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ef80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7.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六国论》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33709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7.png)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六国论》的兴趣。
2. 了解《六国论》的作者和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六国论》的作者韩非。
2. 简述《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六国论》。
2. 向学生介绍作者韩非,包括其身份和著作。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韩非会写这篇文章。
4. 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六国的覆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六国覆灭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六国覆灭的教训。
教学内容:1. 分析六国覆灭的原因。
2. 总结六国覆灭的教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六国覆灭的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六国覆灭的原因,如内乱、腐败等。
3. 让学生思考六国覆灭给我们的教训,如团结、改革等。
第三章:秦国的崛起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秦国崛起的策略。
教学内容:1. 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2. 总结秦国崛起的策略。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如改革、法治等。
3. 让学生思考秦国崛起的策略对我们的启示,如创新、坚韧等。
第四章:六国与秦国的对比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六国与秦国的对比。
2. 学生能够分析六国与秦国的差距。
教学内容:1. 分析六国与秦国的对比。
2. 总结六国与秦国的差距。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六国与秦国的对比。
2. 引导学生分析六国与秦国的对比,如政治、军事等。
3. 让学生思考六国与秦国的差距对我们的启示,如团结、改革等。
第五章:总结与启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六国论》的总结。
2. 学生能够思考《六国论》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内容:1. 总结《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2. 思考《六国论》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尾,了解《六国论》的总结。
2. 引导学生总结《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如六国覆灭的原因、秦国的崛起等。
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国论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41f5b3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1.png)
六国论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六国论》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政治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2. 文章结构:《六国论》分为六部分,分别论述了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的长短得失。
3. 核心观点:韩非子认为,六个国家的衰亡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重视法治和国家利益,而是陷入了权谋斗争和道德困境。
三、教学重点1. 《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文章结构。
2. 分析并掌握韩非子的论证方法。
3. 理解并领悟《六国论》的核心观点。
四、教学难点1. 韩非子论证方法的深度理解。
2. 对《六国论》核心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核心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六个国家的长短得失,引导学生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示例:【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韩非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六国论》的兴趣。
【新课内容】1. 作者背景:讲解韩非子的生平和思想,强调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2. 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六国论》分为六部分,分别论述了六个国家的长短得失。
3. 核心观点:讲解韩非子认为六个国家衰亡的原因,强调法治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六国论》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深入理解韩非子的观点。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六国论》的核心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韩非子的论证方法和核心观点。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682f0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4.png)
《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 作品定位这是一篇史论,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了六国____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
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汲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单纯评论史实,而是采用借古讽今之方法。
文脉梳理六国论〔构造〕第一节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论史〔第二节〕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第三节〕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不赂而亡-讽今〔第四节〕总结历史教训,申明政见议论抒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五节〕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之下资料展板1、字音词义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霜露:暴露。
⑤燕〔yān〕赵之君:燕国。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灭殆〔dài〕尽:副词,将近。
⑧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词语积累①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晒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饱,满足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两点:(1)通假字在文中运用假借意如:厌不当“厌恶”讲,而应理解为“满足”,即餍为饱,引申为满足(2)读音应读假借字音如当通倘,音tǎng莫读暮音mù②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1)其实:即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颠覆:古义____,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翻倒,推翻。
③多义词理解:或〔1〕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表〔2〕有时:一食尽粟一石〔3〕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见恨晚(2)观看:伯乐相马(3)宰相,名词:况于将相乎(4)互相:当与秦相较以〔1〕介词,依靠,凭借如:秦以攻取之外〔2〕因为,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表〔2〕用,拿,把如:以地事秦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来:举以于人动词:认为:以为神1作家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庆历七年,他27岁,因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
![六国论的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5f85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f.png)
《六国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观点,理解作者的议论思路。
3. 学习《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论辩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2. 《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
3.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六国论》中的生僻字词理解。
2. 作者议论思路的把握。
3. 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课本《六国论》。
3. 参考资料。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背景。
b. 提问学生对《六国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六国论》,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
3. 课堂讲解a. 讲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b. 分析作者的议论思路。
c. 讲解《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a. 分析《六国论》中的具体论证案例。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5. 课堂练习a. 学生运用《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小组辩论。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提高论辩能力。
6. 总结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六国论》的收获。
c.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六国论》。
7. 课后作业a. 翻译《六国论》全文。
b. 写一篇关于《六国论》读后感。
c.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运用《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六国论》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国论苏辙教案范文
![六国论苏辙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69ac3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5.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六国论》苏辙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六国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教学难点:1. 对古文中的特殊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六国论》的原文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材料。
二、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辙及其历史背景。
Step 2: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六国论》原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特殊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理解。
Step 3:内容讲解1. 教师对《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Step 4: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
2. 各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
Step 5:总结和作业布置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文章观点的思考和看法。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五、拓展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苏辙的其他著作,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可以学习其他历史时期的类似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六国论》中苏辙的观点与其他历史学家或政治家的观点,如战国时期的法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以及近现代学者对六国时期的研究成果。
2. 实际案例:让学生搜集现代社会中的类似例子,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合作与竞争,分析其成败原因,与《六国论》中的观点进行对比。
六国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50f3b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2.png)
六国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六国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本内容;(2)能够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辩论、讨论和写作,培养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文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六国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本内容;2. 《六国论》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3. 文本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六国论》中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深入分析;2. 运用文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3. 在辩论、讨论和写作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六国论》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六国论》,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六国论》的作者、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六国论》,理解文本内容,思考问题;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六国论》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5. 辩论、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提高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7.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文本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六国论》,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对论点和论据的分析能力;3. 辩论、讨论:评价学生在辩论和讨论中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4. 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应用;5.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研究情况,了解对《六国论》的深入理解。
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5篇)
![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bb3fd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2.png)
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2.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二、学习重点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课前预习: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 (2分钟)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 嬴政并吞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二、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史论文)3.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苏轼)、“小苏” (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yé) (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 yàn) (8)草芥(jiè)(9)与(yǔ)嬴(yíng) 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ū)(11)革灭殆(dài)尽 (12)胜负之数(shù)(13)当(tǎ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15)下咽( yàn) (16)悲夫(fú)(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ùshì)四.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2.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老苏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3.提问: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4.提问:文章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5.提问: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6.提问: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答: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7.总结:五.局部研习文章(一)第一、二小节:1. 提问:解释词义(1分钟)(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教师补充 (2分钟)非: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②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或: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有人、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联系“莫”:①没有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②没有谁2.提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分钟)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3.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分钟)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二)第三小节:1.提问:解释词义 (2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教师补充:(1分钟)得: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 (《六国论》)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⑥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2.提问:翻译(7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六、结语(1分钟)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这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具体研习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识,然而针对“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七、作业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2.完成《学习与评价》(必修教材配套练习)语言基础及内容大意部分练习六国论优秀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90072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4.png)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
(板书:六国论)(二)梳理积累互助讨论学习。
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
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
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省略句)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
(省略句)(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六国论》教案设计(通用9篇)
![《六国论》教案设计(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6cae7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d.png)
•••••••••••••••••《六国论》教案设计(通用9篇)《六国论》教案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并能运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2、学习本文运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
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二、简介作者:苏洵,“三苏”,“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小组讨论。
如不能解决,在课堂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五、分析课文内容结构:1、出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灭赵;前221年灭齐。
2、在文中找到六国灭亡的原因。
同学在文本中查找,归纳概括为:韩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而燕国因荆轲刺秦,赵国因李牧被诛,齐国因与嬴而不助五国。
3、由此请学生将六国分为两类:赂秦者,韩魏楚;不赂秦者,燕赵齐。
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失强援”。
由此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分析苏洵写作此文的动机:1、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2、苏辙在《六国论》中提到“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六国论》教案设计范文
![《六国论》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724d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c.png)
《六国论》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b.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c.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b.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b.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b.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c.文章的篇章结构。
2.教学难点:a.文章的论证方法;b.文章中的难点句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六国论》的作者是谁吗?b.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2.自主学习a.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b.圈出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c.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
3.合作探究1)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文章中的难点句式有哪些?4.课堂讲解a.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b.分析文章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c.解答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练习巩固b.教师批改并反馈。
6.课堂小结b.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c.鼓励同学们在课后深入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摘录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明了?4.作业布置是否合理?5.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对话引导:同学们,苏轼在《六国论》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他是如何通过文章来论证他的观点的?教师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批评六国因赂秦而亡,强调国家破灭的内在原因。
2024版六国论优秀教案(通用)
![2024版六国论优秀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42ea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7.png)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极的学习态度,共同探讨更多有趣的话
题。
下一讲预告
• 下一讲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代历史散文的相关知识,探讨《阿房宫赋》等经典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我们还将 进行课堂互动和答疑环节,解答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提问
六国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回答
六国论的中心思想是“团结则存,分裂则亡”。通过论述六 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 和平,避免分裂。
学生提问
如何理解六国论中的“弊在赂秦”?
回答
“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国为了苟安一 时,不惜以土地、财物贿赂秦国,结果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助长了秦国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个人成长 六国论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成长也具有 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 发展。
05 艺术手法与表现 技巧
对比手法运用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间的文化、 政治、经济等方面,凸显各国 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运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揭示 历史的循环和现实的困境。
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展现不 同立场和性格的人物形象,增 强故事的戏剧性。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地比喻六国以土地贿赂秦国的行为如同抱薪救火,自取灭亡。
写作风格与特点
逻辑严密
文章从引言到结论,逻 辑清晰,层层递进,使 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语言简练
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表 达深刻的道理,使文章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感
染力。
善于用典
文章多处运用典故和历 史事件,既丰富了文章 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
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国论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a6aa943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f.png)
六国论教案(完整)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
2.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六国争雄,最终被秦所灭。
3. 课文概述:文章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法治的观点。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央集权和法治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六国灭亡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六国论》中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战争失败、政治腐败。
2. 六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中央集权、法治不健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2. 分析六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3. 讨论:如何避免重蹈六国的覆辙?【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 结合现实,谈谈对政治腐败的认识和看法。
第三章: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央集权的定义:国家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2. 中央集权的优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教学步骤】1. 讲解中央集权的定义和优势。
2.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中央集权在六国灭亡中的作用。
3. 讨论: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 结合我国现实,谈谈对中央集权的看法。
第四章:法治国家的必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法治国家的定义:国家权力受到法律制约,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义务。
2. 法治国家的优势:社会公平、正义、和谐。
六国论教案(优秀9篇)
![六国论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c1c8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7.png)
六国论教案(优秀9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
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ea34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1.png)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六国论》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目标疏通文言字词句,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和个别句子的翻译是难点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提问法3、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统,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时要求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脉络。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明确: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4f98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3.png)
《六国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洵及《六国论》的创作背景。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4、领会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气势,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句式和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最终,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那么,六国为何会相继灭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对此有怎样的见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而雄健有力。
2、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和财政危机。
苏洵写这篇文章,借评论六国灭亡的史实,批评北宋朝廷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警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文言知识讲解1、实词赂秦:贿赂秦国。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b0ad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8.png)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2.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六国论教案大班(3篇)
![六国论教案大班(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d6702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a.png)
第1篇教学对象:大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六国论》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认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2. 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如“率”、“厥”、“弥”、“判”、“速”、“洎”、“殆”等。
3. 品味文中的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的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熟悉全文,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 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兴亡的教训。
- 提出问题: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为什么六国由强趋弱,最终灭亡?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苏洵,强调其政治见解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六国论》的写作背景,包括北宋时期的历史环境。
三、课文翻译- 学生分组,翻译课文第一段,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理解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六国论》中提出的观点。
二、课文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重点字词讲解- 介绍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如“率”、“厥”、“弥”、“判”、“速”、“洎”、“殆”等。
- 通过例句,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用法。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 品味文中的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 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一、复习导入- 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品味文言文中的句子。
二、品味句子1. 选择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品味其意义和表达效果。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0c459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a.png)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
2. 分析《六国论》中的历史背景和苏洵的论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 教学重点- 《六国论》中的历史事件和苏洵的分析。
- 苏洵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探讨。
#### 教学难点- 理解苏洵的论点和历史背景的联系。
-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六国论》原文-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理解《六国论》打下基础。
##### 新课讲解1. 文本阅读:学生阅读《六国论》原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点。
2. 内容解析:- 讲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苏洵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 分析苏洵的观点,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历史背景: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讲解六国灭亡的背景。
4. 论点分析:分析苏洵的论点,讨论其合理性。
#####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苏洵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国家治理。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 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对《六国论》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论述如果自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会如何避免国家的灭亡。
##### 课堂总结1. 总结《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苏洵的观点。
2. 强调历史分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历史思维。
#### 作业布置-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准备下一次课的讨论。
- 完成一篇关于《六国论》的读后感,要求结合个人理解和历史背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苏洵的观点,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
2.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感受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探究领悟苏洵“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教授法、归纳总结法【预习导学】1.作者介绍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2.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4.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找出活用字(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 此言得之( )③ 至德不得(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相见恨晚( )③ 死者相藉( )④ 伯乐相马( )(5)势:①其势弱于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后秦击赵者再()(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课堂研习】一、导入:解读板块——历史的回声明确目标——借古讽今“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巩固拓展】1.《新课标导学案》60页巩固练习2.学习收获与反思补充史料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韩宣王曰:“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道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不战而地已削矣。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载:“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谓魏玉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望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赵,围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赵封著为马服君。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
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个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攻赵平阳,杀赵将扈,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系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邺,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击却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击却之。
(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5.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帮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蒽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将王翦志赵,大破之,尽定取赵地,获赵王迁。
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秦王如邯郸。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贲击代,虏王嘉,赵亡。
《六国论》学案(教师版)三、课文分析《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
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四、基础训练1.读音率赂秦耶(shuài)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以谗诛(chán)革灭殆尽(dài)2.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3.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
(1)非: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②不对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2)或: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3)得: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 (《六国论》)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⑥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4)相:①互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相见恨晚③递相,先后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④亲自观看伯乐相马(5)势:①势力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②形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课堂研习】一、导入:解读板块——历史的回声明确目标——借古讽今“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
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课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