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论文-

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盈余的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盈余预期的准确性。文章在阅览国内外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学者的研究重点和观点的不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展望了盈余持续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计盈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保障。而盈余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投资人需要合理判断盈余持续性,以保证对企业未来盈余做出合理、准确预期。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重视盈余持续性研究,美国会计评论杂志更是将盈余持续性评为21世纪十大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硕。在定义盈余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盈余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盈余持续性的合理度量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分解出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对以后年度盈余的准确预期。

1.3盈余持续性计量研究

鉴于盈余持续性对未来期间盈余预测的重要意义,人们一直试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可靠计量,如时间序列模型、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另外还有学者使用财务报告数据推断盈余持续性。

1.3.1时间序列模型盈余的时间序列模型以一定时间盈余信息为样本,通过估算盈余时间序列中的持续性参数,实现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以下几种: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AR Model)、移动平均模型(MA Model)、自我回归移动平均合成模型(ARMA Model)及自我回归整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 Model),其中尤以ARIMA模型运用最广泛。

1.3.2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1982年Freeman首次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估计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持续性。而后Sloan、Richardson等人对其进行改良,逐渐取代时间序列模型,成为分析盈余持续性的主要方法。

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通过统计方法,利用当期的盈余及其各组成部分来预测下一期的盈余或其组成部分,分析得到的回归系数可以作为衡量盈余持续性的指标。

1.3.3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推断盈余持续性由于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分析盈余持续性对数据要求较高,且研究成果显示发现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球的盈余持续性的取值不能很好地代表盈余持续性,因此,学者尝试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来推断盈余持续性。

Lev和Thiagarajan结合财务学、经济学理论,提出以12项指标来衡量盈余的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盈余持续性,而且其度量盈余持续性的效果比时间序列度量盈余持续性效果更好,更具代表性。Cheng等入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为衡量盈余持续性的工具,他们认为,极高或极低的市盈率都意味着较低的盈余持续性。

除以上盈余持续性度量方法以外,Ohlson模型框架下的线性信息动力学为盈余持续性的计量提供新的思路。Ohlson认为,超常盈余的持续性就是当期的超常盈余预期在未来得以维持的程度,并且盈余持续性取决于当期超常盈余、当期经营性资产及其他信息。

Pi,t=α+β0BVi,t+β1ARi,t+εt+1

其中,Pi,t为i公司t年年末的股票价格,BVi,t为i公司t年末的每股账面价值,ARi,t为i 公司t年年末的非正常盈余或成甚于收益,ARi,t=EPSi,t-BVi,t。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才相继成立,受研究客体的缺失及研究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关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较之国外滞后较多,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研究体系。

根据学者研究焦点及时间先后,大致可关于持续性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5年,在此期间,学者们倾注于研究股价与盈余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证明盈余的信息含量和决策相关性。

赵宇龙A股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个交易周内未预期盈余与股票非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从而支持了会计盈余数据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

赵宇龙、王志台采用“事项研究”的思想,考察会计盈余公告前后各30个交易日等4种“时窗”之内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变动,用分组配对样本法检验市场是否能正确区别对待具有不同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名义每股收益。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只是机械对名义每股收益做出价格上的反应,而不能辨别每股收益中永久用于成分的经济含义。

王志台采用事项分析方法,考察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对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不同的两类公司在会计报表公布日前后一定期间内的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功能锁定于盈余总额,不能区分会计利润中永久盈余和暂时盈余。他据此认为,我国股市投资者理性认识不够,仅仅关注利润总额,不能合理评价盈余各部分质量,投资决策理性思维过程不足。

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今,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应计异象”存在的前提下,学者致力于研究影响盈余及盈余组成部分的持续性的因素,试图解释我国证券市场“应计异象”的成因,提高盈余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

林翔、陈汉文沿用Sloan的研究方法,将盈余分解为现金流和应计项两部分,验证了我国股市“应计异象”的存在。而后他们分解增长、盈余管理对盈余应计成分持续性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增长自回归对盈余应计成分低持续性的解释力强于盈余管理。

彭韶兵、黄益建、赵根在对信息可靠性进行直接计量的基础上,检验信息可靠性和企业成长性因素对会计盈余持续性的解释,研究发现,企业成长性与盈余应计持续性负相关,即增长因素对盈余持续性有一定解释力。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盈余持续性和会计信息可靠性为正相关关系,与Richardson等人观点相同。

石晓乐、陈小悦突破传统研究思路,将盈余分解为自由现金流量和经营性资本净增值两部分,以1994~200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经研究发现,盈余中自由现金流的持续性高于资产增值部分的持续性,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分析认为,会计计量是导致盈余应计持续性低于现金流的本质原因。

3结论与展望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较晚,研究数据来源的缺失使得国内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之国外落后较多,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较多,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完善,其间经历数次会计制度改革,数据口径不一致性,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诚信度。与国外相比,我国盈余持续性研究时间短,研究条件较差。笔者认为,未来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需要从两个方面突破;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提高数据采集标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其次,在分析方法方面,模型应考虑我国实际国情,在修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盈余持续性分析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