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教育实验心理学笔记1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引论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二)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1、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涉及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2、阐述实验法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如何在具体领域中应用实验方法)(三)心理实验及其特点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
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一)实验中主试与被试主试: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二)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三)因变量因变量即行为变量,也就是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对象。
(四)额外变量额外变量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它是要被严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的种类及有效性:1、刺激特点自变量2、被试特点自变量3、环境特点自变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当自变量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改变,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
(自变量是有效的)因变量的信度、效度与敏度及种类1、因变量的可信度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反之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两个典型例证: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低限效应(floor effect)4、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速度(2)反应的准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机率(5)反应的强度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额外变量,就会弄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结论。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来和你们分享我整理的实验心理学笔记。
这就像是打开一扇通往奇妙心理世界的大门,里面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发现呢!实验心理学啊,它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在人的心理迷宫里寻找线索。
比如说,我们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在压力下做出某些决策。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的森林里寻找宝藏的路线,实验心理学家就是拿着各种工具(实验方法)去探索的冒险家。
我在笔记里看到一个超有趣的实验。
研究者想要探究记忆是如何被干扰的。
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了两组,就像把一群小伙伴分成了两个小队一样。
一组参与者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旁边有人不断地制造噪音干扰,哎呀,这就像你在安静看书的时候,旁边有人一直在大声唱歌,烦得很!另一组则在安静的环境下记忆单词。
结果呢?在噪音环境下的那组参与者记住的单词可少多了。
这就说明环境对记忆的干扰可真是个大问题啊!再说说实验设计吧。
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真像是搭建一座复杂的城堡,每个部分都得精心安排。
完全随机设计就像是抽奖,每个参与者被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都是随机的。
比如说,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学生们就像抽奖一样被分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组里。
还有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呢。
被试间设计就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跑道上比赛,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而被试内设计就像是一个人要在同一条跑道上跑好几次,但是每次的比赛规则(实验处理)不一样。
实验中的变量也很重要。
自变量就像是汽车的方向盘,它决定了实验的走向。
比如在研究药物对情绪的影响实验中,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呢,就是汽车开到哪里去了,是自变量改变后产生的结果。
在这个例子里,参与者的情绪变化就是因变量。
还有控制变量,这就像是汽车行驶的道路状况得保持一致,不然就不知道是方向盘(自变量)的作用还是道路(控制变量)的作用了。
比如说在研究灯光强度对阅读速度影响的实验中,除了灯光强度这个自变量,像书本的字体大小、参与者的视力等都得控制好,要是字体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就像道路一会儿平坦一会儿坑洼,那可不行。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一、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
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一)世界是真实的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
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心理学实验笔记 1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笔记第1章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5-06 11:31 共57人浏览[大] [中] [小] 除了自变量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
上例中,文字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清晰度、熟悉度以及材料的呈现位置和呈现先后等都会影响阅读速度。
此外,像大气压、被试者的高矮、胖瘦和头发长短等因素对阅读速度就没有什么影响。
实验中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包括两类性质不同的相互作用:(1)按实验程序进行的相互作用,(2)干扰实验程序的相互作用。
1按实验程序进行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人就是主试者和被试者。
主试者对被试者的干预及被试者对主试者的实验态度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由于心理实验都是通过被试者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主试者对被试者最直接的干预是向被试者交代任务。
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i nstruction)。
在以人作被试者时,指示语在实验中不仅是对被试者说明实验,更重要的是给被试者设定课题,这也是控制被试者这一有机体变量的一种手段。
指示语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
2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在心理实验中,除了主试者给出指示语及被试者按指示语完成任务的相互作用外,他们之间还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
例如,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effect)。
实验者效应往往会以一种颇为微妙的方式在起作用。
例如,当主试者了解到他的少数几位被试者有某种反应倾向时,他随后观察到的被试者的资料也往往有某种反应倾向。
这里,除主试者无意识地以某种方式影响被试者的反应外,还可能故意地对被试者暗示、提醒或鼓动,或不能耐心地等待被试者的真实反应的出现就进行记录,或仅仅记录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反应。
实验心理学笔记
等距量表: 变量的值可以反映某种顺序或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能够进行加减运算,但因为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比例量表: 变量的值具有相等的单位,而且有绝对零点,因此可以进行加减和乘除算术运算。
反应时:从给予刺激开始到做出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书上定义: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多为视觉和听觉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的时间。(书上定义: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内隐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一种长时记忆的形式,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被试者并非有意识的指导自己有用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所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实验心理学笔记实验心理学的性质.doc
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引论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二)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1、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涉及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2、阐述实验法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如何在具体领域中应用实验方法)(三)心理实验及其特点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
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一)实验中主试与被试主试: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二)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三)因变量因变量即行为变量,也就是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对象。
(四)额外变量额外变量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它是要被严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的种类及有效性:1、刺激特点自变量2、被试特点自变量3、环境特点自变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当自变量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改变,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
(自变量是有效的)因变量的信度、效度与敏度及种类1、因变量的可信度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反之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两个典型例证: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低限效应(floor effect)4、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速度(2)反应的准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机率(5)反应的强度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额外变量,就会弄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结论。
实验心理学详细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杨治良)第一章:绪论1.变量: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2.自变量/自变项: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3.因变量/依变项/反应变量/反应测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是主试所要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量。
4.相关变量/有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5.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6.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于研究的变量是自变量,而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即为控制变量,在实验中是要加以控制的。
7.控制:指出于实验的需要,对有关实验条件的控制,从而使实验更好达到实验的目的。
8.口语记录:也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反应变量,指的是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对主试所提问题的回答。
9.指示语:主试为交代任务向被试所说的话。
10.实验者效应:指心理实验中,除了主试给出指示语及被试按指示语完成任务的相互作用外,他们之间还可能会存在某种干扰作用,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
e.g.主试在实验中可以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从而造成实验偏差。
此即为实验者效应。
11.霍桑效应: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2.安慰剂效应:指实验中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在这个实验中被试的态度成了自变量。
13.实验效度:即实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分为实验内部效度、实验外部效度。
1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的定义是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下的定义,此即为操作定义。
15.交互作用:指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存在了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6.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所接受的实验条件。
单盲实验:17.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摘要abstract、题目title、引言foreword、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论summary、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apendix18.实验心理学简史(两个阶段)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实验心理学个人笔记总结
实验心理学一、实验心理学概述(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今天,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1.费希纳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物理刺激变化和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1)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2)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费希纳提出的三种方法,使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量化地描述。
从此,实验心理学家将有能力以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正如实验物理学家用精密的仪器确定物质的状态一样。
由此,实验心理学成立的前提得到了满足。
(3)1860年他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2.冯特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冯特的心理学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实验心理学前四章笔记
控制处理←→实验处理(有不同则由实验处理引起)
4、信息加工的实验(一般认知心理学多用)例:S→□→R 推论中间的作用
5、相关实验:只研究相互关系,不研究因果
分不清相关还是因果:例如吸烟和文化程度间的关系
不能做因果只能做相关:例如小孩受虐与其心理健康程度
2、以反应速度作测量指标:测反应时。
3、以反应难度做因变量:例如智力测验。
4、以反映的次数(频率)做因变量:求阈限。
5、以反映的强度幅度做因变量:膝跳反射。
控制变量(无关变量):
听觉反应时:声音频率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控制变量:声音强度、预备时间、反应方式、背景噪音。
与自变量的混淆:除了自变量,其他变量也对因变量产生了影响。例如:
5、在统计方法中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容易到达显著。
二、组内设计概述
解决顺序效应影响:
1、把组内改成组间。
2、平衡法:
完全的设计(a1a2a2a1):使所有自编来那个的每一个被试都不会因为受多种自变量水平处理而使实验据受到相继处理时过程变化的干扰。
不完全的设计(1.a1a2 2.a2a1):每个被试还存在被试效应但合在一起就不存在了。综合所有结果。
2、间接地研究:我们只能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做必要的逻辑推断。
3、心理实验的主要任务集中在如何操作控制变量方面,这一点是由人的复杂性决定的,它使得心理实验比其他实验要复杂、难控制的多。
心理学实验的分类:
1、传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例----做交通信号灯设置(怎样更容易察觉)
2、心理特点的实验: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不同(通常与心理测量混在一起)例---制作心理学量表;考察噪音对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思教育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连载之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托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补充几点:
1、自变量至少是两种水平存在的。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
其余自变量画在图上,
3、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
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二节实验设计
一、组间、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组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二、组内设计特点:
1.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 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最为理想。
3. 组内设计不需要太多的被试,因为在组内设计中研究者可以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不同的数据。
三、组间设计特点
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作反应。
如果事先我们知道不同的自变量会相互作用。
我们必须采用组间设计;而且,应用组内设计进行实验以后,如果我们怀疑一种自变量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我们就可以采用组间设计重新实验以验证组内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四、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克服
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
1. 匹配被试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 随机分配被试。
五、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克服
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1. 完全的平衡方法。
2. 拉丁方方法。
实验设计小结P21表
组间设计定义优点缺点克服缺点的方法
一组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互不干扰不同组之间被试的差别可能与自变量混淆。
怎样分配被试?匹配与随机化
组内设计每一被试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被试的差别不会与自变量混淆,节省被试。
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怎样分配自变量的顺序?完全的平衡与拉丁方法
六、混合设计
既有组内设计又有组间设计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地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第三节实验中注意几个问题
1、防止混淆自变量
2、防止实验者效应
3、几种不恰当的实验设计(被试接受自变量的影响后测验,想了解自变量的影响;控制组与实验组不属于同一总体;没有控制好控制变量)
第四节略
第五节非实验研究方法
▲两个特点:
第一,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第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作出妥协。
一、自然观察法
一条规则是,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人进行观察,不得干预正在进行的活动。
自然观察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所记录下来的只是按时间先后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
可以从中提出问题、提出假想,可能的话就用实验方法来验证,这就是自然观察法的用途。
二、调查法
调查的目的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如何。
作用是澄清事实,扫除流行的不实传闻。
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调查对象即样本要随机选取,否则调查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歪曲事实。
随要选取。
第二,调查问题的设计。
调查的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生歧义。
三、相关方法。
“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四、个案法
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