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

合集下载

苏轼的文字艺术

苏轼的文字艺术
以上三点是苏东坡书法的几个明显特证,构成了苏字风格的基调。当然,以苏东坡豪迈不羁、超尘洒脱的个性,其作品风格并非如此一二便能论定,下面还将具体论述之。
苏轼书法的风格类型
综观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可见其风格与所书内容、所处心理状态极为相关联,大体可划分为凝练端庄、豪放不羁、风神萧散三类。
凝练端庄类。是苏东坡较为正规理性的状态下所写的作品,内容大多为古人或自己的长篇诗文以及碑刻等,书体则在楷行之间。这类书法最能体现苏东坡书法的肥腴、扁平、欹侧及偃卧用笔这些特征。这类作品自由发挥和抒情达意的成分相对少些,故显得凝练端庄。如《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及碑书《表忠观碑》、《醉翁亭记》等,《前赤壁赋》为苏文中的得意之作、静穆而又虚灵、深邃而又典雅。于这种文境,苏东坡选用了较丰腴、较正现的行楷书,笔圆而韵胜、沉着而痛快地加以表达。其筋骨内敛处正如乾隆所称“纯棉裹铁”,严谨而又不失飘逸处则使人想起《兰亭序》。董其昌题跋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再次,苏东坡书法的精神之美还表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清净、萧散简远的意蕴上。苏东坡早期作品多气象峥嵘、豪迈不羁的气势,而晚年则极力复归于平淡自然。黄山谷说:“东坡书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苏东坡也自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他的平淡自然显然是吸取了晋人书法的特征。他说:“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书黄子思诗集后》)“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然林下风。”(《题王逸少帖》)在他看来,颜柳张素之辈“极书之变”的风格都有粉饰雕琢之嫌,都不如钟王等人那种“萧散简远”的风格来得自然。所谓。“萧散简远”正指那种平淡清净的艺术境界。苏东坡书法虽然在外形上与晋人书法差距很大,但在神韵上却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的书法风格中,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萧散简远”、平淡冲和清净的艺术境界,只不过有时显得端庄,有时显得豪迈,有时则显得萧散罢了。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
诗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的书法精美,其中著名的有"楷书"和"行书"。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著名的书法诗词:
1.《水调歌头》
没沙尽东海,唯有楼台高。

但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石鼓歌》
风雨登大雁塔,苍茫路入玉门。

霜景江上苏台,秋声岸边
渔笛。

3.《江城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赠董其根》
江上谁家月,蒙蒙秋水中。

黄叶落轻舟,寂寂无人管。

5.《赠汪伦》
五湖四海皆春水,绿杨阴里半池烟。

欲取鸳鸯羽,先遣鸳鸯剪。

苏轼的书法细腻流畅,善于表达情感,其书法诗词既有意境,又有美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

苏轼《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苏轼书法⾏书《新岁展庆帖》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与《⼈来得书帖》⼆帖合装为⼀卷。

卷后有董其昌跋。

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岐亭五⾸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

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

《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致,⽽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在黄州,正⽉⼆⼗⽇往岐亭”。

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

该帖在徐邦达先⽣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来得书》⼆帖下笔⾃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意。

虽为书札,却写得⾮常精致,字的⼊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中年书的佳作。

《墨缘汇观》、《⼤观录》著录。

苏轼书法⾏书《新岁展庆帖》《新岁展庆帖》,纸本,凡19⾏,249字。

120.2厘⽶×48.8厘⽶。

故宫博物院藏。

释⽂: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穷,稍晴起居何如?数⽇起造必有涯,何⽇果可⼊城。

昨⽇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计⽉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

轼亦⾃不出,⽆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此字旁注)茶⾅⼦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便。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有:
1.笔画舒展。

特别是对撇和捺的处理上更加明显,使得他的字摇曳
生动、姿态万千。

2.结体扁平。

他学习吸收了隶书的特点,结体呈扁平的形态,这在
其《赤壁赋》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着墨丰润。

他的书法给人直观感受是着墨深沉、丰润肥美,瘦硬
的笔画极少,一般没有枯笔和飞白。

4.大小错落。

他很多作品中的字的大小变化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感,情感表达十分充分。

5.轻重相济。

他的行书比较多的出现用笔的轻重变化,字与字之间
的沉稳和轻盈变化很大,错落盈让,极具韵律感。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宋代伟大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
技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历史上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书法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愤怒,山水
意蕴,工整刚劲。

首先,行写流畅,这是书法家苏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书法能够
自如地把握笔墨的气势,动静有度,坚毅有力,富于生气,使书法中
的每一笔都能够流畅的转化。

其次,结构精致,苏轼书法的结构具有一种精致之美,字母得体,笔
画平整,不粗不细,毫无违和,构成了章法抒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
愉悦。

然后,振奋愤怒,苏轼书法除行写流畅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振奋愤怒,他用犀利、有力的行写表达出自己书法作品中怒放的情感,带给
人们无穷的力量感。

最后,山水意蕴,他运用山水意蕴,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融
入书法作品之中,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展现在细节处,营造出一种优
美的境界,情不自禁感叹他卓尔不凡的书法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具有抒情的特色,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
愤怒,山水意蕴,工整刚劲。

他的书法技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瞩目,
也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

苏轼行书《楚颂帖》

苏轼行书《楚颂帖》

苏轼⾏书《楚颂帖》(北宋)苏东坡⾏书《楚颂帖》(⼜名《种橘帖》)苏东坡⼀⽣中曾多次到过宜兴,与宜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者,他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早在琼林宴上已结下了鸡⿉之约;⼆者,宜兴⼭⽔秀美,民风淳朴,苏东坡曾称宜兴独⼭“此⼭似蜀”,有⼀种认同感,因⽽有买⽥阳羡(宜兴古称阳羡)以度终⽼之意。

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设馆讲学、设计紫壶,做了许多好事,同时还留下了许多诗词墨迹,其中《楚颂帖》就是⼀帧⾮常珍贵的书法作品。

苏东坡当年欲在宜兴买⽥时,本想在太湖边上购⼀⼩园种植柑橘(太湖有洞庭之称),《楚颂帖》题⽈:“吾来阳羡,船⼊荆溪,意思豁然,如惬⽣之欲。

逝将归⽼,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乐死。

’殆⾮虚⾔。

吾性好种植,能⼿⾃接果⽊,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当买⼀⼩园,种柑橘三百本。

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亭,名之⽈'楚颂’。

元丰七年⼗⽉⼆⽇轼书。

”后因流放迁徙频繁,此愿未遂。

此帖反映了苏轼⾼尚的情操。

《楚颂帖》是苏轼在宜兴通贞观郭知训提举家中写成的。

帖上有许多名⼈的题跋,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拜观此帖后题了跋⽂:“东坡公欲买⽥种橘于荆溪上,然志竟不遂,岂造物者当有所靳耶!⽽楚颂⼀帖传之后世为不朽,则⼜⾮造物有所能靳也。

”明代弘治年间宜兴⼈侍郎沈晖重修道公祠,将该帖摹勒于后,置于祠中碑亭,后不知下落。

明代成化年间,宜兴籍礼部尚书徐溥在长洲李应桢处看到此帖后,欣喜万分,于是选⽤优良⽯料精⼼摹刻后带回宜兴家中氵伏溪书屋,并在摹帖后⾯跋了《楚颂帖》的摹刻经过。

《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

民国时有⼈在市上以重⾦购得此拓本,后来⼜落到了⽇本⼈⼿中,后辗转⾄台湾。

释⽂:《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

民国时有⼈在市上以重⾦购得此拓本,后来⼜落到了⽇本⼈⼿中,后辗转⾄台湾。

书体坊苏轼行书 简繁

书体坊苏轼行书 简繁

苏轼行书的艺术魅力
苏轼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其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不仅
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仍被崇尚者所追捧。

苏轼行书以简洁流畅的笔画、高超的构图和浓郁的个性特色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
要篇章。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行书以「飘逸妙笔」著称。

他曾说过「拳拳一诚,斗斗一节,十年饮冰,始可同舟。

」这句话无
疑反映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至诚之心。

苏轼的行书写作具有
立意强烈、笔法磅礴的特点,每一笔都显现出其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
及其傲然的个性。

苏轼行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蹙皱浓
重和短长交错的构图为其增色不少。

苏轼书法风格独具匠心,融合了
秦汉碑文、唐楷等多种书体的特色,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笔道和艺术风格。

对于学习者来说,苏轼行书的精髓在于对行、书、意的兼顾,要
做到行行相通、章章皆是。

具体来说,要注重笔法的练习,尤其是苏
轼蹙皱浓重的体现;注重构图的学习,可以模仿苏轼的短长交错的构
图风格;注重意境的体现,从苏轼多面性的艺术表现中感受其中的情
感和意境。

总之,苏轼行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壮举,其艺术魅力仍然广受推崇。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苏轼行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更能够领略到苏轼这位古代文化巨匠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

苏轼书法浅析PPT课件

苏轼书法浅析PPT课件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 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2021
6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笔触干净利落、行间距离较宽,带来一种 疏朗之感,几处有力的折笔和个别字对轴线的偏离,表面上似乎很平静, 实质暗示作者内心的躁动;“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笔势逐渐展开, 运笔速度随之加快,线条由谨严变细腻,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行笔放慢,线条变为厚重,字体也稍稍变 大。此句表露出对海棠的怜惜,隐隐寄托出自己的身世之感。由此第四、 第五两行成为书作第一段的重心。从诗作来看,被泥水玷污的海棠恰好是 描写的重笔。而书法作品的重笔和诗歌作品的重笔恰巧是一种暗合。
苏轼书法浅析
——苏轼书法, 到底好在哪里?
2021
1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
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
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
• 其二,不可替代、风格独特。我们试将苏轼所传墨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黄州寒 食诗帖》与其它作品迥然不同。虽然此帖笔法、结体还保留着作者的某些习惯,但 是出现了许多其它作品所没有的特点,古轴线的弯曲、字结构的欹侧和大小错落、 空间的疏密对比等,使人一眼就能将它与其它作品区分开。
2021
8
• 三:冲和淡远的书风
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认为“短长肥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

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

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

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

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

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

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

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

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标签: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分类: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水城新津书画张体华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东坡先生的书法是以行楷书见长,很少见其草书,所以,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就极其少见,非常珍稀。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刘九庵考为赵秉文书,赵跋也是赝品,作者是詹僖。

)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受请写了两体《醉翁亭记》。

一是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一是应滁州太守王诏求书,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书写成,世称大字楷书《醉翁亭记》。

苏轼在同年同月时间里写成的两体《醉翁亭记》,除字体不同外,另有两点区别。

一是开头不同。

草书体开头篇名前有作者姓名,即“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而大字楷书体开头则为“醉翁亭记”。

二是后跋不一样。

草书体是“开封府刘君季孙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而楷书体则为:“开封府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

由此可见,草书《醉翁亭记》是开封府刘季孙亲自到颍州求书得到的;而大字楷书是滁州太守王诏请开封府刘季孙代为求书的,而王诏本人没有到过颍州。

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

直到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四月,才有赵子昂见之并作跋。

从跋文中得知,此长卷曾经赵子固鉴定为真品。

赵作跋时,长卷归冯伯田所有。

此后,又湮没多年。

到明代露世,宋广、沈周、吴宽均有跋文。

后来,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门婿刘巡为之刻石。

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

高拱所得长卷,后为首辅张居正所有。

张氏败落后,此卷落入宫中,后因火毁。

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因鄢石磨损不清,便将家藏原拓本重刻,这套石刻共用长60厘米-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24块,立于新郑高拱祠堂,因刻工精美,较原刻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

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

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

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轼书法特点分析

苏轼书法特点分析

苏轼书法特点分析作者:赵文静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是文学、书法、绘画之集大成者。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因文学成就突出,世称“三苏”。

在书法造诣上,因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宋代书法成就,故而被后人并称为“宋四家”。

本文对苏轼书法的源头进行总结,对他书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书法;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一、苏轼书法的源头苏轼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自称自己的书法臆造本无法,其实并不是把法度扔了,他也讲究方法,不过那个法,和唐代的法不一样。

苏轼说他不践古人,并不表明他不学古人。

至少,他的书法就受到颜真卿的影响。

颜体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蚕头燕尾钉头钩。

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取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而已。

事实上,他对颜真卿也很欣赏。

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他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至善至美,能达到他们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为止了。

二、苏轼的书法特点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横轻竖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笔画舒展、用墨丰腴。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

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

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具有自由、豁达的特点。

他的书法笔画流畅自如,不拘泥于规矩,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展现了他对不同字体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此外,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然、随意的笔画,给人以自由、豁达的感觉。

其次,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具有浪漫、清新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常常与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中还常常出现一些诗句、歌词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与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浪漫、清新的艺术风格。

最后,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古代经典文献、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与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中还常常出现一些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自由、豁达、浪漫、清新、深厚文化底蕴等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
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苏轼天性非凡,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反而为他创造了见识天下各地书法成就的机会,及供自己把握的充分的时间。

这都是他得以研习书法的契机。

苏轼创造的书法成就可以与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列,成为影响书法艺术史对或楷书具有开创性的三杰。

认识这一点,需要回顾楷书的历史。

如果把篆隶为主要文字的时代称为古文字时代,把楷书为主的时代称为今文字时代,那么就可以把书法艺术也分为两段,古文字时代的书法艺术主要是在图案形态或结体方面,而楷书时代全面讲求笔法、结体与章法的书法艺术,才进入今天所言的书法艺术时代。

结体是汉字文字学的主要环节,古文字的图案特色继承了书画同源的画的特征,也继承了书法起源的民族图腾特征。

因为古文字属于汉字初创、发育与成熟的演变时期,总是先要重视图案构成文字结体的基本特征,而对笔画、线条等方面的艺术要求还处在不够发育的阶段。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都是如此,连同石鼓文及隶书都是如此,主要是基本单一的线条组构图案,只是到了隶书,笔画才出现了波折等较多的艺术特征。

到了汉末,楷书登上了历史舞台,笔法八法演变成熟,还由行书草书催成的章法要素也成为主要的艺术元素,从而汉字书法的艺术形态特征,及笔法、结体与章法三要素相应全面形成,产生了书法艺术及艺术规律。

王羲之是楷书时代最杰出的而且具有开创性的第一人。

王羲之的书法形象主要是在书法的体态形象方面。

王羲之就处在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汉末魏晋时期。

这种过渡是中华汉字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转折,因此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必然具有开创性。

王羲之只是那个过渡时期众多书法人才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们只是适应了书法发展这种历史要求,完成突破隶书束缚,结束古文字时代,开创楷书时代书法艺术形式的历史使命。

王羲之一生以书法为要务,不惜辞去官职,专心研习书法。

他继承当时的书法传统,众取当时各家之长,发挥自己的天性,创造了一种比起其他书家更为体态轻盈、俊秀与潇洒的行书体书法形象。

这种书体风格代表的艺术潮流完成了书法形象的一次革命,成为最早的行书书法范式传统。

苏轼书法鉴赏1500字

苏轼书法鉴赏1500字

苏轼书法鉴赏1500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

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出明。

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

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 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
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 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在那里, 他写下了千古名作,两赋一词: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 1、游
水波不兴
2、乐 歌
白露 遗世独立
月出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箫声
泣诉
写景 乐
3、苏子问 客答: 孟德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抒情 悲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4、
议论 乐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
4、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使动用法 )
开头交代游赏的时间“七月既望”、方式是
“泛舟” 、地点是“赤壁之下”、和人物“苏子
与客接”着。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静水
苏轼书法
赤壁图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 写景与抒情、议论 紧密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语言 精练、优美的特点。
二、背景提示 黄州,现湖北黄
冈。黄冈西北的长 江边上,有一处风 景胜地。那儿矗立 着一座红褐色的山 崖,因为形状很像 鼻子,人们就称它 为赤壁矶;又因为 山崖陡峭如一面墙 壁,所以也被称为 赤壁。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 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 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 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 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人物活动 自
得 “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似有情。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经月亮银辉的浸染,怡
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显得浩瀚无边,浑然 然
一片;心境也随着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第二段 承上,继续描写“泛舟”的欢
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点 出“乐”字。歌词既表达了对美好 理想、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又包含 着求之不得的惆怅和迷惘。为苏轼 伴奏的客触景生怀,有感于人生的 短促,吹起洞箫,箫声悲凉。
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ré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袅袅(niǎo ) 4、幽壑( hè) 5、嫠妇( lí )8、舳舻千里(zhúlú ) 9、旌旗(jīng )
悲凉的箫声与气氛很不协调,引动了 苏轼的愁绪,才有作者的询问,于是 由客的回答带出第三段文字,启下写 “悲”。“托遗响于悲风。”(抒情)
第四段苏轼对客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 主义思想的驳斥,又回到了“乐”字 上来了。(议论)
第五段作结,写客被苏轼说服了。结 尾一句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遥相呼应。
10、酾酒(shī ) 11、横槊(shuò) 12、渔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 15、蜉蝣(fúyóu) 16、无尽藏(zàng) 17、狼籍(jí ) 18、枕藉( jiè)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状语后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