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与合金第七章增容剂及其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第八章
聚合物共混知识点总结

1.聚合物共混:共混改性包括物理共混、化学共混和物理/化学共混三大类型。
其中,物理共混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混合”。
如果把聚合物共混的涵义限定在物理共混的范畴之内,则聚合物共混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
2.分布混合,又称分配混合。
是混合体系在应变作用下置换流动单元位置而实现的。
3.分散混合是指既增加分散相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又减少分散相粒径,改变分散相粒径分布的工程。
分布混合和分散混合在实际的共混工程中是共生共存的,分布混合和分散混合的驱动力都是外界施加的作用力。
4.总体均匀性是指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性,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
5.分散度则是指分散相颗粒的破碎程度。
对于总体均匀性,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表征。
分散度则以分散相平均粒径来表征。
6.分散相的平衡粒径:在分散混合中,由于分散相大粒子更容易破碎,所以共混过程是分散相粒径自动均化的过程,这一自动均化的过程的结果,是使分散相例子达到一个最终的粒径。
即“平衡粒径”。
7.高分子合金:(塑料合金)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常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作工程塑料。
8.熔融共混:将聚合物组分加热到熔融状态后进行共混(应用广泛)。
采用的设备-----密炼机、开炼机、挤出机等。
本方法最具有工业价值。
9.溶液共混:将聚合物组分溶于溶剂后,进行共混。
本方法主要用于基础研究领域10.乳液共混:将不同聚合物乳液共混方法。
本法可用于橡胶共混改性中;以乳液应用的产品可乳液共混改性等。
11.分散度:反映分散相物料的破碎程度;(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和分布表征)12.均一性:反映分散相分散的均匀程度(分散相浓度起伏大小,用统计法)13.相界面:连续相与分散相之间的交界面。
(界面结合好坏对共混物性能有重大影响)14. 所谓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Miscibility),从热力学角度而言,是指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形成分子分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平衡态下聚合物大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的均匀分散。
Chap 7 增容剂及其在聚合物

7.4 应用举例
7.4.1 聚烯烃系列共混物中的应用 PP/PE EPR;PS/LDPE PS-g-LDPE 等 7.4.2 聚酰胺系列共混物中的应用 PA/PE 、 PA/PP 、 PA/EPDM 、 PA/PS 、 PA/ABS、PA/PPO、PA/PVDF
增容效果影响因素
Cost-effective,尽量少 概念扩展:PC/PB,PA/PD;PC/PD PC同时带有与PA 、PB相互作用的某些基团, PC有可能成为增容剂。如,EVA, PVC/PE
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增容剂与共混组分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 键,强迫性增容。适合相容性差且带易 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之间的共混增容。 例如PE/PA共混:
制备方法 1.非反应型: 专门合成; (接枝或共聚) 就地生成(共混过程中),控制引发剂 种类,用量,剪切强度,温度
பைடு நூலகம்
2.反应型: 专门合成; (接枝或共聚) e.g. PO接枝M AH; 原材料:PO,MAH,DCP,含N,P,S电子给 予体的化合物;设备:建议为排气式挤出机。 引发剂增加,效率虽增加但交联副反应增加; 单体增加,提高接枝率,但残留单体多;温度 适中(过高易引起变色、交联) 就地生成
7.2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非反应型、反应型增容剂)
非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类型:嵌段共聚物(A-b-B)、接枝共聚物 (A-g-B) 。 作用:降低两相之间界面能、共混过程中 促进相的分散、阻止相的凝聚、强化相间 粘结。(乳化、偶联作用)
增容效果影响因素
本身具有多相结构;
嵌段好于接枝,因接枝的支链运动受主链制约, 不利于进入另一相; A与B的分子量与PA、PB匹配,一般要小; 对于A-g-B,支链以长且密度不高为宜 二嵌段好于三嵌段,(界面结合点越多,链构 象受限制) 嵌段分子量与被增容的聚合物匹配等
增容剂大全

优点
添加量大
缺点
(3)聚烯烃的功能化
①高压乙烯聚合法 通过高压聚合将含有功能性基团的单体与乙烯等烯烃单 体聚合。
醋酸乙烯酯(EVA) 不饱和羧酸 丙烯酸乙酯(EEA) 丙烯酸甲酯(EMA) 马来酸酐-丙烯酸 丙烯酸(EAA) 甲基丙烯酸(EMAA)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GMA) 甲基丙烯酸甲酯(EMMA) 甲基丙烯酸氨烷基酯 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 乙烯基硅烷 开环聚合性单体
(3)PS/PVC、LDPE/PS、LDPE/PVC共混体系
(4)LDPE/PS共混体系
(4)PE/PVC共混体系
增容剂的种类
增容剂 高分子增容剂
小分子增容剂
反应型增容剂 (含有活性反应基 团的各类聚合物)
非反应型增容剂
无规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接枝共聚物
均聚物
一、非反应型(亲和型)增容剂
非反应型增容剂是指那些不与共混物组分发生 任何化学反应,靠它与各组分的亲和力使共混体系 各组分间的粘合力得到提高的一类增容剂。这类增 容剂有四种主要类型: (1)A—B型 这类增容剂为嵌段或接枝共聚物,是共混组分A 和B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增容剂
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塑料合金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受到关 注,而增容技术已经成为新型塑料合金研究开发的关键技 术,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增容剂的研制和生 产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新亮点。
一、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的作用 二、增容剂的种类
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的作用
一、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作用
②接枝共聚 在聚烯烃分子链上诱发接枝反应,将含有功能基 团的单体如不饱和羧酸、硅烷等引入聚烯烃。 ③高分子反应 通过使聚烯烃发生化学反应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 基团。如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
聚合物共混材料PPT学习教案

将交联的聚合物1作为“种子” 胶乳,加入单体2,交联剂和 引发剂、使单体2在“种子” 乳胶粒表面第进33页行/共87页聚合和交联, 制得的IPN具有核-壳状结构。
7.2 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是指不同聚合物之 间所形成的相结构,亦称微相 结构,其尺寸范围约为 0.01μm~l0μm, 7.2.1 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7.2.2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 7.2.3 形态结构的测定方法
第34页/共87页
7.2.1 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在复相聚合物体系中,每一 相都以一定的聚集形态存在。
相畴(Phase domain):亦称 微区,是由连续性较小的相或 不连续的相就被分成许多的区 域。不同的体系,相畴的形状 和大小不同。
双组分构成的两相聚合 物共混物,按相的 第35页/共87页 连续性可分 为单相连续、两相连续及两相 交错等三种类型。
如PS,PVC等硬脆性聚合物掺入 10~20%的橡胶类聚合物可使其 抗冲击强度提高2~10倍。又如 EVA可用作PVC的长效增塑剂等。
如难熔难溶的聚酰亚胺与熔融 流动性良好的聚苯硫醚共混后 可以进行注射第8页成/共87型页 。为改进聚 碳酸酯的流动性能可采用三元
耐燃高分子材料制备:可使基体 聚合物与含卤素等耐燃聚合物 共混,
干粉共混 熔体共混 溶液共混 乳液共混
2)、物理共混第的10页特/共87页点 3)、 高效混炼挤出设备
干粉共混:将两种或两种以上 不同的聚合物,在通用的塑料 混合设备(球磨机/混合机/捏 合机)中进行混合,以制备聚 合物共混物的方法。混合时可 同时加入各种配合剂。
混合料:直接成型,作为熔体 共混的初混料。 第11页/共87页
聚合物工艺学第七章_聚合物改性工艺

3. 乳液共混(胶乳混合法)
乳液共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乳液进行 共混,然后再经凝聚、分离、干燥而得到共混聚合物 的方法。与熔融混合法比较,此法在较低温度和低剪 切场下进行。凝聚后胶乳颗粒可以良好的混合。 在橡胶的共混改性中,可以采用两种胶乳进行共 混。如果共混产品以乳液的形式应用(如用作乳液型 涂料或粘合剂),亦可考虑采用乳液共混的方法。
2. 溶液共混(溶液浇铸混合法)
与熔融共混不同,溶液共混主要应用于基础研究领域。
溶液共混是将聚合物组分溶于溶剂后,进行共混。该方法 具有简便易行、用料量少等特点,适用于数量少或不适于 加热熔融的聚合物的共混,特别适合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某些基础研究工作。在实验室研究中,通常是将经溶液共 混的物料浇铸成薄膜,测定其形态和性能。需要指出的是, 经溶液共混制备的样品,其形态和性能与熔融共混的样品 是有较大差异的。另外,溶液共混法也可以用于工业上一 些溶液型涂料或粘合剂的制备。
♦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均相”概念: 在聚合物共混中形成的均相体系,不同于小分子混合 时可能达到的均相体系。在高分子领域,即使是在均聚物 中,亦会有非均相结构存在。对于聚合物共混物,不可能 实现绝对的“均相” 。 聚合物共混物的均相体系判定标准:
如果一种共混物具有类似于均相材料所具有的性能, 这种共混物就可以认为是具有均相结构的共混物。
3. 增韧塑料 有些塑料如聚苯乙烯为脆性材料,抗冲性能较低, 为了增加韧性提高其抗冲强度,采用橡胶与之共混或共 聚的改性方法。橡胶改性塑料是橡胶相域分散在塑料母 体中的物料体系。橡胶相域的大小与混合方法有关。熔 融混合所得聚氯乙烯-丙烯酸酯橡胶共混聚合物的相域 约0.1μm、聚苯乙烯-聚丁二烯共混聚合物的相域尺寸 为1μm左右。相域时常是多相的,微小的塑料相域包埋 在橡胶相域内。其形态学与混合方法大有关系。 橡胶增韧塑料提高抗冲性能的原因在于它受到冲击 后,靠近橡胶颗粒赤道附近形成许多银纹,这些银纹增 长遇到障碍物(如橡胶颗粒)为止,并且使应力均匀分散 而达到提高抗冲性能的目的。
第八章聚合物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

D
用χ12和(χ12)cr比较
4)相容性对共混体系性质的影响 A 完全相容体系
W1 W2 1 Tg m Tg1 Tg 2
B 部分相容体系 体系中组分分子存在氢键等特殊相互作 用力形成相容体系。 体系中溶解度参数接近时形成相容体系
C 完全不相容体系 共混物的综合性能变差
1) 消除弱点,综合性能均衡 2)改性剂 3)改善加工性能 4)制备新型材料
8.2 共混体系相容性的表征
1 热力学相容
RTV Fm Vr 1 2 ln 2 x121 2 ln 1 m2 m1 ()
V-混合物总体积 Vr-参比体积 1,2-混合物中两种聚合物的体积分数 m1,m2-以参比体积为基准的两种聚合物的聚合度 χ12-两种聚合物间的作用参数
气体透过聚合物 单分子扩散过程 蒸汽和液体渗入聚合物 溶胀作用 浓度依赖性
透气性和可渗性有以下实用意义: 薄膜包装 多组分物质的提纯分离 污水净化 海水淡化 医药方面的应用等
本章总结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填空 二 辨析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计算题
主要体系有: 1)ABS/PVC 2)ABS/氯化聚乙烯 3)PE/氯化聚乙烯 4)聚苯乙烯/聚苯醚等
7 聚合物共混物的透气性和可渗性 透气性:当固体两边的气体压力不同时, 气体分子会穿过聚合物从压力较大的一 边向压力较小的一边扩散,叫做聚合物 的透气性。
可渗性:若薄膜两边是浓度不同的溶液, 则分子会穿过薄膜从高浓度一边向低浓 度一边扩散,聚合物的这种允许溶液中 的分子或液体分子穿过的性质称为聚合 物的可渗性。
高分子合金(增容剂)

Component (wt%) PET PBT PC
Izod Impect strength(nick) (kJ/m2) EGMA-g-AS Room temperature -40℃ ℃
80 0 100 0 0
0 80 0 100 0
20 20 0 0 100
20 20 0 0 0
109 87 8 7 93
第五章 增容剂
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塑料合金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受到关 注,而增容技术已经成为新型塑料合金研究开发的关键技 术,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增容剂的研制和生 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产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新亮点。 产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新亮点。
一、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的作用 二、增容剂的种类
Polymer A PMMA PVC PVC PPE PPE PET PET PA PA Polymer Compatibilizer B PP LDPE BR PVDF SAN HDPE PE PC PPE SEBS 氢化PB-g-PCL 氢化 EVA(r) PS-b-PMMA PS-b-PMMA SEBS 氢化SIS 氢化 MAH-r-聚丙烯 聚丙烯 酸酯 MAH-r-PS
反应型增容剂 (含有活性反应基 团的各类聚合物) 团的各类聚合物)
非反应型增容剂
无规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接枝共聚物
均聚物
一、非反应型(亲和型)增容剂 非反应型(亲和型)
非反应型增容剂是指那些不与共混物组分发生 任何化学反应, 任何化学反应 , 靠它与各组分的亲和力使共混体系 各组分间的粘合力得到提高的一类增容剂。 各组分间的粘合力得到提高的一类增容剂 。 这类增 容剂有四种主要类型: 容剂有四种主要类型: (1)A—B型 ) 型 这类增容剂为嵌段或接枝共聚物,是共混组分A 这类增容剂为嵌段或接枝共聚物,是共混组分 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和B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电子教案与课件:《高分子材料概论》 第七章 聚合物共混物

第七章 7.2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7.2.1基本概念 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最重要特性。共混过程实施的难易、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都与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密切相关。聚合物的共混物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起源于乳液体系各组分相容的概念,是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 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不同聚合物对之间相互容纳的能力,有着很大差别。聚合物之间的互溶性 (miscibility)亦称混溶性,与低分子物中溶解度(solubility)相对应,是指聚合物之间热力学上的相互溶解性。热力 学混溶性是指在任意比例时都能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早期的共混理论研究发现,可以满足热力学相容的聚合物配对, 实际上相当少。此后,研究者不再局限于热力学相容体系,研究内容包括相分离行为和部分相容两相体系的相界面特性
第七章 7.2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7.2.5 相容性研究方法 研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方法很多。前面已述及以热力学为基础的溶解度参数(δ)及Huggins—Flory相互作用参数 χ12来判断互溶性。除热力学方法外,还可用玻璃化转变温度(Tg)法、平衡熔点法、聚合物相图、红外光谱法、电镜 法、界面层厚度法、界面张力测定法、共混物薄膜透明度测定法、共同溶剂法、粘度法等来研究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7.2.5.1 玻璃化转变温度法测定聚合物-聚合物的互溶性 7.2.5.2 平衡熔点法 7.2.5.3 浊点法
第七章 7.4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
7.4.4 流变性能 聚合物共混物的熔体粘度一般都与混合法则有很大的偏离,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比例共混就产生较大的粘度下降,例如聚丙烯与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四甲基哌啶醇酯)(PDS)共混物和 EPDM与聚氟弹性体Viton共混物的情况。 (2)由于两相的相互影响及相的转变,当共混比例改变时,共混物熔体粘度可能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 (3)共混物熔体粘度与组成的关系受剪切应力大小的影响。 (4)单相连续的共混物熔体,例如橡胶增韧塑料熔体,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径向迁移作用,即橡胶颗粒由器 壁向中心轴方向迁移,结果产生了橡胶颗粒从器壁向中心轴的浓度梯度。一般而言,颗粒越大、剪切速率越高,这种迁 移现象就越明显,这会造成制品内部的分层作用,从而影响制品的强度。
《高分子材料及改性》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高分子材料及改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32学时△学分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高分子材料改性是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从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出发,对聚合物共混物的分类、发展,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形态结构、聚合物成型过程混物的形态结构变化、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共混物的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使学生对聚合物的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了解共混改性发展的一些最新进展。
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基本方法来设计、制备聚合物共混物,解决聚合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聚合物材料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1章概论掌握: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概念、分类;理解:共混改性的目的、意义;了解: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第2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掌握: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基本概念、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理解: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因素。
了解: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图二元相图,LCST、UCST等类型相图,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测定方法第3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掌握:影响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理解: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作用及改善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层的方法;了解: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第4章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掌握: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特征;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强度。
理解:聚合物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
了解:聚合物共混物性能与其组分性能的一般关系第5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其他性能掌握:共混物的光学性能理解:共混物的流变性能了解:共混物的密度、电性能第6章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掌握: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理解:物理共混过程原理;了解:共混设备。
第7章增容剂及其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掌握:增溶剂的作用原理;理解: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了解:增溶剂的一般制法第8章聚合物改性实例了解PP、PE、PS、PVC、尼龙、聚酯的共混改性三、课程内容1.概论1.1聚合物改性目的1.2基本概念(重点)1.3聚合物共混物的分类方法(重点)1.4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2.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2.1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的基本特点2.2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理论(重点,难点)2.3改善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方法(重点)2.4研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方法3.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3.1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3.2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难点)3.3影响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重点)4.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性能4.1聚合物共混物性能与其纯组分性能的一般关系4.2聚合物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及力学松弛性能(难点)4.3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难点)4.4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重点)5.聚合物共混物的其他性能5.1聚合物共混物熔体的流变特性(难点)5.2聚合物共混物的透气性和可渗性5.3聚合物共混物的密度以及电学、光学、热性能6.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及相关设备6.1制备方法(重点)6.2物理共混过程原理(难点)6.3共混设备7.增容剂及其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7.1增溶剂的作用原理(重点)7.2增溶剂的类型及一般制法7.3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应用实例8.聚合物改性实例PP、PE、PS、PVC、聚酰胺、聚酯的共混改性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五、选用教材1.教材:聚合物共混改性.吴培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2.参考教材:塑料改性技术.王经武.华工出版社,2004/2六、说明。
共聚物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增容作用I_嵌段共聚物

共聚物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增容作用I.嵌段共聚物张国颖*,吴 强,汪伟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合肥,230026) 摘要:随着高分子合金领域的研究发展,以共聚物作为增容剂对不相容的聚合物共混体系进行改性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分为两篇,分别介绍利用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所做的增容改性研究。
本篇着重讨论嵌段共聚物(包括两嵌段和三嵌段以及多嵌段共聚物)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增容作用和增容机理。
关键词:聚合物共混体系;增容;嵌段共聚物近二三十年来,对于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得到科技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大分子间的混合熵很小,而通常仅有色散力、诱导力存在的大分子间的混合热又大于零,因此实际上大多数聚合物共混体系是不相容的,是微观相分离的多相体系,相间存在有明显的界面,甚至会形成空隙,使体系成为宏观相分离的多相体系,而界面处也就成为共混材料的薄弱环节,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有时甚至比任一组分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还要差。
为了改善相界面的状况,在实践中常选用向共混体系中加入少量共聚物作为增容剂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共聚物,使其分子内一些链段与共混体系中的组分A相容,主要处于A相;另外一些链段则与组分B相容而处于B相,这样两种链段的结点就只能处于两相界面附近,在A相和B相之间提供了一定的化学键连结。
由于共聚物的存在,两相间的界面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界面能减小,界面张力下降,界面粘结力增强;共混分散程度提高,相区尺寸会比没有共聚物存在时有明显的、甚至数量级的减小。
另外,共聚物的存在还对分散相微区起着稳定的作用,使它们不致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发生相的聚集。
在专利、文献及实际生产中,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下,以共聚物作为增容剂对高分子共混体系进行改性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分成两部分,针对相关的以各种共聚物作为增容剂的改性研究进行介绍。
聚合物共混改性7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当L> Lc时,分散相粒子之间旳应力场相互影响很小,基体旳应力 场是这些孤立粒子应力场旳简朴加和,故基体塑性变形能力很小, 材料体现为脆性;
当L = Lc时,基体层发生平面应变到平面应力旳转变,降低了基体 旳屈服应力,当粒子间剪切应力旳叠加超出了基体平面应力状态下 旳屈服应力时,基体层发生剪切屈服,出现脆韧转变。
共混物PVC/ABS旳冲击强度与基体构成旳关系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2)橡胶相旳影响
① 橡胶含量旳影响
橡胶含量增长时,银纹旳引起、支化及终止速率亦增长,冲击强度随之 提升 。
HIPS在6~8%旳橡胶含量范围内,伴随橡胶含量旳增长,冲击强度明显 提升;超出8%,冲击强度旳提升渐缓。实际上并不能用大量增长橡胶含量 旳方法来提升冲击强度,因为伴随橡胶含量旳增长,拉伸、弯曲以及表面硬 度等指标下降,而且制品旳加工性能变坏,所以橡胶旳用量是根据多种原因 旳综合平衡来决定旳 。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试验事实
HIPS等增韧塑料,基体韧性较小,屈服形变基本上是银纹化旳成果,所以 有明显旳应力发白现象。因为银纹化伴随体积旳增长,而横向尺寸基本不变, 所以拉伸时无细颈出现。基体韧性很大旳增韧塑料,如增韧PVC,屈服形变 主要是剪切带造成旳,所以在屈服形变过程中有细颈而无明显旳应力发白现 象。对于中间情况,例如HIPS/PPO共混物,银纹和剪切带都占相当旳百 分比,所以细颈及应力发白现象同步产生。
橡胶颗粒产生静张应力场旳概念无疑是正确旳。前面曾提到,橡胶颗粒旳应 力集中作用以及橡胶颗粒与基体热胀系数旳差别会在材料内部产生静张应力。
但是这种静张应力旳作用是不大可能足以使材料产生如此大旳屈服形变。所 以静张力虽可对基体旳形变产生一定程度旳活化作用,但是并非增韧旳主要 机理。而且该理论没有解释剪切屈服时经常伴随旳应力发白现象。
第七章 聚合物改性工艺

互穿聚合物网络制备
• 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 由于同步IPN要求两种聚合反应互不干扰、
具有大致相同的聚合温度和聚合速率,故 IPN的应用范围较窄,不适合大部分IPN结构 的制备。
互穿聚合物网络制备
(3)胶乳IPN (Latex IPNs) 胶乳IPN是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IPN,是目前 IPN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因为互穿网络仅限于 各个乳胶粒范围之内,所以也称微观IPN
互穿聚合物网络制备
可通过2种方法制备:(1)熔融状态或在共 同溶剂下的机械共混(机械共混IPN);(2)
模板聚合技术(化学共IPN)即把单体Ⅱ溶胀 到聚合物Ⅰ中(或在单体Ⅱ中溶解聚合物 Ⅰ)并就地聚合形成IPN。
互穿聚合物网络应用
• 阻尼材料是一种能吸收机械振动并将其转 化为热能而耗散的新型功能材料。高分子 材料在一定温度和频率范围内发生的玻璃 化转变,是阻尼作用的根本原因。但是, 阻尼材料的应用必须有一个合适的Tg。
4)光子:激发态中间体回落低能级,能使分子 断裂,由于分子密度低,作用小
5)自由基 占绝大多数,高活性
• 等离子体存在处:
宇宙中99%物质处于等离子体态。由地球 表面向外,等离子体是几乎所有可见物质 的存在形式,它与众所周知的物质三态也 就是气态、液态、固态并列称为物质的第 四态,即等离子体态。
固体 冰
液体 水
气体
水汽
等离子体
电离气体
00C
1000C
100000C
温度
1)高温等离子体:也叫聚变或热平衡等离子 体,在此类等离子体中,电子与其它粒子的温 度相等,一般在5000K以上。 Te≈Ti,Te-电子温度; Ti-离子温度
由于高温等离子体对聚合物表面的作用过 于强烈,因此在日常实际应用中很少使 用,目前投入使用的只有低温等离子体。
07-聚合物共混与合金》-第七章增容剂及其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 第八章剖析.

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都属于非反应型增 容剂(又称亲和型增容剂),它们是依靠在其大分子 结构中同时含有与共混组分PA及PB相同的聚合物 链,因而可在PA及PB两相界面处起到“乳化作用” 或“偶联作用”,使两者相容性得以改善。
反应增容的概念包括:外加反应性增容剂与共混聚合物 组分反应而增容;也包括使共混聚合物组分官能化,并 凭借相互反应而增容。 在PE/PA共混体系中外加如羧化PE就属第一种情况; 若使PE羧化后与PA共混就为后一种情况。
以下根据官能团及反应类型,举例加以说明。 ① 为制造对有机溶剂阻隔性好的PE/PA共混物, 可采用羧化PE或乙烯—甲基丙烯酸无规共聚物 [P(E—Co一MAA)]作为增容剂,这是羧基与氨基 的反应类型:
D、加第三组分----相容剂(增容剂)的方法
增容剂是指与两种聚合物组分都有较好相容性的物质。 增容剂是广义的表面活性剂。它可降低两组分间 界而张力,增加相容性.其作用与胶体化学中的 乳化剂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偶联剂相当。
在本节中主要就增容剂的作用原理、类型及 应用等内容给予详细介绍。
(3)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1 2 > 1.0
相容性差(不相容):
有一定的相容性 (部分相容性):
0.5< 1 2 <1.0
两个聚合物间有一定的相容性(部分相容性)时 我们可以进行共混制得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合金。
大多数聚合物之间相容件较差,这住往使共混体 系难以达到所要求的分散程度。即使借助外界条件, 使两种聚合物在共混过程中实现均匀分散,也会在使 用过程中出现分层现象,导致共混物性能不稳定和性 能下降。 遇到相容性不好甚至很差的两种聚合物怎么办?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用所谓“增容”措施。
第7章增溶剂的应用(改过)

13
7.2.2 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1.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 增容剂与共混的聚合物组分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键 。 ★ 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一些含有可与共混组分起反应的官能
团的共聚物。 ★ 特别适合于相容性差且带有易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之间的
(2)马来酸酐化聚烯烃的增容作用 酸酐比羧基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马来酸酐聚烯烃用于 PA 类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增容反应是酸酐与胺基的反 应。
15
例1:LDPE-g-MAH对PA66/PE体系进行反应增容 PA66/PE体系产生宏观相分离体系,各种物理性能极差,不 具备使用价值 。加入LDPE-g-MAH 后,PA/PE合金表现出 较为优良的物理性能
﹡由于共混的各聚合物组分的分子结构、极性、相对分子
质量等的巨大差异,是造成聚合物共混物严重相分离的 根源。
2
(1) 聚合物共混物体系为什么要增容? 不相容的后果:共混物随时间的延长,产生相分离, 导致 共物性能不稳定和劣化.
(2) 什么是增容剂? 增容剂是指在互不相容的共混物体系中,由于一种第 三组分的存在,使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显著改善, 该第三组分叫增容剂。
(2)缩聚物,在共混和加工过程中发生链交换反应而产生嵌段 接枝共聚物
(3)进行共聚-共混时,就地产生嵌段和接枝共聚物 例如:共聚-共混法生产HIPS
20
(4)可以在共混时加入过氧化物引发剂,并控制引发剂的 用量,剪切作用,共混温度以控制就地产生增容剂的 数量。
图1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6
PP- g-M AH对PP与PV DF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图2未加入增容剂前的PP/ PV DF 图3加入增容剂的PP/ PV 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最根本因素是其 共混组分的热力学用容性,但并非相容性好的共混 体系就一定能形成理想的形态结构,它还要受到共 混方法及工艺条件的影响,所以人们必然要研究各 种各样的共混方法及相应的设备以及工艺条件。
这里需要附带指出的是工程上对于方法、设备 及工艺条件的考虑是多方面的,除了首先要顾及到 共混产物的形态结构、性能外还要照顾到工艺过程 实施的难易、设备造价、生产效率,甚至操作是否 繁杂等等问题。
2.反应型增容剂的—般制法
反应型增容剂也可分为预先专门制备和“就地”产 生两种方式得到,但其关键并不在于方式,主要 是如何在共混组分中引入预定的可反应增容的官 能团。操作可在一般混炼设备(开放式混炼机、 双螺杆挤出机等)中完成,但最好采用先进的排 气式反应挤出机。
反应型增容剂及其应用
大分子单体法制造反应型增容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用所谓“增容”措施。
(2) 聚合物的增容
增容作用有两方面涵义: 一是使聚合物之间易于相互分散以得到宏观上
均匀的共混产物; 另一是改善聚合物间相界面的性能、增加相间
的粘合力,从而使共混物具有长期稳定的优良性能
产生增容作用的方法有: 在聚合物组分之间引入氢键或离子键; 进行化学改性—嵌段、接枝等化学反应,成为共价键; 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
加20%EPR PS/LDPE共混物中加入PS-LDPE接枝共聚物
加氢(PB—b一PS)共聚物在PE/PS共混体系中起到良 好的 增容效果。 将AS与PS的嵌段共聚物作为ABS/PS共混物的增容剂
在聚酰胺(PA)系列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例
PA66/PP
PA66/PP/增容剂
PA/PP与增容PA/PP断面的电镜照片
其他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PBT、PPO、PPS(聚苯硫醚)等 耐高温树脂与其他聚合物的相容件,改善其 综合性能,扩充它们的应用领域,常需借助 于增容剂。
用带有环氧基的PS接枝共聚物增容PET/PPO这一完 全不相容体系,得到较好效果。
PPS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与其他树脂共混时相 容性差。加入增容剂情况厂才有使用价值, 例如使 用5PHR含环氧基的反应型增容剂.PPS/PPO(70/ 30)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提高了约50%,断裂延伸率增 加了60%左右。
加入大分子共溶剂 加第三组分----相容剂(增容剂)的方法
加入增容剂
A、混合过程中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增容作用
在高剪切混合机中,橡胶大分子链会发生自由基 裂解和重新结合,这是已熟知的事实。在强烈混合聚 烯烃时也发生类似的现象形成少量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从而产生增容作用。
为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有时加入少量过氧化 物之类的自由基引发剂。
聚合物共混与合金第七 章增容剂及其在聚合物 共混物中的应用第八章
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一、 聚合物的增容及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1)共混体系的理论基础
所谓相容
――在理论上:均相是判定共混体系相容的依据 ――在工程上:共混物具有期望的机械性能。
工程上并不要求达到分子水平的均匀相容,只要求
组分有部分相容性。
若原料颗粒较大,尚需采用粉碎设备制粉。 但对许多韧性较大的聚合物,例如尼龙、聚碳酸 酯等,粉碎相当困难,此类情况就得利用深冷粉 碎技术制粉,能耗很大,使成本增高。
在实验室小规模制粉,可利用溶剂溶解聚合 物,再用非溶剂沉淀的方法实现,由于耗费大量 溶剂也难以工业化 。
②干粉混合时,聚合物料温度低于它们的粘流温度(< Tf ),物料不易流动,故混合分散效果较差。
ΔGm=ΔHm-TΔSm <0
满足必要而不满足充分条件 :部分相容。
在众多的聚合物共混体系 中,能以任意比例相容的聚 合物为数很少,大多数属于 部分相容。
相容性如何,看什么?
其中一个方法:聚合物之间的溶度积参数δ之差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与溶度积之间的关系: 相容性好:
相容性差(不相容) : 有一定的相容性( 部分相容性):
6.1.1 物理共混法
物理共混法是依靠物理作用实现聚合物共混的方法 。工程界又常称之为机械共混法。
共混过程在不同种类的混合或混炼设备中完成 。
大多数聚合物共混物均可用物理共混法制备。 在混合及混炼过程小,通常仅有物理变化。
有时,出于强烈的机械剪切作用及热效应使— 部分聚合物发生降解、产生大分子自由基,继而形 成少量接技或嵌段共聚物。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技术是产生增容作用的新 方法。其原则是将两种聚合物结合成稳定的相互贯 穿的网络,从而产生明显的增容作用;关于互穿网 络聚合物在下一章给大家介绍。
D、加第三组分----相容剂(增容剂)的方法
增容剂是指与两种聚合物组分都有较好相容性的物质。
增容剂是广义的表面活性剂。它可降低两组分间 界而张力,增加相容性.其作用与胶体化学中的 乳化剂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偶联剂相当。
用此种方法进行聚合物共混时,也可同时加入必要 的各种塑料助剂(例如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着色 剂、填充剂等)。
经干粉混合所得聚合物共混物料,在某些情况下可直 接用于压制、压延、注射或挤出成型,或经挤出造粒 后再用以成型。
干粉共混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的优点。
其缺点为: ①所用聚合物原料必须呈细粉状。
①降低两相之间界面能;②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促进相 的分散;③阻止分散相的凝聚;④强化相间粘结。
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都属于非反应型增 容剂(又称亲和型增容剂),它们是依靠在其大分子 结构中同时含有与共混组分PA及PB相同的聚合物 链,因而可在PA及PB两相界面处起到“乳化作用” 或“偶联作用”,使两者相容性得以改善。
非反应型增容作用模型示意图如下:
B、反应型增容剂的作用原理
反应型增容剂的增容原理与非反应型增容剂有显著不 同,这类增容剂与共混的聚合物组分之间形成了新的 化学键,所以可称之为化学增容。 它属于一种强迫性增容。
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一些含有可与共混组分起化学反 应的官能团的共聚物,它们特别适用于那些相容性很 差且带有易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之间共混的增容。
将丙烯酸乙酯与约5%mol的乙烯吡啶共聚,然后将二 者共混即可制得性能优异且稳定的共混物。
利用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的络合作用,也 可产生增容作用。
C、共溶剂法和IPN法
两种互不相溶的聚合物常可在共同溶剂中形成真溶 液。将溶剂除去后,相界面非常大,以致很弱的聚合 物—聚合物相互作用就足以使形成的形态结构稳定。
这类化学反应应不成为该过程的主体,否则将 不属于物理共混法的范畴。
从物料形共混及乳液共混四类:
l 粉料(干粉)共混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之间的细粉状聚合物在各种 通用的塑料混合设备中加以混合。
形成各组分均匀分散的粉状聚合物混合物的方法称 为粉料(干粉)共混法。
结晶作用可属于物理交联。
例如PET/PP及PET/尼龙—6,6,由于取向纤维组织的 结晶,使已形戊的共混物形态结构稳定,从而产生增 容作用。
B、聚合物组分之间引入相互作用的基团
聚合物组分中引入离子基团或离子—偶极 的相互作用可实现增容作用。
例如: 聚苯乙烯中引入大约5%mol的—S03H基团,同时
专门合成
按所需增容的共混体系,对相应的增容剂进行分子设 计,设计的主要依据应是前面所述的增容机理。合成 嵌段和接枝共聚物的原理及工程,已不乏论著,大家 自己看相关参考书。
“就地”产生嵌段和接技共聚物在某些场合不是 有意识进行的,例如两种聚合物在高温熔融混 炼过程中,出于强剪切、温度等作用产生大分 子自由基,进而形成了含有两聚合物链段的嵌 段或接枝共聚物,其客观上就起到了增容效果 ,因而是一‘种“就地”产生的增容剂。
②酸酐比羧基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常利用马来酸 酐合成增容剂用于含PA类聚合物共混物的增容 。增容反应是酸酐与氨基的反应,如:
二、 增容剂的类型及一般制法
图7-2 增容剂的类型
表 非反应型增容剂及其应用
增容剂的一般制法
1.非反应型增容剂的一般制法
非反应型增容剂主要是各种嵌段和接枝共聚物,它 们可以专门合成。有时也可“就地”产生(在进行聚合 物共混时同时生成)。
所谓大分子单体法是用一种具有聚合活性的大分子单 体与其他类型低分子单体共聚制成接枝共聚物的方法 ,若低分子单体含有反应性基团,此反应性基团就进 入接枝共聚物的主干,而大分子单体成为该接枝共聚 物的支链,如图所示。
大分子单体法制接枝共聚物示意图
实验室中用Brabender塑化仪制造MAH接枝HDPE 的具体工艺为:原则配方是100份HDPE加MAH 5 PHR,引发剂0.0625~0.125 PHR,添加剂0.5 PHR 。先将大部分HDPE加入塑化仪,在氮气保护下加热 熔融塑化,然后升温至反应温度 (215 ~ 250℃),停 通氮气并将MAH、引发剂、添加剂及剩余的少量 HDPE的混合料分批加入,反应一定时间后排料即得 产物。
工业规模生产主要使用双螺杆排气式反应挤出机 ,双螺杆挤出机与单螺杆挤比机相比,在反应条件 (反应温度、物料停留时间及其分布等)的控制方面 更容易掌握,可使接枝产物的质量更稳定和均一。
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应用实例
在聚烯烃系列共混物中的应用例 PE、PP、PS等聚烯烃之间的性能具有互补性但却 缺乏良好的相容性,因此采取增容措施非常必要。
缩聚型聚合物在混合过程中,由于发生链交换反 应也会产生明显的增容作用。
例如聚酰胺—6,6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在混合过程中,由于催化酯交换反应所产生明显的增 容作用。
在混合过程中使共混物组分发生交联作用也是 一种有效的增容方法,交联可分化学交联和物理交 联两种情况。例如,用辅射交联方法使LDPE/PP 产生化学交联。在此工程中首先形成具有增容作用 的共聚物,在共聚物作用下,形成所希望的形态结 构。然后,继续交联使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稳定。
反应增容的概念包括:外加反应性增容剂与共混聚合物 组分反应而增容;也包括使共混聚合物组分官能化,并 凭借相互反应而增容。 在PE/PA共混体系中外加如羧化PE就属第一种情况; 若使PE羧化后与PA共混就为后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