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的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最后裁决,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给日本,并列入对德和约。

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2.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3.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

4.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

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5.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

6.农业集体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马恩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

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

7.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7 年9 月29 日至30 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

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8.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

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 年5 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9.莫斯科保卫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重要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10.开罗宣言: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 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

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11.协调外交: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和若槻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也叫"软弱外交"。

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故又名"币原主义"。

12.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序幕。

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

继而统治俄国的新政府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用以谋求政治改革及创造一个以民主选出的行政部门与立宪会议。

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和约。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同各交战国缔结和约。

1917年12月3日,苏俄同德国的谈判在布列斯特开始。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4.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5.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改革和复兴,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

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罗斯福新政与此前的资本主义各国有关政策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是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16.诺曼底登陆:是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7.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此系保护美国投资者的利益,或利用投资作为干预外国的藉口,是一种政治与经济运用的结合。

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18.美西战争:1898 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

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19.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20.杨格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

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

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

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

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

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21.“不列颠战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8月13日—1941年6月22日,英国为抗击纳粹德国入侵所进行的防空战役,又称不列颠空战,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也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德国首次遭到失败的战役。

并且在德军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入侵苏联的东方战线时,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而英国则成为日后欧洲抵抗运动和盟国反攻欧洲大陆的基地。

22.币原外交:币原外交其实是协调外交。

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

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

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23.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的领土和人口都大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

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二、简答题
1、一战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
经济:意大利在一次大战中虽挤入了战胜国的行列,但在凡尔赛和会上分赃最少。

大战对意大利的经济影响很大,战争中意大利死伤110 多万人,战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80%,国家外债负担沉重,物价高涨,工业生产下降,破产企业从1919 年的50 家增加到1923 年的5 700 家,失业人数日增。

政治:政治局势混乱,1918~1922 年政府更迭五次,其中最短的仅七个半月。

群众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罢工斗争不断。

热那亚的水兵和码头工人曾发动武装起义,一度控制了城市政权。

工人占领工厂运动风靡全国,参加者达60 万人。

农村也爆发了有士兵支持的农民夺取土地的斗争。

1921 年意大利共产党诞生,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成熟阶段。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国内贸易国有化。

1918年11月21日,颁布相应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

2)余粮收集制。

1919年1月11日,颁布法令,在全国各地实行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

3)产品配给制。

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4)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

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

5)全部工业国有化。

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

3、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经济: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政治: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1)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缓慢,依赖外国经济(2)沙皇政府腐败(3)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
社会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制造各种有利时机;
国际: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主观条件:革命力量壮大: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为革命准备了坚实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封建双重压迫,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拥有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拥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农民,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4、二月革命跟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革命手段相同,都是以暴力革命为主;革命动力相同,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结局相同,都取得胜利;影响与作用有相同的地方,都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不同点:革命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前途不同: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反对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

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产生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进行对外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的政策。

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5、试评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评价: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并且使苏联在短时期内赶上并超过了世界上一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跃居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显示出适应了战争时期的需求,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绝对全面而简单了。

6、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的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解,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新政主要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

1)整顿金融,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

2)扩大需求,失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3)调节工业生产,“全国产业复兴法”。

4)调整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调整法”。

5)试图抑制富豪,累进所得税及增加附加税。

6)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劳工关系。

8、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败原因:①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②革命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队伍不统一,特别是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
使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③沙皇政府有着强大的军队,有资产阶级支持,并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9、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影响?
(1)原因:A.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进行自卫战争,这是决定苏俄必须签订割地赔款和约的最主要原因。

B.经过三年多大战的破坏,俄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粮食、武器等战略物资极端缺乏。

C.苏维埃政权正在建立之中,国内反革命的破坏活动十分猖獗,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
争,争取一个和平喘息时机,以便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集聚力量,做好反侵略的准备。

D.广大人民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苦不堪,他们厌恶战争,渴望结束战争,要求和平。

(2)主要内容:①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②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③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④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
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⑤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
⑥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
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⑧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3)主要影响:《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的签订,标志着苏维埃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维埃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从而能够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

10、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调和,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无法调和;直接原因: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和销售的尖锐矛盾;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使金融市场混乱。

11、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
(1)2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2)成因:①从总体上说,一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奠定了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②尽管各国对该体系态度各异,但都希望在保持这一和平体系的基础上作某些调整,使之有利
于本国。

③意、日虽有不满,但尚无实力对它调整。

④德虽对此不满,但它急需外国资本“输血”以复兴经济,因此也满足于用和平手段来改善自
己的处境。

⑤一战后,民心向往和平,20年代和平主义在欧洲盛行,大大缓和了国际局势。

12、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如何?
(1)性质:从革命的的力量来说,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十一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从革命的结果看,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德国十一月革命具有双重性。

但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占主要方面,所以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影响:1)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诞生和锻炼了德国共产党,同时在南部巴伐利亚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说明德国无产阶级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
主义革命在局部地区曾取得胜利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革命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制定了魏玛宪法。

1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1)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

二战摧毁了三个法西斯大国,铲除了法西斯主义毒瘤,消除了战争发生的源头,同时也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2)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跨了德、意、日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等西方大国也遭到重创,国际帝国主义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从而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了战后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3)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中国等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战争也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如原子能技术的应用等,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4、二战全面爆发前,苏德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对两国的影响?
从战略高度看,苏德战前,双方外交关系的变化更有利于德国。

表现:(1)德国通过对苏贸易,从苏联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战略物资,冲破了英法的经济封锁。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战争经济的发展及其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准备。

正如德国海军上将雷德尔所说:斯大林的经济援助对我们具有决定意义。

(2)德国从战略目标上出发,同苏联改善关系。

就破坏了英法苏的关系,并为进攻波兰闪击北欧打击法国稳住了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

(3)德国同苏联关系的改善,麻痹了苏联。

在即将进攻苏联的前夜造成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网络,使得德国取得了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15、二战期间同盟国大国首脑会议与战争进程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