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成药的命名
1.
以方剂来源命名 如局方至宝丹来源于宋代,济生肾气丸 源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 2. 以处方组成命名 如二冬膏,三黄片,五苓散,六味地黄 丸均属此类命名。 有的处方简单,则直书组 成药物,如磁朱丸。还有的是以组成药物的 比例命名如六一散由滑石 6份甘草 1份组成。 中成药新药用此法命名的也不少如板蓝根冲 剂,板蓝根颗粒、银黄口服液、双黄连注射 液等
3.膏剂:
根据医疗要求和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煎膏剂、
软膏剂、硬膏剂三种。
煎膏剂: 又称膏滋,是将配方药物用水煎煮,去渣,
经浓缩后加糖或蜜制的稠厚状半固体内服制 剂。 具有口感好,便于服用、易于吸收、疗效迅 速等特点,又因含有糖或蜜而营养丰富,具 有滋补、润肺作用,较适合久病体虚者长期 服用,如益母草膏、二冬膏等。
1.丸剂: 是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赋形
剂如水,酒、药汁、醋等制成的球形或类球 形固体制剂。 具有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及 携带方便等优点,是一种传统剂型。 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八珍丸;亦有用 于急症的,如安宫牛黄丸等。临床上常用的 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
金元时代产生了四个主要的医学流派,即金
元四大家: ①刘河间擅长寒凉泻火,创表里双解剂(治外 感风寒,兼内热盛者)之防风通圣散。又有六 一散、益元散等清暑利湿之剂。 ②李东垣重视脾胃功能,创补中益气汤(后世 制成补中益气丸),益气升阳;又创朱砂安神 丸,镇心安神等。李氏还将其师张洁古的枳 术丸加味,衍化成橘皮枳术丸、半夏枳术丸、 香砂枳术丸等,都为后世常用的健脾消食药。
武汉叶开泰以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
虎骨追风酒等著名。 杭州胡庆余堂刊有《胡庆余堂雪记丸散 全集》,载丸、散、膏、丹、酒、露等 成方400余种。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创建于
1754年,以六神丸、 小金丹,行军散等扬名于世。 重庆桐君阁创建于 1908年,经销丸、散、膏、 丹240馀种。 上海中药店在 1840年有70余家, 1930年有 350家, 1945年有778家,著名的国药店有衍 泽堂(创建于 1668年)、童涵春(创建于 1783 年)以及外地来沪开设分店等,各家均有传统 特色产品。
不合理用药己经成为当今全球的第
四号杀手。 缺乏医药学专业知识,家庭用药存 在安全隐患。
前言
一、中成药和中成药学的含义
所谓中成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
照一定的方药组成,结合适宜的制药工艺, 赋予特定的剂型,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 具有确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可以直接临床 应用的制剂。简称为成药。 研究中成药相关课题的这门学科则为中成药 学,它是中医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中成药的特点
性质稳定
疗效确切 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并且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比较方便。 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是与人类同疾
病斗争密切相关的。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 疗疾病已经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 经过长 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和适应比较复杂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 使用,于是产生了方剂,进而制成剂型,成 为中成药。
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成药的初步形成阶段。我
国现有的第一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 收载有 13个方剂,其中有 9个中成药.具备 了丸、散、膏、丹、酒多种剂型。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收载有 10 余种是成药剂型。经专家考证,马王堆帛书 还早于《内经》成书的年代。
两汉时期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
8.以中医术语命名
此类命名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中医药 特色。如百合固金丸,肺在五行中属金,百 合固金丸功效实为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又 如导赤丹,赤在五行中与心对应,此丹能引 导心火从小便而去,故名。其他如补中益气 口服液、泻白丸、养血归脾丸、金水宝等皆 属此类。
9.按成药产地或成药中主药产地或生产企业
③张子和善用汗吐下三法,创木香槟榔丸,
行气导滞;又创禹功散,攻逐水饮。 ④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 滋阴降火的大补阴丸、清肝和胃的左金丸、 《丹溪心法》中"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功能 的玉屏风散(现研发制成颗粒剂),还有理气 和胃消食的越鞠丸及保和丸等。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医著颇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隋唐时期
唐代药王孙思邈(公元
581-682年)所著 《千金方》及《千金翼方》分别收载有 成方5300首和2000首,其中著名的有磁 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剂型有丸、 散、膏、丹、灸剂等。
王焘(公元702-772年)所著《外台秘要》收方
6000余首,在每个病名的门下都附有处方、 制备方法等。如苏合香丸(原名乞力伽丸), 擅长于芳香开窍、理气止痛, 现在用于心绞 痛等疾病治疗卓有成效,常用的中成药新药 如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及舒心口服液即由 此方精简而成。
宋金元时期
宋代的《圣惠选方》(何希彭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圣济总
录》 (赵徽宗敕撰)等,收载成方达数十万首 之多,并有膏药、丹剂等专篇介绍。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编写了《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该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 颁布的制药规范,收载中成药788种,如清心 开窍的至宝丹、疏肝解郁的逍遥散、解表和 中的霍香正气散等,至今仍在应用。
中药成方及其剂型相应有较大发展。如明代 《普济方》,收载药方61739首,其中许多是 成方,并按《圣惠方》的格式对外用的膏药、 丹药及药酒列专篇介绍。李时珍所著《本草 纲目》,虽以药物为主,也很重视方剂,附 方 10000余首,剂型近40种。
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收载成方
2000余首,其中二至丸、水陆二仙丹等 沿用至今。 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收方400余 首,其中成药211种,如治口腔咽痛的 冰硼散、外敷疖肿的如意金黄散等,疗 效显著。
5
.以成药性状命名 如云南白药(白色粉末)、紫雪丹(形如 霜雪而色紫) 、小金丹(原用金箔包衣) 、一 捻金(金黄色粉末)、桃花散(粉红色粉末)等。 6.以服用剂量命名 如十滴水、九分散、七厘散、五粒回春 丹等,都是指一次服用的常用剂量,并提醒 用药者注意用量,多为毒剧药。
7.以所治病名命名
软膏剂:
又称油膏、药膏,系用适宜的基质(植物油、
蜂蜡、乳胶剂等)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一种 半固体外用制剂。 多用于皮肤或黏膜,具局部治疗作用,适用 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疾病。
硬膏剂: 又称黑膏药,是主要用植物油炸取药料成分,
再与铅丹化合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贴敷 于皮肤的外用制剂。 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等疾 病。 橡胶膏剂:基质为橡胶,药材提取物与之混匀 后,涂布于布上的外用固体剂型。
为方便临床使用及患者选择,大量新研 制的中成药多直接采用所治病名命名。如鼻 炎康(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便秘通 (治虚性便秘,尤其是脾虚和脾肾两虚型便 秘)、肾炎舒片(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炎引 起的水肿、腰痛、头晕、乏力等症)、感冒灵 冲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 咽痛等症)、乙肝益气解郁冲剂(用于乙型肝 炎) 、通心络胶囊(用于中医络病)等。
3.以成药功效命名
。 如养血安神糖浆指其养血安神之效,理 中丸指其有调理中焦脾胃之功。逍遥丸治肝 郁气滞、胁胀烦闷等症,服之病去,有逍遥 之乐。失笑散治血淤腹痛,药到病除,病者 不禁欣喜失笑。
4.以主药和功用命名
如银翘解毒片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 有散风解表之功。艾附暖宫丸以艾叶、香附 为主药,有暖胞宫作用。藿香正气丸以藿香 为主药,治四时不正之气所致之症等。三七 伤药胶囊以三七为主药,有活血散淤止痛的 作用。
中成药学
2008.4
林伯,因天气炎热睡觉开空调不慎
着凉,出现鼻塞流清涕和畏寒症状, 还有些发热,到药店买了两盒维c银 翘片,但一连吃了几天都不见好, 原因是什么?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通用之成药吗?
补药吃出更多病。
由于不明情况,误服补药,一些人
出现鼻出血、齿龈和口腔粘膜肿胀、 头昏头痛、胸闷腹胀、不思饮食、 周身瘙痒等不良反应。
现代发展状况
我国中成药有近50种剂型,5000多个品种,
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中 医药体系正在形成。其中有些产品经过长期 临床观察,某些方面优于西药,已出口多个 国家和地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成了全人 类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
在中成药生产中,传统剂型丸、汤、膏
剂等改制成片剂(如银翘解毒片) ,颗粒 剂(如感冒清冲剂)、注射剂(如醒脑静注 射液)、滴丸剂(如苏冰滴丸)等;规模已 由过去的前店后坊形式发展到目前具有 大规模的机械化新生产方式。
宋代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载
方 114首,成药占 80%-85%,这是因为儿科 用药汤剂不如成药方便的缘故。钱氏还将 《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去肉桂、附子改为六 味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药。后又 衍化成不少成药,如治血虚头痛的归芍地黄 丸、治肾虚目暗的杞菊地黄丸、治肺肾虚喘 的麦味地黄丸、治肾虚耳聋的耳聋左慈丸。
命名. 如云南白药、孔府胃炎宁、沈阳红药贴 膏剂、地奥心血康胶囊等均属此类命名。 10.按成方的创制人命名 如史国公药酒,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命 名,是用来纪念传说中的史国公及冯了性创 制出疗效独特的药酒,本书收载的华佗再造 丸也属此类命名。
11.以成药主要有效成分命名:
近几年,随着中药制剂学的发展,从中 药材中提取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通过适当 的工艺制成的成药不断出现,相应地产生了 此类命名方法,如本书收载的绞股蓝总苷胶 囊、绞股苷甙片即属此类命名。
2.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均匀混合而制成的
干燥粉末状制剂。 根据临床用途不同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 剂两种。 内服剂有研为极细末直接冲服者,如参苓白 术散;亦有研成粗末,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用 的,如银翘散。 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撒布或调敷 患处,如金黄散、冰硼散等。 散剂的主要优点是制作简便,便于使用,起 效迅速,节省药物,易于贮藏保管等。
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更促进了方剂学和中成
药的发展。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创造了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银翘散,疏散风热、 宣肺止咳的桑菊饮,清热开窍、镇心安神的 安宫牛黄丸等一系列中成药,至今仍广泛用 于临床,而且还衍化成现代多种剂型.可谓长 盛不衰,发扬光大。
近代发展史
一个世纪以前,中成药的发展处于低潮期。
第三章、中成药的剂型
在选用中成药的剂型时,应对患者的病情,
体质认真分析,并根据剂型的特点,加以合 理的选用,充分发挥临床疗效和使用效果。
常用中成药剂型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剂型种类繁多。特别是
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布后的近20年来,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成药础研究、剂 型改革、新剂型的开发、速效高效中成药的 研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常用中成 药剂型有近50种之多。
鸦片战争后,西药不断传入中国,大的西药 房兴起,经营西药,规模庞大。而中成药的 生产多在私营国药店,前店后作坊,设备简 单,加工技术落后,产量低,处于竞争的劣 势。但由于中成药特有的疗效,深得国人的 信任,它的生产和应用仍然有一定缓慢发展。
北京同仁堂300年来,其药物以制作精细、优
质高效著称,享誉国内外,生产种类达 1170 多种,有上百种名牌产品如安宫牛黄丸、苏 霍香丸、大活络丸及同仁堂药酒等中成药。 1889年刊《同仁堂药目》 ,记载495种中成 药配方及制作工艺。
150-219 年)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收 载有方剂 112首,其中有成药 11种,后者收 载有方剂 258首,其中有成药 50余种。如理 中丸、肾气丸、鳖甲煎丸、乌梅丸、麻子仁 丸等,因其疗效确切,至今仍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代葛洪(公元
261-341年)所著的《肘后备 急方》 ,收藏有方剂101首,其中成药过半, 在配方、制法上又有新的发展,并首先使用 成药"这一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