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伤寒论——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幻灯片课件PPT
![最新伤寒论——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幻灯片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ff7993be1e650e53ea99d4.png)
(4)偏瘫 偏瘫是一侧上下肢体自主运动障碍,多伴 口眼口呙斜,为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的症候。按中医辨证, 多因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而入经络或脏腑致 营卫不和,气血瘀滞,亦属桂枝汤证范围。此即《素 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 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武氏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 偏瘫24例。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并例举随证 加减法:汗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克。瘀血 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 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 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 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而致突然昏 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则忌用
草 汤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补脾利水降冲。
辛 甘
加茯苓生姜
—茯甘汤
温胃利水。
助 加茯苓大枣 —苓桂甘枣汤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阳 加茯苓五味子 —茯苓五味甘草 敛气平冲。
汤
加人参地黄阿 —炙甘草汤 胶麦冬火麻仁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加白术附子 —甘草附子汤 温经散寒祛湿
芍药 → 加附子 芍甘附汤 扶阳益阴 配甘 芍 草甘
次口服,均未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显效者 11例,好转者7例,无效及中断治疗者3例,总率 为85﹒7%〔12〕。
(7)产后高热 妇人产后易气血骤虚,贼风乘虚 导致营卫不和,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
不振,乏力少气,胃纳不振,欲吐,舌淡润,苔
薄白,脉缓或沉弱等,予桂枝汤,颇有效果。董 氏以桂枝汤加当归、防风、羌活治疗产后2 个月 发热伴汗出,身痛乏力,舌淡脉缓。辨证为气血 不足,营卫失调。经服上方2剂而愈〔13〕。张氏 以本方加红参10克。白薇10克,青蒿6克治疗各1 例产后及剖腹产后,因气血虚损,风邪乘袭致高 热(39﹒4~40﹒1℃),头痛,恶寒汗出,舌淡 苔白,脉浮数。经服上方2剂,体温降至正常, 诸症悉除(14)。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588c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b.png)
01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等功效。
02
长期服用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注意事项
• 夙体阴血虚弱及阳亢者,慎用。
02
桂枝用量
桂枝用量
01
用量主要包括常用量、张仲景最 小用量和最大用量3部分。
02
常用量:3-12g
最小量:18铢(约2.3g),如桂枝 二越婢一汤。
运用指导
01 02 03 04
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关节、肌肉疼痛用桂枝 附子汤。
胃痛用黄连汤,肺气上逆用小青龙汤,气冲心胸或咽用桂枝加桂汤。
脐下悸动用五苓散,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心下逆满用苓桂术甘汤。
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寒凝经脉证用当归四逆汤,妇科经血不调、带 下证用温经汤。
药用溯源
主治病证
• 发热恶寒,或汗出或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心 悸,心烦,心痛,胃痛,腹痛,胁痛,肌肉疼痛,咽痛,呕 吐,咳嗽,气喘主治疾病
• 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风 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闭经、盆腔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骨髓炎、骨膜炎、过敏性疾病等。
03
可以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桂枝配柴胡
01
桂枝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柴胡清胆除热,调理气机。 柴胡与桂枝相用,治疗太阳 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 兼。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5ee9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a.png)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人参篇(PPT课件)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人参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256a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2.png)
两者相互为用,既能益正,又能治邪,既可治疗气虚证 ,又可治疗邪因正气虚弱而内生。
使用时需根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并相应确立药对 用量调配,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人参益气中有生津作用,甘草益气中有解毒效果。
药对配方包括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小柴 胡汤、旋覆代赭汤等。
临床运用涵盖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 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 结肠炎、内分泌失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参配茯苓
01
02
03
04
05
人参益心补气,调养精 神,和脾生血;茯苓益 气健脾,宁心安神,渗 利湿浊。
人参与茯苓相用,均有 益气安神作用,但人参 安神作用偏于补益,而 茯苓安神作用则偏于渗 利。
茯苓四逆汤、侯氏黑散 、薯蓣丸等是药对配方 ,可治疗心脾或肾虚弱 证,具有益气、渗利、 益不助湿、渗不伤正的 特点。
人参配当归
人参大补元气,补五脏六腑之气虚;当归补血活血,调经 和脉。
人参与当归相用,益气又补血,以使气得血而生,血得气 而化,气血互生互化。
薯蓣丸、乌梅丸等是常用的人参与当归的配伍应用。
治疗气血虚弱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例关系是近3:4 ,重在补血;
治疗蛔厥证或久病正虚邪实下痢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 例关系是3:2。
人参配干姜
01
02
03
04
05
人参既能大补元气,又 能温补中气,还能调补 宗气,治疗诸脏腑之气 虚弱;干姜既能温中散 寒,又能温暖脾胃之气 ,更能温心通阳,温肾 助阳,治疗阳气虚弱或 寒气从内而生证。
人参与干姜相用,益气 之中以温阳,温阳之中 以补阳,补阳之中以散 寒,治疗脾胃阳虚寒证 。是治疗上、中、下三 焦阳气虚弱最佳药对。
使用时需根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并相应确立药对 用量调配,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人参益气中有生津作用,甘草益气中有解毒效果。
药对配方包括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小柴 胡汤、旋覆代赭汤等。
临床运用涵盖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 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 结肠炎、内分泌失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参配茯苓
01
02
03
04
05
人参益心补气,调养精 神,和脾生血;茯苓益 气健脾,宁心安神,渗 利湿浊。
人参与茯苓相用,均有 益气安神作用,但人参 安神作用偏于补益,而 茯苓安神作用则偏于渗 利。
茯苓四逆汤、侯氏黑散 、薯蓣丸等是药对配方 ,可治疗心脾或肾虚弱 证,具有益气、渗利、 益不助湿、渗不伤正的 特点。
人参配当归
人参大补元气,补五脏六腑之气虚;当归补血活血,调经 和脉。
人参与当归相用,益气又补血,以使气得血而生,血得气 而化,气血互生互化。
薯蓣丸、乌梅丸等是常用的人参与当归的配伍应用。
治疗气血虚弱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例关系是近3:4 ,重在补血;
治疗蛔厥证或久病正虚邪实下痢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 例关系是3:2。
人参配干姜
01
02
03
04
05
人参既能大补元气,又 能温补中气,还能调补 宗气,治疗诸脏腑之气 虚弱;干姜既能温中散 寒,又能温暖脾胃之气 ,更能温心通阳,温肾 助阳,治疗阳气虚弱或 寒气从内而生证。
人参与干姜相用,益气 之中以温阳,温阳之中 以补阳,补阳之中以散 寒,治疗脾胃阳虚寒证 。是治疗上、中、下三 焦阳气虚弱最佳药对。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麻黄篇(PPT文档)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麻黄篇(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45152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7.png)
要点三
白术益气健脾,生化气血,从而使正 气能蓄积力量以驱逐风寒湿,以治疗 风寒湿痹证。
麻黄配白术
• 麻黄发汗以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以制水气,麻黄与白术为药对,既能 发越郁阳,又能散水气,还能制水气,更能杜绝水气变生之源,从而达 到治疗水气病证。
麻黄配白术
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等。
VS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 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肾小球肾 炎,肾病综合征等。
麻黄配半夏
宣降肺气
麻黄与半夏均具有化饮止咳平喘作用,但麻 黄治肺气上逆偏于宣发肺气,而半夏治肺气 上逆则偏于肃降肺气。
治疗肺气逆乱证,既要用宣肺药, 又要用降肺药。麻黄与半夏为药对 ,一宣一降,以使浊气得以呼出, 清气得以降纳,邪气不得留结。
麻黄配半夏
半夏入肺以燥湿化痰,麻黄人肺以温肺化饮,相互为 用,以治疗寒饮郁肺证。
04
小青龙汤,适用于治疗心下坚大如盘;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子细辛汤,适用于治疗 水气凌心证;
05
06
半夏麻黄丸,适用于治疗肢体浮肿证。
药用溯源
01
药用溯源:《神农本草经》认为该药可以治疗中风、
伤寒头痛,以及温疟疾病。
02
这款药物具有发表出汗的功效,能够去除邪热气,止
咳逆上气,除寒热。
03
这款药物还可以破癥坚积聚,具有很强的治疗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芍药知母 汤等是麻黄与附子相用的典型药 对配方。其中,麻黄与附子的用 量比例关系因治疗证型不同而有 所变化。
麻黄配附子
治疗太阳伤寒证与阳虚证相兼,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关系基本相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 附子的用量都是2两(6g)。
治疗寒凝关节肌肉、关节疼痛等证,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关系是2:3,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和 附子的用量都是2两(6g),但附子的用量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用量的3倍。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993fca08a1284ac8504359.png)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课件
![伤寒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45585b2e3f5727a5e9628f.png)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52005927284b73f242509a.png)
散结。
医学课件 14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件
15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 甚至补药可用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 应用,尤见微妙。”
医学课件 11
1.桂枝:
• 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
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
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 五苓散等11方;
学到。
医学课件 32
3.黄连
• 《药征》中总结仲景用黄连方的主治为“心
中烦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并
谓“泻心汤证之‘心气不足’应据《千金方》 作‘心气不定’,不定者,烦悸之谓”。此 说更能阐明黄连的主治,与仲景方义吻合, 足证东洞翁善读仲景书,能识仲景用药之妙。
医学课件 33
• 仲景用黄连于心、胃、肝、肠等部位的病证, 如黄连阿胶汤治心; 5 个泻心汤、黄连汤、
医学课件 38
• 配甘草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
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 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 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
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12
方。
医学课件
39
• 配甘草“一者可温养阳气,调中补虚;二者可
制附子辛烈之性,防止阳回阴伤之弊”。
医学课件 14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件
15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 甚至补药可用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 应用,尤见微妙。”
医学课件 11
1.桂枝:
• 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
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
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 五苓散等11方;
学到。
医学课件 32
3.黄连
• 《药征》中总结仲景用黄连方的主治为“心
中烦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并
谓“泻心汤证之‘心气不足’应据《千金方》 作‘心气不定’,不定者,烦悸之谓”。此 说更能阐明黄连的主治,与仲景方义吻合, 足证东洞翁善读仲景书,能识仲景用药之妙。
医学课件 33
• 仲景用黄连于心、胃、肝、肠等部位的病证, 如黄连阿胶汤治心; 5 个泻心汤、黄连汤、
医学课件 38
• 配甘草者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
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 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 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
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12
方。
医学课件
39
• 配甘草“一者可温养阳气,调中补虚;二者可
制附子辛烈之性,防止阳回阴伤之弊”。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cbdfa4daef5ef7ba0d3c6a.png)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药学医学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f6ba112360cba1aa811dae7.png)
(3)外源性激活途径:药物依赖途径,如链激酶 (SK)、尿激酶(UK)、重组t-PA,是溶栓治疗的 理论基础。
[病机]:里虚之体,外感伤寒。平素脾胃中焦虚寒,化源不足。 [治则]:健中补脾,调和营卫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桂枝汤--------既调和营卫,又健中补脾(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饴糖—— -- 甘温健中,调养脾胃 全方以酸甘辛和合而成,共奏温中健脾,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之功。健 脾胃,益气血,则悸烦可治。
一、正常的止血机制
正常的止血需要的必要的条件: • 完整的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 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 足够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血小板的作用
•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在正常血流中沿着毛细 血管内壁整齐排列,随血流有序循环,减低血管通透 性和脆性,维持血管内壁光滑和完整性。
• 粘附功能:病理情况下,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 膜糖蛋白Ib-Ⅸ -Ⅴ(GPIb-Ⅸ -Ⅴ)与暴露的胶原纤维 结合,即血小板粘附。
最新伤寒论讲义课件:太阳病变 证06(心阳虚,脾阳虚,肾则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 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心阳虚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凝血调节系统
• 抗凝血酶:AT-Ⅲ • PC • PS • 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PZ和ZPI(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纤溶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PL)
激活途径:
(1)内激活途径: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 PLG形成PL
(2)外激活途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尿 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使PLG转变为P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 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 调整阴阳的功能。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2
②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加味诸方以调补中土和营卫而起效; §/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
§/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5—30g) 治疗心肾病,取得很好疗效。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0
桂枝配芍药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 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 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1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 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 的功能。
大量 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的小量桂枝、甘草,既能
通阳 解表,又可温阳益气;
§/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
属于辅助之药。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9
③后世论述与应用。
§/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 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 化湿。
§/ 《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桂、甘草,在 于充实全身阳气。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2
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 12方;五曰行瘀,举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 4方;六曰补中,举小建汤、黄连汤等5方。 • 仲景用桂枝于补中“属义精妙,而功广博”。 桂枝所治之虚,非参术芪草所补之虚,而是土 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之 虚,这就把仲景对桂枝的妙用,发掘无遗。
《伤寒论》用药研动范围, 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为辅助补充 药物,桂枝汤为群方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 《金匮》用药规律基本与《伤》相同, 前五味药也是桂枝汤的组成。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0
(二)特殊用法:
• 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 寒论》方,配伍谨严而灵活。一味药不只在一 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 甚至补药可用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 应用,尤见微妙。”
4
一、 用药规律
(一)一般规律
①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在《伤》 398条原文中共使用方剂113首(112),共用 药物91味(86味),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5
• 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 阴6味,少阴35味,厥阴38味(霍乱,阴阳易37 味)
②从用药次数看,用药的总频数用了1074次,其 中太阳病为626,阳明为190,少阳7,太阴11, 少阴87,厥阴98。
• 用药
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
•用药
单味药 用量
应用特点、规律 功效的把握、再认识问题
单味药的用量 处方用量的构成比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3
本讲内容: • 1、用药规律; • 2、配伍规律; • 3、加减方法; • 4、药量用法; • 5、炮炙方法; • 6、煎药方法; • 7、服药方法;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伤寒论》用药研究
苏庆民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
• 药物是当代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 法,而治病水平的高低,除了决定于对 病机把握水平的高低、准确外,最后关 键在于用药的艺术、水平。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
• 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 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3
• 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 则发散风寒,佐苓术则温化痰水,使当归则散 寒通脉,加附子则回阳固表,配甘草则补心助 阳,合柴胡则和解枢机,和干姜则解表温理, 配龙牡则救护心阳,伍桃仁则辛行气血,得人 参则宣阳化阴,参饴糖则甘温建中,伴半夏则 宣散郁阳,助天雄则纯补中阳,入薤白则通阳 散结。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7
• 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脾、胃;
•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
于血脉、胞宫;
•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心。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8
§/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1
1.桂枝:
• 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 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 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8方;三曰利水,举苓桂草枣汤、 五苓散等11方;
•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7
• 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 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附子、 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半夏、麻黄、 柴胡、茯苓、白术、杏仁、石膏。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8
• 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 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
• 组方以桂枝汤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随证 加减变化,也可以说,组成桂枝汤的五味首 用药物是《伤》用药的核心, (以中气为本)
• 桂甘相配,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补中益气,使通 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6
• ②仲景方例。 • 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宜通中阳,有
助于解表;
•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 甘草温通经 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
• 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 温化肺中痰饮;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4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 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5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6
• 从药物使用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42 次,依次为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前五味 药恰好构成了“桂枝汤”,桂枝汤中这五味药 使用的次数总和为435次,占总使用药物次数的 40.41%,(其中占太阳病篇中的50.48%,太阳 中桂枝五味药频数为316,总为626)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2
②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加味诸方以调补中土和营卫而起效; §/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
§/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5—30g) 治疗心肾病,取得很好疗效。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0
桂枝配芍药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 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 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1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 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 的功能。
大量 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的小量桂枝、甘草,既能
通阳 解表,又可温阳益气;
§/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
属于辅助之药。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9
③后世论述与应用。
§/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 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 化湿。
§/ 《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桂、甘草,在 于充实全身阳气。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2
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 12方;五曰行瘀,举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 4方;六曰补中,举小建汤、黄连汤等5方。 • 仲景用桂枝于补中“属义精妙,而功广博”。 桂枝所治之虚,非参术芪草所补之虚,而是土 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之 虚,这就把仲景对桂枝的妙用,发掘无遗。
《伤寒论》用药研动范围, 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为辅助补充 药物,桂枝汤为群方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 《金匮》用药规律基本与《伤》相同, 前五味药也是桂枝汤的组成。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0
(二)特殊用法:
• 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 寒论》方,配伍谨严而灵活。一味药不只在一 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 甚至补药可用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 应用,尤见微妙。”
4
一、 用药规律
(一)一般规律
①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在《伤》 398条原文中共使用方剂113首(112),共用 药物91味(86味),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5
• 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 阴6味,少阴35味,厥阴38味(霍乱,阴阳易37 味)
②从用药次数看,用药的总频数用了1074次,其 中太阳病为626,阳明为190,少阳7,太阴11, 少阴87,厥阴98。
• 用药
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
•用药
单味药 用量
应用特点、规律 功效的把握、再认识问题
单味药的用量 处方用量的构成比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3
本讲内容: • 1、用药规律; • 2、配伍规律; • 3、加减方法; • 4、药量用法; • 5、炮炙方法; • 6、煎药方法; • 7、服药方法;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伤寒论》用药研究
苏庆民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
• 药物是当代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 法,而治病水平的高低,除了决定于对 病机把握水平的高低、准确外,最后关 键在于用药的艺术、水平。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2
• 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 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3
• 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 则发散风寒,佐苓术则温化痰水,使当归则散 寒通脉,加附子则回阳固表,配甘草则补心助 阳,合柴胡则和解枢机,和干姜则解表温理, 配龙牡则救护心阳,伍桃仁则辛行气血,得人 参则宣阳化阴,参饴糖则甘温建中,伴半夏则 宣散郁阳,助天雄则纯补中阳,入薤白则通阳 散结。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7
• 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脾、胃;
•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
于血脉、胞宫;
•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心。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8
§/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1
1.桂枝:
• 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 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 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8方;三曰利水,举苓桂草枣汤、 五苓散等11方;
•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7
• 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 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附子、 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半夏、麻黄、 柴胡、茯苓、白术、杏仁、石膏。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8
• 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 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
• 组方以桂枝汤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随证 加减变化,也可以说,组成桂枝汤的五味首 用药物是《伤》用药的核心, (以中气为本)
• 桂甘相配,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补中益气,使通 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6
• ②仲景方例。 • 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宜通中阳,有
助于解表;
•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 甘草温通经 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
• 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 温化肺中痰饮;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4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 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15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伤寒论》用药研究 课件
6
• 从药物使用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42 次,依次为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前五味 药恰好构成了“桂枝汤”,桂枝汤中这五味药 使用的次数总和为435次,占总使用药物次数的 40.41%,(其中占太阳病篇中的50.48%,太阳 中桂枝五味药频数为316,总为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