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也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
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人格健康
成长,所以,教育理论、新课改和学生的成长都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打造充满生命灵动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下面以《春》为例谈谈我是如何用“情”打造魅力课堂的。
一、听中“煽”情
一堂课的开篇导入,对这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
就要千方百计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抓”过来。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
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春》时,我先播放相关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宛转的歌声;牧童的短笛声……悦耳的音乐时而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时而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热爱生活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二、看中“生”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因为当作者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所谓“作者胸有境”,那“境”就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画胜千言,千言寄一画”的效果。运用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便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我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绘制各种图画,用美丽动人、形象逼真的彩画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促使学生会意、入境、动情。如教学《春》时,为了使学生感知春之美,我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使
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对春的热爱和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悟”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
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春》是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语言优美、生动。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绘画美、音乐美、形象美、含蓄美,唯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教学时我采用范读、齐读、分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获得身临其境感受。学生通过涵咏、朗读、领悟,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中
真善美的能力。
四、思中“深”情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语文是一门充满着美学魅力的学科,各种文体,无不充满着“美”,渗透着“情”,引发着学生无限的想象。另一方面孩子们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充满着活力和憧憬,这都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变自己的激情为学生的激情,变单向投入为双向投入,及时点拨,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浮想联翩,能达到“登山则情满山,临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像托起想象力的风,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春》固然将春色渲染得生动感人,但写春色其实也就是写人的生命形态,而有限的春色却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形态供人去生发、去解读,给人以无限的再创造的空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总难免要受到和积累起许多委屈、伤痛,因之,特别希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上面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原因所在。通过学习,学生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然后提出质疑:作者为何急切盼望春的到来?作者将春的景象描写得如此美丽,意图何在?作者将春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
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学生可能还会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标志着学生的情感活动已超过了感知和体验的境界进入到了理性阶段,顺理成章地挖掘出了课文的情操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悟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的感情。五、拓中“移”情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教材所选课文,不仅内容真实具体,而且具有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教学中,我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而体会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利用“迁移”的心理规律,使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愫,激发其写作欲望。教学《春》后,结合我班学生爱读古诗的特点,我让他们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写道“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 ;“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 ;还有学生仿“赞春”的格式换一意象赞春写下了:
春天像刚钻出的嫩苗,清新可人。
春天像玫瑰,娇艳动人。
春天像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春天像炙热的太阳,温暖着每一个人.
春天像一位千金小姐,美丽动人,尽展风采。
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他们充分享受到了
创作的快乐。“春天是一个风光无限的美好季节,在古代,就有无数诗人写下许多名篇佳作赞颂它,大家不妨多搜集一些古人颂春的佳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课后开始搜集绘春的古诗名篇,热情高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后我们还开了“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是教师人格学识的物质外化魅力。这种魅力“因于内”,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性格特征、德识才学等方面;“符于外”,则反映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风度谈吐、言传身教等方面。两者结合,学生就会爱听你的课,就会乐意与你交往,这样的课就会产生“迷人的吸引力,就会构成教学的“磁场”,就会产生巨大的魅力,从而构筑起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