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5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小结

合集下载

3-5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3-5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3-5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第17章光电效应与波粒二象性一、黑体辐射与能量子1.黑体辐射实验规律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与波长的分布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而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2.能量子能量的辐射或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即能量的辐射或吸收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

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其大小为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 称为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 XXX。

二、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

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XXX光电效应方程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

光子的能量为ε=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 J·s。

光电效应方程为Ek=hν-W,其中hν为入射光的能量,E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是金属的逸出功。

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遏止电压是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c。

截止频率是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又叫极限频率。

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

逸出功是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

5.EK-ν图象的信息通过EK-ν图象,可以得到极限频率,逸出功和普朗克常量。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2.物质波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任何物质都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为λ=h/p,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p为物质的动量。

玻尔原子假设和能级跃迁规律的发现,也是在物质波的基础上得出的。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旋转。

2、原子核的半径是原子半径的几千分之一,因此原子核非常小,比原子小得多。

3、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并且是电中性的。

二、放射性现象1、放射性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衰变的过程中,放射出α、β、γ等射线,这些射线具有不同的能量和特征。

2、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卢瑟福发现α粒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穿过几毫米厚的铝箔。

3、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半衰期越短,衰变越快。

三、核反应1、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在受到外部因素(如中子、γ射线等)的影响下,发生核转变或放出射线的现象。

2、核反应方程:描述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之间的变化和能量交换的方程。

核反应方程可以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来推导。

3、质量数守恒:在核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数保持不变。

四、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等于该元素的原子质量数。

2、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相同,但在物理性质上有所差异。

3、原子核的结合能是指将原子核分解成单个核子需要消耗的能量,这个能量是通过核反应而释放出来的。

五、核能的应用1、核能是指通过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制造核武器等。

2、核电站是通过核裂变反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其中最重要的设备是核反应堆。

3、核聚变是指将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重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太阳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聚变。

六、其他知识点1、光电效应是指光照射在某些物质上时,会使其发射出电子的现象,这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概念的重要应用之一。

2、德布罗意波长是指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的性质,粒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其波长越短。

这个概念是由路易·德布罗意在20世纪初提出的。

3、电子云是指电子在空间中的出现概率分布图,这种分布图是由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中的概率密度决定的。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物理部分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物理部分知识总结
第三节
探测射线的方法
威尔逊云室
有粒子在室内气体中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电离,过饱和酒精蒸汽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结成雾滴,显示出射线的径迹。
该云室是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1912年发明的。
α粒子:质量大、电离本领大,因而径迹直而清晰。
β粒子:高速的,径迹又细又直;低速的,又短又粗且弯曲。
α粒子散射实验
(核式结构模型)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
该实验于1909年,由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的。
基于此实验,1911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来了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为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章节
名称
定义(内容)
补充
第十九章原子核
第一节
原子核的组成
天然放射现象
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1895年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的新射线——X射线,即伦琴射线。
巴耳末公式
R叫做里德伯常量1.10×107m-1
经典理论的困难
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第四节
玻尔的原子模型
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轨道量子化与定态:1、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2、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能级,原子中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做激发态。
由于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构,能级各不相同,因此辐射(吸收)的光子频率也不同。

3-5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 文档

3-5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Word 文档

检查重点:1.光电效应2.玻尔原子假设与能级跃迁规律3.半衰期4.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及其计算5. 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贡献)第17章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一、黑体辐射与能量子1.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①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②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a.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b.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2.能量子(1)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2)能量子的大小: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二、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2)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 J·s.(2)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其中hν为入射光的能量,E 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0是金属的逸出功.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3)逸出功: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的逸出功.5.由E k-ν图象(如图)可以得到的信息(1)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的横坐标νc.(2)逸出功:图线与E k轴交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E=W0.(3)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h.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2)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2.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选修3-5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小结

选修3-5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小结

选修3-5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小结(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17章《波粒二象性》知识小结考点93、普朗克能量子假说黑体和黑体辐射引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人们认为经典物理学已形成完整体系,只剩下修补、完善工作。

但仍存在光速问题和黑体辐射问题。

(前者引发了相对论,后者引发了量子力学)另: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已证实光是一种波,光的偏振实验已证实光是横波,并由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由赫兹实验证实光是电磁波。

1、黑体与黑体辐射①热辐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材料的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这种现象叫热辐射;规律: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

除热辐射外,物体的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电磁波。

②黑体、黑体辐射:黑体是指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黑体辐射的特点:辐射的电磁波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③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a、当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辐射强度都增加;b、当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波长较短(即频率较大)的方向移动。

④经典理论解释的困难:在经典理论解释中有两个人的研究较出色,但都存在缺陷。

维恩公式:在短波区与实验非常接近,而长波区与实验偏离很大;瑞利公式:在长波区与实验基本一致,而短波区与实验严重不符,不但不符,而且当波长趋于0(即频率很大)时,辐射强度趋于无穷大——史称“紫外灾难”。

2、能量子(普朗克)2①内容: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其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也只能以这个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收。

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叫能量子。

★★1900年普朗克能量子假设重点强调微观粒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即电磁波在吸收和辐射时是一份一份的,但没有指明电磁的传播是不连续的,另外真正说明物质世界量子性质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 原子物理 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 原子物理 知识归纳
(3)能量量子化:在微观世界中,能量不是连续的,只能是取分离值,这种现象称为能量量子化。(能量不连续,一份份间断)
光的粒子性
(一).光电效应
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出的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子找电子,一起生了个光电子” (1)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a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探究装置(如上右图)
3.查德威克验证了其老师(卢瑟福)12 年前的猜想,发现这种不带电的粒子是电中性,质量几乎核质子相同。命名为中子 01n
基本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 Z )=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A )=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核子数:质子核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质子数核中子数之和称为核子数。
波尔的原子模型
一.波尔原子模型三条假设:(特别重要)
1.能级定态假设。氢原子处于基态和激发态两种状态(其中基态为最低能级) 2.轨道量子化假设。轨道介于两个不同数值之间的某个值(轨道是一个范围,不能完全确定)
3.跃迁假设。在能级之间跃迁满足: h Em En 这一辐射公式。
二.能级和能级图:
1.能级: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不连续的,相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称为能级。
二.光谱分析
1.每一种原子都有一定特征的线状谱。 2.在各种原子的吸收谱中,每一条明线都与原子发出的某种吸收光的频率相对应。——一条明线谱对一种频率的光。 3.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或确定它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称为光谱分析。
三.氢原子光谱 1.在充满稀薄氢气的放电管两级间加上 2 ~ 3kV 的高压,使氢气放电,让其在电场中发光。通过分光镜观察氢原子光谱。
1.
粒子守库仑力作用: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复习原子结构是高中物理选修3-5重要知识点之一,那么哪些内容需要我们复习记忆?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知识点一、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生(英)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谁发现了阴极射线?)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即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装置见必修本P257)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

(P53 图)2、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按照这个学说,可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还可以估计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为10-15m)和原子核的正电荷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三、氢原子的光谱1、光谱的种类:(1)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

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温高压气体发光产生连续光谱; 稀薄气体发光产生线状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线不同,又称特征谱线。

(2)吸收光谱:连续谱线中某些频率的光被稀薄气体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元素能发射出何种频率的光,就相应能吸收何种频率的光,因此吸收光谱也可作元素的特征谱线。

2、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的(这些亮线称为原子的特征谱线),即辐射波长是分立的。

3、基尔霍夫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方法:利用元素的特征谱线(线状谱或吸收光谱)鉴别物质的分析方法。

四、波尔的原子模型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矛盾为:a、原子是不稳定的;b、原子光谱是连续谱),1913年玻尔(丹麦)在其基础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玻尔理论。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选修3-5_知识点总结提纲_精华版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选修3-5_知识点总结提纲_精华版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选修3-5_知识点总结提纲_精华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 = mv。

单位是skg .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

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m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①动量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7章《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7章《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一、黑体辐射规律1、黑体:只吸收外来电磁波而不反射的理想物体2、黑体辐射的特点黑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形状无关(一般物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材料、表面形状有关);3、黑体辐射规律:① 随着温度的升高,任意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加强②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减小的方向进行;4、普朗克的量子说:透过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认为:电磁皮的辐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份叫一个能量子,能量为γεh =。

爱因斯坦受其启发,提出了光子说:光的传播和吸收也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其能量为νεh =二、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时说明了光子具有能量1、光电效应现象紫外光照射锌板,锌板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光子能量,挣脱金属正离子引力,脱离锌板成为光电子;锌板因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于是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也带上正电,金属箔张开。

2、实验原理电路图3、规律:① 存在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在光电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增多,光电流越大;但当逸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后,再增加正向电压,光电流就达到最大饱和值,称为饱和电流。

② 存在遏止电压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流减小;当反射电压达到某一值U C 时,光电流减小为零,U C 就叫“遏止电压”。

③ 存在截止频率a 、 截止频率的定义: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ν0,入射光的频率低于 “极限频率”ν0时,无论入射光多强,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个极限频率称为 截止频率。

b 、“逸出功”定义:电子从金属表面脱离金属所需克服金属正离子的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要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能量(h ν)要大于 “逸出功(W )” 即: 00W hv =④ 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因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即为一个光子与一个电子能量交换 的时间,所以不管光强度如何,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极短,不超过10-9s 。

【经典】实验小学高中物理选修3-5第17章《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经典】实验小学高中物理选修3-5第17章《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一、黑体辐射规律1、黑体:只吸收外来电磁波而不反射的理想物体2、黑体辐射的特点黑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形状无关(一般物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材料、表面形状有关);3、黑体辐射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任意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加强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减小的方向进行;4、普朗克的量子说:透过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认为:电磁皮的辐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份叫一个能量子,能量为h。

爱因斯坦受其启发,提出了光子说:光的传播和吸收也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其能量为h二、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时说明了光子具有能量1、光电效应现象紫外光照射锌板,锌板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光子能量,挣脱金属正离子引力,脱离锌板成为光电子;锌板因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于是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也带上正电,金属箔张开。

2、实验原理电路图3、规律:①存在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在光电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增多,光电流越大;但当逸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后,再增加正向电压,光电流就达到最大饱和值,称为饱和电流。

②存在遏止电压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流减小;当反射电压达到某一值U C 时,光电流减小为零,U C 就叫“遏止电压”。

③存在截止频率a 、截止频率的定义: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ν0,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ν0时,无论入射光多强,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个极限频率称为截止频率。

b 、“逸出功”定义:电子从金属表面脱离金属所需克服金属正离子的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要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能量(h ν)要大于“逸出功(W )”即:0W hv ④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因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即为一个光子与一个电子能量交换的时间,所以不管光强度如何,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极短,不超过10-9s 。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复习与总结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复习与总结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复习与总结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了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理解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

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知道电子云。

●了解α粒子的散射实验,理解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知道原子核的基本组成。

●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知道天然放射现象,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及特征,知道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会写衰变方程,理解半衰期的概念,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了解核力的概念,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理解质能方程,理解结合能,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

重点难点:●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在光电效应中(1)对光的强度的理解,(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为什么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无关,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此处是难点之一;●玻尔模型中能级的跃迁及计算;在玻尔原子模型中能级的跃迁问题以及量子化的提出也是难点之一;●原子核的衰变问题以及核能的产生与计算是本部分重点。

核能的计算以及与动量和能量的结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习策略:●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和体会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逐步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作用、分清主次,理解理论的实质,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知识回顾——复习构建知识结构和网络,能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它们内在联系的认识。

相关内容请学习网校资源ID:#tbjx1#211890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

精品】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精品】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精品】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虽然原子、原子核这一章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

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

下面总结的内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波粒二象性1.光电效应的研究思路1)两条线索:h为普朗克常数h=6.63×10J·S,ν为光子频率。

2)三个关系:①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可以利用光电管实验的方法测得,即Ek=eUc,其中Uc是遏止电压。

③光电效应方程中的W为逸出功,它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是W=hνc。

2.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与统一。

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

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3)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说,E=hν=C/λ。

4)波和粒子在宏观世界是不能统一的,而在微观世界却是统一的。

3.物质波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的波长:λ=h/p,h是普朗克常量。

二、原子核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XXX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2.XXX的核式结构模型XXX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XXX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

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

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

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粒子、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高中物理选修3-5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5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中物理选修3-5波粒⼆象性知识点总结 波粒⼆象性是⾼考常考的内容,也是⾼中物理选修3-5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物理波粒⼆象性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物理选修3-5波粒⼆象性知识点 ⼀、能量量⼦化 1、量⼦理论的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 ε= hν 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不发⽣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体,简称⿊体。

3、⿊体辐射:⿊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值向波长较短的⽅向移动。

(普朗克的能量⼦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现象)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性 1、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能量) (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

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叫光电⼦。

(实验图在课本)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 新教材: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数越多;②存在遏⽌电压:;③截⽌频率:光电⼦的能量与⼊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射光的强弱⽆关,当⼊射光的频率低于截⽌频率时不能发⽣光电效应;④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的发射⼏乎是瞬时的,⼀般不超过10-9s。

⽼教材:①任何⼀种⾦属,都有⼀个极限频率,⼊射光的频率必须⼤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光电效应;②光电⼦的最⼤初动能与⼊射光的强度⽆关,只随着⼊射光频率的增⼤⽽增⼤;③⼊射光照到⾦属上时,光电⼦的发射⼏乎是瞬时的,⼀般不超过10-9s;④当⼊射光的频率⼤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射光的强度成正⽐。

(3)光电管的玻璃泡的内半壁涂有碱⾦属作为阴极K(与电源负极相连),是因为碱⾦属有较⼩的逸出功。

3-5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

3-5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

2.天然衰变中核的变化规律 在核的天然衰变中,核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质量数守恒
和电荷数守恒.
(1)α 衰变:随着 α 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前移 2 位,即AZX→AZ--24Y+42He,实质是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结合成 一个整体射出.
(2)β 衰变:随着 β 衰变,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向后移 1 位,即AZX→Z+A1Y+-01e.实质是中子转化为质子和电子.
二、玻尔原子模型
1.玻尔原子模型 为解决原子核结构的稳定性和原子发光的不连续性,玻尔 提出了三条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 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运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 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或吸收) 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 hν=E2-E1. (3)“轨道量子化假设”: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 不同半径绕核运动相对应.轨道半径也是不连续的.
【解析】产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频率和金属板的材料有 关,对于同种金属,要发生光电效应,就只有增大入射光的频 率,也就是入射光的波长变短, 选项 C 正确.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少数光子表现为粒子性, 大量光子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频率越大的光子粒子性越强, 频率越小的光子波动性越强.波动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 波,而是一种概率波,那些光波强度大的地方,也就是光子到 达机会多的地方,或者说是光子到达的几率大的地方.光的波 粒二象性,既不能理解成宏观概念中的波,也不能把光子看作 宏观概念中的粒子.
(3)遏止电压:在强度和频率一定的光照射下,当反向电压 达到某一数值时,光电流减小到零,这时的电压就是遏止电压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

初动能一定变大
D.若用光子能量为9.5eV的光照射阴极A,同时把滑片P
向左移动少许,电流计的读数一定不为零
【解析】选A、C。电流计的读数恰好为零,此时电压表 的示数为6.0V,根据动能定理得,eU=Ekm=6 eV。再根据 光电效应方程知,W0=hν-Ekm=10.5 eV-6eV=4.5eV,故A
3.由Uc-ν 图象可以得到的信息: (1)截止频率ν c:图线与横轴的交点。 (2)遏止电压Uc: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普朗克常量h:等于图线的斜率与电子电荷量的乘积, 即h=ke。(注:此时两极之间接反向电压)
【高考命题探究】 【典例2】从1907年起,密立根就开始测量金属的遏止 电压Uc(即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G的读数减小到零 时加在电极K、A之间的反向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ν , 由此算出普朗克常量h,并与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得出 的h相比较,以检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5)光的强度与饱和光电流: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 成正比的规律是对频率相同的光照射金属产生光电效 应而言的,对于不同频率的光,由于每个光子的能量不 同,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之间没有简单的正比关系。
【高考命题探究】
【典例1】(多选)(2016·全国卷Ⅰ改编)现用一光电管
进行光电效应的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入射时,有光
1 2
射光的频率变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饱和光电
流不变,B错,C对;当hν <W0时没有光电流产生,D错。
【强化训练】 1.入射光照到某金属表面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 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
A.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到金属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 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

高二物理选修3-5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选修3-5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选修3-5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原子核是每年高二物理期中考试都要出现的考点,学生需要认真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二物理选修3-5原子核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天然放射现象⑴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自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这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⑵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如下图射线种类射线组成性质电离作用贯穿能力射线氦核组成的粒子流很强很弱射线高速电子流较强较强射线高频光子很弱很强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有:质子数等于电荷数、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二、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⑴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⑵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该元素的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

三、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用粒子轰击铝时,发生核反应。

与天然的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位素:①放射强度容易控制②可以制成各种需要的形状③半衰期更短④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①利用它的射线A.由于γ射线贯穿本领强,可以用来γ射线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砂眼或裂纹,所用的设备叫γ射线探伤仪。

选修3-5 第二、三、四章知识点总结_波粒二象性_原子结构_原子核

选修3-5 第二、三、四章知识点总结_波粒二象性_原子结构_原子核

选修3-5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波粒二象性知识梳理1、光电效应①光电效应现象:在弧光灯的照射下,锌板中有一部分电子吸收了光能,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飞离金属表面,使锌板带上正电。

②光电效应定义: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③光电子: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出来的电子。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光强即光电强度,简单来说就是电子个数多少)。

⑤锌板带正电,验电器指针带正电。

2、光电管: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一种常见的光电器件。

①用途:光电管应用在各种自动化装置及有声电影、无线电传真、光纤通信等技术装置里。

②原理: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

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

3、 物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射电子而发生光电效应现象时遵循如下规律:(1)对于任何一种金属,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某一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无论强度如何,无论照射时间多长,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2)在单位时间里从金属极板中发射出的光电子数跟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3)发射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4)只要入射光的频率高于金属极板的极限频率,无论其强度如何,光电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过10—9s. 4、最大初动能:光电效应中从金属出来的电子,有的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有的从内部出来,沿途与其它粒子碰撞,损失部分能量,因此电子速度会有差异,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速度最大,其动能为最大初动能。

5、最大初动能的测定:①在强度和频率一定的光的照射下,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某一数值时,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这时的电压称为遏止电压U 0 ②光电子出射时的最大初始动能:02max 21eU mv ③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小结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知识小结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测出了该射线的比荷及电性,从而发现了电子。

2、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过程3、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

并由此得出重要结论:电荷是量子化的,任何带电体的电量都等于元电荷e 的整数倍。

4、汤姆孙原子模型设想—— “枣糕模型”5、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①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②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③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6、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原子核的半径数量级为10-15m (该数量级可由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而原子半径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 )。

考点97、氢原子光谱(P54~56)考点98、原子的能级(P57~63)1、光谱定义:光按波长或频率成份和强度的分布记录;2、分类:光谱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又分为连续谱和线状谱。

a .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其光谱特点是连在一起的光带。

b.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汽的发射光谱是线状谱,其光谱特点是不连续的亮线的光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是不同的,因此线状谱是这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可以通过光谱分析鉴别物质。

c.连续谱通过温度较低的气体后产生的吸收光谱,其光谱特点是连续谱背景上的若干暗线;因此吸收光谱也是这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可以通过光谱分析鉴别物质。

原子特征谱线:不同原子的发射光谱是不同的,线状光谱与原子是一一对应的,它能反映原子的特征,故线状光谱也称之为特征谱线。

可用于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这种方法称为光谱分析,其灵敏度可达10-10g 。

3、氢原子光谱(线状光谱)的实验规律①实验:利用气体放电管放电使稀薄氢气发光。

(看课本P55图18.3-4、18.3-5)2)实验规律(巴耳末公式——由可见光范围内所观测到的氢光谱总结而得)λ1=R (221-2n1) n =3、4、5、6、……为里德伯常量,R=1.10×107m -1 这个公式表明,该光谱的波长分布具有分立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波粒二象性》知识小结考点93、普朗克能量子假说黑体和黑体辐射引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人们认为经典物理学已形成完整体系,只剩下修补、完善工作。

但仍存在光速问题和黑体辐射问题。

(前者引发了相对论,后者引发了量子力学)另: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已证实光是一种波,光的偏振实验已证实光是横波,并由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由赫兹实验证实光是电磁波。

1、黑体与黑体辐射①热辐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材料的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这种现象叫热辐射;规律: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

除热辐射外,物体的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电磁波。

②黑体、黑体辐射:黑体是指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黑体辐射的特点:辐射的电磁波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③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a、当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辐射强度都增加;b、当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波长较短(即频率较大)的方向移动。

④经典理论解释的困难:在经典理论解释中有两个人的研究较出色,但都存在缺陷。

维恩公式:在短波区与实验非常接近,而长波区与实验偏离很大;瑞利公式:在长波区与实验基本一致,而短波区与实验严重不符,不但不符,而且当波长趋于0(即频率很大)时,辐射强度趋于无穷大——史称“紫外灾难”。

2、能量子(普朗克)①内容: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其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也只能以这个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收。

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叫能量子。

★★1900年普朗克能量子假设重点强调微观粒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即电磁波在吸收和辐射时是一份一份的,但没有指明电磁的传播是不连续的,另外真正说明物质世界量子性质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

能量子公式:ε=hν(式中h叫普朗克常量,γ是电磁波的频率)。

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E=nhν(n叫量子数,为自然数),在宏观世界中,通常认为能量是连续的,而微观世界中能量是分立的。

②能量子理论对黑体辐射实验规律的解释实验符合很好。

考点94、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1、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

①实验及现象:用弧光灯照射原来不带电的锌板,发现验电器指针偏转,经检验验电器带正电,说明锌板带正电。

其原因是:锌板在紫外线照射下放出了电子(也叫光电子),这种现象叫光电效应。

★★现行教材将实验过程改为:“用紫外线灯照射原来带负电的锌板,发现验电器指针先闭合再张开”,这样做的是为了强调电子从锌板表面逸出。

②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a、实验装置——见课本P31图17.2-2图中阴极板为易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若图中A极电势高,则它将使光电子加速,对应电--压称之为正向电压;若图中A极电势低,则它将使光电子减速,(与使光电子恰好末到达A极相对应的电压称之为遏制电压,此电压可用于计算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计算式为m e v2/2=eUc)。

无论哪一种情形,判断光电子是否到达A极都是利用电流表。

b、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EKm=hν-W0逸出功W0=hνc最大初动能E=mV m2/2Kmν和W0,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①每种金属都有对应的c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入射光频率一定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在入射光频率、光强一定的情况下,当正向电压增加一定程度时,光电流的值将保持不变,此电流称为饱和电流。

④光电子的发射时间一般不超过10-9秒,与频率和光强度无关。

③经典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规律的困难:经典电磁理论只能解释上述光电效应规律中的部分规律。

关键问题是经典电磁理论中电磁波的强度(单位时间内的能量)由振幅决定,而与频率无关(错误的)。

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受普郎克能量子理论的影响,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其内容是:电磁波的传播不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每一份称之为光子,其能量的计算式为ε=hν。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为:E K=h n-W0;其中求截止频率的方法是:νc=W0/h。

光子说对光电效应规律的解释:一个电子从“效果”上讲只能接收一个光子; 在入射光频率一定时,入射光增强,意味着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光子数增多。

请弄懂课本P34例题.2、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①实验与现象:X射线(由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穿过石墨晶体时,除了与入射波长相等的成分外,还有大于原波长的成分的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②研究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外,还应具有动量。

这进一步说明了光的粒子性。

③光子的动量表达式:p=h/λ考点95、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概率波)(P37~42)1、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实验证实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证实光具有粒子性。

从光子的能量公式ε=hν和光子的动量公式p=h/λ可以看出光的粒子说并未否定光的波动说。

描述粒子性的物理量是ε、p,描述波的物理量是n、λ,起桥梁作用的量是h。

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实物)粒子的波动性背景:法国的德布罗意考虑到普朗克能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大胆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①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其理解是: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

遵从能量公式ε=hν和光子的动量公式p=h/λ。

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叫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②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将电子束通过铝箔,观察到了衍射图样,这是物质波存在的有力----证据。

实物粒子波动性难以观察是因为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很小。

3、概率波①经典的粒子与经典的波:在经典理论中的粒子:任意时刻的确定的位置和速度、以及时空中的确定的轨道是其特征;在经典理论中的波:传播是弥散的,频率和波长是其特征,即具有时空周期性。

②波粒二象性的理解:粒子在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满足波动特点,故称为概率波。

③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④不确定性关系:π4h p x ≥∆∆ 其中x ∆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p ∆表示粒子在x 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性,h 是普朗克恒量。

第18章《原子结构》知识小结考点96、原子核式结构模型(P47~53)1、阴极射线——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测出了该射线的比荷及电性,从而发现了电子。

2、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过程——请看课本P48图18.1-2及“思考与讨论”3、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

并由此得出重要结论:电荷是量子化的,任何带电体的电量都等于元电荷e 的整数倍。

4、汤姆孙原子模型设想—— “枣糕模型”5、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①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②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③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的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6、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原子核的半径数量级为10-15m (该数量级可由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而原子半径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

考点97、氢原子光谱(P54~56)考点98、原子的能级(P57~63)1、光谱定义:光按波长或频率成份和强度的分布记录;2、分类:光谱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又分为连续谱和线状谱。

a .炽热的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其光谱特点是连在一起的光带。

b .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汽的发射光谱是线状谱,其光谱特点是不连续的亮线的光谱;不同元素的线状谱是不同的,因此线状谱是这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可以通过光谱分析鉴别物质。

c.连续谱通过温度较低的气体后产生的吸收光谱,其光谱特点是连续谱背景上的若干暗线;因此吸收光谱也是这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可以通过光谱分析鉴别物质。

原子特征谱线:不同原子的发射光谱是不同的,线状光谱与原子是一一对应的,它能反映原子的特征,故线状光谱也称之为特征谱线。

可用于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这种方法称为光谱分析,其灵敏度可达10-10g 。

3、氢原子光谱(线状光谱)的实验规律--①实验:利用气体放电管放电使稀薄氢气发光。

(看课本P55图18.3-4、18.3-5)2)实验规律(巴耳末公式——由可见光范围内所观测到的氢光谱总结而得)1=R(221-2n1) n =3、4、5、6、……为里德伯常量,R=1.10×107m -1 这个公式表明,该光谱的波长分布具有分立的特点。

4、经典理论解释氢光谱遇到的困难(P 56)①、原子稳定性问题——加速运动,按经典电磁理论它将发出电磁波(光谱),则运动的电子的能量将减少,则电子最终会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落到核上——即原子是不稳定的。

事实上,核外存在稳定的电子云。

②、线状光谱问题——出的电磁波(光谱)频率与核外电子运动频率相同,由于核外电子能量的不断减少,其轨道半径在连续不断减小,则其运动的频率也在不断连续变化,故原子光谱只能是连续光谱。

事实上存在线状光谱。

5、玻尔的原子模型(P57)①出发点:针对上述经典理论的两个困难,引入量子理论,对核外电子运动情况做出的假设,在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中其正确性得到验证。

②玻尔的原子模型假设(注:课本概括为两个方面)a 轨道假设: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不连续的(即轨道是量子化的),在这些轨道上电子虽作加速运动,但不辐射电磁波。

氢原子的轨道公式:R n=n 2R 1 R 1=0.53×10-10mb 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 =E1/n 2 E 1=-13.6ev 其中n 为量子数。

c跃迁假设:电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均由E m -En =hv严格决定; ★★理解吸收多少能量可发生电离。

玻尔模型只能解释氢原子,不能解释其他原子 ★★若用实物粒子与原子碰撞,只要粒子的能量大于等于核外两轨道的能级差即可。

③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在可见光范围内所观察到有氢原子光谱,实际上是电子由3、4、5……等高能级状态的跃迁到2轨道的能级状态所发出。

见上面巴尔末公式。

④玻尔模型的局限性:虽引入了量子理论,但过多保留了经典理论。

P59第19章《原子核》知识小结考点99、原子核的组成(P 65~69)原子核的组成: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它是由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首先发现的,后来居里夫妇又先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考点100、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P70~7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1、核反应规律: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α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β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