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激扬文字(下)_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1.抒情的含义:打动人心抒情,即抒发感情。
是作者或文稿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绪的语言文字的艺术表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反映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强化文稿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身居高位的领导人,运用适当的抒情,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能深深的打动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把“情”视为文章构成的根本因素之一。
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写文章的目的在于让读者接受其中的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的表达,又往往和感情的抒发分不开。
只要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其思想内容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
抒情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目前尚有争议。
有人说,抒情是内容因素,不是形式因素,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手法。
我们认为,抒情虽有某些内容因素,但它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一样,主要是形式因素。
如果说,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话,那么抒情则是通过抒发作者感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
因此,抒情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2.抒情的方法:自然深刻抒情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人们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出来抒发思想感情。
这种抒情,往往借助判断、呼告等手段,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体验。
其特点是直接坦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这是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一文里的抒情片断,直接表露了闻一多先生蔑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暗杀恐怖事件的无比愤慨的心理,抒发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民主斗士的思想感情。
读起来使人感到炽烈的感情扑面而来,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直接抒情的运用一定要经过充分的准备,要在层层铺垫地基础上,作者的感情真正达到情不可遏时,再一泻而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
声,莫深乎义。
此句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大意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比声音(韵律)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更深入的。
可能有朋友觉得这样解释还是比较晦涩,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情感、语言、声音(韵律)、道理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
所以,白居易接着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认为:诗,情感是它的根,语言是它的苗,声音(韵律)是它的花,而诗的含义、道理、给人们的启迪则是果实。
虽然白居易谈的是做诗,但是,我们的演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篇好的演讲,必然是充溢着真情实感,必定能够带给听众以启迪,没有这一根一果,演讲就只剩下华而不实的空架子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我们平时引用比较多的,但是,后面的话大多数人却鲜有涉及,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对大师的话有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避免断章取义的尴尬。
(每日一句由文若河老师遴选并撰写应用指导,每天8点左右由张嘴就来微信号准时发送,喜欢就关注一下,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受益。
)。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班主任面临着经常性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就像幼嫩的树苗须园丁不断精心修枝剪叶一样。
成长中的小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行为上,思想上或学习上的问题需班主任亲自、及时地处理和解决。
而在每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总有好差之分。
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既要关注优生,更要关注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1 教师要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感情是最具感染性的东西,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诱发别人产生情感。
教师情感的弥散则会深深地影响学生。
因此,感情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仰慕感,可以使他对教师所讲的道理心悦诚服,使教师的要求通过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觉悟和决心,推动他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1.1 热爱学生,坦诚相待。
这是个别教育的心理基础,爱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小学生渴望得到爱,在家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校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爱。
而热爱学生正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点燃学生的火炬”取得良好的教育效应的力量。
记得新接手的一个毕业班,吴建成同学是六年段七百多名学生中最有“名”的后进生。
上课时,他吃零食、玩扑克、捉弄女生;下课后,找男生打架;放学后又在公路上闹事。
对于他,所有的同事都告诉我:“放弃吧!让他就这样毕业吧!”但是我深入了解他家庭情况后,觉得根源不在他身上。
而在他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他是在母亲失去了亲生儿子后,抱来的一个八岁的小毛孩。
父亲整日忙于生意,而母亲始终不能接受他。
于是可怕的“母子关系”,使他与家庭的关系濒临于出走。
摸清情况之后,我对症下药。
找来其双亲,把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这一事实慎重地告诉他们,告诉他们孩子现在正需要家庭的关爱与教育。
只要一有机会就找该生聊天,“厚爱”他,转变他的思想。
刚开始这个学生也是不接受我,对我关上了心灵之门。
我只好找切入口,从他爱买的零食聊起,继而关心他每天怎样一个人从乡下到市区读书;碰上他没到食堂吃饭,就去班里找他,给他买干粮;碰上天气不好时,我总是叮嘱他坐车小心,不要搭乘摩托车,搭公交车比较安全……时间长了,犯上了错误,他会在我面前羞愧地低下了头。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工作心得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我很喜欢。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班主任要用心去爱学生,要有亲和力。
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
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我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要有自己的魅力;应该善用激励方式;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等等。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优秀班主任们对学生的爱远远胜于我们,听了他们的报告,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不足,今后在工作中要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讲究方法,注重策略,下面我就这几点谈谈感受。
一、班主任要做要做一个快乐的人。
要有四心:“童心、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快乐的人。
”这是全国优秀班主任钟竺在会上说的,我很喜欢这句话。
作为班主任,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班主任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教育。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做为一名教师,只要爱学生,就一定会创造出奇迹。
一个感情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常是严肃、可畏而不可亲的,学生难以产生敬仰之情,更不敢向其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衷肠,自然难以达到心理指导与教育目的,那么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重意味着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耐心地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我深深地知道,一名好班主任、一名好教师,既是知识的塑像,更是爱的化身,只有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
帝王如果重视诗歌这种政治作用,以六义、五音贯串其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讽谕美刺、止乎礼义的要求,就可以沟通统治者和人民,使他们的感情和愿望得到统一,使一切社会矛盾达到调和。
帝王也就可以垂拱而理了。
再看《策林》六十九“采诗”: 所谓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宜之使言。
故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
则上之诚明何优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升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
皇帝以诗补察时政,百姓以诗泄导人情,采诗上闻,闻而纳谏,这样就可以防止人民越出封建统治的轨道,而达到至理升平。
正是从沟通君民、调和矛盾的思想出发,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提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居易看来,为君为臣与为民是统一的,没有矛盾的。
可以同时又为君臣而作,又为人民而作,但首要的、关键的还是为君。
《新乐府》里确实有不少为民请命的诗篇,有的甚至很激烈,然而白居易只是要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
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
”使统治得以安定罢了。
白居易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作为一个谏官,他“有阙必规,有违必谏”⑶;作为一个诗人,他把诗歌也当作向皇帝进谏的形式——这便是《毛诗序》所说的“主文而谲谏”。
关于这一点,《与元九书》说得最明白: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古: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 段的人 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将成家而致汝 古:安家
今:男子结婚
★一词多义:
致 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 将成家而致汝
使…… 来
不省所怙 省
汝来省吾
知道 探望
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 虽然 虽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即使
汝之子始十岁
才
请归取其孥
代词,你的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其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表选择,是……还是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1、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 “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 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 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 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 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叔侄深情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 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 实为兄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唐代诗人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语文是一门洋溢着情感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的产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断肠天涯的游子情;柳永《雨霖铃》中依依惜别的故人情;王昌龄《从军行》中戎马征战的报国情;杜甫《登高》中感时抚事的忧国情;王维《山居秋瞑》中恬静闲适的恋山情……无不体现了作者深沉淳厚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以情感的激发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学生心灵体验的丰盈、道德情操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审美感受的触发,必以情为先导,必与人的情感倾向、情感积淀与情感追求相谐合。
李吉林老师说:“教师作为情感的诱导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或以读带情,或移情体验,或触发共鸣,或连类以及,以自身去感染周围的学生。
” 由于古诗文与学生相距遥远,学生要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进而受到美的感染,应有一定的情感铺设。
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设好易受感染的情境,为他们架设好一个情感阶梯,比如可以借助背景音乐、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模拟情境等,渲染情感氛围,营造审美情境,以期进入“情动于衷” 的奇妙境界。
出于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讲《天净沙·秋思》时,首先是以乐激情,导入新课。
为了诱发情境,吸引学生,先放一首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
顿时,学生悄无声息,费翔那深沉苍凉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把他们带入了游子思乡的境界。
我趁机导入新课:“这支歌,唱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孤独寂寞的情怀,唱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游子思乡,人之常情,尤其在萧条冷落的秋天,更容易引起游子对家乡的绵绵思绪。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属于这类题材的课文《天净沙·秋思》。
”第二步是配乐讲析,帮助理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张英普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9期摘要: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
关键词:阅读;语文;情感;氛围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30-01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首先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让作品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一篇好的文章要打动读者,首先这篇作品的感情必须引起读者的共鸣,初中语文课文也是这样,要想让学生喜欢这篇课文,那么这篇课文蕴涵的情感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刘勰曾说过“情者文之经”,也就是说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语言文字美仅是一个方面,究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文中渗透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因素。
俗话说“动之以情”,只因有“情”,才能“动”之。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1、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何写出文章的真情实感,刚才的这些同学已 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作者写出了亲身体验, 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作者写出了亲身体验,道 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文章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文章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是文章的成功之处,也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是文章的成功之处,也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从语 言的角度看,这些文章并没有很华丽的辞藻, 言的角度看,这些文章并没有很华丽的辞藻,都是 一些发自肺腑的朴实的话, 一些发自肺腑的朴实的话,全文从表达方式上来说 有娓娓的叙述,有细腻的心理描写, 有娓娓的叙述,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有真切的细节 描写,可以说正是这一切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 描写,可以说正是这一切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获 得了成功。 得了成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 情的寄托。 情的寄托。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 怎样才能打动读者呢?其实,要想打动人, 因。怎样才能打动读者呢?其实,要想打动人,首 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 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 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 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二、选材要恰当贴切。有了原动力,接 下来就是选材的问题了,在选材时必须 坚持三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 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 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 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 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 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 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 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 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 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 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 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 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 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 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 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 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 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 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 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 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王灿柳天明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2年第04期作者简介王灿,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南通市北城中学。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
技法指点写文章,不管是叙述事件、描绘物象,还是阐发事理,往往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如果感情浓郁、抒发畅达,就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思,增强感染力。
同学们在日常习作中,往往存在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盲目夸大的现象。
如何才能抒发真情呢?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
如《黄河颂》的结尾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黄河哺育下的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间接抒情则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
例如《土地的誓言》描述了“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中气息的事物,从中让读者体会作者对故乡炽热的爱恋。
原文呈现外公的小舟好怀念儿时乘着外公的小船,一起捕鱼的时光啊!我的外公是个渔民,他爱听戏,更爱“唱戏”,这些戏并不是收音机里放的戏曲,而是一首首渔歌,清脆而响亮。
每当外公在河边船上唱时,小小的我只能站在岸上听。
那时我听不懂,只是觉得调子好听,便跟在后面“咿咿呀呀”地哼着调子。
这时,外公总会笑眯眯地看着我,一字一句地教我唱那些渔歌,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等我长大了点,外公便带我去捕鱼。
我们穿过小河,来到了一个很开阔的湖上,湖的四周是连绵起伏的高山。
外公将船停在湖面上,并仔细地看着水面。
突然,他拿起网,猛地甩了出去,过了一会,便用力地往上拖,网里捕到了好几条大大小小的鱼。
我觉得很神奇,居然能捕上这么多的鱼,外公的形象一下子便在我心里高大起来,我甚至觉得他有一种让鱼乖乖听话的魔力。
那便是我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后来我随着父母去了城里读书学习。
学业的繁重,让我无暇经常回老家。
好几次在梦里,我看见一位老汉,戴着斗笠,身披蓑衣,在宽广的湖上,撒网,收网……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快乐而美好……去年暑假回家,听外公说,国家为了切实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正式颁布了“长江流域,十年禁捕”的法令。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的 商 店 中的 人 们 投 去 自 己 可 怜 的 目光 ,可 是 路 旁 的 人 们 却 像
是看到 扫把 星一样将她 轰赶 出去 ,她 只是低 着头 ,不让人 看
清她 狼狈 的 面 目。
天 空 中的 雨越 下越 大 ,撑 着伞的人 们加快 了 自己回 家的 步伐 ,街 道上 的/ 1 也 渐渐散 去 了,没有 一个人会 注 意到街  ̄' 1 1 道 旁边有一 个被遗 弃的女孩 。 这个世界 的人们 可 能都 被 坏人 吓怕 了吧 ,他们 总认 为表 面只是 一具空虚 的躯 壳 ,内心却 是十分 丑恶的躯 体。人性 的 善 良一 面全被 世界 上的 坏人 所 泯灭 了。他 们对 外界 事物都存
褰~ 、黧 i 麓 缀 黪2 1 ● 5 : 01
⑩
高考 直 通 车 ‘ ……>
乎在 暗示着 小女孩 什 么。那 小女孩 似乎明 白了老奶 奶的意思 , 抹 去 了脸上 的泪珠 ,向着巷子的深处走去 了。
什 么是 善 良? 善 良其 实就 是心 与心 的纯净 的接触 ,而能
够做 到 这 一点 的 , 又有 多 少人 呢 ?
雨 露 , 医 治 人 们 心 灵 的 创 伤 ;同
善 良的人接 触 ,智 慧得 到启 迪 , 灵 魂 变 得 高 尚 ,襟 怀 更 加 宽 广 。 请 以 “ 良”为 题 写 一 篇 记 叙 文 。 善 要 求 : 意 自定 ,不得 套 作 , 立
不 少 于 8 0字 。 0
良”作一 个 自我 的 阐述。题 目明确要 求写记 叙 文 ,除个别粗
心 的 同学 写成 了议 论文 ,大部分 同学都 注意 到 了在 具体 的人
领导与下属谈话的技巧
领导与下属谈话技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伊索寓言》有这样一则寓言: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于是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人们脱下大衣; 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的大衣裹得更紧.太阳与北风的故事,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下属要像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地敞开心扉;如果像北风那样使劲地吹,一味地强制逼压,反而会使他们对领导心存戒备.从管理角度来讲,威胁和严厉的警告能够保证工作水准,但问题是,在日常工作中有时这样行不通.领导刚转过脸去,大家又我行我素了.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避免强制,使别人服从的两个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尊重,例如:我知道你是不会被强迫的.......没有人非要你强求你做.....任何人都强迫不了你的.......由你决定.......当然,这些方法看起来有些冒险,但经常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首先消除了反抗的理由,其次也可迫使对方接受任务.那么,怎样正确与下属谈话呢?(1)感情真挚是前提。
我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也就是说,感情真挚、态度诚恳、平等待人、亲切交心,是开展好个别谈话的重要前提。
因此,领导者要对自己的下属有真诚的感情。
具体来看,领导者与下属有感情,主要体现在关心对方的学习、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
同时,还应了解下属们有什么特点。
掌握了这些,才能促进相互间建立感情和信任,也才能保证在与对方进行个别谈话时,使对方愿意敞开心扉,进而保证谈话的良好效果。
(2)适时、对症是基本条件。
领导找下属个别谈话一定要注意“适时”。
因为,选择恰当谈话时机,是开展好个别谈话的重要基础。
构成谈话时机成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谈话对象的不同,对谈话时机成熟的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如果谈话对象的情绪比较平和,能听得进意见,并能按照谈话的意图去做,那么,可以立即与其交谈;如果谈话对象的情绪比较激动,对谈话意图充满反感,则宜暂缓,待下属的思想趋于稳定以后,再选择时间进行交谈。
语文选修-古文-祭十二郎文-韩愈(改良精华版)分析
……的事业 确实
虽然这样 虽然,多吾久 自今年来,苍苍者将 欲化而为白
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精神
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
期也。 才
幼儿儿童 希望
成长立业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
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
呼哀哉!呜呼哀哉! 近来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叔侄深情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 实为兄弟。
取消句子独立性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 情散文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县人,世 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 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 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 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 语言要新颖流畅。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 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 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 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 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抒情技法点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零度写作”方式后,小说家往往在情感上保持“守零”的姿态,不再将情感渗入故事。
为了显示零度感觉,笔下的人物也往往带有思想代码的特征,有人性却无人情。
这种小说固然能激发读者对存在等形而上问题的思索,但没有了情感的流动,故事难免干涩生硬,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无法真正感动读者。
其实,真正的“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情感,而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那些情感澎湃激荡的小说,最能打动人心。
当宝黛在桃花底下共读“西厢”,我们体会到了爱情;当翠翠在爷爷逝去后独守孤单,我们体会到了哀愁;当祥林嫂在寒风中拄着拐杖沿街乞讨,我们体会到了绝望……现代化进程弱化了情感,技术爆炸的同时,人心却不断淡漠,那为什么不用丰富蓬勃的情感来力纠时弊呢?情之于文,仍极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记叙文写作时,不仅需要以理服人,承载成长启迪,还需要以情动人,寄寓悲悯情怀。
若要笔下流淌情感,我们便要在生活中多情、善感,在写作时学会传情。
如何在记叙文中抒发情感呢?最直接的莫过于叙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直抒胸臆,坦露心迹。
我校高三学生王怡之在《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一文中便使用了这种方式:寒壁,残桌,漏席。
寒风呼啸的傍晚,我缩在一个破被单里。
一个留守儿童的苦是不为人知的。
而十六年的时间,直接颠覆了“时间是一剂良药”这一论断。
已经变黑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我手中泛黄的书本上的暗影任性地撕扯着书页,独留下那一行“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不惮于什么呢?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到身旁熟睡的外婆的脸上。
她用她布满皱纹的岁月,抚慰了这后半页被撕烂的纸张,照亮了我心中波涛汹涌的黑夜,让我有勇气奔赴远方的希望。
…………“啪”,灯灭了。
我回过神,坦然地直视着黑暗中的穷苦之恶魔,擦亮一根火柴,点亮蜡烛。
这村庄里,此时我恐怕是唯一醒着的人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 引言1.1 概述人的情感是人类内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决策和健康状况。
情感既是人类的软肋,也是人类的力量源泉。
在现代社会,情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管理和情感交流。
从个体的一言一行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情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情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它能够激励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而负面的情感,比如忧虑、焦虑、愤怒等,也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发生。
正确理解和有效管理情感对于个体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在人际关系中,情感更是起着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使人们更加亲密和融洽。
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团队合作和社会稳定。
感人之心者,必先情。
情感的力量无处不在,不容忽视。
1.2 主题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它们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而在这些情感中,有一种情感被认为是最为感人和动人的,那就是真挚的情感。
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即感动人心的事物往往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这句话抓住了情感的核心,揭示了情感对人们影响的重要性。
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可以激励人们走向正面,也可以让人陷入消极情绪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情感的驱动和影响,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困难,都会借助情感的力量来勇敢面对。
情感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情感而做出冲动的决定,而有时候我们又会因为情感而迟疑不决。
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让我们更加亲近彼此。
情感也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正能量的情感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身心健康,而负面情感则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烦恼。
理解和把握情感的力量,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情感对人的影响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也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因此,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
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人格健康
成长,所以,教育理论、新课改和学生的成长都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打造充满生命灵动的充满魅力的课堂。
下面以《春》为例谈谈我是如何用“情”打造魅力课堂的。
一、听中“煽”情
一堂课的开篇导入,对这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
就要千方百计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抓”过来。
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
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春》时,我先播放相关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宛转的歌声;牧童的短笛声……悦耳的音乐时而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时而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
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热爱生活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二、看中“生”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
因为当作者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所谓“作者胸有境”,那“境”就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画胜千言,千言寄一画”的效果。
运用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便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
我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绘制各种图画,用美丽动人、形象逼真的彩画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促使学生会意、入境、动情。
如教学《春》时,为了使学生感知春之美,我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使
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对春的热爱和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悟”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
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春》是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语言优美、生动。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绘画美、音乐美、形象美、含蓄美,唯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
教学时我采用范读、齐读、分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获得身临其境感受。
学生通过涵咏、朗读、领悟,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中
真善美的能力。
四、思中“深”情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美学魅力的学科,各种文体,无不充满着“美”,渗透着“情”,引发着学生无限的想象。
另一方面孩子们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充满着活力和憧憬,这都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变自己的激情为学生的激情,变单向投入为双向投入,及时点拨,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想象。
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浮想联翩,能达到“登山则情满山,临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像托起想象力的风,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
《春》固然将春色渲染得生动感人,但写春色其实也就是写人的生命形态,而有限的春色却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形态供人去生发、去解读,给人以无限的再创造的空间。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这是一种充满生命鲜活的温情,足以使你饱受创伤的心灵、情感得到抚慰。
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总难免要受到和积累起许多委屈、伤痛,因之,特别希望得到一种温情,这也是你读到上面这段文字感到特别舒意的原因所在。
通过学习,学生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然后提出质疑:作者为何急切盼望春的到来?作者将春的景象描写得如此美丽,意图何在?作者将春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
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课文的探究,学生可能还会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标志着学生的情感活动已超过了感知和体验的境界进入到了理性阶段,顺理成章地挖掘出了课文的情操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悟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的感情。
五、拓中“移”情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教材所选课文,不仅内容真实具体,而且具有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教学中,我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而体会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利用“迁移”的心理规律,使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愫,激发其写作欲望。
教学《春》后,结合我班学生爱读古诗的特点,我让他们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写道“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
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 ;“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
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 ;还有学生仿“赞春”的格式换一意象赞春写下了:
春天像刚钻出的嫩苗,清新可人。
春天像玫瑰,娇艳动人。
春天像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春天像炙热的太阳,温暖着每一个人.
春天像一位千金小姐,美丽动人,尽展风采。
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他们充分享受到了
创作的快乐。
“春天是一个风光无限的美好季节,在古代,就有无数诗人写下许多名篇佳作赞颂它,大家不妨多搜集一些古人颂春的佳篇。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课后开始搜集绘春的古诗名篇,热情高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后我们还开了“春之声”诗文朗诵会。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
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是教师人格学识的物质外化魅力。
这种魅力“因于内”,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性格特征、德识才学等方面;“符于外”,则反映在教师的举手投足、风度谈吐、言传身教等方面。
两者结合,学生就会爱听你的课,就会乐意与你交往,这样的课就会产生“迷人的吸引力,就会构成教学的“磁场”,就会产生巨大的魅力,从而构筑起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