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中的本科生导师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院校中的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校本科生在学习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修业方案和发展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效进行。
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很多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正是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优越性,这一教学模式也在部分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逐渐被采用。本文就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尝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即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实践证明,在普通医学院校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拔尖人才发挥示范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在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加强交流,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一是缓解大
一新生初入大学阶段的压力。初入大学校门,他们对大学阶段的学习有新奇,也有茫然与压力,对大学生活表现出不适应和由此带来的急躁情绪。此时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交谈与交流,给学生解释清楚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避免学生因此产生急躁情绪。二是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关系。大学开始的两年时间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的阶段,对于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医学生初入校门一般都急于学习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深刻认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鉴于此,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识,强调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认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探讨正确的学习方法,消除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消极心理,使学生提高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三是督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入学初就要求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毕业后就业还是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等。针对上述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后,要求她们写出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并引导她们一旦树立目标,制定了计划就要向着目标按计划进行,一步步有条不紊,一步脱节就会给后面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通过这次交流与书写学习规划,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消除了学生因盲目学习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强化科研意识,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科研是知识的载体,科研训练对于现代医学生来尤为重要。科研训练先从阅读文献开始,大量阅读文献能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同时又能使专业英语能力得到提升。为此,在学校的支持下,增设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首先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形成科研思路,然后按照要求撰写申请书来申请项目,审批后开展试验。通过项目的申请过程及开展试验这一系列过程,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和强化。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学校每年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申请立项过程中,学生要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大量英文文献,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参加过初步科研训练的学生,无论是从理论知识上还是在能力上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旦形成,便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从而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
落选学生的心理反差较大由于近些年的扩招,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生比太低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不少报名的学生最终在双向选择中落选,另外也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入选的资格。这部分学生往往会比较担心:“这对我的专业学习、对我将来的毕业就业会不会有负面影响?”
学生的受益程度因人而异推行导师制是希望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得到专业学术、思想发展及人格形成等方面的指导。但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态度不积极,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找老师联络。2013年6月,学校曾就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有帮助”,其中62.7%的学生感到“导师对自己有较大帮助”;而感到“导师对自己没有帮助”的学生则有10.7%。
指标难以量化,奖励措施不足在制定的实施方案中,有关于考核办法的规定、说明;但很多考核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对于导师工作的考核,只能是相对地进行,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另外,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也还仅仅是进行口头鼓励与表扬,这多少会影响导师的积极性。
解决方案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导师队伍结合学科
专业优势,积极采用引进与培养双重措施,进一步扩大导师队伍,使更多愿意尝试导师制的学生得偿所愿。
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主动与导师联络,充分感受导师制带给他们的益处;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具体措施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定期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学习、科研情况,按要求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任务,主动、认真地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每学年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并对导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议等。
加强导师考核,加大奖励力度首先,应该尽量把考核内容量化,这样的考核结果更接近现实,更公正;同时,应该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奖优罚差。
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践证明,导师通过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并能使学生的科研思维尽早得到开发和训练,从而增强其综合科研能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不断探索使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进一步得到完善,为成功探索高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