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1.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材料3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23%。

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亩至500万亩之间。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严重。

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大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视,废钢铁废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请回答:(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答:①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

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③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到实践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关于整个人类的认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螺旋式上升的过程D.应该去发现永恒真理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书本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应成为行动的依据D.一切从实际出发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不可知论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习题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问,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5、资本主义地租是(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3.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工程项目管理自考本科试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5.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2.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A)A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B.劳动活动 C.生产活动 D.认识活动3.下列属于社会政治实践有(A)A.公安人员办案B.科学实验C.农民种植新品种D.运动员跳水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8.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理论依据是(D)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C.主观和客观关系原理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原理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相对真理是(D)A.包含错误的认识B.主观认识C.片面性的认识D.有待于扩展和深化的认识1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之一是(B)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12.列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B)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是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附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辨析题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

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A、矛盾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旅游B、社会政治实践C、物质生产实践D、科学文化实践3、实践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认识关系B、价值关系C、实践关系D、审美关系4、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是( )A、统一思想B、解放思想C、实践D、实事求是5、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照镜式的反应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先天就有的D、主体对客体的反映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A、先验论B、机械反映论C、能动反映论D、不可知论7、人的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8、在认识的基本形式中,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A、知觉B、概念C、感觉D、表象二、判断题1、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

2、有用就是真理。

3、真理就是事物本身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三、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2、简述认识的基本规律。

3、简述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主要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2)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联系实际说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避免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有何帮助?3、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此题可着重强调两点: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二、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XX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垃圾文化;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正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参考答案:此题重在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科技发展和运用的产物,以日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将人们放在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

由于其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

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第二章
3、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72-73)
答:1、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真理的发展水平。人类所发现或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新事物,都具有合于人类需要的某种价 值。但价值具有主体性,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意义。2、人类的一切新发现或新创造,都标志着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扩大,从这些发现和进步可资人类利 用的价值来看,就成了人类智慧的化身;当这些新事物因其利用价值脱离了真理的制约,成为人类不同个体或社会集团之间争夺的对象或进行各种斗争的武器时,就 会加剧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对整个人类造成伤害,又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起来。3、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成功的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 提。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统一时,由此产生的新发现或新事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智慧生命”的力量;当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真理标准相违背时,人的 生命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愚钝的物质力量”。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在实现真理价 值的前提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 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 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 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 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54-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精选文库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精选文库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于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C.唯我主义观点D.反理性主义观点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