的反应,并防止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的重要机制。
其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也有助于人类健康的改善和治疗。
本文将从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入手,深入阐述相关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一、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定义免疫调节指的是生物体中的抗原因素,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来改变免疫系统的免疫状态。
在人类中,免疫调节可以起到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
例如,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免疫调节可能发挥关键因素,以防止免疫系统攻击正确的组织。
免疫调节包括各种类型的细胞和分子,如 T 细胞,调节性 B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一些细胞外的分子,如细胞因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等。
相反,免疫耐受是指生物体对抗原物质的缺乏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区分抗原与非抗原。
然而,当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完全学会如何避免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时,免疫耐受就会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耐受是必需的,以免免疫系统攻击新器官并引发排斥反应。
二、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包括 T 细胞同种抑制机制、调节性 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另外,细胞因子也被广泛用于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研究。
这些机制可以抑制 T 细胞的免疫攻击,以及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过度炎症反应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一些具体的分子被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例如,所谓的调节性 T 细胞(Treg)可以通过释放 IL-10 和 TGF-β 等分子来抑制其他活化的 T 细胞。
此外,调节性 B 细胞和一些抗体分子被引入治疗程序,以抑制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比之下,免疫耐受是发生在免疫系统中的缺陷。
例如,T 细胞的缺陷和抑制 B 细胞的缺陷通常会导致失调,从而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反之,较低的抗原负荷可能会导致较小的免疫反应,由此对抗原物质的监控也较少。
免疫系统调节
免疫系统调节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体内的稳定状态。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的相互配合与调节。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调节的相关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对各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适应性免疫是在生物体接触并识别到病原体后产生的针对性免疫应答,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系统的调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容忍性,它使得机体能够区分自身组织与外来抗原。
免疫应答则是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应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而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参与。
免疫系统的调节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所参与的复杂网络。
其中,淋巴细胞是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来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
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与抗原递呈细胞结合,并产生多种免疫调节分子,调控和协调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停止。
B细胞则负责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的过程。
除了细胞的调节作用外,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中,细胞因子是一类细胞间的信号分子,能够传导和调控免疫应答的过程。
常见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系统调节的失衡将导致免疫功能异常,会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的疾病。
例如,免疫耐受的破坏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应答的异常则可能导致过敏、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为了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节免疫系统。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锻炼等,这些都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的比较研究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的比较研究免疫系统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系统,它能够通过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来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然而,如果免疫系统出现失调,则会导致免疫病理性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体会运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来平衡免疫系统的反应。
本文将探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机制的区别及其应用。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指的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来防止自身病理性疾病的发生。
这种机制与其他生物系统的调节机制相似,都是为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健康平衡。
免疫调节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例如,在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免疫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从而调控免疫反应的强弱。
同时,免疫细胞还可以分泌不同类型的抑制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控制炎症反应的程度。
免疫调节的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方面。
例如,通过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可以有效地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
此外,免疫调节还可以用于治疗过敏反应和肿瘤等疾病。
免疫耐受相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不应答性”。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应该对外来的抗原做出反应,从而控制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免疫耐受则是指免疫系统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反应发生较弱或不发生反应。
这种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攻击,从而保护机体组织的完整性。
免疫耐受的研究涉及到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
在免疫耐受的机制中,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
在T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外源性抗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在某种抗原的作用下,T细胞未能充分发育或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则会导致免疫耐受的出现。
免疫耐受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
通过提高免疫耐受性,可以有效地控制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里,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的研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免疫调节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体调节其免疫应答以保持健康状态。
免疫耐受则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体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及外部环境内的非致命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缺陷及免疫病理学是由于免疫应答调节不当造成的。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对自身组织和细胞产生攻击,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而在免疫缺陷疾病中,则表现为免疫系统对外部抗原产生减弱或抑制的症状。
因此,针对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免疫调节领域中,多种途径被证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产生了影响。
其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途径是研究较多的方向之一。
例如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 IL-2 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就备受关注。
IL-2 通过特异性受体信号导致体内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且在其它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也有重要作用。
同时,劳动力降低炎性,促进T细胞功能区的生成和维持是另一个研究方向。
简言之,劳动力降低炎性途径可通过降低T细胞在体内的激活状态减少免疫应答,而促进T细胞功能区的生成可以通过增加免疫细胞在特定区域的集聚来调节免疫应答。
在免疫耐受领域中,研究方向主要是调查自身耐受细胞的分化途径,以及免疫忍耐的机制。
其中,免疫成耐性细胞(AIC)是自身耐受的细胞类型之一,具有产生调节T细胞和促进免疫细胞内分泌物的功能。
AIC 大量表达并分泌免疫抑制剂,例如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
与此同时,AIC 还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关键型因子(IL-1)的分泌,减少关键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
最近的研究表明,AIC 具有保护心脏肌进行心血管再生的功能,并且促进体内免疫细胞缓慢靠近和对从动脉内膜中泄漏的 LDL 造成阻滞的动脉进行清除,防止血管疾病的发生。
针对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免疫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攻击各种病原体,保护人体健康。
但是,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因此,免疫系统需要被调控和耐受。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调控。
1. 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免疫调节是指控制免疫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过程,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可以分为中性调节和免疫抑制,其中免疫抑制是防止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1)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和直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来抑制免疫反应。
目前已经发现多种类型的调节性T细胞,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Th3细胞、Tr1细胞和iNKT细胞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免疫调节。
(2)TNFR2信号通路TNFR2是T细胞表面上存在的一种受体,它可以识别TNF-α和其他配体,并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TNFR2在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正常识别和攻击过程被调节和抑制的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是必要的,如在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需要被抑制,防止移植物被攻击。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1)中央耐受中央耐受是指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由胸腺和骨髓对自身抗原的消除作用。
当T细胞和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时,会被消除或者被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或者不活化的B细胞。
(2)外周耐受外周耐受是在成年后发生的免疫耐受,它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忍受。
免疫抑制是通过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等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免疫忍受则是指机体通过接触低剂量抗原或者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方式,使免疫系统渐渐适应抗原并不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
第九章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二、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既是免疫应答的效应 细胞,也参预免疫应答的调节。 TH细胞的调节作用 TS细胞的调节作用 TC细胞的调节作用
TH细胞的调节作用
抗原刺激在机体内发生的体液免疫或细胞 免疫都是由抗原呈递细胞和TH的相互作用 开始的。 TH细胞因分泌细胞因子种类不同而分成TH1 和TH2两类,诱发体液免疫作用的是TH2, 诱发细胞免疫起辅助作用的是TH1。 TH1和TH2还可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 互制约,发挥正反馈调节作用。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原因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ts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殖分化障碍产生条件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别是免疫功能未成熟或减弱时容易形成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细胞血清的作用特异性持续性长期的终生一时性临床应用实验治疗阶段已应用于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移植合并症感染与肿瘤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抗原方面的因素机体因素一抗原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质耐受原仅是一个功能性定义有许多因素可影响某抗原使之成为免疫原或耐受原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 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 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 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 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因此免疫调节的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 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
免疫耐受的分类
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 不完全耐受。 不完全耐受尚可表现为抗体分泌细胞在再次 受抗原刺激后,产生低亲和力抗体或缺失, 抗体类别转换,示为免疫偏离(immune deviation)。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及其成分、外来异物及其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其抗原等不产生或产生较弱的免疫反应的状态。
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I. 负选择负选择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对自身T、B淋巴细胞进行筛选,将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消除掉,从而避免它们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负选择主要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1. 中枢性负选择中枢性负选择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对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进行消除。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T、B淋巴细胞与自身抗原结合后,是否与MHC分子结合紧密,以及是否接受到足够强度的信号等因素。
2. 周围性负选择周围性负选择是指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对那些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进行消除。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外周组织中存在的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够通过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等方式,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活性。
II. 免疫耐受诱导免疫耐受诱导是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免疫处理手段,使机体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状态。
这种耐受状态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
1. 全身性免疫耐受全身性免疫耐受通常是通过给予高剂量、长时间、重复注射某种特定抗原来实现的。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机体产生一种“无反应”的状态,即对该抗原不再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
2. 局部性免疫耐受局部性免疫耐受通常是通过在局部区域注射某种特定抗原来实现的。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机体在该局部区域对该抗原不再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但在其他区域仍然能够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
III.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调节机体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
这种调节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促进性的。
1. 抑制性免疫调节抑制性免疫调节通常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细胞和分子来实现的。
例如,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够通过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抑制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活性;PD-1等共刺激分子能够通过与其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等。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素材1. 引言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控机制,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和免疫耐受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为疾病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 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免疫调节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调控机体的免疫反应,其中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和信号通路调控、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以及细胞因子的平衡等。
2.1 调节性T细胞(Treg)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主要通过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来发挥其调控作用。
Treg的分化和功能主要受到转录因子Foxp3的调控,其表达水平与免疫调节的效果密切相关。
2.2 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免疫抑制因子包括细胞因子IL-10、TGF-β等,它们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免疫细胞的活化来调节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
2.3 细胞因子的平衡细胞因子的平衡对于免疫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免疫调节细胞会释放大量抗炎因子,如IL-10和TGF-β,以抑制炎症反应。
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导致免疫调节失衡,进一步促进疾病的进展。
3.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免疫耐受是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源性抗原产生一种正常而良好的耐受状态,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介导的损伤。
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免疫排斥的调控、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调节以及免疫耐受相关基因的表达等。
3.1 免疫排斥的调控免疫排斥是机体对于异体移植物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的建立需要克服免疫排斥反应。
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包括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其中,特异性T细胞耐受和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失调是免疫排斥调控的重要机制。
3.2 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调节抗原呈递细胞(APC)对于正常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PC通过抗原的处理和呈递,激活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而在免疫耐受状态下,APC的功能会发生调节,使其无法有效激活免疫细胞。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Early Observations
Ray Owen, 1945
Dizygotic cattle twins that shared the same placenta were blood cell chimaeras, ie contained blood cells of two different haplotypes in adults and, - these two haplotypes co-existed in the adults without mutual rejection.
➢ Immune system becomes tolerant to these Ags.
➢ In 1953, Billingham, Brent and Medawar demonstrated that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could be acquired by introduction of donor cells during fetal development – tolerance permanent and Ag specific.
Immunosuppression: A condition where the activation or efficacy of the immune system is reduced (induced by an immunosuppressant ).
Natural Tolerance (self tolerance):
Central tolerance
Paradox: It is critical to delete thymocytes expressing TCRs that would react with self peptides presented by MHC molecules on BM-derived APCs in the periphery. Some peptides are derived from circulating blood cells or serum components. Deletion of T cells in the thymus also requires local expression of the tissue specific antigens (e.g. insulin, MBP). What cell in the thymus is expressing self-proteins? What makes this particular cell to express all these tissue-specific genes?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Differential-signaling hypothesis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在B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针对自身抗 原的B细胞克隆。机体通过多种机制选择性 清除这些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克隆,建立对 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此为阴性选择。该 过程主要发生在未成熟B细胞阶段。
膜型抗原与阴性选择
后天性免疫耐受:原本具有抗原反应能力
的淋巴细胞克隆,后天因某种原因丧失对抗原 刺激的反应性。
免疫耐受的分类
中枢免疫耐受: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
髓)发育过程中,T和B细胞经历阴性选择, 以清除自身抗原反应性克隆。
外周免疫耐受:部分自身抗原反应性克隆未
经充分选择输出到外周,机体另有多种机制抑 制其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应答。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膜型抗原与阴性选择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膜型抗原与阴性选择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可溶性抗原与阴性选择
Kindt et al. Kuby Immunology 6th Ed.
后天性免疫耐受的机理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L CD40 BCR 抗原 分泌细胞因子
Th CD40 BCR 抗原
B细胞失能
具有自身抗原应答
能力的B细胞因为
缺少自身反应性T
细胞的辅助而不能
失能
充分活化
Zhang Yu et al.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后天性免疫耐受的机理
后天性免疫耐受产生的影响因素
医学免疫学 13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13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一.名词解释1.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特定抗原后所形成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称免疫耐受。
特点:需要抗原诱导,有一定潜伏期,有特异性,记忆性。
二.基本概念1.T细胞耐受特点:需抗原剂量低,发生快,持续时间长;B细胞耐受特点:需抗原剂量高,发生慢,持续时间短。
高带耐受:高剂量抗原,使T、B细胞都耐受。
低带耐受:低剂量抗原,仅T细胞耐受。
2.耐受分离:口服抗原可引起局部黏膜反应,但易导致全身免疫耐受。
3.针对BCR独特型表位的IgG独特型抗体,其Fc段与B细胞表面FcγRⅡ-B(抑制性Fc受体)结合,导致BCR与FcγRⅡ-B交联,引发抑制信号。
4.Ag-Ab复合物:1)Ag与IgG结合,导致BCR与FcγRⅡ-B交联,抑制抗体生成。
2)Ag与IgM结合,促进抗体产生。
5.Th1细胞分泌IFN-γ抑制Th2细胞。
Th2细胞分泌IL-10抑制Th1细胞。
6.ITAM: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TIM: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7.独特型网络:针对CDR区的为β型抗独特型抗体(Ab2β),又称抗原内影像。
针对FR区的为α型抗独特型抗体(Ab2α)。
8.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作用。
生长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增强免疫应答。
三.重要概念1.抗原与免疫耐受的关系:(1)抗原结构和性质:非聚合形式的可溶性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2)抗原剂量:过高过低均可引起免疫耐受;(3)免疫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腹膜腔注射>肌内>皮下>皮内(4)其他因素,有佐剂易诱导免疫应答,无佐剂易诱导免疫耐受。
四.论述题1.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1)T细胞中枢耐受机制:1)T细胞在胸腺中经历阳性选择后,分化为CD4或CD8单阳性细胞。
2)在胸腺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Ⅰ、Ⅱ类分子,它们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3)未成熟的单阳性细胞若能与APC表面的自身抗原-MHC 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即引发阴性选择导致克隆清除。
12免疫耐受与调节
重要免疫功能:
接受T细胞前体 是T细胞成熟、训
练和筛选的主要 发育中心 调控成熟T细胞释 放入外周
T细胞中枢耐受
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发生在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排除了与自身肽-MHC分子结合 的,针对自身抗原起反应的细 胞克隆,是T细胞形成自身耐受 的重要机制。 分化为仅能识别非己抗原的T 细胞
Low set, notched(有锯齿状的)ears Fish mouth
A thymic graft can correct T cell
defect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消 失或受到抑制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发生机制
免疫系统未成熟、 抗原性状改变
受的基本概念 2.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3.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4.免疫网络学说
掌握:
1.免疫耐受、克隆清除和克隆无能的概念 2.中枢免疫耐受产生机制 3.外周免疫耐受产生机制 4.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
1.免疫耐受、克隆清除和克隆无能的概念 2.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产生机制 3.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
天然联体共生 血型嵌合 皮肤移植不发生排斥
提示:在胚胎期接触Ag可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 性,称为天然耐受。
天然耐受(自身耐受)
胚胎期
不成熟的免疫系统
负应答 自身组织抗原
天然耐 受
自体移植
杜绝排 异
储存脐带血 = 为宝宝储存健康
1954年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获得成功
二、外周耐受机制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系统,它通过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介质来完成这一重要功能。
免疫系统在平衡机体内外环境、对抗病原体和清除异常细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平衡的过程,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以及对自身和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应对。
免疫调节通过调控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来达到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态。
以下是免疫调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免疫调节的类型免疫调节可分为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两种类型。
体液免疫调节主要由抗体、补体和其他体液免疫蛋白等分子介质来完成,而细胞免疫调节则主要依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控。
2. 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涉及到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和细胞相互作用,包括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抗体产生、免疫细胞极化、炎症调节等过程。
其中,T细胞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的抑制作用和辅助T细胞的激活作用。
3. 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调节失常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自身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失衡可能导致免疫耐受失调和自身免疫应答异常,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的不应答状态,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机制。
免疫调节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通过Treg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分子的介入等方式来维持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状态。
5. 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在免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调控免疫系统的活性,可以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
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已经成为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
6. 免疫调节与肿瘤免疫免疫调节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人们的身体是由许多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有各自的功能,并彼此合作,以保持人体健康。
其中最重要的是免疫系统,它是人体的防线,可以识别并摧毁病原体,保障健康。
然而,免疫系统有时会对人体自己的细胞和组织产生攻击,这种状况称为自免疫性疾病。
因此,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耐受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意义。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人体通过调控免疫系统,使其在对外来病原体的攻击时保持适度的应对,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复杂,涉及许多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许多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有关。
免疫系统的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免疫增强,另一种是免疫抑制。
免疫增强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以提高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能力。
免疫抑制则是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以降低自身免疫攻击。
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两种方式常常相互作用。
免疫调节的失衡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或低下,会导致自免疫病、过敏、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免疫系统失调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维持免疫平衡、改变机体免疫应答、改变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等方法。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即不攻击自身组织的能力。
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维持和消除,其中包括消除自身反应的细胞、选择性地排除自身反应的T细胞、以及通过T抑制细胞等机制。
自免疫性疾病被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失调所引起的。
自身免疫疾病根源可能在于自体抗原提高,或者由于免疫毒性损伤造成的细胞死亡和过程中释放的大量自体抗原,进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性是预防和治疗自免疫疾病的重要手段。
而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基因因素、生活环境、个体免疫应答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免疫耐受性。
总结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是重要的概念,在人体健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的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提高机体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耐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8
只有共刺激信号
只有特异性信号
共刺激 分子 TCR
T细胞无反应
T细胞无能
9
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不能接触到(免疫豁免部 位)自身抗原,处于免疫忽视状态。 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 Ts细胞通过产生转化生 长因子TGF-抑制Th和CTL功能。
10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1
概述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抗原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失活或死亡, 导致机体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应答的现象。 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 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 免疫耐受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
25
内 容
一、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二、抗原抗体的免疫调节 三、免疫细胞的调节 四、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五、免疫调节学说 六、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
26
一、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1.编码直接识别抗原分子的基因 ——免疫球蛋白基因 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 2.编码调控免疫应答分子的基因 ——MHC
14
④
高 带 与 低 带 耐 受
15
低带与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
低带耐受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T 快 长
高带耐受 T,B 慢 短
抗原种类
TD抗原
任何抗原
16
三、诱导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2.机体因素 ① 物种:通常家兔、猴及有蹄类动物一般在 胚胎期才能建立免疫耐受性,而小鼠、大 鼠即使在出生后也能诱发产生耐受。即使 同一种属动物的不同品系,其诱发耐受的 难易程度也各异。 ② 免疫系统状态: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 ③ 免疫机制措施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感性眼炎)
精选ppt
21
小结: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中枢耐受(不完全):不成熟T、B (胚胎期及出生后发育过程)
中枢免疫器官, 共同自身Ag
外周耐受:成熟T、B 外周免疫器官, 特异性Ag /非已Ag
精选ppt
22
四、免疫耐受与临床
1、建立免疫耐受——抑制应答
口服Ag, 静脉注射Ag, 移植骨髓、胸腺
超敏反应
移植
抗感染
AID
精选ppt
23
1. 2、打破耐受——恢复应答
2. 肿瘤 感染
➢ Tumor肽疫苗
➢ 转基因
B7、MHC、IFN-γ
➢ 抗TGF-β抗体(肿瘤产生TGF-β )
➢ CK
精选ppt
24
小结 1、免疫耐受概念;
2、 T、B细胞耐受特点;
3、诱导免疫耐受条件。
精选ppt
25
免疫调节
耐受分离 粘膜局部免疫
全身耐受
精选ppt
8
T、B细胞耐受特点
T
耐受诱导
易
Ag
TD-Ag
(低、高剂量)
诱导期
短
持续时间
长
B
难 TD-Ag , TI-Ag
(高剂量) 长 短
精选ppt
9
精选ppt
10
(二)机体因素
1、机体发育程度或年龄 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
胚胎期、新生期致耐——维持终生 成年期致耐——可终止
降解分子、促基因沉默分子等)
精选ppt
12
(一)中枢耐受(不完全)
T细胞 胸腺 阴性选择
B细胞 骨髓
(不成熟)
自身T、B克隆清除
(共同自身Ag)
组织特异性Ag?
精选ppt
13
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
精选ppt
14
精选ppt
15
(二)外周耐受
成熟T、B
外周免疫器官
克隆无能、抑制等 (组织特异性Ag /非已Ag)
ICC克隆清除/不活化, ICC发育缺陷、障碍
先天/后天 未成熟ICC易形成
后天/先天 理,化,生物
高
低
长期/一时
一时/长期
无
感染、肿瘤
精选ppt
7
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一)Ag因素
➢ Ag 剂量 高(Ts)、低
➢ Ag 类型
小、单体——耐受
➢ 决定基特点 密度高
➢ 免疫途径
静脉>腹腔>口服 >皮下 >肌肉
精选ppt
30
多层次
基因 分子 细胞
整体 群体
精选ppt
31
一、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MHC对免疫应答遗传控制 BCR、TCR特异性(基因重排)
精选ppt
32
二、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精选ppt
1
免疫应答类型
固有性免疫应答
•参与细胞
T
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B
细胞免疫(CI) 体液免疫(HI)
•接触 Ag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正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效应有无
负免疫应答:免疫耐受
精选ppt
2
一、概述
(一)天然及实验免疫耐受
Owen 1945 RBC chimeras 异卵双生小牛(血型嵌合现象)
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3、免疫抑制措施
精选ppt
11
三、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中枢耐受(不完全) 外周耐受 中枢耐受
①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
外周耐受
①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②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③免疫调节(抑制细胞)作用 (Treg) ④免疫豁免/隔离(脑、眼、、) ⑤CK作用 ⑥信号转导障碍(酪氨酸磷酸酶、caspase3、信号分子
Medawar1953人工诱耐实验证实
精选ppt
3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细胞系选择学说)(1957-1958)
精选ppt
4
Burnet(1899~1985)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Medawar(1915~1987)
英国生物化学家
1949年伯内特提出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理论,并为梅 达沃的实验所证实,他们于1960 年获奖。标志着现代免 疫学理论的诞生。
精选ppt
16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不完全) 外周耐受 中枢耐受 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 外周耐受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不活化 2、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3、免疫调节(抑制细胞)作用 (CD4+CD25+T) 4、免疫豁免/隔离(脑、眼、、) 5、CK作用 6、信号转导障碍(酪氨酸磷酸酶、caspase3、信号分
活化并增殖 19
2、免疫忽视(immune ignorance)
➢Self-T和self-Ag并存(无碍) 病理情况如感染,分子模拟 自身T活化
➢自身B旁路活化
Th
Ag
B
旁T
精选ppt
20
3、免疫调节(抑制细胞)作用 (Treg)
TGF-β
4、免疫豁免/隔离(脑、眼、、) 生理屏障, TGF-β ,FasL
子降解分子、促基因沉默分子等)精选ppt Nhomakorabea17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不成熟DC
/自身组织C)
无能anerny
IL-2
CD28剌激 阻断B7
活化并增殖
克隆清除
克隆扩增
精选ppt
18
2、克隆不活化
(Ag肽-MHC少)
(TCR亲和力低) (不足)
克隆不活化
CD28剌激 阻断B7 精选ppt
精选ppt
5
(二) 概念及特性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指机体经某种抗原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Ag (耐受原)
活化
T/B
效应- 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
➢特异性 特殊负免疫应答
➢记忆性
精选ppt
6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缺陷的比较
原因 条件
特异性 持续性 合并症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缺陷
(Immunoregulation)
精选ppt
26
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 负-耐受 ——免疫调节
正-应答
适度排异 自身耐受
AID,超敏反应 持续感染,肿瘤
•多层次/网络化/反馈性(负主导)调节模式
精选ppt
27
概念
免疫调节 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以及与神经-内分泌系统间相互作用,多层次/ 网络化/反馈性(负为主)调节模式,共同调 节免疫应答类型及强度。有效清除抗原,维持 机体内环境稳定,其功能失调可致自身免疫病、 过敏、持续感染及肿瘤等。
精选ppt
28
•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能力
1、感知与调节 2、应答与调节 3、调节与干预 4、调节与疾病
精选ppt
29
多层次网络化负反馈为主调节模式
1.细胞因子(调节)网络 2.独特型-抗独特型细胞(/抗体)网络 3.免疫细胞调节网络 4.免疫细胞表面膜分子调节网络 5.细胞内信号转导调节网络 6.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调节网络 7.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