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课练(共7课)(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课练(共7课)(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1.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陆地少、海洋多B.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C.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D.地球表面的地形一旦形成后就不会再改变了2.用直线把地形和与其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高原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丘陵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山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盆地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3.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

A.山地B.平原C.丘陵D.高原E.盆地2.地球的结构1.地球结构从内向外分别是()。

A.地幔——地核——地壳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核——地壳——地幔2.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地球的内部,越靠近地心,温度越低B.人类主要生活在地壳和地幔C.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D.地壳很坚硬,是固定不动的3.小明想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制作代表地壳的蓝色橡皮泥时,厚度应该()。

A.薄一些B.厚一些C.和其他层一样厚D.厚薄没有要求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请将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的材料与模拟对象连一连。

裁成两半的小盒岩层受到的作用力泥土两个板块拉开或挤压装有泥土的小盒岩层2.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B.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都是缓慢的C.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D.地震对人类有一定的影响3.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①乘电梯下楼②在高楼层,就近躲在厚实的床、桌下③在平房里,立即冲到空旷地④不盲目大声呼喊,保存体力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下列对于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土豆泥代表地壳B.番茄酱代表岩浆C.模拟实验中听不到任何声音D.实验中不需要带护目镜2.地球的内部力量改变着地球的地形,下图所示是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

【最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清单(教科版)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有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2.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3.地球表面有弯曲的岩层、天池、切沟、峡谷、蛇曲、沙洲等奇特的地形地貌。

4.地震、火山、河流、风、雨水和海浪等因素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5.岩层受到挤压会裂开,形成了弯曲的岩层。

6.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形成了天池。

7.流水的作用会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流失,形成一条条切沟。

类人维会出父的山夹38.河流的作用会改变河道,形成连绵曲折的蛇曲。

9.大江大河的中下游的泥沙沉积,会形成沙洲。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岩浆岩有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是通过水的作用形成的,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5.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形成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如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岩层的相互挤压或拉张形成了地震。

2.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瞬间发生猛烈的变化。

3.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对地面的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对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4.抗震防灾措施:做好抗震防灾的预警预报,定期开展抗震防灾演练;地震发生时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无法及时离开教室,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或坚固物体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教学反思(3篇):《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教学反思(3篇):《总结我们的认识》

1.教学反思:《总结我们的认识》在完成《总结我们的认识》这一教学设计并实施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科学概念目标:通过回顾与梳理,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和外部因素(如风、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同时,学生能够理解斜坡上有无植被会显著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从课堂讨论和实验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表现出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有效地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控制变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交流意愿,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研讨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尊重,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意识到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中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造林等环保措施的重要性,培养了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聚焦主题,明确目标:在课的开始,我直接点明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回顾与梳理,巩固知识:通过回顾和梳理前六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比学习前后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

3.对比实验,直观感受: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能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从而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引导交流,培养素养:在研讨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案4(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案4(2021新版)

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

经历了前面 6 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

本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

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选项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帮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释。

最后,学生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对对比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进行细致地指导。

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明确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回顾前几课的模拟实验现象及结论,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 总结我们的认识》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 总结我们的认识》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能回顾并梳理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和地貌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

现在就让我们对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1)观察我们的活动记录,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

地球内部力量地球外部力量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剧烈的缓慢的回顾学习,梳理记录表。

1(2)重新观察第1课的5幅图片,根据我们的所学,对每一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并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1、弯曲的岩层2、长白山天池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3、敦煌的雅丹地貌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图片编号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1弯曲的岩层2长白山天池3敦煌的雅丹地貌4黄土高原高上的沟壑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地震(岩层受到挤压)火山喷发形成风的作用水(降雨)的作用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2实验材料:我们的方法小组: 日期: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他们分别模拟什么?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2地面有植物的地方地面没有植物的地方模拟降雨带草皮的泥土泥土喷壶的水 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2实验过程:(1)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3)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下雨的量也要相同要从同样的高度降雨要检查两边的地形是不是一样的一个小山丘有植物覆盖;一个小山丘没有植物覆盖。

不同条件: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高度进行“降雨”相同条件:实验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发现结论有植物覆盖,“径流”量小,颜色较浅,里面的泥沙含量少,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

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些认识?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知识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知识点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知识点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几种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序号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1弯曲的岩层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2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
3敦煌的雅丹地貌风的作用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水〔降雨〕的作用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水的作用〔沉积作用〕
2.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此外还有冷和热的作用、动植物的作用等。

3.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的改变是剧烈的,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对
地表的改变是缓慢的。

4.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既是模拟实验,又是比照实验。

模拟降雨比照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相同条件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高度等
不同条件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变化不明显,搜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X拟少。

没有植物覆盖的山丘上出现了小沟,搜集到的“雨水〞中含有的泥X拟多。

〔3〕实验结论:植物能减弱雨水的侵蚀作用。

6.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侵蚀。

.。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作业设计(课件)五年级上科学教科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作业设计(课件)五年级上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信息 (1)单元分析 (2)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5)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6)课时作业设计 (7)单元质量检测设计 (83)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科学五年级第一学期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 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表面2 第二单元第二课地球的结构3 第二单元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4 第二单元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5 第二单元第五课风的作用6 第二单元第六课水的作用7 第二单元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学习内容5——6 年级学习目标对降雨和河流的研究,感受降水对地表形态的侵蚀。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中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组成,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研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模拟火山喷发过程。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制作班级记录表,总结地表形态变化,交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地球内部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风力作用水的作用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 1 课为第一部分, 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 2~4 课为第二部分, 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以及地震、火山喷发对地形地 貌的影响。

第 5~6 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 用和沉积作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7课。

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在问题的驱动下设计了小船。

同时,各小组通过组内以及组间的充分论证,完善了本组的设计方案。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制作,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图纸进行选材和制作;第二部分——测试,完成制作后再测试,对照测试标准进行下水试航;第三部分——评估与改进,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和优化小船;回顾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要求学生给每一艘小船写一份说明书,举办一次班级小船展览会;第四部分——拓展,出示一张“纸船载人”的图片,鼓励学生课后可以挑战制作一艘大型载人纸船。

【学情分析】在上一节课“设计我们的小船”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明确问题和制订方案这两个环节。

本节课他们不仅需要应用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制作、测试、交流、改进等步骤。

在制作环节,学生要像工程师一样严格地按照图纸来选材和制作,感受设计的重要性。

在测试小船的环节,还应学会发现问题,再进行调整与改进。

五年级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十分有意义,这将加深学生对产品工程设计的理解,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经历整个设计和制作过程,认识到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

[科学思维]能用测试和比较的方法发现小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小船并从多个角度评价小船的制作过程。

[探究实践]能根据设计图通过合作完成小船的制作、测试并对小船和小组表现进行评价。

[态度责任]通过小船模型的制作和测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技术与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与科学有同等价值和地位,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按照图纸来制作,并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

[难点]深刻体会工程设计中的迭代思维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3.航模水槽(大水槽)、砝码。

小学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小学科学《光和影》说课稿

小学科学《光和影》说课稿小学科学《光和影》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光和影》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光和影》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第一课时《光和影》。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光源和影子。

教材先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最后通过三个活动探究影子的特点。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也经历过探究过程,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

但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二)教材处理为了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双重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一是对教学活动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先引出光源,再一起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最后再探究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是实验器材上注重创新,自制了一个“简易量角装置”,这样,既能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是注重课后拓展延伸。

在拓展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设计一幅墙图,向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墙来了》节目投稿;二是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使科学延伸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科学概念: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了解光源和投影的概念,知道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能用科学的语言总结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主编:郁波本册执笔:陈维礼盛晶晶常瑞祥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生物与环境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第4课蚯蚓的选择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第7课改变生态瓶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光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第4课光的反射第5课光与热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第8课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运动和力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第2课用橡皮筋作动力第3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第6课滑动与滚动第7课运动与设计第8课设计小赛车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

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2、板书课题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物体颜色与吸热 (1)深色比浅色升温快
(2)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B、阳光直射、 斜射与吸热 (3)与太阳光成垂直角度摆放的升温快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

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
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
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工作的
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四、简答。 1、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时,为什么要进行适当的倾斜 ?
答:集热板的倾斜度与当地纬度一致,这样集热板 就能保持与阳光垂直,尽可能得到最强的光和最大 的热能。
2、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 措施?
答:需要考虑尽可能收集到最大量的太阳的热能, 如在集热板里面镀上热吸收层,把集热板倾斜成当 地纬度的角度等;还要考虑保温,如用双层不锈钢 板做保温箱,内层是聚氨酯整体发泡的保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