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我们现在的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学科教学,它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进展以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现在的教育范畴差不多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明白得为指导政治、文化、科学、道德、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的整体思想。
中学课程标准只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进展和学生多样进展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关于新的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本人认为它遵循了以下几个差不多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社会的进展差不多上公平的、普遍的,它不是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而是给每个人提供充分表达价值的机会,尽量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类的进步和进展。
新的课程标准是提供了一个促进学生平等进展、全面进展的机会和条件,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和谐的进展,并重视学生的进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全面进展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中包含的全面性原则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从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一角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进展的机会。
例如: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进展。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进展。
二是从每个学生角度考虑,新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素养为目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三是课程体系的全面性。
尽管,旧的课程标准专门注意全面性的,但由于人为的把课程分为主副之别,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进展。
新的标准对学生的评判体系作了重大变革,不强调评判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强调了评判在学生全面进展方面的功能。
二、整体性原则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进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全然目标”,那个地点表达了一个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新的课程标准具有整体性。
课程是学习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的中介。
通过课程的实施,我们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都得到进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教师考试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自我认知与职业理解1. 题目:请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以及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教师?解析:此题旨在考察考生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认知和职业动机。
考生应结合自身情况,阐述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如教师的社会价值、教育使命、职业特点等,并说明个人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如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价值观等。
2. 题目:请描述一件最能让你感动的师生情景,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教育教学的感受和思考能力。
考生应选取一个具体的师生情景,描述事件经过,并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如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对教育的理解、对师生关系的看法等。
3. 题目: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教育家的了解和尊重程度。
考生应选择一位或几位教育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主要教育思想,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尊敬这位教育家。
二、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1. 题目: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考生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2. 题目: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考生应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其优点和适用范围。
3. 题目:为什么学生会偏科?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
考生应从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方法、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方面,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 题目: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教学法的认识。
考生应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说明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如教学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法的适应性等。
5. 题目: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解析:此题考察考生对记忆规律和学科教学方法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参考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这些常见问题如果考生在考前没有经过准备,面试时难免会有疏漏,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招聘机会的宝贵自不必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生在备考阶段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是确保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好方法4、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参考答案一】: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第一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因为这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宗旨;第二教学内容方面是否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第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是否能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第四老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学有所得。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过程与方法,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得。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以下几点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是常态下的真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是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体现思维的深度、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重点及其答案第一部分教育学自测题绪言一、填空1、教育学是以人的教育为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名词解释2、狭义的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三、选择1、最早的教育专著是()(1)《大教学论》、(2)《学记》、(3)《论语》第一章教育的基本原理一、填空15、遗传素质既有稳定性,又有随着环境和教育而改变的某些可塑性16、环境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身心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所发生的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第二章人民教师和学生一、名词解释3、学生观: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一种基本认识和态度。
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地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其中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
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
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
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
3、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次,健康尤其是心理和精神健康、再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学生满意,喜欢听!个人认为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
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爱心与责任心。
4、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
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
5、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一、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二、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三、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6、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
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大学教师面试常问问题完整版
大学教师面试常问问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大学教师面试:1、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2、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3、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4、为什么学生会偏科?5、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6、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7、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8、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9、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10、你这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11、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1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3、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14、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有那些先准备一堂课,每句话都背下来。
说课时主要是 1。
本课的目标(讲完一堂课学生应知道什么,大纲上现成的) 2。
讲课顺序(先讲什么,第二步是什么)3。
练习什么(现在讲究互动,要留10到15分钟学生当堂练习) 4。
小结(本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5。
作业(少而精)一般掌握在20分钟,不过面世的时候可能不让你说完,但你得准备完。
不知道你叫什么课目,最好准备些教具。
另外说课体现在“说”上,不要听起来想背课文。
最重要的是自信。
一、应聘教师面试技巧应聘教师要看自己的专业,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刚经历过面试所以还是有些经验的。
首先就是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主要是注意如何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其次就是出发前的准备,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了每天都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感触特别深刻,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这几点: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数学学具的新价值取向
工具 性价 值 取 向是对 学 具 最 本 质涵 义 的 理 解 , 即数
学 学 具 纯粹 是 一种 数 学 学 习 的凭 借 手段 , 纯 为教 学 服 单
务 , 用与被使 用的过程 中只是一 种工具性借 助。例 如 , 在使 借 助 三 角板 可 以 比较 准确 地 画 出各种 线 形 , 证一 定 的 保 图形精 确度 ; 小 棒 , 以有 逻辑 地体 会 到 数之 间 的变 凭借 可
长方形 的广 场、长方 形的花坛 … …与生 活紧密联系 的学具 在知识建构 上使 “ ” 点 辐射 到 “ ”, 面 深化 为理性概念 , 又回 归为生活。 些学具全是生活 中的实物 , 这 学生结合具体 的事 物不 知不觉地就学会 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 。 另一方 面, 基
学具 是知 识 的载体 ,它最 根本 的价 值 目标 是最 大 限
用 ,可 以很清 晰地 拼 出各 种 图形 并展 示其 特性 ……为 教 学 提 供 服 务 和 帮 助 是 学 具最 原 始 也 是 最 基 本 的价 值 取
向, 它表 明了学具 的最 本质特 征 。
W o l d c t n If m ain2 .4 r E u a i n 0r t 01 0 d o o 0
化 , 而 提 升 到 数 量 间 的 复 杂 变 幻 通 过 钉 板 的 操 作 使 进
三、 科学性价值取 向
学具 是 知识 的载 体 , 以 , 学性 价值 取 向是学具 应 所 科 当具备 的核 心价值 取 向 。 用学具 必须 要有 科学 的态度 , 使 每一 步 的使 用都要 有科 学根 据 。 学教 学是 严谨 的 、 学 数 科 的 , 为其 辅助 条件 的学具 设计 依 据一 定 要非 常 明确 , 作 其 设计 形 式尤 为关 键 ,必须 是 合理 而科 学 的—— 既能 简单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摘要: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简述1.课程目标的定义与作用2.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二、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科学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三、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人文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四、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社会改造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五、总结与反思正文: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简述课程目标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希望达到的一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三种。
二、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科学主义是一种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实证分析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文化、价值和尊严的思想观念。
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人文关怀、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社会改造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新课程标准部分内容(一)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教育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课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及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集中的状况(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标准体系:第一,在课程目标上,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课程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第三,课程要求上,课程标准不仅仅结合知识点明确具体的结果性目标,每个学科都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初中语文教师晋级答辩100题
初中语文教师晋级答辩100题1、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3、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4、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6、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7、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8、你怎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9、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哪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1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1、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12、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有哪些?13、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14、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15、如何对待差生?如何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16、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17、你的座右铭是什么?18、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刁难,你该如何应对?19、说说你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在教学中你是怎样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20、《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1、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
”“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材。
”你觉得这么说对吗?谈谈你的理解。
2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请说说你的理解。
23、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请你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各自有什么好处?24、请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句话的理解。
25、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往往有一个“延伸拓展”的环节,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进行“拓展延伸”才是必要的?26、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王马山初级中学学习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王马山初级中学“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则是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
现在不同了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
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这样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
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
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状态。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经体现了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
为此、这次课程改革也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发展契机。
因此今天我们有机会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意义深远。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一、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国家课程研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实情和教师的知识准备过程标准做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
它是对教育目标的理论表述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了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首先,新课程标准的多元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个性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
再次,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品质、创新品质、人文品质、身心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创新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新课程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全面的、创新的和可持续的,它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希望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呈现在了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细细阅读,不难发现,在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不仅从知识技能的角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更强调了“过程性目标,”在这个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学生作为学生的主人,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在充分学习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探索的乐园,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一、经历一个过程——培养人所谓经历,广义上是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我们的学生要切实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而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只有被动的输入没有再创造的输出,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录入头脑中的“录音机”;古今中外,大量的心理学家、科学家都证实了“做”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而华盛顿图书馆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亲身去看、去做、去经历,在人的认识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数学活动中自己感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如在一年级讲“可爱的校园”一课时,除了设计让学生在图上进行观察,找出可以用数来表示的物体,还设计了让学生在同伴身上找出可以用数来表示的部位、物体,如:人身体上有一个头,一双眼睛两只眼睛,两只脚,十个手指,衣服上的一条拉链,5个扣子……通过活动,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为每个小组准备出许多种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自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数学,背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他们学习了怎样进行比较,学习了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尝试了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向同伴表达清楚,甚至是学会了如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就达到了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培养人;二、体验一种感受——锻炼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生活中的成年人也会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陶醉,儿童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情景,给学生适当的实践与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体会发现的快乐,体会失败的无奈,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三个活动层次:1、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水果实物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之分;2、观察、猜测物体的轻重,并用手去掂一掂验证自己的猜测;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感知同质的物体大的重小的轻;3、选择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物体,判断物体的轻重; 在这些活动中,有的活动学生能很快发现出结论,但有的却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判断,此时学生就会遇到已有知识经验与新事物的一次思维上的碰撞,也体会到了已有知识的不足,于是就调动小组成员利用手中材料想办法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二者的轻重关系;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有的方法成功了,有的方法却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成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感受——成功、失败;在这种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乐趣,体会到的是同伴合作学习的重要,体会到的是失败后的经验教训,体会到的是挫折之后的奋起; 可见,正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以至于触及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体验与锻炼,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各种环境,各种问题,客观的认识自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社会人;三、谈出一个收获——塑造人文章开始已经提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一些内容,而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收获也是不同的;如在一节课中,有的学生会对某个知识点、某个结论印象最为深刻;有的会对某个同学对自己发言的评价记忆犹新,并从中受到鼓励、启发;有的会对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铭记在心;有的会对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念念不忘……可以看出,每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思考不尽相同,而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谈一谈,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在倾听同学谈收获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客观的评价别人,反思自我;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 ,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善于交往、更善于反思,因此,也就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综上所述,一节数学课从时间上来说仅仅40分钟,一个星期也不过300分钟,但它却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数学课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教师应该珍惜这每一个40分钟,使学生在小课堂中去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使学生在课上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等等各方面得到锻炼,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活动探索的乐园,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从而培养、锻炼、塑造出一代高素质的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注重课堂交流,师生体验合作快乐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新教材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四、注重开放性,激发求异思维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和想象空间;五、强调创新,重在探究新教材提倡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总之,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它是对教育的价值观和目标的表达,是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综合运用能力等,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重点。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实现个性化发展。
再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体魄、心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这一价值取向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创新,是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旨在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只有充分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三种价值取向
课程的三种价值取向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的价值逐渐被重视。
课程价值的不同取向也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课程的价值取向,分别是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和人文取向。
一、知识取向知识取向是最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
在这种取向下,课程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成绩。
知识取向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但是,知识取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教学和缺乏创新等。
二、能力取向能力取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
在这种取向下,课程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
能力取向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但是,能力取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能力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能力培养方法不够科学和实践教学不够充分等。
三、人文取向人文取向是一种新兴的课程价值取向,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道德、情感、审美和文化等方面。
在这种取向下,课程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文取向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但是,人文取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文教育标准不够统一、人文教育教材不够丰富和人文教育方法不够灵活等。
总之,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取向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综合运用不同的取向,使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一、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是什么?通过学习新课改,我认为其价值取向主要有:一是生命取向。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更为关注生命、强凋生命体验、促进生命发展。
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学生应被看作是一个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他们不应是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单纯是学习者经验的积累。
课程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和个体生命的充实和升华。
二是动态取向。
新课改的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的情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等。
也就是说新课改的价值取向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所以,新课改所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价值取向。
三是合作取向。
课改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1世纪是经济、科技高速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你不仅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学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关系。
因此,新课改也体现了学生具有合作精神的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是促进取向。
新课程价值观主要是促进全人发展与健全个性。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能仅仅再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
因此,体现鲜明时代特征,洋溢浓郁人文精神,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成为新课程观的必然指向。
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心得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内容解读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真总结了课程改革以来的实践成就和经验,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不断完善着我国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设,推进我国课程改革有序有效进行。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较旧版课标更为重视课程的整合性和综合性,提出情境化学习和任务群学习,促进课程内容的整体建构,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优化教学和评价体系,把握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
一、强调“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新版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建构整体框架。
核心素养一共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版课标中更强调文化自信,在每个学段后都有对三种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要求,突出“文化育人”的核心地位。
这是在旧版课标中没有明确呈现出来的部分。
基础教育阶段共分为四个学段,对“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也在学段的衔接中不断深化。
第一学段强调对三种文化的初步认识,体会文化价值和情感;第二学段要求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体会文化内涵,要求学生能够学习模范人物的品质行动;第三学段第四学段中不断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以文化人”不仅强调对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更加强调自觉实践。
新版课标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强化对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强调课程目标的整合新版课标更重视课程目标的整合。
旧版课标以三维目标为基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界定。
新版课标整合双基目标和三维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提出了更为完善、更为全面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课程设计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那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究竟体现了哪些价值观和理念呢?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的体现,使得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也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而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强调了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也要求教育应当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这些价值取向的体现,将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希望在新的教育改革中,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呈现在了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细细阅读,不难发现,在《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不仅从知识技能的角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更强调了“过程性目标,”在这个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学生作为学生的主人,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获得真知,培养能力。
在充分学习《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探索的乐园,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
一、经历一个过程——培养人所谓经历,广义上是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我们的学生要切实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而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只有被动的输入没有再创造的输出,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录入头脑中的“录音机”。
古今中外,大量的心理学家、科学家都证实了“做”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而华盛顿图书馆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可见,亲身去看、去做、去经历,在人的认识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数学课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数学活动中自己感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一年级讲“可爱的校园”一课时,除了设计让学生在图上进行观察,找出可以用数来表示的物体,还设计了让学生在同伴身上找出可以用数来表示的部位、物体,如:人身体上有一个头,一双眼睛(两只眼睛),两只脚,十个手指,衣服上的一条拉链,5个扣子……通过活动,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为每个小组准备出许多种大小不同的水果,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自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数学,背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他们学习了怎样进行比较,学习了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尝试了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向同伴表达清楚,甚至是学会了如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也就达到了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培养人。
二、体验一种感受——锻炼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生活中的成年人也会常常为自己的发现而陶醉,儿童更是如此。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情景,给学生适当的实践与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体会发现的快乐,体会失败的无奈,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
如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三个活动层次:1、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水果实物)掂一掂,感受物体有轻重之分。
2、观察、猜测物体的轻重,并用手去掂一掂验证自己的猜测。
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初步感知同质的物体大的重小的轻。
3、选择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物体,判断物体的轻重。
在这些活动中,有的活动学生能很快发现出结论,但有的却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判断,此时学生就会遇到已有知识经验与新事物的一次思维上的碰撞,也体会到了已有知识的不足,于是就调动小组成员利用手中材料想办法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二者的轻重关系。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有的方法成功了,有的方法却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成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感受——成功、失败。
在这种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乐趣,体会到的是同伴合作学习的重要,体会到的是失败后的经验教训,体会到的是挫折之后的奋起。
可见,正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以至于触及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体验与锻炼,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各种环境,各种问题,客观的认识自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社会人。
三、谈出一个收获——塑造人文章开始已经提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一些内容,而在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收获也是不同的。
如在一节课中,有的学生会对某个知识点、某个结论印象最为深刻;有的会对某个同学对自己发言的评价记忆犹新,并从中受到鼓励、启发;有的会对自己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铭记在心;有的会对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念念不忘……可以看出,每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思考不尽相同,而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谈一谈,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在倾听同学谈收获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客观的评价别人,反思自我。
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一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善于交往、更善于反思,因此,也就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综上所述,一节数学课从时间上来说仅仅40分钟,一个星期也不过300分钟,但它却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数学课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教师应该珍惜这每一个40分钟,使学生在小课堂中去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使学生在课上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等等各方面得到锻炼,让我们的数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活动探索的乐园,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从而培养、锻炼、塑造出一代高素质的人。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
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交流,师生体验合作快乐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
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
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
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新教材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
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
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
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
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
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激发求异思维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五、强调创新,重在探究新教材提倡探究性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总之,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