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呈现在了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细细阅读,不难发现,在《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不仅从知识技能的角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更强调了“过程性目标,”在这个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学生作为学生的主人,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获得真知,培养能力。
在充分学习《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探索的乐园,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
一、经历一个过程——培养人
所谓经历,广义上是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是指我们的学生要切实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而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只有被动的输入没有再创造的输出,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录入头脑中的“录音机”。古今中外,大量的心理学家、科学家都证实了“做”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而华盛顿图书馆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亲身去看、去做、去经历,在人的认识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数学活动中自己感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一年级讲“可爱的校园”一课时,除了设计让学生在图上进行观察,找出可以用数来表示的物体,还设计了让学生在同伴身上找出可以用数来表示的部位、物体,如:人身体上有一个头,一双眼睛(两只眼睛),两只脚,十个手指,衣服上的一条拉链,5个扣子……通过活动,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为每个小组准备出许多种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自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数学,背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他们学习了怎样进行比较,学习了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尝试了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向同伴表达清楚,甚至是学会了如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就达到了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培养人。
二、体验一种感受——锻炼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在生活中的成年人也会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陶醉,儿童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情景,给学生适当的实践与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体会发现的快乐,体会失败的无奈,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
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三个活动层次:
1、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水果实物)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之分。
2、观察、猜测物体的轻重,并用手去掂一掂验证自己的猜测。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感知同质的物体大的重小的轻。
3、选择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物体,判断物体的轻重。在这些活动中,有的活动学生能很快发现出结论,但有的却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判断,此时学生就会遇到已有知识经验与新事物的一次思维上的碰撞,也体会到了已有知识的不足,于是就调动小组成员利用手中材料想办法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二者的轻重关系。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有的方法成功了,有的方法却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成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感受——成功、失败。在这种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乐趣,体会到的是同伴合作学习的重要,体会到的是失败后的经验教训,体会到的是挫折之后的奋起。可见,正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以至于触及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体验与锻炼,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各种环境,各种问题,客观的认识自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社会人。
三、谈出一个收获——塑造人
文章开始已经提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一
些内容,而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收获也是不同的。如在一节课中,有的学生会对某个知识点、某个结论印象最为深刻;有的会对某个同学对自己发言的评价记忆犹新,并从中受到鼓励、启发;有的会对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铭记在心;有的会对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念念不忘……可以看出,每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思考不尽相同,而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谈一谈,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在倾听同学谈收获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客观的评价别人,反思自我。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善于交往、更善于反思,因此,也就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综上所述,一节数学课从时间上来说仅仅40分钟,一个星期也不过300分钟,但它却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数学课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教师应该珍惜这每一个40分钟,使学生在小课堂中去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使学生在课上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等等各方面得到锻炼,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活动探索的乐园,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从而培养、锻炼、塑造出一代高素质的人。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