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第四课课件
哲第四课文档课件
![哲第四课文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d58c305ef7ba0d4b733b20.png)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
4)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的三能与三不能: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不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https://img.taocdn.com/s3/m/cf83eba8ed630b1c59eeb5eb.png)
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创世说。
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能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哲学第四课1
![哲学第四课1](https://img.taocdn.com/s3/m/b761a288b9d528ea81c77933.png)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运动认识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4、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什么是运动?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静止?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梳理教材,准确、系统把握)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任何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9b0a193169a4517723a3f3.png)
名 师 解 读·········································互 动 探 究
人教版·政治·必修4
进入导航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二课时
系列丛书
1.运动的概念 (1)在与运动的具体形式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人教版·政治·必修4
进入导航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二课时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21 __________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22 ________,也不能被○23 ______。
人教版·政治·必修4
进入导航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二课时
系列丛书
(2)普遍性: ○24 _____、 ○25 _______和 ○26 _________,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27 _________。
系列丛书
运动
静止
区 性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
别 质 的和无条件的
的和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
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
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联系
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教版·政治·必修4
进入导航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二课时
系列丛书
3.规律的特点 (1)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主要表现为:自然界的运动 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 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人教版·政治·必修4
进入导航
第二单元·第四课 ·第二课时
1.1美好生活的向导课件
![1.1美好生活的向导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febac38bd63186bcebbc47.png)
D
③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④哲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例5.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 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 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我们之所以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 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 D.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 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2.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 确说法是( )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 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 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 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 乱的东西。”
成语典故中的哲学寓意
“煲汤下盐”---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
不尊重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 “拔苗助长”--- 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 “郑人买履”--- 否认事物的运动 “刻舟求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以世界某一领域为研究 对象,回答的是某一领 域、某一局部的特殊性 质和特殊规律的问题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件: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共54张PPT)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件: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ffdee7284ac850ad02427a.png)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基本框架: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什么是哲学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认识论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群众观 、价值观
人生观
【全书基本框架】
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 物主义
唯物的辩证法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
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
A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 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4、马克思说,“如果没有哲学我就不能
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
A 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 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结亚论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 慧”。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有没斗有注转开星意始移:?,这空春间并秋有变不没换意有,味尽我着头们?仰所宇望有宙苍的由穹哲何:而时学来间都? 万是物正从确何的而生。?西天可有天堂?世间可有鬼神?
人类可有灵魂? ①中国…的…老子说: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导语
英国哲学家培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 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辨”
哲学使人……
要使我们的生活保持稳定,就要学好政治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就要学好经济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情趣,就要学好文化与生活;
要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就要学好生活与哲学。
②王夫之说:宇宙是由“气”组成的物质实体;
③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世界的始基;
4.2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
![4.2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https://img.taocdn.com/s3/m/8f8778bce009581b6ad9eb13.png)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 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与理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 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认为:当人第一次踏进河流时,河水虽然 在流动,河床也在变动,但毕竟是这条河流;当第二 次踏入这条河时,这条河流发生了变化,河水已不是 原河水,而是新的河水,河床也发生了变化。
风云不可测吗?
乐陵天气预报(2009-12-30 08:00发布)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30 日
白天
星
期 三
夜间
晴
高温 0℃
晴
低温 -11℃
风向 无持续风向 无持续风向
31 日
白天
星
期 夜间 四
晴
高温 1℃
晴
低温 -7℃
南风 南风
预报天气说明什么
风力 微风 微风 3-4级 3-4级
人工降雨
地震预报 由于人类对地震规律的认识, 人们根据地壳运动的状况,推算出可 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区域,大致发生的 时间和震级的大小,并结合历史资料 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作出大致的 地震预报。
大雁南飞北返
青蛙冬眠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 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 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天后遗忘75%, 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
1、什么是物质?唯一特性?
哲学生活电子课件(2014)
![哲学生活电子课件(2014)](https://img.taocdn.com/s3/m/6c4673bdfab069dc5022016a.png)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考点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考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3)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点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考点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点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A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②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考点2 世界的物质性A(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哲学与生活》PPT课件
![《哲学与生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a2c0c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e.png)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五页,共46页。
第六页,共46页。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高二选科 文理分科
成绩的好 与差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七页,共46页。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有很多寓言故事都包含了丰 富的哲理,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 心进行分析思考。
第八页,共46页。
白 马 非 马 论
第四十四页,共46页。
4、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 绪。” 这说明( )
A、惊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
B、惊讶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C、哲学开端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惊讶和困惑也是一种哲学
第三十二页,共46页。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 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 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 哲学家。
----苏格拉底
第三十三页,共46页。
姑娘和火炉
一群年轻的学生在学习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时觉得非常难懂 ,就来找爱因斯坦,请他用最通 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他的相对论 。
处
有
哲学的本义:
哲 哲学是指导、人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学
们生活得 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 是指导人们
(生活也离不开哲学)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意义:二看三对待
第三十七页,共46页。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 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
![哲学生活 第四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e2353b765ce05087632135f.png)
Page 8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 别 含义不同 特征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 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 而否认运动 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Page 11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 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 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 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 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 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哲学与人生第4课课件
![哲学与人生第4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6886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f.png)
05
课程内容详解
课程章节概述
第一章: 哲学与人 生的关系
第二章: 哲学的基 本概念和 原理
第三章: 哲学与人 生的实践
第四章: 哲学与人 生的价值 追求
第五章: 哲学与人 生的意义 和价值
第六章: 哲学与人 生的未来 展望
各章节内容解析
第一章:哲学与人生的 关系
第二章:哲学的基本概 念和原理
人生价值观
课程内容:包 括哲学的基本 概念、哲学与 人生的关系、 哲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等
教学方法:采 用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等多 种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 的独立思考能 力和实践能力
课件结构
引言:介绍哲 学与人生的关
系
第一部分:哲 学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第二部分:哲 学与人生的关
系
第三部分:哲 学在生活中的
人生哲学的重要性
指导人生方向: 帮助人们明确 人生目标,做 出正确的选择
提升人生价值: 使人们更加珍 惜生命,追求 更高的人生价
值
解决人生问题: 帮助人们面对 生活中的困难 和挑战,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
法
提升人生境界: 使人们更加注 重精神追求, 提升人生境界
和幸福感
04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容解析
学习成果评估
理解哲学与 人生的基本 概念和理论
掌握哲学与 人生的基本 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哲 学与人生的 理论解决实 际问题
提高自我认 知和自我发 展能力
培养独立思 考和创新能 力
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公民 意识
未来学习建议
深入学习哲学,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想 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哲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哲学前沿,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
《哲学与生活》课件
![《哲学与生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cd1b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0.png)
科学革命时期的世界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形成了以 科学为基础的世界观。
现代哲学与世界观
现代哲学对世界观的探讨更加深入和全面,涉及本体论、认识论、 伦理学等多个领域。
世界观的比较与评价
1 2 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观
04
哲学与生活智慧
生活智慧的哲学基础
哲学思考
探讨生活智慧的哲学基础,包括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
。
哲学流派
介绍不同哲学流派对生活智慧的 看法和启示,如儒家、道家、佛
教等。
哲学概念
阐述哲学概念在生活智慧中的应 用,如自由、正义、幸福等。
生活智慧的应用与实践
日常生活中的智慧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哲学智慧,如处理人 际说的集合
详细描述
哲学主要分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在探 究世界本质、人类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
哲学的思考方式
总结词
批判性、辩证性、反思性思维
详细描述
哲学思考方式强调批判性思维,即对观点和信仰进行理性审查;辩证性思维,即对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以及反思性思维,即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
道德的判断与选择
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是对行为和事件的善恶、对错、好坏的评价和判断 ,通常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或价值观。
道德选择
道德选择是指个体在面对多种可能的行为时,根据自身的道 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选择。道德选择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道德的实践与提升
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道德规范和价值观,通过行为表现出 自己的道德品质。
哲学生活:辩证唯物论(4、5课)
![哲学生活:辩证唯物论(4、5课)](https://img.taocdn.com/s3/m/c242b71a14791711cc791759.png)
34、“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这一论断除体现了矛 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外,还蕴含了以下哲理 ①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原理)意识 的能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 正确的意识,发 挥主观能动性。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 志。
(09年浙江会考)31、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彪形大汉穿越马路时, 愿意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率很高。而老弱病残者穿越马路, 却是众人相让,大家不仅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是在做善事,车祸 率几乎为零。这表明 (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相互 依赖不可分割 ③正确的认识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④意识对人 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1年浙江会考)
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绝对运动
区别 含义 不同
相对静止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 发生变化; 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 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 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人一次也不能
3、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或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 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 复制当前,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 用,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 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 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 和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的联系。
≠偶然
≠现象
❖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 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探 究 第世 四界 课的 本 质
整体把握
一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整体把握
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 质固有的 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 规律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 1.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 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 一部分。
②在客观性和普遍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感谢聆听!
2、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单元线索】
【提示】第四课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与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将此内容移至第八课。
【提示】注意词语搭配 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不能错位。
运动
静止
区别 联系
无条件的 绝对的 永恒的
有条件的 相对的 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辩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 1.规律的概念:
≠强加Biblioteka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 化过程中劳动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
❖ 2.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 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 根本不存在的(运动要借助物质才能实现)。
例如:
送瘟神 ——毛泽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解析:
赤道:周长4万公里=8万华里
地球自转,你就算坐着不动, 也会跟着地球一起运动,地球 自转多少,你就走了多少。
3.发展:人类社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4.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 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的间的一切事物、现 象的变化和过程。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 的物质。(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探 索 世 第界 二与 单追 元求 真 理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内容:
1、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 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3.物质的概念:
独立于人的 意识之外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可知的
客观存在
❖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分)
物质具体形态是可以看见的,暂时的,可生可灭的。 哲学中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是看 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死的。 例如:“苹果”和“水果”
❖ 2.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 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