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发酵培养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南海红树林真菌No.1403产生灰黄霉素的发酵条件初步优化
南海红树林真菌No.1403产生灰黄霉素的发酵条件初步优化夏雪奎;黄晓聪;张捷;梁智斌;谢丽娜;佘志刚;林永成【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46)005【摘要】利用SAS软件的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南海红树林真菌1403的菌体生长和灰黄霉素生产的培养基进行筛选,所选取的8个相关因素为:pH值、葡萄糖浓度、蛋白胨浓度、酵母膏浓度、MgCl2·6H20浓度、NaCl浓度、K2HP04浓度、ZnS04浓度.结果表明:对菌体生长最显著影响的因素是:葡萄糖浓度(P=0.001 3)和MgCl2·6H2O浓度(P=0.001 5).对培养液中灰黄霉素的代谢量最显著影响的因素是:葡萄糖浓度(P=0.003 0),NaCl浓度(P=0.002 6),MgCl2·6H2O浓度(P=0.011 0),K2HPO4浓度(P=0.010 7),ZnSO4浓度(P=0.012 1).此筛选结果为工业发酵提供了条件.【总页数】4页(P32-35)【作者】夏雪奎;黄晓聪;张捷;梁智斌;谢丽娜;佘志刚;林永成【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香港【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9【相关文献】1.抗真菌抗生素产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J], 朱海东;周晓云;张朝晖2.真菌α-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J], 李江华;房峻3.抗真菌抗生素产生菌Fu发酵条件的优化 [J], 朱海东;周晓云;张朝晖4.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产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403C发酵条件的优化 [J], 康丽;蔡孟浩;范卫民;陆健;周祥山;张元兴5.1株灰黄霉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J], 罗秀针;郑金华;林燕燕;张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代谢产物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代谢产物研究摘要: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分离纯化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的代谢产物,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
结果表明,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的菌体中分离得到6个代谢产物。
经波谱解析,分别为:环(苯丙-甘)二肽(1)、环(丙-亮)二肽(2)、Fusaric acid (3)、3,6-di-sec-butyl-1,4-dihydroxypiperazine-2,5-dione(4)、环(脯-亮)二肽(5)、环(甘-亮)二肽(6)。
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对口腔癌细胞KB、KBv200的抗肿瘤活性的LD50值分别为6.5和11.2 μmol/L。
通过鉴定,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海洋微生物资源由于具有可持续开发性,其活性物质生产不受天然资源难再生的限制,能通过发酵进行胞外生产,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较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特别是其生产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符合当今绿色化学发展的方向。
而多数报道均显示海洋真菌都与红树林有着紧密的联系[1,2],对红树林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寻找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
近十几年来,已有学者对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中分离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药理活性良好的海洋天然化合物[3-9]。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和试剂美国Varian公司的INOV A-500NB超导核磁共振谱仪、INOV A-300NB核磁共振仪、VG ZAB-HS双聚焦质谱仪、Thermo DSQ电子轰击电离质谱仪和Thermo MAT95XP高分辨质谱仪;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的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
所用试剂均为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化学纯,溶剂经重蒸后使用;柱层析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200~300目硅胶,硅胶H,薄层硅胶GF254。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22
5个连在烯基上的H
11 27 26 10 3 5 6
12
28 29
7 OH 4 9 8 13 HN 1 21 27' 2 15 28' O 19 O 17 24 O O OH 25 23
22
( 2.29 ,20.6)
( 2.03 ,37.8)
(3.34,60.5)
11 27 26 10 3 5 6
分 别 提 取
以PDA为培养基经121℃(0.1mPa) 高温灭菌25min后接种。共接种 100L,室温静置培养30d。
分 离 纯 化
结 构 鉴 定
实验结果
OH HN O O O HO O OH O O
பைடு நூலகம்
1
2
HO
3
OH
O
OH HO
OH
OH
OH O O
4
5
OH
OH
Cytochalasin C
11 27 26 10 3 5 6 12 7 OH 4 9 8 13 1 HN 21 27' 2 15 28' O 19 O 17 24 O O OH 25 23
11 27 26 10 3 5 6
12
28 29
7 OH 8 4 9 13 HN 1 21 27' 2 15 28' O 19 O 17 24 O O OH 25 23
22
13个CH
5个CH3 2个CH2
11 27 26 10 3 5 6
12
28 29
7 OH 4 9 8 13 HN 1 21 27' 2 15 28' O 19 O 17 24 O O OH 25 23
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题目: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南海是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洋资源之一,其中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
本研究将选取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研究,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为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研究思路:首先,将从南海海洋红树林内采集到的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和鉴定,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真菌进行研究。
其次,采用化学分离和纯化技术,分离并获得该三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然后,对所得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生物活性测试与分析,寻找具有活性、生物功能组合的代谢物。
最后,深入研究代谢物的应用前景和开发利用方法。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可深入了解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的代谢途径及产物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南海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鉴定;生物活性。
红树林细菌Bacillus sp.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红树林细菌Bacillus sp.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唐金山;高昊;洪葵;姜苗苗;周光雄;王乃利;姚新生【期刊名称】《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年(卷),期】2008(18)3【摘要】目的研究红树林细菌Bacillus sp.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综合运用多种波谱学手段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一株红树林细菌Bacillus sp.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和一个混合物,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oleoyl-threonine(1)、大豆素(2)、尿嘧啶(3)、胸腺嘧啶(4)、腺嘌呤核苷(5)、腺嘌呤脱氧核苷(6),混合物鉴定为环(脯-甘)二肽(7)和1,5-dideoxy-3-C-methyl-arabini-tol(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菌株中分离得到.【总页数】4页(P206-209)【作者】唐金山;高昊;洪葵;姜苗苗;周光雄;王乃利;姚新生【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内生细菌Bacillus sp.对菠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J], 吴赟生;张森泉;张荣;李平东2.海洋细菌Bacillus sp.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J], 乔莉;周玉枝;陈欢;姚遥;徐剑锟;裴月湖3.海洋细菌Bacillus sp.中环二肽类代谢产物的研究 [J], 姚遥;田黎;李娟;裴月湖4.海洋细菌Bacillus sp. HN07的分离鉴定及所产碱性纤维素酶性质研究 [J], 徐庆强;王延明;张志明;卓跞;殷丽莎;郭琳;杜宗军5.异养硝化细菌Bacillus sp. LY脱氮性能研究 [J], 何霞;赵彬;吕剑;何义亮;靳强;张文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SK1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SK1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红树林是近海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天然的防风固沙、保护海岸线、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同时,红树林内生微生物是具有巨大研究价值的资源之一。
其中,
红树林内生真菌能够合成大量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为寻找新型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
论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采集南海红树林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质谱等技术对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
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3、通过生物活性测试,对筛选出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药理学评价。
四、预期成果
1、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
2、对筛选出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探讨其可能的药理
作用和应用前景。
3、为后续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药物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Cephalosporium sp.(2090#)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Cephalosporium sp.(2090#)次级代谢产物研究魏美燕;李尚德;陈须堂;邵长伦;佘志刚;林永成【期刊名称】《化学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08(020)006【摘要】海洋微生物是寻找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一个新的源泉,人们已经从海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很多结构新颖或强药理活性的化合物[1]。
我们在对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这也揭示了我国南海海洋真菌具有极大的药用开发前景[2-5]。
【总页数】3页(P790-792)【作者】魏美燕;李尚德;陈须堂;邵长伦;佘志刚;林永成【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广东医学院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胶南市第一中学,山东,青岛,266400;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9.9【相关文献】1.红树林内生真菌Paecilomyces sp.(tree1-7)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J], 温露;郭志勇;刘凡;万乔;佘志刚;林永成;符立梧2.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9H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王艳磊;蓝雄;黄华容;张焜3.红树林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张亮;刘艳辉;李新兰;贺良泳;郭志勇;邹坤;汪鋆植4.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吴颖楠;佘志刚5.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Cephalosporium sp.代谢产物 [J], 杨瑞云;李春远;林永成;邵长伦;彭光天;周世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种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种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摘要:南海红树林是地球上独特的珍贵生态系统,其中各种微生物生物量大且物种丰富。
真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
本文采用分离纯化、质谱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南海红树林中5种常见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从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其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1. 研究背景和意义2. 研究对象与方法3. 研究进展与成果4. 展望与期望正文: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南海红树林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包括了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生态群落,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学价值。
其中,各种微生物丰富多样,真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境等领域。
红树林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加之南海红树林真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因此研究红树林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南海岛屿附近红树林中5种常见真菌进行研究,包括:Penicillium glabrum、Aspergillus flavus、Fusarium equiseti、Phoma sp. 和Trichoderma sp.。
2.2 研究方法采用分离纯化、质谱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各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并从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实验流程如下:1. 真菌分离将采集的南海红树林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菌株。
2. 发酵条件的优化选用培养基、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3. 提取和分离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和分离,得到纯化的化合物。
4. 质谱分析采用质谱分析技术,结合NMR等分析方法对各纯化物进行鉴定。
5. 活性评价对筛选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分析其对植物、微生物等的生物活性。
中国南海红树内生真菌No.1403次级代谢物的研究
中国南海红树内生真菌No.1403次级代谢物的研究姜广策;周世宁【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0(039)006【摘要】中国南海红树的内生真菌No.1403是由香港城市大学Vrijmoed教授等分离出来的.其发酵液粗提物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采用硅胶柱层析、核磁共振、质谱, 红外光谱和X光结晶衍射等方法对该菌静置培养的发酵液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真菌No.1403能产生灰黄霉素A和多种醌类抗生素B, C, D及其它化合物,其中C未见文献报道.A的产量很高,约为20 mg/L,本研究表明No.1403是有应用价值的灰黄霉素新的产生菌.【总页数】5页(P68-72)【作者】姜广策;周世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和化学系,香港;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和化学系,香港【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4.99【相关文献】1.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9H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王艳磊;蓝雄;黄华容;张焜2.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387#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宋双;薛艳钰;陆勇军;李静;廖宝林;刘岚3.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B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张奕;杨昌;许芳;刘岚;林永成4.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吴颖楠;佘志刚5.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SUH 36次级代谢物的分离鉴定 [J], 邵长伦;谭倪;杨瑞云;王长云;佘志刚;林永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共培养代谢产物研究
3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s , S u n Y a t — s e n U n i v e s r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2 7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c t:Two ma n g r o v e e nd o ph y t i c f u n g i K38 a n d E3 3 f r o m t he S o u t h Chi na S e a Co a s t we r e C O — c l u —
第5 2卷
2 0 1 3年
第 2期
3月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A C T A S C I E N T I A R U M N A T U R A L I U M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S U N Y A T S E N I
Vo 1 . 5 2 No . 2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4 2,C 6 h i n a ;
2 .C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s t r y a n d Ch e mi c l a En g i n e e i r n g, S u n Ya t - s e n Un i v e r s i t y , Gu a n g z h o u 5 1 0 2 7 5, C h i n a ;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共培养;代谢产物 中 图分类 号 :O 6 2 1 . 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0 5 2 9~ 6 5 7 9( 2 0 1 3 )0 2 — 0 0 6 6— 0 4
固体发酵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开题报告
固体发酵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
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技术在生产中逐渐得到应用,固态发酵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产物纯度高等优点,在生物制药、食品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生境,内生真菌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于开发新药、开发新食品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研究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离、提纯和结构鉴定,为开发新药、新食品等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内容
(1)筛选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挑选两株优良菌株进行固态发酵;
(2)对固态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筛选和检测,并进行抑菌、抗氧化和细胞毒性活性测定;
(3)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提纯,并进行结构鉴定和活性测试;
(4)探究固态发酵条件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选择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以不同的原料为基质进行固态发酵,收获静置培养物并通过旋转蒸发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通过不同的化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测试。
5. 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挖掘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筛选优良的真菌菌株和合适的固态发酵条件,并通过分离和结构鉴定活性成分,从而为生物制药和新食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前沿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No.B4代谢产物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No.B4代谢产物研究杨瑞云;邵长伦;蒋丽萍;梁敏;余志刚;林永成【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27)001【摘要】首次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No.B4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该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6个环二肽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环(亮氨酸-丙氨酸)(1)、环(亮氨酸-甘氨酸)(2)、环(脯氨酸-丙氨酸)(3)、环(苯丙氨酸-丙氨酸)(4)、环(苯丙氨酸-甘氨酸)(5)和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6).【总页数】3页(P47-49)【作者】杨瑞云;邵长伦;蒋丽萍;梁敏;余志刚;林永成【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9.9【相关文献】1.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3代谢产物研究 [J], 杨建香2.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4代谢产物研究 [J], 杨建香3.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2代谢产物研究 [J], 杨建香4.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9H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王艳磊;蓝雄;黄华容;张焜5.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吴颖楠;佘志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七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
中国南海是一个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热带生态系统,其中红树林是其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由树木和水中植物构成的,而在这些植物周围的泥泞区域则是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的家园。
其中的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在药物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发现并研究生物活性化合物是很有意义的。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发现并研究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寻求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并验证其药用价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筛选出七种代表性的真菌,并分离其次级代谢产物。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
接着,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药用价值和潜在的用途。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发现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此外,该研究还可增加对南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加强人们对南海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5. 研究进展和计划
目前,已经在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筛选出代表性的七种内生真菌,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和鉴定。
未来的研究计划将继续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试验,以验证其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同时,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更全面地调查和研究,以完善对其的认识。
红树林内生真菌SBE-1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1 Ba il s o i , c l p rn D o 2 Ba il s o i , c l p rn C o
20 0 7年 1 1月
红树林 内生真 菌 S E 1 B 一4次级代谢产物 及 其 活 性 研 究
郭 志 勇 ,温 露 。 ,黄 忠京 ,邹 坤 ,佘 志 刚 ,林 永 成 ,符 立梧
( .三峡 大学化 学与 生命 科 学学 院 ,湖北 宜 昌 4 3 0 ; 1 4 0 2 2 中山 大学化 学与化 学工程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0 7 ; . 125 3 广 东药 学院有机 化 学教 研 室 ,广 东 广 州 5 0 0 ; . 10 6 4 中 山大学肿 瘤研 究 中心 ,广 东 广州 5 0 8 ) . 10 0
C 。 计 算 得 其 不 饱 和 度 为 1。 H N H。 , O 0 MR 中 , 6 组 信号 峰 出现 , 中 1.3 S 1 为一 活 泼 氢 信 其 34 ( ,H) 号, 并且 由于 在低场 的尖 峰 , 明这 个活 泼氢 应处 于 说
维普资讯
第4 6卷
第 6期
中 山 大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
AC A S E I T CI NTARUM NAT AL UM UN VER IAT S S UR I I ST I 7 V 00
化合物 , 是首次从海洋 真菌分离得 到 ,其 药理 活性 未见报道。药理活性试验 结果表 明 B c l p r aio oi C和 D有强 的 ls n 抑制 K B细胞活性 , rexnhn 强的抑制 H - G i oa t eC有 s o e2细胞 的活性 ,S r ma csn只有 弱的抑制 H p p t i t yt eg o i e2细 胞的活
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冷懿【摘要】以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为研究对象,对其ICI培养基发酵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从红树林植物中分离得到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用于如抗肿瘤、抗真菌等医药用途.采用萃取法、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RP-18反相柱层析等技术从中分离纯化得到了3个化合物.结合碳谱(13C-NMR)、氢谱(1H-NMR)、质谱(ESI-MS)等波谱学技术及相关数据库检索鉴定出这3个化合物分别为:sterigmatocystin、Versicolorin A、Averufanin.红树林植物开发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潜能不可低估,开发其药物价值,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海岸居民对其加以保护和种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山东林业科技》【年(卷),期】2019(049)001【总页数】5页(P1-4,12)【关键词】红树林植物;真菌;构巢曲霉;sterigmatocystin;VersicolorinA;Averufanin【作者】冷懿【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8天然产物在现代疾病治疗与防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是许多新药制剂或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1]。
如今,一些治疗重大疾病,如癌症、感染性疾病、代谢紊乱、免疫缺陷的药物依然主要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其类似物[1-2]。
从天然产物的来源来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天然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复杂多样、活性广泛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如临床上使用的阿司匹林、环洛伐他汀、紫杉醇、吗啡等,成为人们进行新药研发的重要研究对象[3](如图1-2)。
本文以红树林植物来源内生真菌构巢曲霉MA143为研究对象,对其ICI培养基发酵粗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从红树林植物中分离得到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用于如抗肿瘤、抗真菌等医药用途。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第39卷第3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39N o.3 201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u n e2019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吴颖楠,佘志刚(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利用现代分离技术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中分离出两个聚酮类新化合物d e h y d r o p a l i t a n t i n(1),3-h y d r o x y-2-o x o-2H-c h r o m e n e-6-c a r b o x y l i c a c i d(2)和两个已知香豆素类化合物p e s t a l a s i n E(3),3-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6,8-d i m e t h o x y c o u m a r i n(4),通过一维和二维1H N M R和13C N M R谱图,高分辨质谱(H R E S I M S)及比对文献等解析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测试了分离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㊂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中图分类号 O629.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9)03-0032-05收稿日期2019-03-05d o i10.3969/j.i s s n.1003-8078.2019.03.07作者简介吴颖楠,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真菌活性代谢产物㊂通讯作者佘志刚,男,湖北浠水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41162,2187713,21472251);广东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016A040403091);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G D M E-2018C004)㊂T w on e w p o l y k e t i d e s f r o ms e c o n d a r y m e t a b o l i t e s o fm a n g r o v e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f r o m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W UY i n g-n a n,S H EZ h i-g a n g(S c h o o l o fC h e m i s t r y,S u nY a t-S e n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51027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T w on e w p o l y k e t i d e s c o m p o u n d s i n c l u d i n g d e h y d r o p a l i t a n t i n(1),3-h y d r o x y-2-o x o-2H-c h r o m e n e-6-c a r b o x y l i c a c i d(2)a n d t w ok n o w n c o u m a r i n s c o m p o u n d s p e s t a l a s i nE(3),3-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6,8-d i m e t h o x y c o u m a r i n(4)w e r e i s o-l a t e db y a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v a r i o u s c o l u m n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i c t e c h n i q u e s f r o mt h e e x t r a c t o fm a n g r o v e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 A s-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T h e i r s t r u c t u r e s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o n t h e b a s i s o f1Da n d2D NM R,H R E S I M S a n d c o m p a r e d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s.T h e i s o l a t e d c o m p o u n d s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f o r t h e i rα-g l u c o s i d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y a c t i v i t i e s.K e y w o r d s m a n g r o v e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s e c o n d a r y m e t a b o l i t e s;α-g l u c o s i d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y a c t i v i t i e s海洋是一个庞大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池,覆盖大约70%的地球表面㊂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种类繁多㊁结构新颖㊂目前海洋来源的新结构化合物总数已经超过了3万种,并且每年还有超过1000种新结构化合物被发现[1-3]㊂到2019年3月为止,有头孢菌素㊁利福霉素㊁阿糖胞苷㊁阿糖腺苷㊁齐考诺肽㊁曲贝替定㊁甲磺酸艾日布林㊁阿特赛曲斯㊁Ω-3-脂肪酸乙酯和A p l i d i n等14种海洋药物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 D A),欧洲医药管理局(E M A)及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 G A)批准上市㊂此外,还有32种海洋来源的天然产物处于I(11种),I I(14种)和I I I(7种)期临床实验[4-6],以上表明开发海洋药物具有巨大的前景㊂由于复杂严酷的生存环境,海洋微生物拥有独特的基因资源和代谢途径,能产生不同于陆地的㊁具有特殊结构和生理活性的产物㊂就多样性和工业化规模操作的可行性而言,海洋微生物的潜力更是远远大于其它海洋动植物㊂海洋微生物可以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进行再生产,具有无原材料后顾之忧,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且易实现产业化等优势,是具有远大开发前景的可再生性药物资源,为研究与开发海洋微生物制品和海洋微生物药物提供了丰富的原料㊂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是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主要㊃33㊃第3期吴颖楠,等: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来源,从2010年起,海洋真菌新的次级代谢产物占海洋微生物的比例平均超过50%,约占海洋天然产物三分之一[7],其中活性化合物超过50%㊂表明海洋真菌是发现新化合物,开发海洋药物的重要资源㊂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本课题组一直从事海洋真菌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已经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结构新颖的,具有抗癌活性㊁抗结核㊁抗炎㊁抗心血管疾病和酶抑制剂等活性的萜类,聚酮类,生物碱类等化合物[8-15]㊂在从海洋真菌中筛选新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时,发现一株采自南海沿岸红树植物木榄的内生真菌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的粗提物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活性,并从中纯化出四个聚酮类化合物,包括两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d e h y d r o p a l i t a n t i n(1),3-h y d r o x y-2-o x o-2H-c h r o m e n e-6-c a r b o x y l i c a c i d(2)和两个已知香豆素类化合物p e s t a l a s i nE(3),3-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6,8-d i m e t h o x y c o u m a r i n(4)(图1和图2),在药理活性测试中,新结构化合物1~2具有中等强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㊂图1化合物1~4结构图F i g.1C h e m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c o m p o u n d s1~4图2化合物1~2的1H-1H C O S Y和HM B C相关示意图F i g.2K e y1H-1H C O S Y(b o l d l i n e)a n dHM B C(a r r o w)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 c o m p o u n d s1~21实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仪器:X4型熔点仪,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中国;U V-31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 h i m a d-z u,日本;S T A449F3/N i c o l e t6700S T A-I R红外仪,耐驰,德国;安捷伦核磁共振波谱仪(500M),B r u k e r B i o s p i n,瑞士;L C Q D E C A X PL C-M S质谱仪,T S Q Q u a n t u m U l t r aH R-L C-M S质谱仪,T h e r m o f i s h-e r,美国;日立H I T A C H I高效液相色谱仪,P r i m a i d e,日本㊂试剂及材料:东北大米,粗海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马铃薯葡萄糖水;工业级甲醇(浸泡菌体),乙酸乙酯(C P,萃取浓缩的菌液),甲醇(A R),二氯甲烷(A R),乙酸乙酯(A R),石油醚(A R),以上均从广州光华试剂公司购买;氘代试剂(S i g m a,美国);S e p h a d e xL H-20葡聚糖凝胶(G E H e a l t h c a r e,英国),柱层层析硅胶(200~300目,中国青岛),薄层层析G F254硅胶板(中国青岛)㊂1.2菌种来源及鉴定菌株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采自中国南海沿岸红树植物木榄的新鲜果实部位㊂通过I T S 间隔序列所得的碱基序列,利用B l a s t进行比对分析,得到匹配度为99%的菌属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L N809060.1),故鉴定为杂曲霉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㊂该菌种目前保藏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天然室㊂1.3菌种发酵培养及提取分离菌株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在P D A平板活化后,转接到用高压蒸汽灭菌后的大米培养基(50g的东北大米和50m L的3ɢ盐度海盐水,60瓶,规格1000m L锥形瓶),在室温条件下培养了28天㊂所得的菌体用工业级甲醇浸泡提取三次,浓缩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得到粗浸膏4.3g㊂将粗浸膏溶解加入硅胶粉进行拌样,采用柱层析方法,用石油醚/乙酸乙酯(V P E/V E t O A c:8/2,7/3,5/5)梯度洗脱进行初步分离得到3个组分(F r.1~F r.3)㊂F r.2(189m g)经过S e p h a d e xL H-20柱层析(M e OH)分离后经过正相硅胶柱层析(M e O H/C D2C l2=1ʒ40)纯化得到化合物2~4;F r.3(146m g)经过S e p h a d e x L H-20柱层析(M e O H)及正相硅胶柱层析(M e O H/C D2C l2=1ʒ30)分离后又通过R P-H P L C(M e O H/㊃43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H2O=70ʒ30,1.0m L㊃m i n-1)进一步纯化得到化合物1㊂1.4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α-葡萄糖苷酶实验是参考一定的标准步骤[16-17]㊂以阿卡波糖(A c a r b o s e)为阳性对照,D M S O为空白对照,将被测试的化合物溶解在D M S O中,葡萄糖苷酶和底物(对硝基苯酚-α-葡萄糖苷,p N P G)溶于0.01M磷酸缓冲液(p H=7)㊂在96孔板中依次加入60μL磷酸缓冲液,20μL葡萄糖苷酶溶液,10μL样品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7ħ恒温条件下反应10m i n;然后再加入10μL底物,混匀后在37ħ恒温条件下反应20m i n;最后用酶标仪在单波长405n m处测试体系吸光度的变化值㊂将测试的样品浓度进行梯度稀释,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测试,每个浓度平行三次㊂分别按照下述公式计算5个梯度浓度的抑制率(抑制率在50%上下都存在),做出曲线并拟和,曲线上50%抑制率对应的浓度就是样品的I C50值㊂抑制率(%)=[(B-S)/B]*100%式中:B,加入空白对照D M S O时的吸光度变化值;S,测试样品吸光度的变化值㊂2结果与讨论化合物1,白色固体㊂高分辨质谱H R-E S I-M S给出的准分子离子峰为251.1289[M-H]-(理论值为:251.1288),分子式为C14H20O4,不饱和度为Ω=5㊂I R谱图显示有3380㊁3005㊁2950㊁2931㊁2875和1715c m-1吸收峰,可知化合物含有O H,C=O和C H=C H官能团㊂结合1D NMR和H S Q C谱图(表1)显示含有一个羰基碳,δC199.6;六个烯烃碳:δC128.4㊁132.3㊁132.5㊁139.3㊁142.3㊁151.0;两个次甲基碳:δC70.9㊁76.8;四个亚甲基碳:δC54.5㊁36.1㊁33.8㊁23.3;一个甲基,δC14.0;以上共占据4个不饱和度,则可知化合物1含有一个环㊂1H-1H C O S Y谱图显示H-4与H2-3和H-5相关;HM B C谱图显示, H2-3与C-1和C-5相关;H-4与C-2和C-6相关;H-5与C-1和C-3相关;则可得到六元环片段(图2)㊂根据H2-7与C-2和C-6相关,可知C-1位连有羟甲基㊂在1H-1H C O S Y谱图中,H-2 与H-1 和H-3 相关;H-4 与H2-5 和H-3 相关;H2-6 与H2-5 和H3-7 相关;结合H-1 与C-1和C-3存在HM B C相关,则可知C-2位连有1,3-庚二烯片段㊂在N O E S Y谱图中,H-3 与H2-3相关;H-2 与H-4 相关可知片段1,3-庚二烯的双键构型都为E式㊂1H NM R显示H-3a与H-4的耦合常数为J4,3a=3.1H z;H-3b 与H-4的耦合常数为J4,3b=3.3H z,则H-4处于e键;H-5与H-4的耦合常数为J4,5=2.9H z;N O E-S Y谱图显示H-5与H-3b相关,H-5处于a键,即两个羟基处于同侧[18]㊂化合物1命名为d e h y d r o p a l i-t a n t i n(1),经文献检索,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图1)㊂表1化合物1的1D和2D NM R数据表(500/125MH z,C D C l3)T a b.11Da n d2D NM Rs p e c t r o s c o p i c d a t a(500/125MH z,C D C l3)o f c o m p o u n d1P o s i t i o nδC,t y p eδH,m u l t(J i nH z)1H-1H C O S Y HM B C1132.5,C2151.0,C333.8,C H22.99,d d(18.2,3.1);2.89,d d(18.2,3.3)C-1,C-5 470.9,C H4.40,m H-3,5C-2,C-6 576.8,C H4.29,d(2.9)C-1,C-3 6199.6,C754.5,C H24.57,d(11.6);4.39,d(11.6)C-2,C-61 128.4,C H6.86,m C-1,C-32 139.3,C H6.86,m H-1 ,33 132.3,C H6.32,d d d(15.1,8.3,1.3)4 142.3,C H6.09,m H-3 ,55 36.1,C H22.17,m6 23.3,C H21.48,m H-5 ,77 14.0,C H30.95,t(7.4)化合物2,白色粉末㊂高分辨质谱H R-E S I-M S给出其准分子离子峰为205.0143[M-H]-(理论值为: 205.0142),分子式为C10H6O5,不饱和度为8㊂结合1H及13CN M R谱图(表2),一个苯环,两个羰基,一个双键共占据了7个不饱和度,则化合物2含有一个环,表明化合物2含有一个香豆素骨架㊂1H N M R谱图第3期吴颖楠,等: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 s p e r g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 -M L 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显示有三个芳香质子信号峰:δH 8.10(d ,J =1.8H z ,H -5),8.00(d d ,J =8.6H z ,1.8,H -7),7.35(d ,J =8.6H z ,H -8);一个孤立烯烃质子信号峰7.10(s ,H -4)㊂在1H -1HC O S Y 谱图中,H -7与H -8相关,表明H -7与H -8处于邻位,H -7与H -5处于间位(图2)㊂HM B C 谱图显示,H -5/7与C -11相关,则表明C -6位连有羧基;H -4与C -2/5相关,可知C -2位相连羟基,从而得到化合物2的平面结构,命名为3-h y d r o x y-2-o x o -2H -c h r o m e n e -6-c a r b o x yl i c a c i d (2)(图1)㊂经文献查阅,化合物2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㊂表2 化合物2的1D 和2D NM R 数据表(500/125MH z ,M e t h a n o l -d 4)T a b .21Da n d2D NM Rs p e c t r o s c o p i c d a t a (500/125MH z ,M e t h a n o l -d 4)o f c o m po u n d2P o s i t i o n δC ,t y p e δH ,m u l t (J i nH z)1H -1H C O S Y HM B C 2160.4,C3143.6,C4115.7,C H 7.10,sC -2,55129.4,C H 8.10,d (1.8)C -116129.4,C 7130.0,C H 8.00,d d (8.6,1.8)H -8C -118117.0,C H 7.35,d (8.6)H -79153.4,C 10122.1,C 11169.3,C化合物3,白色粉末,质谱E I M S 给出其分子离子峰为222[M ]+,分子式为C 11H 10O 5,不饱和度为7㊂13CNM R 谱图(表3)显示有六个芳香碳:δC 155.8㊁149.2㊁137.8㊁121.5㊁104.3㊁104.0;两个烯烃碳:δC 139.6㊁130.3;一个羰基碳δC 162.5,可知化合物3为一个香豆素类化合物㊂查阅文献,鉴定化合物3为已知化合物p e s t a l a s i nE [19]㊂化合物4,无色针状晶体,质谱E I M S 给出其分子离子峰为236[M ]+,分子式为C 12H 12O 5,不饱和度为8㊂其1H 及13CNM R 谱图与化合物3相似(表3),除了在1H -NM R 谱图中多了一个甲基质子信号峰δH 3.80(s );在13CNM R 谱图中多了一个甲基碳信号峰δC 56.1,故推测C -6位的羟基被甲基化㊂经文献检索,鉴定化合物4为已知化合物3-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 -6,8-d i m e t h o x yc o u m a r i n [20]㊂表3 化合物3~4的1H 和13C NM R 数据表(500/125MH z ,M e t h a n o l -d 4)T a b .31Ha n d 13C NM Rs p e c t r o s c o p i c d a t a (500/125MH z ,M e t h a n o l -d 4)o f c o m po u n d s 3~4P o s i t i o n 3 δC ,t y p e δH (J i nH z )4δC ,t y p e δH (J i nH z )2162.5,C160.4,C3130.3,C 130.9,C 4139.6,C H 7.79,s138.3,C H 7.88,t (1.7)5104.0,C H 6.54,d (2.5)101.4,C H 6.80,d (2.7)6155.8,C 157.4,C 7104.3,C H 6.70,d (2.5)103.1,C H 6.79,d (2.7)8149.2,C 148.8,C 9137.8,C 137.8,C 10121.5,C120.9,C11360.1,C H 24.48,d (1.4)59.8,C H 24.51,d (1.8)6-O C H 356.1,C H 33.80,s 8-O C H 356.7,C H 33.91,s56.6,C H 33.94,s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对化合物1~4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㊂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中等强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 C 50分别为410.8㊁465.3μM ,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活性(I C 50=840.2μM )(表4)㊂㊃53㊃㊃63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表4化合物1~4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T a b.4α-g l u c o s i d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y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c o m p o u n d s1~4C o m p o u n d s1234A c a r b o s eI C50/μM410.8465.3>1000>1000840.2本文从采自南海沿岸红树植物木榄的内生真菌A s p e r g i l l u s v e r s i c o l o r Z J-M L1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纯化两个聚酮类新化合物d e h y d r o p a l i t a n t i n(1),3-h y d r o x y-2-o x o-2H-c h r o m e n e-6-c a r b o x y l i c a c i d(2)和两个已知香豆素化合物p e s t a l a s i nE(3),3-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6,8-d i m e t h o x y c o u m a r i n(4),利用1D和2D NM R,H R E S I M S及比对文献等解析手段确定了新化合物1~2结构㊂活性实验显示化合物1~2显示中等强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㊂参考文献:[1] B l u n t JW,C o p p BR,K e y z e r sR A,e t a l.M a r i n e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J].N a tP r o dR e p,2017(34):235-294.[2] B l u n t JW,C a r r o l lA R,C o p p BR,e t a l.M a r i n e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J].N a tP r o dR e p,2018(35):8-53.[3] C a r r o l lA R,C o p p BR,D a v i sR A,e t a l.M a r i n e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J].N a tP r o dR e p,2019(36):122-173.[4] M a y e rA MS,G l a s e rKB,C u e v a sC,e t a l.T h e o d y s s e y o fm a r i n e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a c u r r e n t p i p e l i n e p e r s p e c t i v e[J].T r e n d s i n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2010,31(6):255-265.[5] M a y e rA M S.T h eG l o b a lM a r i n e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P i p e l i n e[J/O L].M a r i n eD r u g s,2019:0033263[2019-03-21].h t t p://m a r i n e p h a r m a c o l o g y.m i d w e s t e r n.e d u/c l i n i c a l_p i p e l i n e.h t m l.[6]张善文,黄洪波,桂春,等.海洋药物及其研发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8,37(3):77-92.[7] B l u n t JW,C o p p BR,K e y z e r sR A,e t a l.M a r i n e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J].N a tP r o dR e p,2012(29):144-222.[8] H u a n g X,H u a n g H,L iH,e t a l.A s p e r t e r p e n o i d A,aN e wS e s t e r t e r p e n o i d a s a n I n h i b i t o r o f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s i sP r o t e i nT y r o s i n eP h o s p h a t a s eB f r o mt h eC u l t u r e o f A s p e r g i l l u s s p.16-5c[J].O r g L e t t,2013,15(4):721-723.[9] X i a oZ,H u a n g H,S h a oC,e t a l.A s p e r t e r p e n o l s Aa n dB,N e wS e s t e r t e r p e n o i d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aM a n g r o v eE n d o-p h y t i cF u n g u sA s p e r g i l l u s s p.085242[J].O r g L e t t,2013,15(10):2522-2525.[10] L i uZ,C h e nY,C h e nS,e t a l.A s p t e r p e n a c i d s Aa n dB,T w oS e s t e r t e r p e n o i d s f r o maM a n g r o v eE n d o p h y t i cF u n-g u s A s p e r g i l l u s t e r r e u s H010[J].O r g L e t t,2016,18(6):1406-1409.[11] C u iH,L i nY,L u oM,e t a l.D i a p o r i s o i n d o l e s A-C:T h r e e I s o p r e n y l i s o i n d o l eA l k a l o i dD e r i v a t i v e s f r o mt h eM a n-g r o v eE n d o p h y t i cF u n g u s D i a p o r t h e s p.S Y S U-HQ3[J].O r g L e t t,2017,19(20):5621-5624.[12] C u iH,L i uY,L i J,e t a l.D i a p o r i n d e n e s A-D:F o u rU n u s u a l2,3-D i h y d r o-1H-I n d e n eA n a l o g u e sw i t hA n t i-i n f l a m m a t o r y A c-t i v i t i e s f r o mt h eM a n g r o v e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D i a p o r t h e s p.S Y S U-H Q3[J].JO r g C h e m,2018,83(19):11804-11813. [13] H u a n g H,F e n g X,X i a oZ,e t a l.A z a p h i l o n e s a n d p-T e r p h e n y l s f r o mt h eM a n g r o v eE n d o p h y t i cF u n g u s P e n i c i l-l i u mc h e r m e s i n u m(Z H4-E2)I s o l a t e d f r o mt h eS o u t hC h i n aS e a[J].JN a tP r o d,2011,74(5):997-1002. [14] L iH X,J i a n g JY,L i uZ M,e t a l.P e n i p h e n o n e sA-Df r o mt h e M a n g r o v eF u n g u s P e n i c i l l i u m d i p o d o m y i c o l aHN4-3Aa s I n h i b i t o r s o f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P h o s p h a t a s eM p t p B[J].JN a t P r o d,2014,77(4):800-806.[15] C a iR,W uY,C h e nS,e t a l.P e n i i s o c o u m a r i n sA-J:I s o c o u m a r i n s f r o m P e n i c i l l i u mc o mm u n e Q Q F-3,a nE n d o-p h y t i cF u n g u s o f t h eM a n g r o v eP l a n tK a n d e l i a c a n d e l[J].JN a tP r o d,2018,81(6):1376-1383.[16] R i v e r a-C h a'v e z J,F i g u e r o aM,G o n z a'l e zM DC,e t a l.α-G l u c o s i d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f r o maX y l a r i a f e e j e e n s i sA s s o c i-a t e dw i t hH i n t o n i a l a t i f l o r a[J].JN a tP r o d,2015,78(4):730-735.[17] R i v e r a-C h a'v e zJ,F i g u e r o a M,G o n z a'l e z M D C,e ta l.T h i e l a v i n sA,Ja n dK:α-G l u c o s i d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f r o mM E X U27095,a n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 f r o m H i n t o n i a l a t i f l o r a[J].P h y t o c h e m i s t r y,2013(94):198-205. [18] M y o b a t a k eY,T a k e m o t oK,K a m i s u k i S,e t a l.C y t o t o x i c a l k y l a t e dh y d r o q u i n o n e,p h e n o l,a n d c y c l o h e x e n o n e d e-r i v a t i v e s f r o m A s p e r g i l l u s v i o l a c e o f u s c u s G a s p e r i n i[J].JN a tP r o d,2014,77(5):1236-1240.[19] X u J,K j e r J,S e n d k e r J,e t a l.C y t o s p o r o n e s,c o u m a r i n s,a n d a n a l k a l o i d f r o mt h e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 P e s t a l o t i o p s i s s p.i s o l a t e d 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m a n g r o v e p l a n t R h i z o p h o r am u c r o n a t a[J].B i o o rM e dC h e m,2009,17(20):7362-7367.[20] H u a n g H,L iQ,F e n g X,e ta l.S t r u c t u r a l e l u c i d a t i o na n d NM Ra s s i g n m e n t so f f o u ra r o m a t i c l a c t o n e s f r o m am a n g r o v e e n d o p h y t i c f u n g u s(N o.G X4-1B)[J].M a g nR e s o nC h e m,2010,48(6):496-499.责任编辑王菊平。
南海红树林真菌No.1403产生灰黄霉素的发酵条件初步优化
设 计 法对 影 响 10 43号 真 菌 的 菌体 生 长 和 培养 液 中 灰黄霉 素 代谢 的培养 条件 进行 了优 化 ,分别 确定 了
最重要 因素 ,并进行 了 比较 分析 。
转 速 10rmபைடு நூலகம் 培 养温 度 2 2 / i, 8℃ 。
14 试 剂 与实验 仪器 .
葡萄糖 C ,蛋 白胨 B P R,酵 母 膏 B R,粗 海 盐
12 1 菌种保存用斜 面培养基 葡萄糖 1 ; .. 0g 酵 母 膏 1g ;蛋 白胨 2g H 75; 工 海 水 ( S ;p . 人 A W)
l0 0mL 琼 脂 l 2 。 0 : 5— 0 g
不 属于半 知菌 类 的丛梗 孢 目,对 采集 该 菌的红 树林
( 微生 物养 殖用 ) ,其他 实验 用试 剂均 为市 售 A R试
剂。
收 稿 日期 :2 0 06—1 2 0— 7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0 7 16 ;广东省 自然科 学基 金资助项 目 ( 50 2 8 ;广 州市科技计 划 25 2 3 ) 0 0 36 ) 资助项 目 ( 04J 2 0 1一C 0 1 06 )
维普资讯
第4 6卷 第 5期 20 0 7年 9月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A T S IN IR M N T R LU U I E ST TS S N A S N C A CE TA U A U A I M N V R IA I u Y T E I
泛 ,在维护人类健康 ,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做
出 了巨大 贡献 。灰黄 霉 素 ( refli) 作 为非 多 Gi o vn s u
烯类 抗真 菌抗 生素 ,临床 用 于头 癣 、迭瓦 癣 、皮 肤 癣 及 手足 甲癣 等体表 真 菌感染 ,特别对 头癣 的疗 效
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2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报告人:吴春燕 学号:04328040 专业: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导师:刘岚 副教授
报告提纲
选题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思路 实验及讨论
结论
选题意义
海洋真菌是海洋微生物的一个重要 分支。从海洋真菌分离出的次级代谢 物中约70%-80%具有生物活性。 红树林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包括生物碱类 (杂环生物碱、 大环生物碱等),大环内酯, 环肽类,醌类,萜类,聚 醚类,甾醇类,多糖类, 不饱和脂肪酸等。
培养菌种
接菌 配制 培养液200L 发酵 40天 收菌
培养液:60℃下 200L 5L
EA 萃取5次
EA 提取物
菌体 晒干
MO浸泡 一个月
MO 提取物
分离、鉴定代谢产物
(08.03——08.05)
关于培养液中代谢产物的讨论
PE:EA=1∶2 (体积比) 洗脱得到的 组分经反复 柱层析、薄 层制备色谱 纯化,得到:
6.639 6.665
400
Your comment here
9.196
1H
NMR分析(溶于氘代DMSO)
300
700
8.131 7.869 7.909 7.837
200
600
500
100
2000
400
0
300
1500
7.50 ppm (t1)
7.00
200
6.50
δH 6.81~6.83(d, J=8.1) 6.64~6.67(d, J=8.1)
感谢 “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 及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
其
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发酵培养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蔡奕彪蔡小玲(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海洋天然产物有机研究所;广东省生物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化学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是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本文对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进行了固体发酵培养,得到醌类等类型的化合物。
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固体培养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
海洋微生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从海洋真菌中分离鉴定了许多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抗细菌或抗真菌等生物活性,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1]。
红树林是一种热带盐滩上特有的植物群落,因此组成这个群落的几种主要种类在形态、生理、生态的各个方面都有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胎萌现象以及根系的多样性中,以及红树林区经常受到海水的浸淹,土壤中的含盐量很高(一般在4.6~27.8‰之间),因而红树植物绝大部分属于盐生植物,具有排除或分泌盐分的结构,能将吸入体内的盐分分别经过茎、叶表面分布的盐腺排出,排在茎、叶表面的盐分晶体被雨水等淋洗掉。
如桐花树、海榄雌等植物,就有泌盐的机能,能排除过量的盐分,以适应高盐度的基质[2-3]。
在固体发酵中,菌体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同时,可能是因为固体发酵更好的模拟了其生活环境,且当菌株附着与固体基质上生长时,供氧丰富,生长密度大,生存竞争更为激烈,因此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的量也会提高。
固体发酵还有含水量少,废水、废渣少,环境污染少等优点[4]。
醌类化合物(quinonoids) 指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为这种醌式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主要包括:苯醌、萘醌、菲醌、蒽醌四类。
它是一种色素,在植物中主要存在于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茜草科茜草、豆科决明子、番泻叶、百合科芦荟、唇形科丹参、紫草科的紫草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深入,一些海洋来源的、结构新颖的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的醌类化合物相继被发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抑菌、抗氧化、诱导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生物活性比陆生来源的往往要好很多[5]。
1 实验部分1.1 实验试剂和仪器(1) 培养、分离、确定化合物结构所用的葡萄糖为化学纯,蛋白胨(BR), 酵母膏(BR),粗海盐(微生物养殖用),琼脂(BR),其它实验用试剂均为市售(AR) 试剂。
薄层层析是用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GF254,柱层析硅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200-300目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
(2) 核磁共振谱用Varian INOVA 500NB,BRUKER 400NB 与300NB 核磁仪测定(1H NMR 谱500MHz,13C NMR 谱125MHz,TMS 内标);HREIMS 用VG Autospec-500 质谱仪;红外光谱用EQUINOX55-A590/3F(Bruker)红外仪测定;紫外光谱用日本岛津公司的UV-2501PC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元素分析用德国Elementar 公司的Vario EL CHNS-O 元素分析仪;熔点用北京X4 型显微熔点仪测定(未校正)。
Agilent 11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515 HPLC 泵;Waters 2487 双波长检测器;浙江大学N-2000 双通道色谱工作站。
1.2 菌种和菌种的固体培养内生真菌1403#为盐生坚座壳种(Halorosellinia sp.)真菌,来自香港红树林树叶内部,由香港城市大学L.L.P. Vrijmoed 教授等分离得到,菌种保存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内。
我们课题组的姜广策、黄华容、夏雪奎三位博士曾对其进行大量液体培养,并对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分出大量的活性强的化合物。
本次采用了固体营养基,对1403#内生真菌进行固体发酵,使用PDA固体培养基(10 g蛋白胨、5 g酵母膏、10 gNaCl、1.5%的琼脂,加dH2O溶解后,调pH至7.4,dH2O定容至1 L,115 ℃,20 min高压灭菌),接种于平板上的固体培养基中,在温度设置在26℃培养箱中培养25天。
1.3 提取和分离近4升的固体培养基培养30天后,将固体培养基切碎,并用甲醇(MO)浸泡一周后,用纱布过滤,分离固体培养基和菌液,此过程重复3次,培养基晒干,菌液浓缩,再用乙酸乙酯(EA)萃取,EA提取物用适量的200-300 目硅胶拌样,上柱粗分。
分别用5%,10%,20%,30%,50%,80%,100% 的EA\PE(石油醚)淋洗,收集各组分再经反复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纯化。
固体培养基晒干后,用MO反复浸泡。
提取物浓缩后合并,再拌硅胶过大柱,以EA\PE梯度淋洗。
收集各组分再经反复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纯化。
2 结果和分析此次固体培养1403#内生真菌,经过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尚未得到新化合物,目前分离仍在进行中,下面是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化合物1:灰黄霉素,为锥状晶体。
易溶于氯仿,薄层层析显示,紫外有强荧光吸收。
FABMS 中得到分子离子峰m/z 353 [M+1]+,而且在EI-MS 谱图中发现[M]+:[M+2]+为3:1,这表明分子中含有1个氯原子。
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可推出分子式为C17H17O6Cl,不饱和度为9,显示分子可能含有芳香环。
化合物1:灰黄霉素化合物2:去氯灰黄霉素1H NMR (CDCl, TMS)中显示含有17个氢信号,δH 6.52(1H, s),δH 5.53(1H, s),δH 4.09(3H, s),3δH 3.98(3H, s),δH 3.68(3H, s), δH 2.83(1H, dd),2.38(1H, m),2.33(1H, dd),0.96(3H, d);推出分子中含有3个连氧的甲基,还有一个和CH相连的甲基。
13C NMR 和DEPT 谱中,表明分子含有2个羰基季碳δC 196.9 和δC 192.4,3个连氧的烯季碳δC 170.7,δC 157.7,δC 164.6以及3个甲氧基δC 57.0,δC 56.6,56.3和1个甲基δC14.2,一个亚甲基和2个次甲基。
结合以上分析,此化合物应还有2个环;根据前人的工作和经验,推测可能为灰黄霉素,与标准谱图数据对照[6],确定化合物为灰黄霉素。
化合物2:去氯灰黄霉素,为白色晶体,mp 182-185℃,极性和灰黄霉素相似。
从FABMS 谱得到其分子离子峰m/z 319[M+1]+;1H NMR谱中显示该化合物可能含有一个连着CH的甲基δH 0.90(3H,d,7.0),另外有3个连氧的甲基δH3.67(3H,s),3.89(3H,s),3.95(3H,s),以及6个H 信号6.34(1H,d,1.5),6.20(1H,d,1.5),5.50(1H,s),2.85(1H,dd,3.0,16.0),2.74(1H,m),2.29(1H,dd,4.0,16.0),从它们的偶合常数分析,δH6.34和6.20可能为苯上间位的两个氢,δH 2.85和2.29这2个氢可能为同碳上的氢。
13C NMR和DEPT谱图分析,化合物含有8个季碳,其中可能包括2个羰基季碳δC196.1和192.0,其他为δC176.9,172.0,171.3,105.1和90.4,另外从碳谱中也进一步确定分子中含有3个甲氧基δC 57.0,56.7,56.4和1个甲基δC 14.5,同时也确定分子中δH2.85和2.29是δC40.7的两个氢;分析DEPT-90的碳谱,分子中还有4个次甲基,δC105.1,93.9和89.6为烯烃的CH,而δC37.2对应的δH2.74,说明它应与甲基δC 14.5相连。
1H-1HCOSY中,δH6.34和6.20弱的相关关系,确证它们为间位的苯氢,δH2.85和2.29的强相关关系再次肯定它们为δC40.7这个亚甲基的两个氢。
同时,也可得到δH0.90和2.74相关。
去氯灰黄霉素的结构中存在2个手性碳原子,这样化合物就存在几种可能的构型。
查阅文献[7],发现当去氯灰黄霉素的2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时,它们所对应的熔点也不同,绝对构型为(4S, 5R)的熔点181-182℃,构型为(4S, 5S)时,熔点为129-131℃,对照熔点,推测该化合物与Cole报道的(4S, 5R)去氯灰黄霉素一致[8]。
去氯灰黄霉素与灰黄霉素的差别在于10-C上的氯原子,但抗真菌活性却比灰黄霉素弱很多,因此,去氯灰黄霉素是发酵得灰黄霉素的主要杂质,在发酵生产中采用在发酵培养基中同时加入一定量的NaCl和KCl来提高Cl,降低去氯灰黄霉素的产生量,提高灰黄霉素的产量和质量[9]。
化合物3:1,4-二羟基-7-甲基-9,10-蒽醌,是粉红色粉末。
Mp: 166-167 ℃。
ESI-MS中的分子离子峰[M-H] +为253。
其氢谱中低场区有2个活泼氢的信号分别为δ 12.11,12.00 ppm,表明该羟基有可能与位羰基形成氢键,在芳香质子信号区有5个质子信号δ 7.83 (dd,0.9, 7.5, 1H),7.65 (m, 2H),7.29 (dd, 1.2, 8.4, 1H),7.10 (s, 1H),可以看出该化合物有一个邻二取代的苯环和一个五取代苯环存在,并且高场区仅有一个连苯环的甲基存在。
其碳谱中显示出15个碳,其中有五个CH,一个CH3这与其一维氢谱是一致的,还有九个季碳,其中δ 192.37,181.81 ppm的季碳可能是两个与苯环共轭的羰基,这表明3有可能是一个蒽醌类化合物。
还有δ 162.59,162.30 ppm的季碳表明其中苯环上有两个连有羟基的碳存在。
其它的季碳均在均在芳香区更加确定了3是一个蒽醌类化合物。
最后化合物确定为1,4-二羟基-7-甲基-9,10-蒽醌。
该化合物是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的。
3 4 5化合物4:化合物1-hydroxy-3- methylanthracene-9,10-dione(3-8),是黄色粉末。
极性较小,PE为流动相,通过制备薄层层析纯化得到纯品。
Mp:118-119 ℃。
ESI-MS中的分子离子峰[M-H] -为237。
通过1H NMR图谱,可以看到有一个螯合的活泼氢12.57 (s, OH), 一个连在苯环上的甲基2.48 (s),两个间位的苯环上的氢7.60 (d, 2.5Hz), 7.11(d 2.5 Hz),以及一个1,2-取代苯环8.30 (2H, d, 8.4, 2.5Hz), 7.81 (2H, ddd, 8.4, 5.7, 2.5), 7.60(d, 2.5Hz), 最后,推断该化合物为1-hydroxy-3- methylanthracene-9,10-dione,与文献报道一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