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1穴位名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穴位名称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1. 中府:中,指中焦。

穴当中焦脾胃之气汇聚肺经的部位。

2. 云门:人之气血,始于手太阴,出于云门,归于足厥阴,入于期门。

穴居肺之上,犹如云气浮游空中,滋生万物,故名。

3. 天府:古代取此穴使鼻尖点臂上,所到之处是穴,鼻为肺窍,外通天气,肺为诸气之府,故名。

4. 侠白:侠同挟,有护的意思。

穴在上臂内侧,在肺的两旁,肺色白,穴挟其旁,故名。

5. 《尺泽》:从腕至肘定为1尺,是肺经合水穴,水当润泽,故名。

6. 《孔最》:孔,指通;最,第一的意思。

该穴主治“热病汗不出”针之能宣通肺气。

开泄腠理,犹如通中发汗,最为第一,故名。

7. 《列缺》:该穴位于桡骨茎突的缺列处,手太阴脉从这里别走手阳明脉,故名。

8. 经渠:此穴之下是脉之会,而此穴是肺经经气经过的冲渠要道,故名。

9. 《太渊》:太,甚大;渊,深渊。

穴当寸口脉气旺盛处,是脉之会穴,故名。

10. 鱼际:穴当手大指本节后赤白肉际处,形同鱼腹赤白之状,又位于它的边际,故名。

11. 《少商》:少,小;商,今声,应肺。

此是手太阴肺经末穴,其气不足,故名。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1. 《商阳》:商,金声,代表大肠;阳,指阳经。

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2. 二间:间,指居处。

因该穴为本经的第二穴,故名。

3. 《三间》:以本节为间隔,为本经第三穴。

4. 《合谷》:肉之大会为谷,二处相连为合。

穴当大指、次指歧骨间,该处形似深谷,故名。

5. 《阳溪》:腕背为阳,两筋之间形似小溪,故名。

6. 《偏历》:两旁为偏,经过为历。

大肠经由此斜行,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名。

7. 温溜:温,为阳气;溜同流。

此处指阳气流行。

8. 下廉:廉形,如菱角之状,因该穴在曲池下4寸,屈肘握拳,穴处肌肉隆起,形如菱状,故名。

9. 上廉:廉形,如菱角之状,屈肘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形如菱状,该穴在下廉上1寸,故名。

10. 《手三里》:里,居也。

因穴距肘髎3寸,正居大脉之处,故名。

11. 《曲池》:该穴屈肘取穴,穴处有凹,形似浅池,故名。

12. 肘髎:肘,指肘尖;髎,为骨之郄。

因穴位于肘部骨尖之处,故名。

13. 手五里:里,指居言,穴在天府下5寸,正居大脉中央,故名。

14. 《臂臑》:上肢为臂,上臂称“臑”,因部位而得名。

15. 《肩髃》:髃,指肩胛骨,该穴主治肩关节诸疾,故名。

16. 巨骨:巨骨,指锁骨,穴在其后方,故名。

17. 天鼎:天,指高处;鼎,古代铜质炊具,有三足。

此穴约与缺盆、气舍呈三足之势,再以头圆在上象天,故名。

18. 扶突:高起之处为突,铺四指为扶,四横指约等于3寸,该穴位于喉结突起旁开一扶,故名。

19. 禾髎:禾,指粮食;髎,为空隙。

该穴在鼻孔之下、口唇之上、水沟之旁,取其鼻欲嗅,口食谷,穴当其际,此处又是犬齿窝部,故名。

20. 《迎香》:因该穴能治鼻塞不闻香臭而得名。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1. 《承泣》:承,承受;泣,流泪。

穴在目下,针此穴能治迎风流泪,故名。

2. 四白:四,之广阔;白,指光明。

穴在目下,针之可使视力光明四射,故名。

3. 巨髎:巨,为大;髎,指凹陷。

穴在颧下,凹陷较大,故名。

4. 《地仓》:地,为下部;仓,藏谷之器。

穴在口吻之旁,食用口,贮入胃中,犹如仓库,故名。

5. 大迎:迎,指血气旺盛,此处有动脉通过,故名。

6. 《颊车》:面两侧称颊,下颌骨称“颊车骨”,穴当其处,故名。

7. 《下关》:关,指机关;因穴在上、下腭交关之处,故名。

8. 《头维》:额发与鬓发相维系,穴当额角发际处,故名。

9. 人迎:迎,指动,穴当颈部喉结旁人迎脉应手处,故名。

10. 水突:水,指水谷、粮食;突,有碰、触之意。

该穴主治水饮上呛,咳逆上气,故名。

11. 气舍:气,指空中大气;舍,指居处。

穴近气道,如气之外舍,故名。

12. 《缺盆》:缺者为破;凹陷为盆。

穴在锁骨上窝处,故名。

13. 气户:出入之处为户,其穴主治咳逆上气,故名。

14. 库房:库,指库府,内储津血,可化乳汁,位近乳房,故名。

15. 屋翳:屋,深室;翳,隐蔽。

穴当肺之中段,呼吸之气至此如达深室隐蔽。

16. 膺窗:膺,指胸;窗,指孔窍。

因该穴位于胸部,主治胸满气塞,故名。

17. 乳中:乳头正中,以部位命名。

18. 《乳根》:穴当乳房根部,故名。

19. 不容:容,为纳受,其穴主治腹胀不能纳受水谷,故名。

20. 承满:承,指承受;满,指饱满。

因该穴能治胃病而命名。

21. 《梁门》:心之积为伏梁,此穴主治积气胃痛,消除心下部位的积聚,故名。

22. 关门:该穴位主治不思食,闭门不纳;又治泄泻,开门不关,故名。

23. 太乙:星象名,又作“太一”,原始最初之意。

言此穴调健脾胃,宇宙万物赖一以生,故名。

24. 滑肉门:灵活为滑,舌为滑利之肉,该穴主治吐舌、舌强、呕吐,故名。

25. 《天枢》: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

枢,指枢纽,天枢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以此为枢,故名。

26. 外陵:外,为旁;陵,指高处。

穴在腹旁,当腹肌隆起处。

27. 大巨:大、巨,有高突之意,穴当腹肌隆起处,故名。

28. 水道:水,为水液;道,为通道。

该穴位近膀胱,主水邪为病,故名。

29. 《归来》:归,为还;来,为返。

该穴主治阴挺、阴丸上缩及疝气等,故名。

30. 气冲:冲,指冲动,穴在气街,相当于冲脉的起始部,故名。

31. 髀关:髀,指股骨;关,指转动。

穴近股骨上端关节部分,故名。

32. 伏兔:伏为卧,该处股四头肌隆起,形似兔伏之状,故名。

33. 阴市:阴,为寒证;市,为集市。

此穴主治膝冷水肿,祛阴寒之邪,故名。

34. 《梁丘》:陵起为丘,穴在膝盖上方,犹如山梁之上,故名。

35. 《犊鼻》:髌韧带两旁凹陷处,形似牛犊鼻孔,故名。

36. 《足三里》:里指邑、居,有集会通达之意;三,指膝下3寸,为与手三里相区分,故名足三里。

37. 《上巨虚》:胫、腓骨之间有大的空隙,因称巨虚,穴在此空隙上方,故名。

38. 条口:此处有一条形凹陷,其形如口,故名。

39. 《下巨虚》:该穴位于上巨虚之下,故名。

40. 《丰隆》:丰,为大;隆,为盛。

该处肌肉丰满隆盛,故名。

41. 《解溪》:解,为分解,此处指踝关节;溪为沟溪、凹陷。

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

42. 冲阳:冲,为动;阳,为高。

穴在足背最高点,动脉应手处,故名。

43. 陷谷:穴在跖骨间隙中,凹陷如谷,经气自下而上,故名。

44. 《内庭》:内,指里边;庭,指院庭。

穴当趾缝端,如门内之庭院,故名。

45. 《厉兑》:厉,指磨砺,又登高,涉水也称厉;兑,指尖端。

本穴位于足趾端,故名。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1. 《隐白》:隐,指藏,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

该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故名。

2. 大都:都,指盛,穴在大趾内侧,此处皮肉较隐白丰盛,故名。

3. 《大白》:为星象名,即金星。

其穴在大趾内侧白肉际上,此处白际甚大;加之此穴为输土,能生五行之金,故名。

4. 《公孙》:该穴是脾经的络穴,从此通向胃经,昔有肝木为公,脾土为孙之说,故名。

5. 商丘:穴在内踝前下方,此处形似丘陵,该穴又为脾经的经金,商为金声,故名。

6. 《三阴交》:足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7. 漏谷:该穴主治湿痹,小便不利,故名。

8. 《地机》:该穴主治遗精,月经不调,能使生计旺盛,化生万物,故名。

9.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髁下,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

10. 《血海》:本穴善治各种血证,有引血归脾之功能,犹如百川归海,故名。

11. 箕门:箕,指二展其足,坐时两膝足分开,有如“箕”,称箕踞而坐,此穴在阴股内动脉应手筋间,以取穴姿势命名。

12. 冲门:冲,指冲动,因与气冲穴相平,是胃气冲过脾经之处,故名。

13. 府舍:府,指聚;舍,指住。

此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所,意指脏腑所居之处。

14. 腹结:此穴主治绕脐痛,是腹气结聚之处,故名。

15. 《大横》:平者为横,穴与天枢相平,旁开2寸,内应横行之大肠,故名。

16. 腹哀:哀,指鸣,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故名。

17. 食窦:食,此处指乳汁;窦,为孔窦。

穴在乳头外下方,深部有储藏乳汁的孔窦。

18. 天溪:穴在天池外侧,主治乳肿、乳少,因功能而命名。

19. 胸乡:居处为乡,穴在胸侧,主治胸胁支满,故名。

20. 周荣:周,指周身;荣,与营通。

因是穴上接中府而荣敷周身,故名。

21. 《大包》:包,为概括,该穴为脾经的大络,总统阴阳诸经,由脾灌溉五脏六腑四肢,故名。

五.手少阴心经(9穴)
1. 《极泉》:极,指高大;泉,为水泉。

穴在腋下,当心经最高之处,心主血似水流,故名。

2. 青灵:青,主痛证;灵,指效验。

因该穴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解衣,故名。

3. 《少海》:少,指手少阴心经。

心主血脉,似水之流,该穴为阴合水穴,故名。

4. 灵道:灵,指神灵;道,指通道。

穴属心经所行,犹言心灵出入之道路,又主神志疾患,故名。

5. 《通里》:经过为通,邻里为里。

是穴为手少阴,洛脉由此别出,与邻里之手太阳经联络,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故名。

6. 《阴郄》:郄,有孔隙的含义,是气血深聚之处,穴属手少阴之郄,故名。

7. 《神门》:神,为心神;门,为门户。

穴属少阴,心藏神,是心经腧穴,为心气出入的门户。

8. 少府:聚处为府。

穴为手少阴心经经气所聚之处,故名。

9. 《少冲》:少,指小;冲,指冲动。

穴属手少阴,经脉之气从此冲出小指,故名。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1. 《少泽》:少,指手太阳小肠,穴在小指,为小肠经“井”穴,井当润泽,脉气初生,故名。

2. 前谷:前,为后之对;谷,为山谷。

该穴位于手小指本节前外侧凹陷处,故名。

3. 《后溪》:后,为前之对;溪,为沟溪。

此穴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故名。

4. 《腕骨》:穴在腕部骨间,故名。

5. 阳谷:外为阳,穴在腕横纹外侧端骨隙中,如处山谷。

6. 《养老》:此穴主治目视不明,有益老人健康,故名。

7. 《支正》:支,为支别;正,为正经。

手太阳之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行走手少阴经。

8. 《小海》:小,指小肠经,此系手太阳小肠经“合”穴,气血至此,犹如水流入海,故名。

9. 《肩贞》:贞,为正,言该穴能驱邪扶正,主治肩病,以端其正,故名。

10. 臑俞:臑,为上臂;俞,为腧穴。

因穴在臑部,故名。

11. 《天宗》:肩胛骨又名天宗骨,穴在天宗骨上,故名。

12. 秉风:秉,为秉受,该穴主治肩痛不举,及诸风痹痛,故名。

13. 曲垣:穴当肩胛冈隆起处,该处弯曲如墙垣,主治肩胛周痹,故名。

14. 《肩外俞》:穴在肩胛外侧缘,主治肩胛外侧痛,故名。

15. 肩中俞:穴在肩井与大椎连线中间,主治肩胛、内脏病候,故名。

16. 天窗:天,指上,穴在颈部,位于上;窗,指头的孔窍。

该穴主治耳聋无闻,故名。

17. 天容:天,指头;容,指容颜。

古人修貌适当带耳环之处,穴位在此,故名。

18. 《颧髎》:颧,指颧骨;髎,指骨之郄,即凹陷处。

穴在颧骨下凹陷中,故名。

19. 《听宫》:宫,指要处,穴在耳屏前方,主治耳聋耳鸣,是恢复听力的要穴,故名。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1. 《睛明》:穴在目内眦,主治目疾羞明,有明目作用,故名。

2. 《攒竹》:攒,指聚,人之眉毛聚结直立似竹,因穴当眉头陷中,故名。

3. 眉冲:冲,指冲动,人的额肌运动可冲击到眉,穴在眉头直上,故名。

4. 曲差:曲,指弯;差,指错。

该穴从眉冲之旁错出,挟神庭两旁各1.5寸,故名。

5. 五处:处,为停止,该穴距曲差五分,故名。

6. 承光:该穴主治青盲,近视不明,针此穴能重新承受光明,故名。

7. 通天:经脉由此“入络脑”,经气内系于脑,外通于天,故名。

8. 络却:络,指联络;却,指去而复还。

其脉由脑“还出”于此穴,“别下项”;加之该穴能消退目赤血络,故名。

9. 玉枕:玉,指肺金;枕,指枕骨。

穴在枕骨两旁,主鼻塞不通,故名。

10. 《天柱》:古称颈椎为“天柱骨”,穴在其旁,故名。

11. 《大杼》:杼,为机杼,织布的工具。

杼骨即第一椎骨,骨会大杼,主治骨病,故名。

12. 《风门》:出入之处为门,风为阳邪,该穴位于背部,主治表证,故名。

13. 《肺俞》:穴近肺部,为肺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肺疾,故名。

14. 厥阴俞:为手厥阴心包络脉气转输之处,主治胸、膈、心疾,故名。

15. 《心俞》:穴位近心,为心经脉气转输之处,主治心疾,故名。

16. 督俞:为督脉脉气转输之处,故名。

17. 《膈俞》:因穴近膈膜而命名。

18. 《肝俞》:穴近肝脏,为肝脉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19. 《胆俞》:穴近胆腑,为胆腑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0. 《脾俞》:穴近脾脏,为脾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1. 《胃俞》:穴近胃府,为胃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2. 三焦俞:该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3. 《肾俞》:穴近肾脏,为肾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4. 气海俞:该穴前应气海,是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之处,故名。

25. 《大肠俞》:穴近大肠,为手阳明大肠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6. 《关元俞》:穴近小肠,为手太阳小肠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7. 《小肠俞》:穴近小肠,为手太阳小肠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8. 《膀胱俞》:穴近膀胱,为膀胱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29. 中膂俞:膂,指脊旁的肌肉,穴在其中,故名。

30. 白环俞:肛为魄门,为肺所主,其色白,言该穴能调理肛疾,又治白带,故名。

31. 上髎:髎指骨之郄,穴在骶骨下第一空,本穴位居最高,故名。

32. 《次髎》:穴当骶骨下第二空,故名。

33. 中髎:穴当骶骨下第三空,故名。

34. 下髎:穴当骶骨下第四空,故名。

35. 会阳:足太阳经穴属阳脉,又与阳脉之悔督脉交会,故名。

36. 《承扶》:承,指受;扶,指搀。

是穴位于大腿根部,承受人体重力,又主治股臀大痛,言针此穴可痛减离针,故名。

37. 殷门:殷,为深厚、正中之意,此处肌肉丰厚,适当委中、承扶之间,故名。

38. 浮郄:腘弯处称“郄”,“浮”,指在其上方,故名。

39. 《委阳》:委,指委中穴,该穴位于委中外侧,故名。

40. 《委中》:委,指弯曲,穴在腘窝正中,委而屈之取穴,故名。

41. 附分:附,指旁;分,指别行。

该经自天柱分出,从此下行,故名。

42. 魄户:肺藏“魄”,穴在肺俞旁,故名。

43. 《膏肓》:重症难治,称病入膏肓,此穴能疗虚损重症,故名。

44. 神堂:心藏神,居室为堂,穴在心俞旁,故名。

45. 噫嘻:噫嘻为叹气声,在取该穴时,令患者发出噫嘻声,故名。

46. 膈关:穴在膈俞之旁,故名。

47. 魂门:肝藏魂,穴在肝俞旁,故名。

48. 阳纲:阳,指六腑;纲,指统领。

是穴位居胆俞之旁,为六腑背俞之首,故名。

49. 意舍:脾藏意,穴在脾俞旁,故名。

50. 胃仓:胃为仓廪之官,穴在胃俞旁,故名。

51. 肓门:卫气出于三焦,着于肓膜,该穴位于三焦俞旁,是三焦之气转输门户,故名。

52. 《志室》:肾藏志,穴在肾俞旁,故名。

53. 胞肓:胞(脬),指膀胱;肓,指维系膀胱之膜。

穴当膀胱俞旁,故名。

54. 《秩边》:秩,指序、排列;边,指旁、远之意。

膀胱经背部诸穴依次排列,而该穴正当最下边,故名。

55. 合阳:足太阳经于大腿后和外侧分两支,至委中会合,此穴在其下方,故名。

56. 承筋:穴在腓肠肌中,这是承受以上部位的主要筋肉。

57. 《承山》:承,指承接,穴在腓肠肌腹下端凹陷处,是处形若山谷,故名。

58. 《飞扬》:飞,指迅速。

言膀胱经气从此迅速别走少阴;加之该穴主治癫狂恍惚,魂魄飞扬,故名。

59. 跗阳:外侧为阳,穴在小腿外侧,近“跗”部,故名。

60. 《昆仑》:昆仑,指山名,形容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

61. 仆参:仆,指从;参,指拜。

穴当足跟骨下陷中。

当行屈膝礼时,身体弯曲,手臂下垂,故名。

62. 《申脉》:申,同伸,是穴主治筋脉拘急,针之可使血脉通畅,筋脉得伸,故名。

63. 金门:金,指贵重,是穴是膀胱经“郄”穴,是气血深聚之处,如金玉之贵重,故名。

64. 《京骨》:足外侧大骨(第五跖骨)为“京骨”,是穴位于其前下方。

65. 束骨:古称足小趾本节后为束骨,穴在其处,故名。

66. 足通谷:通,指经过;谷,指凹陷。

穴在足趾本节前陷中,是膀胱经所溜之荥水穴,故名。

67. 《至阴》:至,有尽、到之意,经脉由此从足太阳下至少阴,表示阳气已尽,阴气将起,故名。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1. 《涌泉》:地下出水为涌,该穴位于足心,是肾经井穴,为脉气的出所,故名。

2. 然谷:然谷即舟骨粗隆。

谷指凹陷处,穴在然谷前下方凹陷处,故名。

3. 《太溪》:太,指大,肾水出于涌泉,通过此穴,聚流而成大溪,故名。

4. 大钟:钟,音同踵,足跟称踵,肾主骨,该骨较大,穴在其中,故名。

5. 水泉:肾属水脏,该穴是肾经郄穴,泉水多从郄出,该穴又治小便淋漓,故名。

6. 《照海》:照者光明所及,海者百川之所归,此穴主治目疾之广似海,故名。

7. 《复溜》:复,同伏,深伏;溜,指水流。

穴在太溪上方,经气至此已深伏流动。

8. 交信:会处为交,守时为信,信(五德之一)在五行属土,该穴从此交会到三阴交,是穴主治月经不调,昔称月经为信,故名。

9. 筑宾:筑,指坚实;宾,指膑,泛指膝和小腿,穴在小腿内侧,肾脉之气,从此进入腓肠之间,有使腿膝坚实的作用,故名。

10. 《阴谷》:深处为谷,肾为阴脏,穴居下肢后侧腘内凹陷处,故名。

11. 横骨:平者为横,耻骨昔称横骨,穴在其上方,故名。

12. 大赫:赫者显赫,也指阴气盛,穴属肾经,主治生殖疾患为显著,故名。

13. 《气穴》:气纳丹田,肾主纳气,穴当关元旁,故名。

14. 四满:此谓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该穴有消淤除胀之作用,故名。

15. 中注:肾脉与冲脉并行,经气于腹中阴交穴处注于胞中,该穴位于阴交之旁,故名。

16. 肓俞:肓,指肓膜;俞,指输注。

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

17. 商曲:大肠属金,其音商,穴当上腹,内应大肠横曲之处,故名。

18. 石关:不通为石、为关。

该穴主治大便闭塞,气结肠满,妇人不孕,故名。

19. 阴都:居、会之处为都,穴属肾经,为少阴与冲脉之会所,故名。

20. 腹通谷:穴在胃脘部,因治腹胀、呕吐,有开胃进食之功效,故名。

21. 《幽门》:胃之下口称幽门,穴当其处,故名。

22. 步廊:正中为庭,两边为廊,该穴在中庭旁,肾脉由此上行胸部,故名。

23. 神封:封,指疆域,昔有“上为封”之说,穴在胸部,位近心脏,心藏“神”,故名。

24. 灵墟:灵指神,墟指丘,穴当胸部,犹如丘墟陵起之处,内应心脏,心主神灵,故名。

25. 神藏:穴位近心,心藏神,故名。

26. 彧中:彧,指文采;中,指中间。

肺为相傅之官,当有文采,穴近肺脏,在华盖旁,肺
脏居其中,故名。

27. 《俞府》:俞指输注,府与腑通。

肾经脉气由此输入内腑,故名。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1. 《天池》:天,指高处;池,指水池。

乳峰似山巅,有乳涌出,穴当乳旁,故名。

2. 天泉:上部为天,该穴上接天池,位于臂部上端,故名。

3. 曲泽:穴属合水,正当肘内,微曲其肘始得其穴,经气至此如水进沼泽,故名。

4. 《郄门》:郄,指孔隙;门,指门户,此穴为本经郄穴,故名。

5. 《间使》:间,指间隙;使,指信使。

此穴在两筋之间,有传递经气作用,故名。

6. 《内关》:此穴位于臂内侧,适当关脉后方,故名。

7. 《大陵》:大,指高,穴在掌根两骨结合点的棱下,故名。

8. 《劳宫》:手掌为操劳的要所,穴在掌心,故名。

9. 《中冲》:手经井穴皆位于指侧,唯本经井穴位于中指尖端正中,故名。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
1. 《关冲》:出入之处为关,此穴在少冲、中冲之间,故名。

2. 液门:此为本经荥水穴,有通调水道之功,犹如水气出入之门户,故名。

3. 《中渚》:中,指中间。

“输”在五输的中间;渚,指水中沙洲,穴在两骨之间,若江中有渚,故名。

4. 《阳池》:腕背凹陷似“池”;穴属阳经,故名。

5. 《外关》:穴在前臂外侧,与内关相对,故名。

6. 《支沟》:此穴正当上肢两筋两骨狭窄之处,故名。

7. 会宗:此为本经郄穴,是经气会聚之处。

8. 《三阳络》:此穴联络手三阳经,故名。

9. 四渎:古称长江、黄河、淮河、汉水为四渎。

三焦为决渎之官,经气至此,渗灌更广,故名。

10. 《天井》:喻上为天,穴在上肢鹰嘴窝处,其陷如井,故名。

11. 清冷渊:因本穴有清热泻火之效,故名。

12. 消【水乐】:热灼津液为【水乐】,该穴有消散热邪的功能,故名。

13. 臑会:臑指上臂,穴为三焦、阳维之会所,故名。

14. 《肩髎》: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

15. 天髎:喻上为天,穴在肩胛岗上方之骨隙中。

16. 天牖:喻上为天,牖指墙窗。

穴在侧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墙窗,故名。

17. 《翳风》:翳,遮蔽;风,风邪。

穴在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

18. 【病契】脉:【病契】,【病契】【病从】;脉,指脉络。

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癫痫【病契】【病从】,故名。

19. 颅息:颅,头颅;息,安神。

穴在头颅部,有安脑宁神作用,故名。

20. 角孙:角,角隅;孙,孙络。

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

21. 《耳门》:穴在耳前,犹如耳之门户。

22. 和髎:和,调和;髎,骨隙。

穴当耳前骨的浅表陷隙中,可调耳和声。

23. 《丝竹空》:丝竹,即细竹;空,空隙。

穴在眉梢,状如细竹,局部呈浅表陷隙。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1. 《瞳子髎》:骨之隙为髎,穴当瞳子外方,瞳子属肾,肾主骨,故名。

2. 《听会》:听,听闻;会,聚会。

穴当耳前,主治耳聋气闭,为司听闻之气聚会处。

3. 《上关》:关,指牙关。

穴在下颌关节之上方,故名。

4. 颌厌:颌,指点头;厌,指烦。

该穴主治头痛、颈强,故名。

5. 悬颅:悬,指挂;颅,指头。

该穴主治头晕、头旋,以及风痉、【病契】【病从】诸疾,故名。

6. 悬厘:悬,指挂;厘,指正。

该穴能正头痛,止眩晕,故名。

7. 曲鬓:曲,弯曲;鬓,鬓发。

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

8. 《率谷》:率,统率;谷,山谷。

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的最高者,犹如诸谷之统率。

9. 天冲:天,在上,指头部;冲,冲要。

该穴位居本经的冲要之处,又主治头痛风病,故名。

10. 浮白:浮,为浅表;白,应肺。

该穴主治肺疾,故名。

11. 《头窍阴》:窍,指五官七窍。

本穴主治头、耳、目、喉等诸头窍疾患,故名。

12. 完骨:“完骨”意指颞骨乳突部,穴在其后下方,故名。

13. 本神:本,根本;神,神志。

穴在神庭旁,内为脑之所在,脑为元神之府,主神志,为人之根本。

14. 《阳白》:白,指光明。

穴属胆经,为阳维之会,主目视不明诸疾,故名。

15. 《头临泣》:临,治理;泣,泪水。

穴在头部善治目疾流泪,故名。

16. 目窗:目,主明;窗,指天窗。

此穴在头顶两侧与目相通,犹如室之天窗,主治目疾,故名。

17. 正营:正,指遇;营,指集。

穴属胆经,而阳维脉在此相遇集结,故名。

18. 承灵:承,指受;灵,指神灵。

穴当头顶,头为元神的处所,主治头部病症,故名。

19. 脑空:空,指孔,有凹陷之意,穴当脑户旁,挟枕骨外下陷中,故名。

20. 《风池》:穴在项旁陷处似“池”,该穴主治伤风感冒,中风偏枯等风邪为患,故名。

21. 《肩井》:位于肩上陷中,故名。

22. 渊腋:渊,指深的意思。

因穴深藏腋窝之下,故名。

23. 辄筋:指穴在肋间隙而言。

《说文》:“辄,车两犄【车奇】也。

”亦称车耳,其形弯曲,与人之肋骨相似,穴在其间,故名。

24. 《日月》:穴属胆募,胆主决断,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以“日”、“月”,故名。

25. 《京门》:京,指都;门,指门户。

该穴为肾募,主治水道不利,为水道之门户,故名。

26. 《带脉》:穴属胆经,位居季胁,为带脉经气所过处,故名。

27. 五枢:五,通午,有交的意思;枢,转枢。

此处经脉纵横交错,穴居髋部转枢之处,故名。

28. 《维道》:维,联接;道,道路。

穴属胆经,为胆经、带脉交会处。

29. 居髎:居,居处;髎,髋骨。

该穴在髋关节部,此处凹陷,故名。

30. 《环跳》:穴当髀枢,针此穴疾去痛止,可跳跃如常,故名。

31. 《风市》:因该穴主治下肢风痹不仁,偏风半身不遂等症,言此穴是祛风要所,故名。

32. 中渎:狭窄的水道为“渎”,穴在股外侧中筋间,其处凹陷如沟渎。

33. 膝阳关:关,机关,指膝关节。

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

34. 《阳陵泉》:外侧为“阳”,“陵”指高处,“泉”指凹陷。

穴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凹陷处,故名。

35. 《阳交》:此穴为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交会穴。

胃经行前,膀胱经行后,此胆经行二经分肉之间,故名。

36. 外丘:陵起为丘,穴当小腿外侧肌肉隆起处,故名。

37. 《光明》:此为胆经络穴,别走厥阴肝经,又主治目疾,故名。

38. 阳辅:外为阳。

辅,指辅骨即腓骨。

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缘,故名。

39. 《悬钟》:悬,悬挂;穴在外踝上3寸,昔时常有小儿此处悬挂响铃似钟而得名。

40. 《丘墟》:穴在足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外踝突起似丘墟而得名。

41. 《足临泣》:临,治理;泣,泪水。

穴在足部,善治眼病,控制泪水。

42. 地五会:因此穴主治跗肿疼痛五趾不能着地而得名。

43. 侠溪:穴在四、五趾的夹缝间,局部狭如沟溪,故名。

44. 《足窍阴》: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二脏属阴,穴足部,善治耳目诸疾。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1. 《大敦》:穴在大趾端,其处敦厚,故名。

2. 《行间》:行,即经过;因该穴位于大、次趾之间而得名。

3. 《太冲》:本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输穴,肝主藏血;“冲”指要冲,因局部脉气盛大,故名。

4. 中封:封,为关闭,穴在踝前陷中,有两大筋封闭,故名。

5. 《蠡沟》:蠡,指啮木小虫;沟,指凹陷。

此穴当胫骨边缘凹陷处,又主治阴门瘙痒,如有虫行,故名。

6. 中都:穴当小腿内侧中间沟中故名。

7. 膝关:穴在膝关节,主治风痹膝痛,故名。

8. 《曲泉》:穴在大筋之上,小筋之下,屈膝时呈现凹陷,故名。

9. 阴包:穴在足太阴和足少阴两阴之间,是穴位居股内廉,故名。

10. 足五里:穴当箕门上5寸,与手五里相对而言。

11. 阴廉:阴,指内侧;廉,指边缘。

穴居股内侧边缘处,故名。

12. 急脉:冲动为急,穴居阴旁动脉处,故名。

13. 《章门》:章,为彰明;穴属肝经,肝主春、主生,为脏气之会,似若门户,故名。

14. 《期门》:期指一周,人体十二经气血始于云门,终于期门,周而复始,故名。

奇经八脉
一.任脉(24穴)
1. 会阴:穴居前后阴之间,为任、督、冲三脉聚结处,故名。

2. 曲骨:耻骨联合上方略呈弯曲,故名。

3. 《中极》:尽端为极,此处约当一身上下之中,故名。

4. 《关元》:“关”即关键、重要,穴居丹田,“元气”所藏之处,故名关元。

5. 石门:不通为“石”,古说误针此穴可令人终身绝子,犹如“石门”不开,闭门不受因名。

6. 《气海》:穴居脐下,是处为先天元气之海,故名。

7. 阴交:因任脉、冲脉、肾脉交会于此,故名阴交。

8. 神阙: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原指门楼、牌楼、宫门。

神阙即神气通行之门户。

此指胎儿赖此处从母体获得营养以发育之意。

9. 《水分》:其内为小肠,小肠能分泌清浊,穴当其处,擅于利水,故名水分。

10. 下脘:脘同管,原指胃的内腔,穴在脐上二寸,是指胃的下部,因名下脘。

11. 《建里》:建有调理之意,里指腹里,建里穴有调理脾胃作用,故名。

12. 《中脘》:脘同管,原指胃内腔,穴在脐上四寸,中指胃的中部,故名中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