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究生英语课文Unit1、3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1 跨文化交流中的绊脚石
1.为什么我们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的交流总是充满了误会,让人感到沮丧呢?令很多人
奇怪的是,即使怀着良好的愿望、使用自己认为是友好的方式,甚至有互利的可能性,也似乎都不足以保证交流的成功。有时候,出现排斥现象正是因为一方所属的文化群体团体是“不同”的。在这个国际舞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探讨为什么尝试交流的结果却令人失望的原因是必要的,这些原因实际上是跨文化交流中的绊脚石。
2.相似性的假设
为什么误解或反对会产生呢?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就是,大部分的人天真地认为世界上的人有足够的相似之处,可以让我们成功地交流信息或感受,解决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加强商业关系,或者只是产生我们所希望产生的印象。所有的人都会生儿育女,组成家庭或社会,发展一种语言以及适应他们周围环境的这种倾向特别具有欺骗性,因为它带来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就是这些行为的形式以及围绕这些行为的态度与价值观念将是相似的。相信“人就是人”和“我们内在本质是相似的”,这让人感到心安理得,但是下定决心去寻找证据却只会令人失望。
3.力求证明达尔文关于面部表情是共同的这一理论的跨文化研究给人极大的希望,研究者
发现脸部的某些看得见的形状,即因愤怒、恐惧、惊讶、悲伤、厌恶、幸福而紧缩的肌肉组合,我们人类各成员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似乎无济于事,只要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生长的文化决定了这种情感是否会表露或压抑,决定了在何种场合和多大的程度上会表露或压抑。带来这种情绪感受的情形也因文化而异,例如:由于崇拜的文化信仰不同,一个心爱的人死亡可能带来欢乐、悲哀或其他情感。
4.因为似乎没有普遍的人性可以作为自动理解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把每次交往当作个别
案例来处理,寻求任何共同的认知和交流方法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受文化的约束,受文化的改变,那么我们就会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各自不同,我们确实不太清楚其他人“是”什么样的。
5.相似性的光环严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成功交流。来自具有明显的区别的文化的代表们
见面时,他们都身着西装,讲英语,使用相同的招呼礼仪,这种表面上的相同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就像认为纽约、东京和德黑兰都是一样的,原因是它们彼此都具有现代化的城市的表象。因为没有警觉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没有学习生活的新规则的需要,从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人将会立刻陷入困境,甚至在完成诸如行人、司机之类的简单角色时也会如此。
6.相信相似性的神话比设想存在差异更让人觉得舒服,因为后者要求试探性的设想和行为
并且乐意接受由于“不知”而产生的焦虑。然而,只有设想存在着差异时,才可能会去调整反应和解释,以适合“眼前发生的事情”。否则,很可能错误的解读符号和异自我民族为中心去判断眼前的情形。
7.正如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所表达的那样,相似性的假设这个绊脚石是一个“麻烦”,不仅
仅是对于来访的外国人,就连这个外国人接触的东道国的人也都是这个问题。本国居民可能会被灌输有这种期望:既然外国人穿着合适,并且能说一些本国话,那么他或她也有同样的非语言的准则、想法和感觉。这样一来,点头、微笑和肯定的话语很可能会被自信地诠释为他们已经告知、帮助和取悦了外国人。然而,很有可能的是,外国人实际上不大懂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内容,仅仅只是出于礼貌显示出兴趣或者尽量不使主人感到尴尬而没有说出心中疑问。
8.语言差异
第二个绊脚石显而易见,几乎不用说了,这就是语言。词汇、语法、俗语、俚语、方言
等等都会造成金牛困难,但是艰难地使用一种新语言的人至少会意识到语言上的麻烦。
更糟糕的问题是死死抱住新语言中一个词汇或短语的一种意义,而不顾隐含义和语境。
词义多变的现象,尤其再加上了语调起伏和音调元素,就更难以掌握,以至于常常被置之不理。这个问题之所以简单的翻译外文单词更糟糕,是因为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理解外语。赫鲁晓夫的名言“我们将要埋葬你”便是全国性误解的经典例句。甚至“是”或“不是”这两个词都可能造成麻烦。当一个日本人被问到“你不想要喝点茶吗?”他(或她)听出了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回答“不”,意思是他想要。其实“是的,我不想要”也许是一个更好的回答,因为这种前后矛盾的回答方式可以暗示主人这之中可能存在误解。当然,在一些文化中,拒绝主人前两次提供的茶点是礼貌的行为。但是,许多外国客人最终会感到饥饿,因为他们的美国主人从不主动第三次提供茶点——另外一种“不”
就意味着“是”的情况。
9.非语言的误解
绝大多数外国访问者认为学习语言,对他们理解的唯一障碍,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开始。
第三个绊脚石是非语言的误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感官现实中,他们的视觉、听觉、感觉和嗅觉只关注于那些对他们有意义的或是重要的事物。他们只提炼出那些适合他们认可的个人世界的东西,然后按照他们自身文化为参考系来加以解释。例如:一个沙特阿拉伯人会用抚平他的头发这种非语言的信号来表达他喜欢一个女孩,而对于一个美国女孩而言,这只是一个不代表任何信息的普通的紧张的手势罢了。
10.由于缺乏对常见的手势、姿态和身体其他运动这样一类易于观察到的非语言符号和象征
的正确理解,阻碍了正常的交流。但是,有可能学习了解这些可观察的信息,通常是通过非正式的而不正式的途径学习了解。更困难的是如何正确理解那些远未意识到的其他文化中含蓄的准则,例如对时空关系的处理和尊重礼节的点点滴滴。
11.先入为主和程序化思维的现象
第四个绊脚石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程序化思维现象。如果我们对日本人先有了“难以理解的”成见,那么我们就会如此地解释始终挂在日本人脸上的不合时宜的微笑。阿拉伯人“易激动的”程序化形象,会导致美国学生与他们保持距离,或是当一群活泼的热闹的来自中东地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时,美国学生甚至会提醒当局当心。如果一位教授认为来自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一些其他国家的每名学生都“爱讨价还价”,那么可能会不公平地把这些国际学生的迟疑或请求理解为他们试图利用优先对待。
12.程序化思维有助于做到欧尼斯特贝克尔所说的易焦虑的人类必须做到的事情,即通过使
世界变得可预知来减少未知的威胁,在眼前展现一个可预知的,给个人确定方向的世界,这的确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思维定式是过度概括的,第二手的信念,提供概念基础,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我们身边发生事情,无论这些信念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形。
在异国他乡,运用它们会增添我们的安全感,在心理上是必要的,只要我们无法容忍歧义,无法容忍因不能了解并处理那些超出我们理解的人或情况而感到的无助。
13.程序化思维是交流者的绊脚石,因为它有碍于对事物的客观观察。人们会敏感地搜寻线
索,引导我们的想象更接近于其他人现实。程式化思维在自己身上不易克服,在他人身上也难以纠正,甚至会明知故犯。程式化思维之所以难以消除是因为本民族它文化中根深蒂固,已成为神话或公理,是因为它有时使偏见合理化了。有选择地认知那些符合已有形象的新信息的倾向,也维持并充实着这些程式化思维。
14.对其他人或人群的言论和行为进行估价、表示赞成或不赞成的倾向,是来自于不同文化
和种族的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第五个绊脚石,另一个阻碍。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恰当的和自然的,而不愿尝试去完全地领会从他人的角度所表达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偏见妨碍人以一种开放心态去观察,而这种观察正是从他人的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