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3.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4.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2.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诗歌、戏曲、绘画等;3.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4.中国古代节日与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5.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长城、故宫、古运河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价值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案例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2.知识讲解环节:通过PPT或黑板等工具,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思想与哲学、文学与艺术、科技与发明、节日与习俗以及建筑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3.案例分析环节:通过选取相关案例或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4.互动式教学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5.总结环节:通过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口头评价:通过听取学生的讨论和表达,了解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内涵丰富。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记忆。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其次,传统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但却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成就。
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印度的古典舞蹈等等,这些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从而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再次,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比如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从而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因此,我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标题: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一、引言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我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艺术和科学知识等各个方面。
其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
1. 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与魂,是人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
2. 人文价值: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意义。
3. 艺术价值: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 尊重与保护:我们要尊重每一种传统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我们也要尽力保护那些面临失传危险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现象。
2. 批判与继承: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批判其糟粕,又要继承其精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 创新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其向前发展。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珍视并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多元,强调和谐。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诚信:注重信用和诚实守信。
3.勤俭:提倡节俭和勤劳。
4.孝顺: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5.正义:追求公正和正义。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尊严和幸福感。
2.价值观引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
3.创新发展: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借鉴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
五、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
1.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和文化影响力。
2.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3.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开放、包容、和谐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2.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3.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七、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态度去面对它,从而更好地弘扬它。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诗词歌赋、书画、礼仪、
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际关系。
在这种文
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强调孝道、忠义、孝道等传统美德。
这让我深刻意识
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承和传承这些美德的决心。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
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顺应自然、顺从天命的思想。
这让我意识到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同时也要学会与自然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其包容、宽容、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给予了我启示和指引,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热爱自己的国家。
同时,也让我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适应、成长、发展。
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传统文化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心理特征以及其与世界文化的联系。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和巩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读完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传统文化通过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教育人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事。
它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心灵深处的根基,它包含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
它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追溯和把握,对人们完成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更加关键。
通过传统文化,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文明和民族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都有自己的文化宝藏。
其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的桥梁。
文化的交流是世界各国相互了解和接纳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向内觉醒和自我认同,也是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和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渠道。
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等形式,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展现给世界,同时也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使传统文化不断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通过传统文化,我看到了每一个文化都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最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自信的源泉。
当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时,才能真正面对其他文化并进行对话和交流。
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领域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就要对传统文化保持自信。
通过传统文化,我了解到每一个文化的自信都是基于对自己文化传统深度了解和自我修炼的基础上,它是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觉醒和爱护的体现。
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正如一句话所说:“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会有未来!”因此,中小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讲好故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被称为“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传承和传授。
传统文化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要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发扬。
然而,学生不是一盘散沙,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就必须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答案就是讲好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动人心魄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比如,中国有一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贾家大院里人物的生活故事。
这部小说中有很多的故事,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相识相知的故事,贾宝玉病倒时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讲好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也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得更好。
第二,野外之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中,很难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因此,野外之行成为了许多学校开展教育的一种形式。
野外之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
野外之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组织学生去寺庙、宫殿、博物馆等地参观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通过观看文物、听讲解等方式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三,传统文化课,增强文化认知传统文化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
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可以学习和了解人物、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
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
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等形式来让学生一个个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
学习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我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份。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归属感。
其次,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我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智慧和经验,其中包含了一些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价值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孝顺、忍让、尊重他人等,对我的成长和人际关系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够拓宽我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能够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审美的观点和品味。
这对我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品味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还能够培养传统价值观和拓宽文化视野。
这些心得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从容,并且更有意义地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
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艺术美学。
作为中学生,他们是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并分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1.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是从学校教育中接触和了解的,他们知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方面。
他们能够简单地用“古老”、“深厚”、“含义深远”等词语来描述传统文化的特征。
2.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点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服饰等方面的喜爱和侧重。
他们普遍喜欢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例如传统舞蹈、书法、绘画等。
他们也对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中学生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对这一文化产生自豪感。
他们也体验到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品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二、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和价值观1.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面评价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正面评价,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个人修养和品格,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精神。
他们赞赏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美丽,认为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负面评价部分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一定的负面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脱节:部分中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速节奏脱节,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没有太大影响。
- 传统文化观念过于保守:部分中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制度过于保守,难以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现代教育具
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
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支撑。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诗词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儒家文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
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教育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行
养成,提倡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
这种思想被广泛应用到中国传统教
育中,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教育注重
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尊重。
教育者不仅是学
问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
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塑造人的
完善品德和高尚情操,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人。
其次,道家文化对中国教育也有着独特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
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教育应当为人的
天性提供自由开放的土壤,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道家
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道家文化
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感悟5篇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感悟5篇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感悟篇1在今年的专业课培训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学习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应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认识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
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
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
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
《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
我以前在工作中计划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
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一、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谈论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底蕴的文化现象,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艺术美学、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体现,也是中国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 语言文字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具有高度表意性和形式美感,还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同时,汉字也是连接中国各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工具。
2. 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3. 艺术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主要包括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4. 礼仪习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习俗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交礼节。
这些规范和礼节不仅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中国人民深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 民族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3. 个人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范本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范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在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自我修养。
在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体验到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我明白了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和情感。
而学习中国绘画,则是一次美的享受,通过观赏名家的作品,我领略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传统文化教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我良好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在我身上起到了锻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我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也始终注重培养我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代音乐时,我通过欣赏传统音乐的演奏和学习乐谱,提高了我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
在学习中国传统舞蹈时,通过观看表演和参与舞蹈训练,我逐渐掌握了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增强了我的舞蹈美感。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帮助我培养出色的审美眼光,也使我更能够欣赏和感受美,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审美情趣。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使我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和修身养性,培养人们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道德和品格的熏陶。
传统文化教育在我身上培养了崇高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例如,在学习古代典籍《论语》时,我深受孔子的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影响,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努力将其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让我拥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对我的人文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通过视频学习,在老师的讲授中我认识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
如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
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既能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能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文化并非枯燥乏味的古籍,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内核。
1. 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利用节日、传统习俗开展主题活动,如中秋节赏月、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登高眺望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如在语文课堂学习诗词歌赋,在美术课堂学习书法绘画,在音乐课堂学习民族音乐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触传统文化。
2. 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影像、动画、游戏等形式,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课外参加传统文化社团,如书法社、国学社、戏曲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
二、注重文化内涵,引导深刻思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在于表面形式,更要深入探索其内涵。
1. 解释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帮助学生了解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文化知识置于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
通过讲解典故、故事等,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既要认识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形成更加理性的文化观。
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注重文化传承,鼓励创新表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了解和继承,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承和发扬。
1. 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作:鼓励学生以绘画、诗歌、舞蹈、戏剧等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中。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制作工艺体验等,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体认特征及其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体认特征及其价值意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正义、道德和人文精神为基本宗旨,因此,“以人为本”是其根本宗旨,谦虚谨慎、奉献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其本体认特征一般可以分为下面5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注重对人的整体性发展,特别是以养成礼义、守信、孝悌忠信的品德观念为中心。
例如“五礼九”,以及大量成书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典籍,其目的都是传授给人们良好的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使孩子们养成正确的人格、美好的作风,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强调智慧学习,以求解他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侧重思想、讨论和研究。
“学无止境”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强调“一切皆可学,皆可用于教学”,注重的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追求学习的乐趣。
第三,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强调谦虚谨慎,即通过宽容待人以及客观正确的评价来牢固建立家庭和社会风气、传统文化价值观。
在中国,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赏,受到他人的好评,最终形成一种“谦虚谨慎至上”的价值观,使得个人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发挥自我价值。
第四,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强调奉献精神,即把自己的本分和责任置于协助他人的前面,不怕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服务,也不怕责难、责备、抨击、劝导他人。
这种终身自我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民风,使得民众在处理社会纷争时能够有智慧、有理智,在利他和谅解中获得平衡。
最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强调苦学的品格,积极求知的精神,把“勤奋学习”作为养成正确思想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弘扬。
古人把勤奋学习看做修养的基础,认为“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由此对“勤能补拙”有了新的理解,而“习字礼俗,辨是非”更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五种特征:注重全面发展,强调智慧学习,强调谦虚谨慎,强调奉献精神,以及苦学的品格,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取得传统文化价值的根本途径。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其不仅在历史上的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深刻影响。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是对历史的负责人,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特征作整体把握,并且分析其中的一些关系,进而做出评价。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其中教育与学习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格、修养道德和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而学习则是获得知识、提升智慧和增长见识的途径。
本文将从儒学、文人学士、传统经典和传统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儒家的教育观念中,教育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实践礼仪和拜师学艺,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
儒学注重纪律和秩序,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教育。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通过引导学子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式,影响了中国教育和学习的发展。
文人学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角色。
文人学士指的是那些以文学为中心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人学士注重修身养性和言行举止的规范。
学士们相信通过文学的修养,可以达到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的目标。
他们常常通过写作、诗词和演讲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传统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诸如《四书五经》等,是中国传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基石。
这些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和政治等内容,被认为是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源泉。
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经典,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见识。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由师傅传道授业以及门徒师法制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通常需要拜师求教,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功夫和技艺。
师傅从经验和智慧中传授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和模仿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强调了学生对师傅的尊重和师德的发扬。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通过儒学、文人学士、传统经典和传统教育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修身、养性和培养品德,注重智慧和道德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尽管传统教育方式有所改变,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仍然对现代教育和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评价标准与方法
“传统文化”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评价内容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好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传统文化的课堂,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学习、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做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为此,传统文化的评价主要设置了三项评价内容:
1.文化知识:主要评价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能否诵读古诗文,对中华历史人物、经典、名胜古迹、艺术了解多少。
2.文化情感:重在过程感悟,评价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品味经典之韵,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是否能持之以恒进行文化积淀。
3.文化素养:评价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二、评价方法
评价是一个学期两次,每两个月一次。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放小星星,每节课每个人最多得5个星星。
两个月结束后学生自己、小伙伴、教师综合学生两个月的表现,分别用红、黄、蓝对学生做出评价。
然后家长根据学生自己、小伙伴、老师的评价结合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做出自己的评价,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画一张笑脸。
学期结束后,填写总评价表,教师根据学生平日得到小星星的情况,填写平日表现一栏。
每个项目得16颗星星以上为优,12-15为良好,8-12颗为及格,8颗以下为不及格。
期末考查一栏主要根据学生的期末书面抽测好非书面抽测情况予以评价。
总评价表中总评一栏,综合平日表现和期末考查两项分别
按70%、30%折合,实行等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其不仅在历史上的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深刻影响。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是对历史的负责人,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特征作整体把握,并且分析其中的一些关系,进而做出评价。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
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含:(1)中国儒家的传统教育;(2)中国道家的传统教育;(3)中国佛教的传统教育;(4)近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后形成的传统教育;(5)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众多的教育家和教育流派,通过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形成的传统教育;(6)中国无产阶级的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被学界归结为: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师严道尊。
这观点主要是从哲学整体架构的层面上考虑的。
此外,若从中西教育特征的对比中进行归结,则为: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思想和现象来看,其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可以归结为:综合观、辩证观和内在观。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礼记·学记》开篇即道:“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说,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同时,《礼记·学记》还引用《尚书·兑命》的话曰:“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旨在重点强调君王治国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
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育看成是国家大事,并且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可以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可以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
(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德育和智育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它还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但这对矛盾,但同时又指出,教因学而的益,学因教而日进。
(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
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离开了文化系统这个整体,就无从认识教育这一文化系统中的要素。
实践和理论反复证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决非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中介因素,而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中介”。
我们只有把教育放在文化的整体框架中,才能充分认识它的涵义,才能把握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和悖谬性。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从历史的外显层面来看,一定的教育必然都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决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根基而任意创建。
而原有的根基,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在政治、经济、宗教、礼仪、思想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比如唐朝的文化积淀更倾向于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类型,因此其教育也更倾向“有容乃大”的气派,从唐诗的辉煌即可看出;而宋朝的文化更倾向于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类型,因此其教育也更倾向于精致细腻的风格,整个教育更多的关注理学建构。
其次,从历史的因隐层面来看,文化传统常常以“遗传基因”的方式渗透于全部的历史过程,作用于现实的教育,它一般作为一种潜在意识,不自觉地嵌入到教育中去。
而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则更为深刻。
比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等学习动机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学子,时至今日,对现代人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评价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从整体来看,无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还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它们都是良莠混杂的。
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评价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标准主要是其是否有利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这样的评价未免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过去的事情,也许显失公平,但是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今天的教育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本文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对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作出评价。
第一,我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倾向方面,尊老敬贤,尊师重道。
崇尚权威,唯书唯上。
从学校到家庭,“看管教育”“就范教育”“授受教育”,只要求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求知过程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于自己的思考,否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能动性。
忽视了人的认识潜能,抑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
整体上缺乏自主自立自强的人材培养目标,缺乏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
是故中国人在国际上老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金牌,而却与诺贝尔奖项无缘。
第二,传统文化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潜在控制作用是何等的巨大,统一的教育体制,限制了地方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灵活机变。
始于隋朝直至明清,1300年我国漫长的使用科举选拔的人才方法及民众头脑之中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现在,仍有许多人将读书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第三,社会价值取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至上观念,历来重知识,轻能力,轻应用,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社会盛行学历主义在所难免。
第四,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喻户晓的“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之类的格言,激励学生的吃苦精神,把苦读作为培养人才的道路去提倡。
但缺乏科学性和技巧性,在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又不利于其灵活性、系统性的培养。
虽然,封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国教育弊端种种,有其落后腐朽的一面,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也确实有可贵的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例如:第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使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始终是应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仍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第二,儒家认为如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
这就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
上大学几乎成了每个人的企盼,这无疑促使人们对知识的重视。
第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我们可将其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行为的雏形。
第四,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完整的知识系统,通过反复训练,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我国基础教育成绩裴然。
第五,传统文化讲求“克己”、“慎独”,在其影响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养成学生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服从的习惯,这使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第六,学生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毅力。
第七,传统文化影响下“温故知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教育,对今天的意义关键不在于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教育的内容本身,而在于今天我们如何去使用它。
举个例子,同样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么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影响下,有人对知识对学问抱以崇敬的态度,有利于自身教育的发展;有人则片面强调书本的作用,出现本本主义,缺乏灵活。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一种思考: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思想,终归还是思想,它可以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也可以是对理想状态的描述。
但综观我国教育历史发展,其思想更偏向于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因为真能达到其描述的只占社会人群的少数。
因此,如果站在社会现实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悖谬性。
首先,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全受制于社会政治需要。
培养“圣王”、“君子”、“贤者”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理想。
在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不是用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取得政治权力以后,用政治来干预,歪曲学术,使“道统”变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
这种观念,显然和儒家发扬人性精神的初衷相悖谬。
而当前一系列教育上的顽症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病之所以难以克服,是因为来自无意识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