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54张PPT)
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
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
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
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
斗生活。
回目录页
提
作用
示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 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 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赏 析
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五 )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 万户侯。”
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 (知人论世)
1、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毛泽东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 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 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 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 情壮志。诗言志,歌咏言,一切景语皆情 语。所以尽管秋是一样的,但由于胸襟、 抱负、思想境界不同,所选取的景物,表 达的情感就不同。
湘江秋景图 返回
回目录页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简析
(一)远近相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提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三)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 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是动景。
赏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二 由。”
)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看”字领起哪几句?
三、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动静 相宜,试简要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品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沁园春.长沙》注音版 译文
qìn yuán chūn ·chánɡshā沁园春·长沙dúlìhán qiū,xiāng jiāng běi qù,júzi zhōu tóu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kàn wàn shān hóng biàn ,céng lín jìn rǎn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màn jiāng bìtòu ,bǎi gězhēng li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yīng jīcháng kōng ,yúxiáng qiǎn d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wàn lèi shuāng tiān jìng zìyóu 。
万类霜天竞自由。
chàng liáo kuò,wèn cāng máng dàdì,shuízhǔchén f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xiélái bǎi lǚcèng yóu ,携来百侣曾游,yìwǎng xīzhēng róng suìyuèchóu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qiàtóng xuéshào nián ,fēng huázhèng mào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shūshēng yìqì,huīchìfāng qiú。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zhǐdiǎn jiāng shān ,jīyáng wén z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fèn tǔdāng nián wàn hùhòu 。
沁园春·长沙译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译文: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译文: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译文: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译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译文: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沁园春·长沙》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篇,描写了他对家乡长沙的怀念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爱。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沙的山川景色和社会风貌,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诗中描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里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天,湘江从北向南流去,橘子洲头静静地躺在江边。
作者用“独立”这个词语表达了对长沙的独特印象,湘江的黄河水与江南水的独特混合,以及橘子洲头的古老美景。
接着,诗中描绘了长沙的社会风貌。
“峨眉山下,芙蓉水偏西。
”这里峨眉山下,芙蓉水自西向东流去,表达了一种远山近水的壮丽景象,也代表着长沙这个城市的美丽和优雅。
同样,作者用“芙蓉水”来代表长沙的水域,展示了长沙人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武陵赞,三苗兴,五豸暴颠。
”这里武陵赞,三苗兴,五豸暴颠,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坚定信念。
作者以武陵、三苗和五豸为例,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史的崇敬和传承,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诗篇。
通过对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作者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信念。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第二篇示例:《沁园春·长沙》是近代伟大诗人毛泽东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长沙为背景,表达了毛泽东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希望。
诗中描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毛泽东借助诗歌的形式,讴歌了长沙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描写,将长沙的环境氛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沁园春·长沙课文上下阕
《沁园春·长沙》赏析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阙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以长沙为题材,通过对长沙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一、风景描绘与情感抒发词的首段描绘了长沙的秋景,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勾勒出无比壮阔的画面。
万里霜天,低垂的云层,搏击长空的鹰,游弋江中的鱼,这些生动的自然景象,无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其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更是将诗人— 1 —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二、回忆与感慨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毛泽东回忆了他在长沙的革命斗争生活。
那些峥嵘岁月,那些和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子,都历历在目。
他感慨万分,那些昔日的同志,有的已经牺牲,有的仍然在为革命奋斗。
他深情地回忆起他们,对他们的英勇和牺牲表示崇高的敬意。
三、豪情壮志与决心词的最后一段,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达到了高潮。
他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他对改造旧中国的决心,都在这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毛泽东坚信,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反动统治者,建立一个新中国。
四、艺术手法与风格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抒情等。
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力量。
他的词风豪放、激昂,充满了革命豪情。
这些都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沁园春长沙(注音版-译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含拼音)——【作者】毛泽东qìn yuán chūn chánɡshā沁园春长沙dú|lìhán qiūxiānɡjiānɡběi qù{júzǐzhōutóu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kàn wàn>shān hónɡbiàncénɡlínjìnrǎn!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màn jiānɡbìtòu bǎiɡě;zhēnɡli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yīnɡjīchánɡkōnɡyú<xiánɡqiǎndǐwànlèishuānɡtiān/jìnɡzìyóu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hànɡliáo kuò&wèn cānɡmánɡdàdìshuízhǔchén"f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xiéláibǎi lǚcénɡ·yóuyìwǎnɡxīzhēnɡrónɡsuì—yuèchóu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qiàtónɡxuéshàonián》fēnɡhuázhènɡmào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shūshēnɡyì^qìhuīchìfānɡqi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zhǐ]diǎnjiānɡshān jīyánɡwénzì:fèn tǔdānɡniánwànhùhóu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全文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全文翻译《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小编收集了这篇文章的现代文翻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翻译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注释①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②独立:典出《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③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沁园春·长沙的意思
沁园春·长沙的意思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在诗中他抒发了对长沙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表达了毛泽东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民族复兴的信心和愿望。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解读这首诗,并分析其意义。
首先,诗人所用的景物描写和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对于家乡城市的细腻感受。
诗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诗中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灵魂深处对于家乡的滋味,歌颂了湖南壮美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次,诗人的政治见解,也通过这首诗得到了清晰的传达和表现。
这首诗开篇,即“独立寒秋”,就表达了毛泽东个人的主张。
几句中,可见其的独立思考和行事风格。
在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中国发展的深层次理解,唤醒了民众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长沙这座城市,表达了常人心底对于家园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中,“桂林一枝,震烁一时。
灵感泉涌,胸臆豁然开
朗。
” 诗中的这段描述,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家乡城市的向往之情,又展现了他的文艺才华以及内心世界的壮烈和豁达。
总之,《沁园春·长沙》既是一首美丽的诗篇,又传递了深层的意义和时代精神,在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一、教材和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
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通过学习本词锻炼学生朗读技巧,体会作者少年时期雄心壮志的同时,又可对学生进行少年立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三、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这首词,把握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整首词营造的意境。
②.教学难点:领会词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这节课我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先学生自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距,然后按照词的诵读韵味示意图齐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把握词的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进意境,读到情境交融。
2、情景设置法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
3、提问分析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分析意象,分析巧妙用词,领会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到秋,人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作者、创作背景介绍:作家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
《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写作此诗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三)讲授新课1、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
2、整体感知(1)自读(2听配乐朗诵(3)全班齐读3、讲解与理解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
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1)问: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上阕:问:上阕写了什么?——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寒秋:深秋。
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
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
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问: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
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
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
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看”字。
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万:言山之多。
万山:群山。
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万,言多,非确数。
诗词中凡言“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言红之广。
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言林之厚。
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言染之深。
全、都之意。
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破流争相行驶。
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争: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
”皆谓鹰搏杀凡鸟。
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
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深秋季节。
深秋霜降,故称。
竞:竞争,竞赛。
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
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下阕:解说: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
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
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
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携手而来。
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
”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
”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
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