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菌群与微生态

合集下载

微生态失衡——阴道炎症的“罪魁祸首”

微生态失衡——阴道炎症的“罪魁祸首”

■■■健康攻略微生為—阴道炎症的“罪魁祸首”—女人的阴道系统有三道防线:解剖结构、阴道黏膜和微—正常女性阴生态菌群。

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就是微生态菌群—道内有200多种微生物,其中95%为乳酸菌,剩下为其他微生物,阴道内正常菌群与宿主、环境保持着协调、动态平衡,即阴道微生态平衡。

一旦有益菌一”乳酸菌“数量减少,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致病菌数量增多或外源病原体侵入,阴道菌群异常和阴道pH值异常,就导致炎症发生。

若阴道内微生态长期处于失衡状态,阴道炎便会反复发作。

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环境,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实施促进阴道微生态平衡的疗法。

对于阴道感染,除按照诊治指南进行针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治疗外,还应该通过应用各种黏膜修复剂帮助修复阴道黏膜,应用阴道微生态制剂恢复以有功能的乳杆菌为主的弱酸性环境,促进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和免疫调节,减少阴道感染的反复发作。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10月第51卷第10期阴道感染的诊治观念需从关注“症状”转变为关注“阴道微生态”。

—《基于阴道微生态理念的阴道感染规范诊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丿刘建华主任第一步:广谱抗菌抗原虫,抗炎止痒苦参凝胶具有广谱抗菌抗原虫作用,如白假丝酵母菌、毛滴虫、支原体等,但对乳杆菌没有影响。

第二步:促进黏膜修复再生苦参凝胶阻断病菌在阴道受损黏膜上皮的继续粘附繁殖,改善其炎性增生症状,提高光滑度和完整性o 促进了 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第三步:推动阴道自身乳杆菌增殖,恢复微生态平衡苦参凝胶促进阴道自身乳杆菌恢复增殖,优于抗菌药或单用雌激素O起效迅速一与黏膜相容性更好达病灶——在黏膜延展性更好淸洁卫生、给药方便根据共识,阴道炎的治疗应该是以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为终极目标,坤立舒®苦参凝胶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具有“广谱抗菌,抗炎止痒一促进黏膜修复再生一推动阴道自身乳杆菌增殖”三步恢复阴道 微生态平衡的作用,符合临床诊治共识。

正常菌群部位及种类

正常菌群部位及种类
正常菌群部位: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皮肤、口腔、鼻咽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 阴道,但是血液和其它组织通常无菌。
表皮:[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头状葡萄球菌、瓦氏葡萄球菌、 溶血性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 模仿葡萄球菌 [2]滕黄微球菌:多见于妇女、儿童; [3]不动杆菌属:25%皮肤带有该菌,多见于 脚趾间、腋窝、腹股沟、肘前窝;(皮肤褶皱部位) [4]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变形杆菌、绿脓 杆菌、克雷伯氏菌、肠杆菌,较少见。 [5]丙酸杆菌:性成熟后1 球 菌、奈 流感嗜血杆菌(上呼吸道多为短暂定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化道:出生后口腔即有细菌定植,6-10小时后细菌数量快速增加 (1)口腔:表皮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氏菌;流感嗜血杆菌;类 白喉杆菌;螺旋体;白色念珠菌;放线菌。 (2)食管:研究较少,不能确定短暂定植或微生态 。常见有嗜盐菌如葡萄球菌。 (3)胃:胃酸pH 1.8~2.5,细菌通常极少(<103CFU/ml)。常见菌为耐酸菌种,包括幽 门螺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和极少量的消化链球菌、梭杆菌属、梭 状芽孢杆菌。 (4)肠道:菌群组成差异较大。 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肠内容物流动速度,包括大 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 产气荚膜梭菌、脆弱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球菌、消化 链球菌、念珠菌。
条件致病菌特点
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肠道菌群微生态

肠道菌群微生态

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1 胃肠道正常菌群人体胃肠道正常菌群是经过长期历史进化在宿主内形成的定植微生物群落,他们对宿主是有益的和必需的,在正常状态下是无害的.在胃肠道中生活的细菌大约有lO14个,由300 —500种微生物组成,相当于人体细胞的l0倍,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好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达97%一99%以上.胃内由于胃酸的影响,细茵的种类和数目较少,通常小于l03 CFU/m1.在胃中仍可以分离出乳酸杆菌、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但只有乳酸杆菌能被大量分离出来.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正常菌群与胃相似;空肠细菌浓度一般小于105CFU/ml,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而回肠末端细菌浓度为l03—107CFU/ml,并且革兰氏阴性杆菌超过革兰氏阳性杆菌.大肠细菌的数量远远超过小肠,数量达1011—1012CFU/m1.这主要是由于结肠内容物移动缓慢所致,且大肠内环境呈中性或弱碱性,有利于细菌大量繁殖.粪便干重的l/3为活细菌,其中厌氧菌的数量超过需氧菌的100—10 000倍.定居于胃肠道的菌群按照对宿主的作用可分为3类:(1)共生型: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这些菌对宿主是有益无害的(2)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这些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而且是保持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病理情况下,其数量异常增多,就可致病.(3)病源菌:大多为外籍菌群,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类细菌数量少,不会致病,但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就会使人体发病.2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1 营养作用(1)物质代谢作用:肠道菌群的重要物质代谢作用就是发酵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上皮细胞产生的粘液。

肠道微生物区系基因的多样性提供了明显不同于宿主的酶的多样性和生化途径的多样性.糖类发酵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不能消化的糖(抗消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树胶)和一些没有消化的寡糖,同时也能分解部分的多肽和蛋白质.物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短链脂肪酸.主要的短链脂肪酸是乙酸、丙酸、丁酸.丁酸主要被肠上皮细胞吸收,是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乙酸与丙酸主要由门静脉转运到肝脏,由肝脏代谢.(2)合成作用肠道厌氧菌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如B1、B2、B12,维生素A、E、K等,且可产生多种微量元素与矿质离子,参与钙、镁、铁等离子的吸收。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2.菌根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4.反硝化作用5.硫化作用6.氨化作用7.共生8.微生物生态学9.根际微生物:10.根圈效应:11.根土比:12.氨化作用: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16.拮抗(antagonism):17.寄生(parasitism):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21.TOD:22.DO: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二、填空题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B、肠杆菌C、埃希氏菌D、芽孢杆菌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B、木质素C、半纤维素D、淀粉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D、N2O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 C、N2O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A、恒浊连续培养B、恒化连续培养C、恒浊分批培养D、恒化分批培养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周德庆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周德庆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 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卩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 ,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阴道微生态检查

阴道微生态检查

阴道微生态检查阴道微生态是人体内正常微生物群落在阴道区域的分布和构成。

阴道内有大量的细菌,包括乳杆菌、厌氧菌、链球菌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阴道微生态的失衡可能导致一系列妇科疾病的发生。

因此,阴道微生态检查对于妇科健康非常重要。

阴道微生态检查通过采集阴道分泌物或阴道黏膜表面样本,经过一系列实验和检测,来评估阴道内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分布情况。

这项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判断阴道菌群的平衡状态,从而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阴道微生态检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细菌培养法:将采集到的样本放入特定培养基中,利用细菌的生长特性来判断细菌的存在和数量。

这种方法能够检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阴道细菌,如乳杆菌和链球菌等。

2. PCR法:PCR法是一种基因扩增技术,能够检测微生物的DNA序列。

通过PCR法可以检测到更多种类的微生物,包括一些常见的致病微生物。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培养法检测的微生物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定量PCR法:定量PCR法可以对具体细菌的数量进行精确测定,并可以比较不同细菌的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判断阴道微生态的平衡状态,以及一些微生物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阴道微生态检查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乳杆菌数量的检查:乳杆菌是阴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员,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

如果乳杆菌数量过少,阴道环境就会变碱性,易导致感染和炎症。

2. 感染性疾病的检查:阴道微生态的紊乱可能导致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

通过阴道微生态检查,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这些感染,并指导合理的治疗。

3. 阴道炎症的评估:阴道微生态的失衡也会引起阴道炎症的发生,如非特异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

通过阴道微生态检查,可以帮助评估炎症的程度和性质,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4. 妊娠期检查: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非常重要。

阴道微生态检查可以帮助妇科医生了解孕妇的微生态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以降低孕妇和胎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1413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

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

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三、乳酸杆菌:乳酸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微需氧,乳酸杆菌在体内正常的无害定殖,能合成维生素,辅助食品消化,帮助营养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降低宿主血胆固醇,增强宿主对乳酸的耐受力。

四、类杆菌:类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专性厌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能参与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的降解过程,合成叶酸等营养物质,与其他肠道菌一起完成胆汁、胆固醇的代谢。

肠道菌群微生态3篇

肠道菌群微生态3篇

肠道菌群微生态第一篇:什么是肠道菌群微生态肠道菌群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个微生物群落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同时,肠道菌群微生态与许多人类疾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肥胖、糖尿病、自闭症、抑郁症等。

因此,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研究成为了当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健康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数量非常庞大,细菌的个数可以达到数千亿个,并且种类繁多。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微生物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它们相互之间能够协同作用,为宿主提供养分和保护。

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也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密切联系,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当这种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一些有害细菌可能会增多,从而导致肠道炎症、细菌感染等多种健康问题。

因此,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因素会影响肠道微生态,如饮食、生活环境、用药、情绪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第二篇:肠道菌群微生态与健康肠道菌群微生态与健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研究表明,肠道细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着关系。

在肥胖者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与正常人有着明显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肥胖者饮食结构的影响。

同时,一些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与肠道、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情绪和行为。

例如,一些特定的细菌可以促进血清素的产生,而这种神经递质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微生态的不平衡也与很多疾病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提示,炎症性肠道疾病(IBD)与肠道细菌群落失衡有关。

研究人员认为,肠道细菌的失调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IBD的发生。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正常人不同,但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降低患病风险。

第三篇:如何改善肠道菌群微生态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平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节。

人体中正常微生物

人体中正常微生物

3-10:1 1:1
102-103:1 1:1 1:1 1:1
102-103:1 5-10:1 5-10:1
16
一、胃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 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部 位是不同的。胃酸的酸度很高(pH2-3),因而胃 内基本无活菌。空肠和回肠上部的菌群很少。结肠 和直肠则有大量细菌,主要是类杆菌、双歧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乳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 梭菌等。
第一章 人体中的正常菌群
❖ 脱离了微生物,有机体的生命 活动就无法进行——巴斯德
1
自然界中,土壤、空气、水及各种物体 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人及 动植物的体表及其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 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 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1014)。
13
第二节 人体中的正常菌群
❖ 虽然呱呱落地的婴儿体内几乎是无菌的,但离 开母体后,就同周围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密切接 触,因而人体的体表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上 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着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 这些微生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会引起疾病的, 但是我们称它们为正常菌群,因为这些寄生物在正 常情况下与宿主相安无事,互相适应,而且各种微 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保持一个彼此共存的状态。
实验设计:
❖ 戈登的研究小组在无菌状态下培育了几 代老鼠。这些无菌鼠每天吞食的东西几乎比 普通鼠多三分之一,但是脂肪却少40%。研 究人员把普通鼠肠中的微生物注入无菌鼠肠 中,那些被注入微生物的老鼠体重开始增加, 尽管它们并没有得到额外的食品。研究人员 又从天生肥胖的老鼠的肠中取出微生物,注 入无菌的瘦鼠肠中,这些老鼠体内脂肪的增 加更快些。

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概念正常菌群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与占位,对宿主起保护作用机制生物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产生对致病菌有害的代谢产物营养竞争营养作用既念帮助宿主消化并产生一些必须营养物质举例脆弱类杆菌-VK;大肠埃希菌-VB免疫作用概念正常菌群作为抗原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平衡正常菌群与宿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失调平衡被破坏机会致病菌概念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微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条件致病菌而致病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底下菌群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状态细菌的致病作用测定毒力的指标毒力因子侵袭力概念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物质基础菌体表面结构黏附素荚膜抗吞噬和抗体液杀菌物质作用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抗吞噬、利扩散侵袭素细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菌侵入组织细胞内或扩散细菌生物被膜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保护生存状态毒素外毒素本质细菌合成并分泌(或释放)的毒性蛋白质特点分子构型为A-B型,A-活性单位/毒性 B-结合亚单位毒性作用极强且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绝大多数不耐热抗原性强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内毒素本质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特点耐热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对组织无选择性抗原性较弱,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为类毒素生物学作用致发热反应白细胞数量变化先↓后↑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源与传播感染源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传播感染的发生机体的免疫状态细菌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显性感染概念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分类病情缓急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病原菌不入血,外毒素入血内毒素血症G-菌或内毒素入血菌血症局部入血,并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带菌状态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

微生物学第三章

微生物学第三章

1. 外毒素
特点 ⑴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革兰阴性菌。 ⑵化学成分均为蛋白质。 ⑶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少
数存在于菌体内,当菌细胞溶解后才释放至胞外。 ⑷多数不耐热,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 ⑸毒性作用强。 ⑹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引起的病变特殊

⑺抗原性强,可用0.3%~0.4%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
黏附因子: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统称为黏附因子 (adhesive factor)或黏附素(adhesin)。
一般革兰阴性菌为菌毛,革兰阳性菌的黏附 因子是菌体表面的毛发祥突出物,例如A群 链球菌的膜磷壁酸。
黏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
➢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具有高 度特异性,因而决定了病原菌感染的组织 特异性。
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临床上长期使用 某种抗生素后,常发生一种菌群失调症。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
细菌感染的来源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若来自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则称为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是指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 组合状态,可引起机会性感染。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来自微生物群、宿 主与环境三方面。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 菌被抑制或杀灭,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
➢ 细菌分泌侵袭性酶类帮助细菌在组织之间扩散。 ➢ 抵抗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破坏或抑制吞噬作用、阻止细胞内的消化作 用、产生IgA蛋白酶、抗原变异等。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刺激免疫应答。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 等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 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
(3)合成维生素。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 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 等,供人体吸收利用。
(4)降解食物残渣。肠道中正常菌群可互相 配合,降解末被人体消化食物残渣,便于机 体进一步吸收。
病原微生物 细菌 细菌 原生动物 病毒 病毒 原生动物
※条件致病菌:人体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一旦进入 非正常聚居部位,或生态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人 类疾病的微生物。
菌群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 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
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 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 上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
潜伏期 2-5天 6-36h
6-48h
伤寒沙门氏菌 10-14天
病原微生物 志贺氏菌属
潜伏期 12-48h
临床症状细菌 胃肠炎,常伴有发热 胃肠炎
胃肠炎,常伴有发热;伤寒 或肠外感染 伤寒 发热、厌食、不适、短 暂疹、脾肿大 临床症状 胃肠炎,常伴有发热和血样 腹泻
霍乱弧菌01
小肠结肠炎耶 尔森氏菌
物理过程:土壤是一种多孔介质,微生物 在土壤中的迁移类似于溶质在水体中的迁 移,包括对流、平流和水动力弥散。同时 微生物也受到土壤介质的作用,包括过滤、 吸附、解吸和沉降。
化学过程:化学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趋化 性迁移。可以游动的微生物响应于化学物 质的梯度而迁移,迁移具有方向性,或顺 浓度梯度,或逆浓度梯度移动。
子宫颈内膜
数量(每克样品)
108-109 109-1010 1011-1012 102-105 102-104 104-107 109-1012 108-1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食管与胃
食管上部微生物群组与口腔接近;下部与胃接近, 食管中尚未发现原籍菌。 胃内原籍菌为乳杆菌和酵母菌。外籍菌为幽门螺杆 菌等。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有关。
12
•肠道
量大:肠道微生物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80% 细菌为主:占粪便重量的30 % -40%。 厌氧菌居多:为需氧菌的100-1000倍。 小肠生态系与大肠生态系:菌量至上而下逐渐增多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类型: 致病性类型: 韦荣球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及假单胞菌等。 菌量少,病理情况下,可大量繁殖致病; 互生类型: 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类杆菌等,数量多,对人体有益; 中间类型: 主要包括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既有生理作 用,也有病理作用。
14
肠道正常菌群的调节因素: 胃酸选择性抑制或杀灭外来菌; 肠蠕动使大量细菌被排出; 肠道分泌物如胆酸、溶菌酶等可抑制细菌生长;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环境因素影响。
20
二、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菌群失调(flora disequilibrium):
一度失调:潜伏型失调,数量改变 二度失调:局限型失调,病理波动 三度失调:菌群紊乱症(dysbacteriosis)
21
•定位转移:正常微生物群寄生部位发生改变
而发生的微生态失调。异位寄生 横向转移:原定位→周围环境 纵向转移:原定位表层→深层 血行转移:菌血症、脓毒血症 异位病灶:与脓毒血症连续或同时发生
15
•阴道
常驻菌主要为乳杆菌、肠杆菌、丙酸杆菌等, 乳杆菌为优势菌群。
•皮肤
常驻菌: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棒 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非常驻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16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 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研究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态学(medical microecology) :
研究寄居在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 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物和人 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学科。
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微生态调节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 合状态。
互生→抗生→偏生
19
一、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正常微生物群: 定位(location):指生态环境。
原籍菌 外籍菌 致病菌 定性(quality):指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 定量(quantity):指某生态环境中正常菌群的 总数和各菌群的活菌数。优势菌是关键。 •宿主:正常微生物群随着人体不同发育阶段 及其生理功能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环境:感染、辐射、手术、慢性病等
3
按来源分: 内源性菌群(endogenic flora): 外源性菌群(exogenic flora):
4
二、分布与组成
•分布
不同宿主、不同部位分布不同。人体 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1g,其中 肠道占1000g。
•组成
原籍菌:优势菌群 共生菌 外籍菌 一般菌群
环境菌群
微生态系统 (microecosystem)
9
•口腔微生态系
已发现细菌500多种; 口腔链球菌为优势菌群,约占培养菌总数
的60%; 口腔不同部位菌群分布不同; 口腔菌群失调可引起多种口腔疾病。
10
•呼吸道
有21个菌属,200多种细菌,细菌类型相对稳定; 鼻腔液中以厌氧菌为多,气管和支气管仅有少 量细菌,细小支气管以下部位无菌; 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可刺激机体产生全身或局部 特异性抗体,是机体重要的生物屏障。
营养竞争作用
6
7
•营养作用:参与机体代谢,产生维生素等供人吸收; •免疫作用: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刺激免疫系统应答; •抗衰老作用: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
(O2-);
•抗肿瘤作用: 产生自身抑癌产物; 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8
四、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微生态系:由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环境)组 成,是宿主常驻微生物群与宿主生态区在长 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菌、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17
肠道正常菌群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18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等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1
第一节 正常微生物群
一、概念与分类 •概念
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 :在宿主特定 解剖部位,并随宿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宿主一定生理时期,定植在宿主黏膜或皮肤上 的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2
•分类
按生境/定居分类 原籍菌(autochthony) /常驻菌(resident flora) 相对固定,伴随终生;密度高,免疫原性低。 外籍菌(allochthony) /暂驻菌(transient flora/passenger flora) 流动性大,有潜在致病性。
5
三、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antagonism):抵抗外来致病菌,维持正常 菌群内部的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生 物 屏 障 作 用 : 竞 争 黏 附 , 形 成 微 菌 落
(microcolony)
生物膜(biofilm) 定 植 抗 力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化学屏障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抑制其他细 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