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发表时间:2012-07-12T09:12:55.9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徐慧文

[导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徐慧文(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职业培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角色与一般的大学专业教师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监管、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其质素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因此,高等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力争建设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为学校健康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内涵及体现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所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4]。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就体现在这三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逐渐下降,二是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三是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更是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范导致角色扮演冲突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高校辅导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角色,需要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按照这种角色的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去活动[5]。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思想教育的角色是一种基本的角色要求,中央以及各高校对辅导员中作职责也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实际情况下,辅导员工作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定义的工作范围,忙碌在繁杂的事务工作中,偏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从而导致处于高校最底层的辅导员对于自身角色的扮演存在疑惑,大量的琐碎事务导致角色的混乱和冲突,从而导致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心理倾向。

2.2 社会期望的压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从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来看,还要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引者、学习成才的教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教学科研的承担者,另外,还要担当起服务者的角色。社会对辅导员的高要求与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工作强度、经济收入及职业声望等的矛盾,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

2.3 高校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

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高校对辅导员的“重使用、轻培养”,直接导致辅导员相对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精力“充电”,理论知识、业务技术无法及时更新,不能“与时俱进”,疲于应付工作,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与责任感缺失,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3 消除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因此,党和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方面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各高校也要重视他们的工作,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3.2 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应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这是减轻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就可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3.3 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培养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环节,通过针对性的培训,锻炼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战斗队伍,使辅导员成长为理论讲解员、学习引导员、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高校还应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学习,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研究,促进工作技能和业务研究的深化,全力打造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Maslach,C M.&Jackson,S.E.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Research Edition,198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