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分析 ——滑音奏法的应用
原始的粗野之音
7海外文摘斯特拉文斯基被称为音乐界的毕加索,他早期创作的三大音乐剧——1910年的《火鸟》、1911年的《彼得鲁什卡》、1913年的《春之祭》,使他名声大噪,奠定了他西方现代派音乐领袖人物的地位。
斯特拉文斯基出生于奥拉宁堡,自幼酷爱音乐,9岁学钢琴,10岁后即兴作曲,大学期间,学法律的同时自学音乐。
由于没有太多音乐教条的束缚,他用全新的目光审视传统,喜欢使用那些听起来极其奇怪的和旋组合,这些往往令音乐学院的人无法理解。
1908年,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管弦乐《火焰》,那任性而活泼的音色吸引了戏剧活动家佳吉列夫的驻足聆听。
欣赏完这支一鸣惊人的曲子后,佳吉列夫凭着自己敏捷的专业意识,察觉到了斯特拉文斯基所具备的超世绝伦的音乐才华,立即聘请他日后给剧团谱曲。
这才有了后来为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的芭蕾舞剧谱写音乐《春之祭》。
1 《春之祭》主题结构分析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在管弦乐色彩方面多少带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痕迹,《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运用突出,节奏强烈多变,但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柔典雅的精神,那么在《春之祭》中,在音乐、节奏、和声等方面,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
正因为如此,《春之祭》首演时,那强烈的节奏、刺耳的音响引发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骚动,台下观众分成了支持和反对派,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
那么,这首在当时引发分歧且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春之祭》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呢?《春之祭》是一部被斯特拉文斯基想象成一场庄重严肃的异教祭典的作品,主要描述俄罗斯古代原始民族以少女祭献大地的风俗及仪式。
包括大地的崇拜和献祭两个曲幕,前者分为7个章节:引子、春天的征兆、劫持、春天的轮舞、对抗部落、圣者登场、大地的崇拜,后者分为6个章节:引子、少年神秘的环舞、赞美被选中者、召唤祖先、祖先的仪式、献祭的舞蹈。
其中,大地的崇拜中,引子主要描绘春天原始大地的苏醒、鸟兽的抓挠、咬啮和抖动,这一段,以大管独奏一段立陶宛民歌主题引入,另外狭窄的音域和片断的重复,赋予这个主题原始的特征,造成一种奇异的遥远、怪诞的效果;春天的征兆主要描绘春祭前夜,野外月光下,青年男女跳起了粗野的舞蹈,这一段,以击鼓开始,弦乐器在低音区重复着复杂而极不协和的和弦,之后,八支圆号激烈地响起,并反复吹奏各种不规则的“复合”节奏;劫持主要描绘男女间狂热的戏谑之情,这一段,以粗犷音乐为基调,注入了变化频繁复杂而不对称的节奏和大量复合节奏;春天的轮舞主要描绘男子托举着一个姑娘,跳起了持续而沉重的“春天的轮舞”,这一段,以原始风格旋律为主调,由第一、二单簧管隔八度奏出,长笛持续颤音作为衬景;对抗部落主要描绘部落间战斗的舞蹈,这一段,通过两部应答式写法和有限制地使用多调性手法,构成两个对立的音乐群像,在低音部固定音型基础上,由乐队的木管、铜管同时吹奏颤音,打击乐原始的粗野之音——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申明鹤(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不管是不协和音、音色应用还是节奏方面,都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答案解析(17)
2021年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17一、单选题(共30题)1.以下哪项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围?()A: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B:通过模仿逐步积累感性经验C:了解乐曲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D:通过与他人的共同合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答案】:A【解析】:B选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C选项,属于音乐相关文化。
D选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故正确答案选A。
2.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展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仪式,该作品属于()。
A:歌剧B:清唱剧C:舞剧D:宗教剧【答案】:C【解析】:C选项,《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
综上,C选项正确。
故ABD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C项。
3.常规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除了弦乐组,还必须有哪些乐器组?()A:木管组、铜管组和弹拨组B: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C:木管组、铜管组和键盘组D:弹拨组、吹管组和打击乐组【答案】:B【解析】:知识点:西洋管弦乐配器。
西洋管弦乐队一般包括四个分组,即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和打击乐组。
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
与题干不符,排除。
4.下列速度术语中,哪一个是最慢的()。
A:ModeratoB:LentoC:PrestoD:Andante【答案】:B【解析】:B选项,Lento,慢板。
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Moderato,中板、适中、节制。
故排除。
C选项,Presto,急速的。
故排除。
D 选项,Andante,行板、徐缓、行进的。
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B项。
5.在休止拍的教学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方法体现了达尔克罗兹的教学理念?()A:学生用身体动作即兴表现休止拍B:学生大声喊“空”以表示休止拍C:教师用点头的方式表示休止拍D:教师用数数表示休止拍【答案】:A【解析】:知识点: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认识。
达尔克罗兹是当代瑞士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包括体态律动、视唱法、即兴创作等,更提出了“将人体作为一件乐器”的想法。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春之祭》|一场“少女祭祀”开启现代舞蹈的大门
《春之祭》|一场“少女祭祀”开启现代舞蹈的大门在谩骂与赞叹中拉开帷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融汇了艺术大师的心血和才华,芭蕾舞剧也不例外。
可以说,将舞剧搬上舞台的不是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而是一群为艺术奉献自我灵魂的大师。
我们在观赏芭蕾舞者优美舞姿的同时,也沉浸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当中,还可以去细细聆听可以打动人心的音乐。
芭蕾舞剧《春之祭》正是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与情感,完美地将音乐、舞蹈与戏剧艺术相融合,造就如此震撼而又令世人回味无穷的经典传世之作。
本人也自此转向“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道路。
自首演后,《春之祭》也成为现代编舞大师们的试金石,各位舞蹈家都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演绎着自己的《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也就是说,《春之祭》作为音乐,就只有一个版本,但是作为舞剧却有很多版本。
早期的现代舞大师,包括德国人皮亚·鲍什、美国人玛莎·格兰姆等人都有过自己的演绎,而现在诸多舞蹈节演出中,也会上演不同版本的《春之祭》,难怪有人说它是舞蹈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作品。
【故事,关于“少女献祭”】当然,不论《春之祭》版本有多少,故事的内核也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祭祀”。
它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典神话,源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对古老斯拉夫仪式的梦。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
斯特拉文斯基和Roenzh在1911年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作曲家从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上,用音乐画卷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庄严的宗教仪式,睿智的长老们围成一个圈,观看一个年轻姑娘的跳舞,这个年轻的姑娘用自己的舞蹈作为祭品,一直跳到死亡来祭祀春神。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部舞剧构思成完全由舞蹈来表现的神圣祭典:“一切都应该是舞蹈的,没有哑剧”。
事实上,完成后的音乐是将哑剧融于舞蹈之中,把舞剧从注重造型性的情节舞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原始的粗野之音——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原始的粗野之音——浅析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申明鹤
【期刊名称】《海外文摘·学术》
【年(卷),期】2017(000)015
【摘要】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不管是不协和音、音色应用还是节奏方面,都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
所使用的强大管乐组奏出的不协和弦,因定位准确、音场宽阔、声部关系清晰等,使得《春之祭》发出的音响不仅仅是粗犷这么简单,简
直变成了粗野,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听觉冲击。
【总页数】2页(P7-8)
【作者】申明鹤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广东东莞523000;[2]东莞音乐家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
【相关文献】
1.浅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之艺术特征 [J], 刘星系
2.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创作思维与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之联系 [J],
刘健
3.论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的原始性因素 [J], 吴建华
4.《再谈〈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分层观、节拍的心理特征和非洲复合节奏》导读 [J], 郭新
5.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中的"可听性"与"可视性" [J], 樊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分析(下)
作者: 奥利弗·梅西安[法];张惠玲(译);洪丁(译)
出版物刊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15-1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最后的审判》;《莱茵的黄金》;米开朗基罗;赫拉克勒斯;《创世纪》;人物画像
摘要:舞者通过夸张、极端的动作召唤祖先。
祖先们漫长而神秘的仪式,净化了大地,使之在随后献祭被选中的少女及其献祭的舞蹈后焕发出春日的生机。
这些极度紧张的运动总使我想到米开朗基罗那些巨大的人物画像(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最后的审判》),安东尼·布代勒雕塑的赫拉克勒斯(《带弓的男人》),《创世纪》及古老传说中的巨人(瓦格纳也在《莱茵的黄金》中提及他们),还有——(为什么不提及呢?)——那些史前的巨兽。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 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皮娜·鲍希舞蹈作品《春之祭》分析
第19卷第2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i.19 No.2 2017 年 4 月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pr.2017皮娜•鲍希舞蹈作品《春之祭》分析勒辞辞(宁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摘要:尼金斯基创作的舞蹈《春之祭》,音乐结构非常复杂,而且还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冲突,正是因为这样,使尼 金斯基的舞蹈创作形式在社会中广为流传,被很多舞蹈家再一次演绎,皮娜•鲍希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人物。
关键词:皮娜•鲍希;舞蹈作品;《春之祭》;分析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60(2017)02-0043-03在20世纪初,尼金斯基与斯特拉文斯基一起合作了著名的芭蕾舞作品《春之祭》,随后《春之祭》被众多的舞蹈家重新演绎,到目前为止,大概已经有一百多个版本的《春之祭》在世面上流传。
在这么 多的版本中,皮娜•鲍希的《春之祭》可以称之为最好的作品,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皮 娜•鲍希之所以能够改编出这么成功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动作的编排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密切的结 合在了一起,对音乐中重复的旋律和静止的音符认识的非常深刻,并创作了与之相适应的芭蕾舞动 作。
本文以皮娜•鲍希的芭蕾舞为重点,对其作品以及《春之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_、皮娜•鲍希及其舞蹈作品皮娜•鲍希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舞蹈家,出生于德国索林根,在小时候初次踏入芭蕾舞团时,被芭蕾 舞老师称赞道“这个女孩真是个蛇人啊”。
她的舞蹈天赋也是在此刻被发掘。
1960年,皮娜•鲍希以非常 优异的成绩在德国著名的现代舞学校毕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被派到美国舞校学习,回国之后在大 学舞蹈系担任教师。
1967年她的第一个舞蹈作品《碎片》出现在世人的眼中,1969年,作品《在时光的 风中》获得了“科伦作品编导奖”,1973年,皮娜•鲍希担任了乌帕塔尔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团长,将其改 名为乌帕塔尔舞蹈剧团,之后相继推出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如《两条领带》《我带你到转角处》《弗里兹》《慢板》《春之祭》《七种死罪》《与我共舞》《蓝胡子》《他牵着我的手》以及《贞洁传说》等。
浅析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三部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特点
浅析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三部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特点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早期三部芭蕾舞剧《火鳥》、《彼得和狼》和《春之祭》对于音乐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三部作品展示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创新和独特的音乐特点,下面将对其进行浅析。
首先,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特点之一是独特的调性运用。
以《火鳥》为例,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素材,但对于调性的运用却非常大胆。
他运用了大量的镇音调,同时在调性上还出现了一些模糊和转换的现象。
这种调性上的突破使得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感,并继承了俄罗斯音乐的民间性格。
其次,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特点之二是丰富的节奏变化。
他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各种节奏形式,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斯克里亚宾拍”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节奏形式。
这种形式使得音乐节奏极具弹性和活力,令人耳目一新。
《彼得和狼》中的节奏变化也非常丰富多样,通过运用不同的节奏来刻画不同的角色和情节,使得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增强了表现力和戏剧性。
再次,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特点之三是丰富的管弦乐编配。
斯特拉文斯基擅长运用管弦乐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场景,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乐器组合和音色效果,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绚丽。
在《春之祭》中,他甚至使用了大量的扩展技巧和特殊效果,如击打乐和高音部的复杂分解和交叉奏法等等。
这种独特的管弦乐编配使得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充满了创新和冲击力。
最后,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芭蕾舞剧中的音乐特点之四是巧妙的主题发展。
斯特拉文斯基善于利用主题的变奏、转换和发展来展现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在《火鳥》中,他通过不断变化的主题来刻画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如火鸟的主题和可怕的魔王的主题。
这种主题发展的巧妙运用使得音乐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层次感。
综上所述,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三部芭蕾舞剧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包括独特的调性运用、丰富的节奏变化、丰富的管弦乐编配和巧妙的主题发展。
论芭蕾舞剧《春之祭》音乐的节奏运用
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原始舞蹈 时说 : “ 舞 是生命情调最直 接 、 最实质 、 最强烈 、 最尖锐 、 最单纯 而最充足 的表现。生命 的机能 是动 , 而舞便 是节奏 的动 , 或更准确点 , 有节奏 的移易地 点的动 , 所以它只是生 命 机能 的表 演。 ” … 舞蹈 , 以人 体为 主要 表 现手 段, 体现人的审美情感 、 审美 追求等 , 从 一开始舞蹈 就与音 乐结 下了不解之缘 。民族 主义和新 原始主义 风格相结 合《 春之祭 》 这部作品就是 以其复杂而有特性 的节奏 , 使 得整部芭蕾舞剧 至 今仍 发挥着璀璨的光芒 。 1 《 春之祭》 音乐创作背景 《 春之祭》 源于作 曲家 脑 中突然 闪现 的古俄罗斯 部族 祭祀 的图景 。在其 自传 中说道 : “ ……我好像看见一个庄严 的偶像崇 拜的仪式 : 年老的智者们围成一个 阴圈席地而坐, 眼看着一名少 女独 自跳 舞 , 一直跳到死去, 他仃 J 要 把 她 作 为 献礼 , 以 告 慰 着神 。 ” 2 《 舂之祭》 音乐整体 结构 这部作 品共 分 为 两个 大 的部 分 : 分 别 代表 “ 白昼 ” 和“ 黑 夜” , 以组曲 的形 式 写 成 : 第一部分: 《 对 大地 的崇 拜》, 包括 : ( 1 ) 引子 。( 2 ) 春之先兆 , 少女之舞 ( 3 ) 诱拐的仪式 。( 4 ) 春之 轮舞 。( 5 ) 敌对部 落 的游戏 。( 6 ) 智者 的行列 。( 7 ) 大地 的崇 拜。( 8 ) 大地之舞。第二部分 : 《 祭献》 包括: ( 9 ) 引子 。( 1 0 ) 少 女们 神 秘 的 圆 圈舞 。 ( 1 1 ) 对被选少 女的赞美 。( 1 2 ) 祖 先 的 召 唤。( 1 3 ) 祭祖的仪式 。( 1 4 ) 被选 少女 的祭献舞。 3 《 春之祭》 音乐中节奏运用与舞蹈之间的关 系 对于芭蕾舞剧《 春之祭》 音乐 , 究竟是什 么原 因激起 了观众 如此强烈 的反应呢?其实就是这部 芭蕾舞剧与传统的芭蕾 舞剧 是格格不入的。作 曲家 自己曾声称 , 《 春之祭》 的音乐是真 正的 抽象音乐 , 它没有 明确 的故 事或标题 , 而在 作为舞剧 演 出时 , 应 配以尽可能抽象 的舞蹈 。因此 , 在《 春之祭 》 舞 剧 中, 演员们 衣 衫褴褛地 出现在观众面前 , 动作 粗鲁 , 乱挥 舞着 自己的肢体 , 让 观众 大为惊叹 , 而《 春之祭》 其极不和谐 的音 符以及杂乱无 章的 节奏使得其舞剧也是别具一格。春之祭 的音乐节奏是具有 原始 因素 的, 不再是 以前有着强弱规律的二拍 子三拍子 的组合 , 也不 是有着规律可循的重复性节奏 , 而是创新式地使 用了很多 复杂 而不 对 称 、 不平衡的节奏 , 使 整部 作 品具 有 强 大 的气 势 。 第一幕《 大地 的崇拜》 。由巴松管奏 出的神秘 的音 响把 我 们 带 到 一 座 孤 寂 的 山谷 , 在 这 开 头 的 小段 中 , 可 以 听 到作 者 所 独 有 的特 点 , 即节拍 的多变。音乐 暗示着 春天 即将来 临 , 万 物 复 苏, 各种 曲调 混 合 一 起 , 随之 音 量 和 速 度 上 越 来 越 增 强 , 一 种 生 机勃勃 的感觉 , 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1 ) 引子。引子 当中使用 了大量 的“ 多 连音并 置” 的节奏 , 形成“ 交错节奏 ” 。在 曲谱 中由上至下节 奏音 型的层次 比较分 明。( 2 ) 春之先兆 , 少女之舞 。一开始 , 依靠 木管音乐 营造 了一 种 紧 迫 和 梦幻 的感 觉 , 这 是 以模 仿沉 重踏 步 的 节 奏 作 为 开 始 , 且 节奏是很复杂的。不是传统 节拍 中的强弱 规律 , 而是 以不稳定 的“ 脉动率 ” 作为 音符 的强 弱准则 , 重音无 规则性 出现 和移动 , 少女们合着这种粗野 的节奏而跳舞 , “ 可以从 中听到一些节 奏单 调 的原 始 风 格 曲 调 、 几乎 机械 般规 则 的部分 而 发生 变化 。 ” ( 3 ) 诱 拐仪式 。是整 个舞剧 中特别 充满活力 和激情 的一 段 , 由 定音鼓引出旋风般 的音乐片段 , 节拍变化捉摸不定 , 在节拍数上 进行增 、 减的任意变换 , 其节奏是 野粗犷 的, 因而舞 蹈表现 出 来充满力量、 恐怖的气息 。( 4 ) 春之 轮舞 。是 主要 由单簧 管演 奏, 在演奏过程中配上 长笛作为辅助 , 节奏是逐 渐舒缓 , 这是展 现原始人们在 荒芜大地 上辛勤劳作 的场景。接 下来 , 作 曲家在 变形的旋律不停地加入在旋律 因素 中进行 扩充 , 在正 常节奏进 行中加短 时值 的音符或休 止符 , 使 市奏 的律动变得更 加不规则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王佳艺畅志华舞剧《春之祭》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于1912年完成,并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
这部作品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其独特的作曲技法在音乐界掀起巨大浪潮。
作品中充斥着在当时并不为主流所接受的不协和半音行进以及重音错位的非常规节奏,这也导致了这部作品在初次上演时就遭到了现场观众强烈抨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界对多样化音乐的包容度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春之祭》的独特魅力。
由于舞剧《春之祭》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作品。
本文仅针对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认知。
一、《春之祭》的创作特点二十世纪初,在多样民族风格以及现代美学思想的冲击下,作曲家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音乐发展趋势逐渐脱离传统。
在这个时期,理性和感性的分化愈发明显,情感表达也变得愈加激烈。
随着不安、恐惧和压抑等氛围在社会中蔓延,作曲家们逐渐显露出更加非理性的一面。
在作曲技术方面,调性、音高组织和曲式结构等因素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当时的众多作品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以独特角度探索并发展了调性、节奏和配器手法的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
(一)动机发展特点有别于旋律大师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其旋律。
恰恰相反,斯特拉文斯基将大多数旋律形态以块状的、零星的结构拟定,例如《春之祭》旋律的清冷就与浪漫主义的柔美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种通过使用与传统音乐创作截然不同的手法创作出来的旋律经常以片段化的形式镶嵌于作品内部,并且伴随着富有特点的织体[1]。
而节奏作为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中最突出的部分与他独特的旋律线条相互交织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如第一部分大管声部,主题旋律就建立在不同时值的音高组合之上。
谱例1如谱例1,a为旋律展开的核心动机,C、B、A的下行三音列作为核心音高以三、四、五度形式镶嵌其中。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doc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doc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是一部以俄罗斯古老习俗中的古代仪式为灵感创作的音乐作品。
该作品在音乐上革命性地突破了西方传统音乐的束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
本文将从曲式结构、音乐特色、演出情况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一、曲式结构《春之祭》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较慢的序曲”、“降神”、“上神”和“献神”。
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大,最后达到高潮,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神秘祭礼。
曲中的各个部分互相衔接,节奏和旋律的转变也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高度精细与复杂的音乐世界。
二、音乐特色《春之祭》的音乐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大量的民族性的音乐元素,二是突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
作品中采用了俄罗斯古老习俗中的许多元素,如乐器选择上采用了包括三角铁、锣、铃鼓、长笛等在内的俄式乐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借鉴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
同时,在曲中还加入了许多音效元素,如鸟鸣、膜片和贝壳之类的噪音,使作品的音响系统更加有趣、充满活力。
此外,斯特拉文斯基在作曲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使得作品展现出自由流动的旋律和声音。
作曲家将各个乐器的独奏、合奏、混音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带有动感与放松的音乐状态。
这种音乐风格汲取了许多当时先锋音乐的特点,后来也对后代音乐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演出情况《春之祭》初演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制止了演出。
因为作品中的音响效果太过刺耳。
然而很快,人们就意识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开始接受、欣赏这部音乐作品。
自那时起,该作品已成为20世纪音乐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广泛地演出、传播。
总之,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做到了把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作曲家丰富创意与超前思维的才华。
它的作曲风格奠定了现代音乐的基础,是近代国际音乐大师之一。
《再谈〈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的分层观、节拍的心理特征和非洲复合节奏》导读
聚焦在作品本身的音乐结构上。这是因为音乐
斯基音乐结构本身的学术性研究。美国音乐理
理论家们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来系统地解读
论家、现已退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乐谱看上去杂乱无章、音响听上去怪诞而不协和
专教 20 世纪音乐的教授皮耶特·凡·顿·托恩(Pi‐
的音乐组织。美国音乐理论家亚瑟·伯格(Ar‐
《斯特拉文斯基和〈春之祭〉》
(Stravinsky and The
Rite of Spr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和《音乐、政治与学术研究》
(Music, Politics and the Academ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其中,
1975, pp. 104-138.
④ Pieter C.van den Toorn:“The Rite of Spring Briefly Revisited: Thoughts on Stravinsky’s Stratification, the Psychology of Me⁃
ter, and African Polyrhythm”, Music Theory Spectrum, Vol. 39, Issue 2, 2017, pp. 158-181.
织、节奏节拍、织体状态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技
《春之祭》的分析聚焦在音高结构上,并没有涉及
术术语等理论问题。
《再谈〈春之祭〉——斯特拉
文斯基的分层观、节拍的心理特征和非洲复合节
其它的方面。
分析视点之二来自从理解音乐出发的历史
奏》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
報告者:張純琳
前言
以銜接九年一貫課程內容為基礎 結合美術.建築.數學.表演藝術等內 容外.並增添較深入之音樂理論 適時加入活動.以達課程之統整性 與活潑性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1882年6月17日出生於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 寧鮑姆(Oranienbaum 1907年時,成為李姆斯基.柯沙可夫 (Nikolay Rimsky-Korskov,1844~1908) 的學生 1909年他的管弦樂幻想曲《煙火》在聖彼得 堡演出,受到俄國芭蕾舞團經理狄亞格列夫 (Serge Diaghilev,1872~1929)的賞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移居瑞士 1934年入法國籍 1945年入美國籍 1971年4月6日逝世於紐約。
主題
4.春之輪舞
主題
第二部分 1.序曲
小提琴泛音旋律
5.獻祭之舞拍號
前7小節的拍號變化
5.獻祭之舞拍號-前34小節拍號表
「春之祭」的意義
有關於首演 舞蹈的突破 音樂的突破 1.使用複調與多調性創作。 2.大量使用不正規節奏與不斷變化拍號。 3.使用不和諧的聲響與配器。 4.音樂的轉換常沒有過渡樂段,而直接轉換。 5.創造二十世紀初音樂的新境界。
創作分期
第一時期:民族主義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創作的的三部芭蕾舞音樂, 這三部作品都是受到狄亞格列夫的賞識與邀 請而創作,偏向屬於俄羅斯音樂的風格 第二時期:新古典主義 這段時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物資缺 乏,他放棄大型的管弦樂團編制,改使用小 型室內樂團來創作 第三時期:十二音列 這個時期的創作,受到魏本(Anton Webern,1883~1945)的啟發,開始以十二音 列的手法創作。
春天的生机与悲恋——《春之祭》的音乐学分析
春天的生机与悲恋——《春之祭》的音乐学分析欧 洋(南京艺术学院 高职成教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描写了俄国原始部落在庆祝春季到即将来时的祭祀礼仪场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凸显了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浓烈的原始主义色彩。
印象主义音乐创作手法、表现主义音乐技法、民族乐派以及12音体系的手法都被运用于作品中。
极简的旋律、充满张力的节奏、独具特色的管弦乐配器与那种强烈情感表现的民族主义风格迥然不同。
由于他令人眩目的写作技巧、对音色的追求,唤起了人们对久远时代的回忆。
[关键词]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民族乐派;12音[中图分类号] J601;J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67(2018)03-0108-04冬去春来是岁月的规律更迭,经过飞雪风雨的洗刷,春天的靓丽被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载着许多美好的赞誉与钟爱。
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就曾以春季的祭祀仪式创作了三幕芭蕾舞剧《春之祭》,其中复杂新颖的音乐节奏与旋律,再加以芭蕾舞的结构形式,轰动了20世纪初期的西方乐坛,引起了人们注目。
《春之祭》描写了俄国的原始部落在庆祝春季到即将来时的祭祀礼仪场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将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浓烈的原始主义色彩生动地呈现在听众眼前。
其核心主题是 “再看一眼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
那时的人们呼唤着春天艳阳高照,跋山涉水走进森林,沐浴着树木的芬芳,人们用早春青绿色的树叶,编织成发带互相装束,跳起庆祝的舞蹈,这种呼唤雀跃的愿望从音乐曲调中获得了心满意足……人们不仅雀跃舞蹈,还伴随着大声歌唱,悠扬的人声飘过森林河湖,传遍母亲般滋养的土地,这些舞蹈与歌唱,在夜幕降临,柴堆上熊熊的火焰中闪烁着光芒。
白日流动的湖水随着夜幕的低垂也呈现出宁静平和,似有一种淡蓝色的夜光。
在这欢歌笑语中投射出古老部落的人们对环境的崇拜和日常中刀耕火种的场景。
这里有春日的勃勃生机,也有人们对她终将逝去的伤怀,她不仅仅是一个季节,同时还代表生命与芳华。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分析——滑音奏法的应用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分析——滑音奏法的应用摘要:说起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这部作品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切断了与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并依赖各种乐器特殊演奏技法的应用向人们展示了乐队音响的多元化和音乐无穷的表现魅力。
特别是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部作品中的弦乐器演奏技法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使弦乐器音响、音色的可能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
本文立足《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中滑音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阐述弦乐器音响在管弦乐队整体音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表现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滑音奏法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feodorovichstravinsky (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是二十世纪对现代音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于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其父是当时圣彼得堡马林斯基皇家剧院著名的男低音歌唱演员,与当时俄罗斯文艺界的一些名人都有密切往来。
在艺术环境中成长的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此后便一直从事音乐创作的工作。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作品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等俄罗斯古典大师的影响,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历史、哲学、文学、政治、数学、绘画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与西方一些文学家如安德烈·纪德、罗曼·罗兰、科克托等都有密切的交往。
主要作品有三部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歌剧《浪子的历程》;哑剧《士兵的故事》;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其中《春之祭》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当时备受争议的作品,比起初登场时受到的排斥,这部作品后来所获得的成功与赞誉更让人瞩目,它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cd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技法分析——以《春之祭》之《敌对部落的游戏》为例
当代音乐2020年第7期MODERNMUSIC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技法分析以«春之祭»之«敌对部落的游戏»为例姚㊀敏[摘㊀要]«敌对部落的游戏»为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一部分的第五首作品ꎬ对该曲的分析主要以主题发展㊁音高集合的使用㊁多种节奏节拍的运用㊁多重结构对位为核心陈述ꎬ窥探斯特拉文斯基在该乐曲中所使用的创作技术以及创作思路ꎮ[关键词]«敌对部落的游戏»ꎻ斯特拉文斯基ꎻ创作技术ꎻ创作思路[中图分类号]J61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00-02[收稿日期]2020-02-13[作者简介]姚㊀敏(1996 ㊀)ꎬ女ꎬ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开封㊀475000)㊀㊀«春之祭»这部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描绘原始前的日与夜的景象ꎬ同时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ꎬ在调性音乐看来ꎬ它是先锋派的代表作ꎻ在现代音乐看来ꎬ它被称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经典名作ꎮ«敌对部落的游戏»程式化地表达了原始部落间的战争ꎬ以下是对该作品在创作技法上的窥析ꎮ一㊁主题发展的原则该作品的主题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和缩减音级为原则来发展音乐ꎬ同时将这种原则称之为主题的延伸/截短ꎮ[1]旋律通过主题呈示ꎬ因此该作品的主题关系成为笔者的主要分析对象ꎮ接下来ꎬ将对主题的发展进行梳理:首先ꎬ在排练号59通过增加或缩减音级来延长或缩短主题bꎬ如谱例1所示ꎮ谱例1:(a)主题b(圆号)(b)主题b(长笛)如上图所示ꎬ谱例1(b)通过改变拍号和缩减音级的技术使谱例1(a)得到更为有效的缩短ꎮ这种主题延伸/截断的应用第二次出现在排练号61处长笛与单簧管的主题e1中ꎮ通过在单簧管声部增加四拍半的时值来获得延伸ꎬ使人听觉上有强烈的关联性ꎮ二㊁音高集合的使用该作品的动机因素是采用在设定核心集合的基础上不断扩充ꎬ使得音乐在音高上具有统一性ꎮ[2]从音高集合的角度来分析该段乐曲ꎬ主题b的基本型(013568T)ꎬ接下来ꎬ奇妙的是主题cꎬ主题d的基本型也是(013568T)ꎬ同时集合(013568T)可以拆成由两个(0135)叠置而成的集合ꎬ主题b的其他形式基本型分别为(0135)㊁(02357)ꎻ主题d的其他形式基本型为(02357)ꎻ主题e1和主题e2基本型为(0235)ꎮ由此可见ꎬ它们的母集中共同包含了同一个子集(025)ꎬ因此ꎬ(025)这个细胞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核心力量ꎮ三㊁节奏与节拍的运用该作品主要采用变节拍㊁混合拍子㊁移位节奏重音㊁改变节拍位置㊁复合节奏等多种节拍与节奏的运用方法展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独特的艺术风格ꎮ首先ꎬ最常见的是变节拍和混合拍子ꎬ从动机的角度来看ꎬ变节拍更有利于主题的截断和延伸运用ꎮ在乐曲开始处ꎬa㊁b㊁c三个主题的轮次出现ꎬ都伴随着节拍变换ꎬ并且不是每个主题开始的地方ꎬ部分是主题进行到二分之一处变节拍ꎬ这样形成突出的听觉效果ꎮ当旋律动机不变时ꎬ它可能伴随着不同的节奏ꎬ如例1所展示ꎬ每一次主题b出现时节奏都是不同的ꎮ当旋律动机不变时ꎬ它们同样可能处于不同的节拍位置ꎬ如例1中所展现ꎬ节拍重音变换从第二拍强拍至第四拍强拍ꎮ这种不仅节奏发生改变ꎬ节拍位置同样改变ꎮ在不同的分层记谱中ꎬ常常会出现复合节奏ꎮ如排练号66之前两小节ꎬ在4/4拍中ꎬ三连音(短笛)㊁四分音符(大号)㊁五连音(双簧管Ⅰ)㊁六连音(双簧管Ⅱ)等等ꎮ四㊁乐曲结构说明(一)材料角度该段音乐的主题乐思以ABA1B1的结构呈示ꎬ该音乐中001包含许多主题因素:最开始低音长号㊁大号以及定音鼓的主题aꎻ转换音色至大管以及圆号上的主题bꎻ建立在三度叠置上含有变化音的长笛以及单簧管主题cꎻ建立在三度上的三连音下行线条的圆号和大号主题dꎻ建立在二度上的主题在排练号60处出现ꎬ为双簧管主题e1以及英国管主题e2ꎻ由大二度构成的固定音型在排练号62处出现ꎬ为单簧管和大管主题f1以及与之呼应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主题f2ꎻ排练号64处出现«智者的行列»中作为固定音型的大号主题gꎻ排练号66处出现«智者的行列»中大管主题hꎮ以斯特拉文斯基独特的曲式结构线条的划分来分析:该段乐曲的A部分以分层形式呈示主题ꎬ通过主题a㊁主题b㊁主题c三个不同主题的不规则叠置轮次出现ꎬ形成连贯的连续性ꎬ在功能上形成统一性ꎮ其间ꎬ插入主题d作为连接前后两次主题a㊁主题b㊁主题c的重要环节ꎬ主题d呈现的同时主题a同时呈示ꎬ这不仅是分层对位的体现ꎬ同样也是第二次轮回的开始ꎮ该段乐曲的B部分采用并置的形式ꎬ产生中断与接续的效果ꎬ利用主题e1㊁e2同主题b交替ꎬ当主题e1㊁e2第二次出现时ꎬ伴奏声部出现主题a的变形ꎮA1部分与B1部分使用合成的形式呈示主题ꎬA1部分在引入新主题f1与f2的同时ꎬ在各声部循环插入主题bꎮ直到排练号64之后B1部分取消固定低音主题ꎬ呈示主题e1㊁e2的变形ꎬ不仅分层多声部线条化主题ꎬ而且同时并置引入«春之祭»之«智者的行列»中的主题g作为持续的固定音型ꎬ在最后三小节处引入主题hꎮ(二)速度角度从该曲的速度来看:全曲速度无变化ꎬ体现了一部性结构的原则ꎬ但是斯特拉文斯基通过频繁使用混合拍子和变节拍ꎬ使人从听觉上感知到了速度的变快或变慢ꎬ与情感达到一致ꎮ[3](三)力度角度从该曲的力度来看:全曲力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ꎬ体现了三分性结构的原则ꎮ第一部分1-22节力度较强ꎬ呈现出敌对庄严的氛围ꎻ第二部分23-36节力度相对比第一部分较缓和ꎬ通过主题e1/e所代表的不同部落之间的互动以及主题b与其形成的强弱对比ꎬ突显出敌对的游戏感ꎻ第三部分为37-74节力度越来越强ꎬ表现出矛盾的发展与不断激化ꎬ直观地展现部落之间的冲突ꎮ综合以上论述ꎬ该曲的结构图示如表1所示ꎮ表1:«春之祭»之«敌对部落的游戏»结构图示1材料呈示字母标记ABA1B1段落划分1-2223-3637-6061-74结构特征对称的二分性结构2曲式结构线条[4]字母标记ABC段落划分1-2223-3637-74结构特征三分性结构3速度字母标记A段落划分1-74结构特征一部性结构4力度字母标记ABC段落划分1-2223-3637-74结构特征三分性结构结㊀语通过«春之祭»分析能够看出ꎬ无论是以延伸或截断的手法发展主体材料ꎬ或是音高上采用核心集合不断扩充形成其他集合ꎬ又或是突破节拍与节奏的束缚ꎬ频繁使用变节拍与混合拍子等一系列创作技法都打破了其之前的共性写作ꎬ在当时具有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以及在创作上具有浓厚的代表性ꎮ正如同西方音乐始终所提 如果仅仅提一部二十世纪的经典管弦乐作品ꎬ那么«春之祭»(TheRiteofSpring)(1911-1913)首当其冲 [5]ꎮ注释:[1]主题的延伸/截短是具有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代表性的作曲技法概念ꎬ同时这一概念语汇也是斯特拉文斯基自己的表达方式ꎬ见«理解后调性»第29页ꎮ[2][美]罗伊格-弗朗科利.理解后调性[M].杜晓十ꎬ檀革胜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ꎬ2012:28 29.[3]郝维亚.百年经典世纪回眸 斯特拉文斯基与新古典主义[J].人民音乐ꎬ1999(08):33.[4]曲式结构线条为斯特拉文斯基独特的结构划分ꎬ分为分层㊁并置㊁合成三种ꎬ而 合成 则是分层与并置同时存在的综合形式ꎬ其详细释义见«理解后调性»第28页ꎮ[5] 如果只提一部歌剧ꎬ是贝尔格(AlbanBerg1885-1935)的«沃采克»(Wozzeck) ꎮ(责任编辑:崔晓光)101姚㊀敏: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以«春之祭»之«敌对部落的游戏»为例。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音乐《春之祭》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Music Composition for Dance The Rite of Spring by Stravinsky
作者: 曹茜[1]
作者机构: [1]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烟台264025
出版物刊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页码: 104-10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舞剧;节奏;音区;力度;重音
摘要: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春之祭》是对19世纪欧洲传统音乐的挑战。
在音乐、节奏、和声、力度、音区等诸多方面彻底与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决裂。
虽然在当时遭到严重抨击,但这部音乐作品已成为栽入史册的现代音乐经典,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舞剧音乐精品。
本文以《春之祭》音乐为案例,从音乐创作的节奏、音区、力度以及皮娜·鲍什编导的现代舞剧《春之祭》入手,深入分析舞剧音乐的创作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说起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这部作品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切断了与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并依赖各种乐器特殊演奏技法的应用向人们展示了乐队音响的多元化和音乐无穷的表现魅力。
特别是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部作品中的弦乐器演奏技法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使弦乐器音响、音色的可能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
本文立足《春之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中滑音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阐述弦乐器音响在管弦乐队整体音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表现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滑音奏法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feodorovichstravinsky (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是二十世纪对现代音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于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其父是当时圣彼得堡马林斯基皇家剧院著名的男低音歌唱演员,与当时俄罗斯文艺界的一些名人都有密切往来。
在艺术环境中成长的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此后便一直从事音乐创作的工作。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作品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等俄罗斯古典大师的影响,并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历史、哲学、文学、政治、数学、绘画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与西方一些文学家如安德烈·纪德、罗曼·罗兰、科克托等都有密切的交往。
主要作品有三部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歌剧《浪子的历程》;哑剧《士兵的故事》;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其中《春之祭》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当时备受争议的作品,比起初登场时受到的排斥,这部作品后来所获得的成功与赞誉更让人瞩目,它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cd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歌德说:“要理解诗人的作品,必须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早在写《火鸟》的时候,斯特拉文斯基就有了《春之祭》的构想,直到1911年7月《彼得鲁什卡》首演之后,斯特拉文斯基与当时俄罗斯的著名画家廖里赫才着手编写《春之祭》的舞台剧本的提纲和舞蹈的名称。
作品分为“对大地的崇拜”和“祭献”两个部分,斯特拉文斯基的写作也是基本按照这个顺序来完成的。
这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问世作品,体现着反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当时的西方文化界对原始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谋而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疾速前进,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重大变革时期。
西方艺术从美学到绘画再到音乐都在反传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迅速发展。
不断地“探索”与“革命”,体现了反传统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倾向,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创作思想活跃、新创作技法不断涌现、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历史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的创作中,对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如大量地使用了弦乐的泛音、震音、拨弦、弓杆演奏、靠近琴马演奏等,通过大量运用这些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来实现他要表达的“那种不断新生的过程中的庄严的高潮,那种存在于宇宙中的、泛神论的高潮”‚。
这些技法在不同声部采用不同的结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作曲家获得了奇异音响,即便是在以管弦乐色彩变化丰富、细腻而见长的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下面,是对《春之祭》这部作品中弦乐器特殊演奏技法——滑音奏法的应用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滑音奏法由来已久,早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就在他的总谱中首创了表情滑音,但是这种奏法在18世纪时还没有受到认可并被拒绝使用。
到了19世纪,在罗德、贝里奥等人的推动下,滑音奏法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并频频出现在小提琴作品中。
滑音奏法有两种:滑指和滑奏。
滑指(portamento)是指从某一把位换到另一把位,即从这
一音过渡到另一音时,以迅速的滑指来完成。
滑奏(glissando)指在同一弦上,手指不离弦迅速地(或缓慢地)由前音滑向后一音,如果是本音滑奏,那么向上或向下约升或降半音,迅即回到本音。
在《春之祭》这部作品中,这两种奏法的滑音都有体现。
滑音奏法非常具有表现力,可以用在很优美或很有力的音符上,也可以用在充满深情的或悲哀伤感的表达上。
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这部作品中较集中地使用滑音奏法有五处。
第一处在“大地的崇拜”的引子(排练号[11]处),此时中提琴声部采用泛音演奏的滑音,重复管乐长笛声部的音型,此时中提琴的音色尖锐虚幻与长笛明亮的音色相融合,同时掩盖长笛音型的棱角,使琶音音型显得十分平滑。
低音提琴声部采用泛音演奏乐队的和声背景,音响宁静;大提琴ⅱ与低音提琴ⅴ加弱音器正常演奏,声音柔和,为滑音的音响做衬托,突出滑奏此起彼伏的旋风般的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