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
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
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
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
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
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
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
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
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
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
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
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
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
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
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
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
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
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
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
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
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
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
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
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
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
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
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在《民意季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
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
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当受众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时,会
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之所以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于认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显示,人有一种
“自助”倾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批评”,因为它意味着承认自身缺乏辨别
力和抵抗力。因为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放松了对媒介内容的批
判性解读,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内容对自身品格
的不良影响,放松对于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
养教育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