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巨大力量
![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巨大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cb631e3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b.png)
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巨大力量
张云芳
【期刊名称】《四川兵工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2
【摘要】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在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迅速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数不清的志愿者加入到救灾的滚滚洪流和捐助的庞大队伍.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丰厚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抗震救灾过程中彰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
【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张云芳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2
【相关文献】
1.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凝聚力 [J], 郑群
2.抗震救灾中彰显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华民族精神 [J], 唐玉琴
3.灾后恢复重建成绩彰显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以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为例
[J], 李友民;罗钧
4.彰显党报责任使命力量凝聚抗震救灾强大合力——陕西日报策划组织抗震救灾报道侧记 [J], 孙巍;王海涛;康传义
5.抗震救灾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J], 袁北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c441d52d0b4c2e3f5727637c.png)
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资料抗震救灾精神则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震救灾的精神是这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
它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巍巍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那样,夜以继日,奔腾不息,这其间流淌的正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魂。
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从大禹治水到黄帝立国,从革故鼎新到抵御外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同艰苦自然条件作斗争中、在与现实生存逆境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并逐步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
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我们的先人,没有被灾难压倒,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以自强不息精神,先后战胜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战胜来势汹汹的“非典”危机,战胜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抗灾经验,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抗洪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抗洪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87944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a.png)
抗洪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抗洪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精神:抗洪精神展示了中
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顽强意志和团结一心、互助互爱的精神风貌。
2.凝聚了国家力量: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全社会齐心协力,政府、
军队、民众紧密合作,共同抵御灾害。
这种精神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推动社会进步: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
直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其他民族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5.为其他灾害应对提供经验:抗洪精神不仅在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也为其他自然灾害的应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支持。
抗洪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从抗击自然灾害看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抗击自然灾害看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764d5d8ce2f0066f5332262.png)
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众志成城,抢险救灾 ——记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强降雨继续肆虐 中国多省,之前 降雨造成的灾害 还未修复,由强 降雨引发的地质 灾害又席卷而来: 甘肃舟曲特大泥 石流致千余人死 亡,四川汶川相 继发生泥石流, 形势危急…
舟曲概括: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 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介于 东经103°51′30″— 104°45′30″,北纬 33°13′—34°1′。东邻陇南 市武都区,北接陇南市宕昌 县,西南与本州迭部县、陇 南市文县以及四川省九寨沟 县接壤。地处南秦岭山区, 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岷山山系 贯穿全境。
26日12时,白龙江淤堵河段入流 和出流均为130立方米每秒,舟曲 县城淤堵河段水位比25日12时下 降了0.26米,较8月8日最高水 位下降了3.41米; 30日1时,白龙江中断面水位较 最高时下降4.7米,被淹城区水位 逐渐消落,大部分街区已露出水面; 30日12时,白龙江中断面水位 较最高水位下降5.26米,局部低 洼处积水已完成抽排,浸泡舟曲县城 23天的洪水终于按照人们的意愿逐 渐退去。在加快实施河道应急疏通的 同时,水利部已编制完成了3个规划 和4个实施方案,后续河道整治和防 洪工程建设、县城及周边区域山洪灾 害防治、损毁水利设施修复也将全面 展开。
天灾抑或“人祸”——对舟 曲泥石流成因科学解析: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博士,多年奔波于中国 的地质灾害频发区,他甚至早有预言,“只要连日暴雨,必然灾害发生。”南方 周末获知的一份权威报告《甘肃省舟曲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还显示,在 当地,近年来开山修路又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地质灾害。修路需切坡削方,炸山开 路,岩体被松动,坡脚遭开挖,从而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或激活老滑坡。 对于这次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三眼峪沟泥石流区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 家亦早有发现,滑坡体上堆积区呈扇状,向白龙江倾斜,且人为改造强烈,前缘 被城区建筑物占用,中、上部大部分地带为耕地,即没有植被。“截止到2003年 止,当地群众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的行为还在继续,部分地区林线已退至分水岭 附近,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地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 繁。”这份报告中如是总结。最终一语成谶。 周平根主任分析说,极端气候是引发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而近年来遍 地开花的修建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或切坡建楼,都诱发了一定程度的地质 灾害。正如国土部通报2009年地质灾害时说,“……自然条件变化和不科学的人 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引发因素。”
请同学们谈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请同学们谈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8d7b16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9.png)
请同学们谈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1.引言1.1 概述抗震救灾救灾精神指的是在面对地震和灾害时,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展现出的团结合作、互助关爱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得到高度的重视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抗震救灾救灾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抗震救灾救灾精神代表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爱和尊重。
地震和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抗震救灾救灾精神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任务。
这种精神教导我们在灾难面前要勇敢、坚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安危,以实际行动去挽救和保护身边的生命。
其次,抗震救灾救灾精神反映了社会团结与合作的力量。
在抗震救灾救灾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我们看到,在面对重大挑战时,只有众志成城,才能化解危机,共渡难关。
通过抗震救灾救灾,我们明白到团结合作不仅是在灾难面前的需要,也是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观。
最后,抗震救灾救灾精神还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面对地震和灾害,抗震救灾救灾精神激发了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在救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慈善组织和志愿者深入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食品、水源、医疗和心理援助等。
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营造一个温暖而有爱心的社会。
综上所述,抗震救灾救灾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还体现了团结合作和社会责任的力量。
我们应该认识到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团结和人文关怀的社会而努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出发,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抗震救灾救灾精神的概念和背景,通过对其定义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回顾,使读者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了解。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https://img.taocdn.com/s3/m/4500ea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a.png)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时常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然而,面对种种困境,中华民族凭借着自身的意志和智慧,不仅抵挡住了灾难的侵袭,还在抗击灾难的过程中,孕育出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精神既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时代精神的诠释和表达,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座伟大丰碑。
在民族精神方面,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首先,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灾难面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境,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
此外,崇尚自然、尊重科学也成为了抗震救灾过程中的重要理念。
我们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展救援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在时代精神方面,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的进步与活力。
一方面,抗震救灾过程中,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在灾区救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科技强国的能力。
另一方面,抗震救灾精神还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于责任和担当的深刻理解。
众多企业和个人在灾难面前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共同抵御灾难。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许多单位和个人都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们在灾难面前坚定意志,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抗震救灾精神。
例如,义务救援队员在灾区默默奉献,他们不畏艰难,奋勇拼搏,展现了顽强的毅力。
此外,众多志愿者积极参与救援行动,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关爱和帮助,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精神不仅在灾难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未来,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1. 政策层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还要加强灾后重建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长期支持与保障。
2. 社会层面:全社会应共同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形成广泛而紧密的联动机制。
这包括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和技能、加强媒体宣传等。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https://img.taocdn.com/s3/m/d8e8f98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7.png)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惊世界:全民奋战,万众一心,发奋图强。
汶川作证: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卑不亢的炎黄后代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震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铸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申,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付行进道路上的各样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推进科学发展、促使社会和睦,争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功,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不卑不亢,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表记中华文明史也能够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祸。
从 1966 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 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 年大兴安岭扑救丛林大火到1998 年三江抗洪抢险,从 2003 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固了中国人民弥足宝贵的精神财产,确定了我们今日战胜特大地震灾祸的意志力基石。
汶川特大地震睁开的声势浩大的救灾践,吐出非常的人大,迸出生所罕的民族真情,照射出世瞩目的中国力量,出新期中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本,生命至上。
“世全部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的” 。
当灾突然降,党中央、国院坚决决议,急命令,主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 ,“一希望,百倍努力” !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挽救斯民。
截止 6 月 13 日,各路营救大累挽救和移1403671 人,各政府投入抗震救灾金537.61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款物455.78元,运救灾篷105.15 万,运渡布置房24.51 万套。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86fcebd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5.png)
作者: 韩振峰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页码: 39-40页
主题词: 时代精神 抗震救灾 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 人民解放军 重大损失 自然灾害 中央军委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与灾区人民一道,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铸就了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https://img.taocdn.com/s3/m/f122022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8.png)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其中地震是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灾害。
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抗震救灾精神成为了人们挺过困难、重建家园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多发地震灾害的国家,抗震救灾精神更是成为了一种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丰碑。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历史渊源作为一个多次经受重创的国度,中国人民始终有着抗震救灾的传统。
在古代,中国大家史主要以文字记录为主,保存了大量有关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的记载,这就是史书的一个方面。
在文字记录外,人民百姓在地震发生后都会迅速开始自救,互相救助。
二、抗震救灾精神在现代的发扬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针对频繁发生的地震,制定了科学可行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众志成城,全力支援。
一些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也纷纷行动起来,集合各种力量为受灾区域提供物资和人力援助。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成千上万的人遭受到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整个救援过程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大批群众和志愿者奔赴灾区,寻找受灾的人们并积极参与抢救救治工作。
同时,政府部门开始派出救援队松江搬家公司伍,成立救援指挥部,上下协调统一,准确快速地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抢救救灾的行动。
三、抗震救灾精神体现的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体现在中国人民在日复一日的劳动过程中所培育出来的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团结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所在。
在反抗外来入侵、抵抗地外威胁的时候,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就是因为有这种顶天立地、发扬至极的抗震救灾精神的支撑。
四、抗震救灾精神体现的时代精神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手段也在不断提高。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1f5a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6.png)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恪尽职责、协作救援等行为。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所具有的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扶危济困、救援互助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1年云南玉溪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灾难面前,人们毫不畏惧,冲向前线,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之气和万众一心之力。
抗震救灾的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第一,勇敢和坚韧。
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灾区,拯救被困人们。
他们的勇敢和坚韧,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第二,恪尽职责。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各种专业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开展救援工作。
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治疗工作;消防员、警察、军人奋勇前行,进行搜救工作;新闻记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坚守一线,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他们恪守职责,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救援人员的担当和责任。
第三,协作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地震、灾难时刻,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们通过协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救援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在抗震救灾精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扶危济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精神。
抗震救灾移动我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之间的深切关爱。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救死扶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强化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应急应变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抗震救灾相关知识。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灾后生存技巧、紧急求助渠道等等。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在灾难中的自救能力,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4dd38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6.png)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一、引言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灾后救援的及时与高效,更体现在灾区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抗震救灾精神。
本文将详细阐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二、团结一心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灾难。
无论是政府机构、救援队伍还是普通民众,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灾害。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心,共同度过难关。
三、众志成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灾害。
无数志愿者、救援队伍和爱心人士纷纷赶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众志成城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强勇敢,共同迎接胜利的曙光。
四、不畏艰险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和灾区人民不畏艰险,勇敢面对灾难。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勇敢坚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五、舍生忘死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无数英雄舍生忘死,为救援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用生命诠释了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六、勇于担当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共同抗击灾害。
他们深入一线,了解灾情,制定救援方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信任和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
七、敢于胜利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敢于胜利,坚定信心战胜灾难。
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
正是这种敢于胜利的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更加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八、结语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抗震救灾:民族精神的赞歌演讲稿
![抗震救灾:民族精神的赞歌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e96e46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b.png)
抗震救灾:民族精神的赞歌演讲稿从5月12日起,我们的心变得异常沉重。
过去的七周,我们流下了太多的泪水。
四川汶川地区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震级高达里氏8.0级,地震波甚至绕地球转了两圈。
严重的受灾区波及了超过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影响了超过1000万的人民。
在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
然而,在悲伤的同时,我们也为内心深处的感动所包围。
截止到5月19日,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共计108.6亿元。
灾害无情,但人间有情。
灾难是一面镜子,它瞬间照出了人的灵魂,也是对人性最大的检验,更是情感和信念升华的催化剂。
在这个大灾难中,无数感人的画面感染和带动了无数的人。
让我们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截止到5月19日,我们学校的师生共捐款29.73万元。
我们陇海路初中的一名学生,放弃了暑期去澳大利亚夏令营的机会,捐款5010元。
我们高一年级捐款最多的是高一(14)班,一个大多数学生来自外地的班级,他们省下车费,省吃俭用,却把关爱送给了他人。
我们的生活老师收入不高,却也慷慨解囊,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我们的外教Bill夫妇,他们将于6月份离开我们,返回美国,但他们也捐出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这些行为展现了一种崇高的品质:慷慨、简朴、宽厚、严谨。
从我校一位身患绝症的吴文松老师的捐款,到抗洪救灾的捐款;从我校一位身患绝症的学生李锐的捐款,到抗震救灾的捐款,我被我们郑外学子的爱心、同情心、慈善之心深深打动。
老师们、同学们,这次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不可战胜。
从举国万众一心的救援战中,从举国哀悼、缅怀逝者、激励后人的宣言中,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在不断增强,爱国之心在升华。
我们曾感叹韩国人的爱国情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人把变卖金银首饰的钱捐给国家,与国家共渡难关。
我们曾看到,在美国体育场,5万人共唱国歌。
再如,日本几万人的体育场,比赛结束观众散去,无一张纸片。
但今天,我们看到了13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a5fbb375a8102d276a22f38.png)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挽救灾区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而同样在玉树地震之后,中华民族人民也同样团结一致,使灾难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突然降临的罕见大地震,让全国人民目睹了袭击人类生命的巨大灾难:地动山摇的瞬间,房屋倒塌、家园被毁,数万生命被吞噬于瓦砾之下。
而当我们悲悼同胞死难、痛感灾难无情之时,也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充满英雄壮举的画面。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故事,哪里就有牺牲,哪里就有英雄。
他们之中,有解放军指战员、基层干部、学生、记者、抗震救灾志愿者、出租车司机等……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他们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最壮烈的行动,将人间大爱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人们的心目中竖起了一座座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时代风采的精神丰碑。
可以说,在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中,英雄的身影遍布灾区的各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信息便悄然离去,但他们的英雄壮举、英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他们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桩桩件件,可歌可泣,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大灾有大爱、什么叫尊严和勇气、什么叫凝聚和挺立、什么叫无私和无畏。
在他们的身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示了战胜灾难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是最具体、最形象、最博大、最深刻的教科书,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灾难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灾难是人类共同的伤痛,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人类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人类共同抗衡自然灾难的伟大力量!灾害无情人有情!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四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以至全世界人民的情!全国各地正积极行动,关心灾区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参与灾害紧急救助和灾后的重建工作。
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bef58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2.png)
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2021年7月28日,中国云南省景洪市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这是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严重地震之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是,在这场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大爱精神,赢得了全球瞩目和称赞。
这展现了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都会遭受多次震动的袭击。
为此,中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抗震救灾体系,强化了人员培训和物资准备。
当地居民也积极投入到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中,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这次云南地震发生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动员了全国抗震救灾资源。
救援人员进入灾区进行抢险救援,送医救护伤员。
各地政府和企业捐款捐物援助受灾地区,纷纷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但是,在这震后的救援过程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广大民众的自发行动。
不少民间志愿者前往灾区,帮助救援人员寻找被困人员,安置失踪老人和孩子,为受灾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一些普通群众也自发捐款捐物,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自发的爱心行动在中国社会中很常见。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类似事件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同舟共济精神。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交出了合力抵抗外敌的光荣历史战绩;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和“凤凰岛”沉船事件等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
这些事件构成了中国人民共同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具有深厚历史基础的,是对生存和其他方面逐渐积累的权利的充分反映。
该精神包括坚毅、自强、团结、奉献、和解、创新和务实等方面。
特别是在地震等大灾面前,就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团结和奉献。
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就是全社会众志成城,以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的行动表达关怀、施以援助。
抗震救灾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国人民和全球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爱心和勇气,这深刻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的基础。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446ed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a.png)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在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具有时代意义!首先,抗震救灾精神意义重大。
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伟大结晶。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了水乳交融般的融合,成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综观抗震救灾斗争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无时不在,它们像无形的感情纽带,把全体中国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抗震救灾精神是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
在地震突发的第一时间内,中央领导同志就赶赴一线,果断决策,靠前指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一个个临时党支部迅速组建起来,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灾区,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理念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所有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同弘扬科学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抢救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减低灾害损失其次,抗震救灾精神作用巨大。
抗震救灾精神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
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展示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党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所释放的巨大力量,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抗震救灾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抗震救灾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https://img.taocdn.com/s3/m/4dd5b6a9bceb19e8b8f6ba36.png)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撼世界:全民奋战,众志成城,自强不息。
汶川作证: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害。
从1966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年大兴安岭扑救森林大火到1998年三江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难的严峻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结了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我们今天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意志力基石。
围绕汶川特大地震展开的这场气壮山河的救灾实践,喷吐出无比炽热的人间大爱,迸发出世所罕见的民族真情,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
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
抗震救灾彰显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彰显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9635c6727d3240c8447ef1c.png)
091042052 邓存康国贸七班抗震救灾彰显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在世界上,由于无力抵御突发灾难的袭击而造成国运式微、族群孱衰,以至最终走向灭亡的例证,并不鲜见。
像古罗马帝国的覆亡、玛雅文明的消失、两河流域从繁盛走向凋敝等等,就都是。
然而,中国不会这样,中华民族不会这样。
因为我们向来就有灾难凝聚人心、痛苦激扬斗志的传统,向来就有越是磨难越励人、愈是艰险愈向前的精神,向来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的生命准则与价值取向,并由此而升华出了一个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挚诚接受的生活哲理——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抗震救灾激发民族精神的活力人们常说“多难兴邦”。
因为灾难能够激发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不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一旦降临之后,要战胜灾难、化险为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其中的重要条件。
每当灾难发生时,民族精神力量彰显、民族凝聚力增强,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灾难往往会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成为民族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转机。
这次地震灾害对灾区人民而言是一场灾难,对国家而言则是一场考验。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人从中领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从中感受了中国人民共渡时艰的决心。
这种理念、这种能力、这种决心,与民族精神的激励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抗震救灾彰显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时代条件不同,民族精神具体内涵彰显的程度有强有弱。
这次抗震救灾所彰显的民族精神,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
作为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经受住了无数次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着坚强的团结与旺盛的生机。
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
![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fc3d5e26192e45361066f51a.png)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大力提倡无私奉献精神。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想,一种顾全大局的思想。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时,当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时,无私奉献精神更显得无比高尚、弥足珍贵。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肩起死亡的闸门;余震再袭,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脆地哭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等等,这一切,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人间大爱,什么叫尊严勇气,什么叫凝聚挺立,什么叫无私奉献。
民族精神是思想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科学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极大地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时代精神是思想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努力开拓,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表征着时代精神的凝结与精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精神中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具体彰显。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种补偿,从即时性看,在于国人当前的奋力抗争,尽量减少灾难的物质损失;从长远性看,在于科学提升抗争的精神价值,将战胜劫难的智慧与勇气,融人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交融激荡和交相辉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人们看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用力量传递力量,用温暖印证温暖,古老中国结成坚强紧密的共同体。这种深切认同,再一次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人们同样看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也让时代精神又一次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法制观念,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抢救人的生命、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抗震救灾斗争所孕育的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
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撼世界:全民奋战,众志成城,自强不息。
汶川作证: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
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
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害。
从1966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年大兴安岭扑救森林大火到1998年三江抗洪抢险,从2020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难的严峻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结了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我们今天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意志力基石。
围绕汶川特大地震展开的这场气壮山河的救灾实践,喷吐出无比炽热的人间大爱,迸发出世所罕见的民族真情,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
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
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
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
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
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
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
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
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
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
中华儿女展现的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总在最关键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运用现代手段,统筹协调、临危不乱,显示出良好的法治与科学精神。
在救灾中,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机制,国家力量按预案投送,一切行动按《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进行。
抗震救灾充分运用了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抗震前线展开,一批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一批批国际爱心捐款源源不断送抵灾区。
同时,党和政府开诚布公,信息公开透明,确立了国民之间互相信任、理解与尊重。
震情实时更新的“全国直播”,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播,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