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达到“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研究语言认知与语言运用的学科。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型,它尝试通过将“概念向量化”与“融合概念”两种过程结合起来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语言理解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CIT理论,并探讨它对翻译的启示。
CIT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理解不是简单地将逻辑思维与概念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表达。
相反,它们是通过“概念向量化”和“融合概念”这两种过程来完成的。
所谓概念向量化,是指将概念视为独立的概率分布,每个维度表示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而且它们的权重代表了概念的相对重要性。
与此同时,融合概念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概念。
在这种过程中,首先要消去原来概念不相容的部分,然后将它们合成新的结构,并创造新的构造体来支持这种合成。
CIT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结合了康奈尔大学的格兰特·约翰逊(Mark Turner)和伯克利大学的乔治·蕾克(Gilles Fauconnier)的两种认知理论,分别是概念像素(Conceptual Pixels)和嵌套结构(Nested Structure)。
在概念像素理论中,概念被清晰地分解为许多独立的要素,这些要素被人们视为更小的单位,进而组成了较大的对象。
而在嵌套结构理论中,人们将概念和概念的关系视为嵌套结构子集之间的叠加,这些嵌套结构约束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CIT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语言,并产生语言理解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并且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语言被视为融合概念的产物,其阐释过程依赖于概念向量化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而且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
那么,CIT理论对于翻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维过程上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1. 引言1.1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在翻译理论的发展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观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研究范畴,促进了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活动涉及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1.2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意义认知语言学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及交流机制,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翻译人员可以深入探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和语用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这有助于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和误解,提高翻译质量。
认知语言学还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提升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信达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规律和交际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这有助于确保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流畅传达和有效传播。
2. 正文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个体思维的体现,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在翻译中,译者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转换,更是在进行思维转换,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将其重新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维层面的理解,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这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理解源语言中隐藏的信息并准确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义表达方式,避免语言和文化的歧义。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认知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翻译中的挑战,并找到更合适的翻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探讨语言知觉与认知的学科,在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1. 词汇翻译在英语翻译领域,词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针对英语中存在的词义模糊、语义多义等问题,认知语言学提出了“词汇语义网络”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词在人的认知系统中不仅仅是一组音、形、义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在认知网络中紧密相连的概念,各个概念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因此,通过对词汇的认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及社会背景,并在翻译中更好地还原原文意思。
2. 句子结构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非常灵活多样,往往因为语言结构的不同而导致翻译的难度和失误。
而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框架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具有明确的指令和规则,这些指令和规则构成了一种关于语言结构的框架。
在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框架,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3. 联想记忆理论联想记忆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联想过程,人们在输入信息时会自动建立一种联系。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这种自然的联系,通过联想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使用联想的方式对翻译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意思。
二、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传统的翻译方式往往是通过广泛阅读和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英文翻译水平。
而认知语言学则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还原原文意思。
这意味着,翻译工作者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语言学习方式,发展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2. 利用认知科学的方法认知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效的认知方法,非常适用于翻译工作者。
例如,通过识别关键词、利用联想、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3. 加强对语言背景的理解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加强对英语及其背后文化的了解非常重要。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在英语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启示两个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翻译思维的重视。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视了语义结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思维,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传递的认知活动。
它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义结构及其关系,揭示了翻译思维的规律和特点。
这为翻译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原文的线索,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义。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产出的研究。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涉及到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的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
这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合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也关注翻译中的语言生成过程,即如何将源语言表达转换为目标语言表达。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产出过程,提供了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帮助翻译者更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给我们启示了几个方面。
我们应该重视翻译思维的研究,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和重建能力。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它将起到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现状1. 认知翻译理论认知翻译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主要应用之一,它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翻译理论给了翻译研究者一个新的思路,可以通过翻译者的认知加工过程来解释翻译现象,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语言认知及翻译难点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语言认知在翻译难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词义翻译、句法结构、文化差异等问题,都需要依赖翻译者的语言认知能力来解决。
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通过对语言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翻译难点。
3. 翻译教学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翻译学习,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认知语言学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可以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 强调认知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翻译领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翻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翻译者的认知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认知翻译支持。
结语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论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通过加强认知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翻译者的认知翻译能力,推动翻译教学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章字数: 672】。
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王薇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摘要: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进行概述,分析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官;翻译能力;培养1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本质上来说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产物。
其对翻译教学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对翻译划分,可将其分为三方面内容:①时间影响问题。
现在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②认知主体所接收到的各种互动作用所重合而成的。
这是影响翻译较大的因素。
③读者可否有效理解所接受的知识架构。
如此分析一来 ,可以知道翻译最终结果是由诸多行为集合产生的,而并非由翻译者本身所造成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侧重于认知与体验的制约上,而且更为注重互动,例如读者与作品、作者与作者、作者与作品间等。
这里就更能看出其侧重的是“翻译的和谐性”和“解释的合理性”的实现。
在认知语言学中主要重视主体性的表现,并将主体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来,重视译者对现实的互动与体验,并且其理论基础就是体验性的哲理。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活动的开展情况,而认知最终是以译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忽视读者的影响力,要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同,则必须要有效结合作者、作品与读者这三方面内容,处理好其互动关系,才能更好的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将与作者主旨相贴合的文本内容翻译出来。
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精准的定位作者原文中的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
才能够准确的重现文本内容。
这在翻译角度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标准。
2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弊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多是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流程来进行。
具体来说就是先由教师提供材料,由学生进行翻译,接着由教师仔细讲解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判。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多种关于语言认知结构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为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网络理论、联结主义模型、心理句法学等理论和模型都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还强调了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机制,这对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习得和使用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目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理论和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英语翻译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需要更多地培养具备良好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的翻译人才,以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翻译需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这些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从而推动整个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吴波摘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Abstract: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provides a new outloo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cor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to develop translati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or’s cognitive activities. A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mination of problems in current translation teaching.英文标题: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bilities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abilities, translation teaching作者简介:吴波,翻译学博士;籍贯:浙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探析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探析作者:刘余梅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3期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语言学科,其从出现至今就一直是现代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翻译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社会了广泛关注,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已经基本确立。
认知学翻译观可以给翻译教学活动给予较新的一种理论模式,其对翻译能力培养可谓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翻译从根本上认为翻译就是把实际体验当成主要背景的参与者,所拥有的互动作用当成作为重要的认知基础,在参与者了解源语言所拥有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把目标语言所含有的意义充分展现出来,在译文中最大程度上来呈现作者所想要叙述的认知世界。
另外,更加强调认知与体验之间存在的制约作用,更加注重作者、作品与读者或者翻译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追求实施解释意义与翻译所具备的和谐性。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把体验哲学作为基础,通过认知语言学视角去看待翻译,和传统的翻译观相比较,其突出了翻译中主体所拥有的认知活动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表现。
从根本上来讲,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承认了认知活动能够对翻译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其认为得到的译文就是体验与认知的重要结果,并且有明确了翻译者作为主要认知主体还有遭受到其他翻译主体的影响。
这也反映出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尽管承认了在翻译活动中认知活动的客观存在,但是还要求翻译者一定要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原本所要阐述的客观世界认知。
二、翻译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在翻译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主体就是翻译者,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身的翻译能力,这个目的也已经成为了翻译领域中的普遍共识。
有研究学家指出,翻译能力所拥有的核心就是分析和重组原文本的重要能力,其包含了语言与语言技巧的使用能力。
但是,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分析原文本不单单是为了对原文本中所含有的语言代码或符号进行分析,而是要深入了解并分析原本文中所拥有的思想与认知,掌握作者所拥有的客观世界认知与思维活动是怎样利用内容来呈现出来的。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
购物 及 看 病 等 。对 话 内 容 比较 贴 近 日常 生 活 , 易 上 口 , 口 容 是
语 训 练 材 料 的理 想 材 料 。 在课 堂 上 教 师 应 很 好 地 利 用 有 限 的 时间, 组织 好会 话 教 学 。 一 般 可 先 创 设 某 种情 景 , 教 师 或 师 由
、
引言
者 的创 造 力 。 翻 译 能 力 是 以译 者本 身 的 经 验 和认 知 活 动 为 基 础, 以分 析 原 文 和 重 建 原 文 功 能 的 能力 为核 心 。 译 在 形 式 上 翻
表 现为 语码 的转 换 。 本 质 上 是 一 个 认 知 范 畴 的 移 植 过 程 ( 但 肖 坤 学 ,0 6 。 因 此 , 高 译 者 和 翻 译 学 习 者 的认 知 能 力 , 提 20 ) 提 对 高其 翻译 能 力是 至关 重要 的 。 认 知 语 言学 的 翻 译 观 一 方 面 承 认认 知 活 动 对 翻译 的决 定 作用 , 即译 文 是 体 验 和认 知 的 结 果 , 方 面 又 指 出译 者 作 为认 一 知 主体 之一 应 受 到 其 它 参 与 翻译 活 动 的 认 知 主体 问互 动 的 制 约 。 一 点 与 认 为 作 者 已死 , 调译 者 主 体 性 的解 构 主 义 的 翻 这 强 译 观大 相 径 庭 。认 知 语 言 学 翻译 观认 为 .翻 译 时 应 “ 而 有 创 度 ” 而不 是 “ 意 发 挥 ” 因 而 它 是 一 种 追 求 平 衡 的 翻 译 观 ( , 任 , 王 寅 ,0 7 。可 见 , 知 语 言 学 的 翻 译 理 论 有 很 强 的 操 作 性 , 20 ) 认 对 翻译 教 学 有 着 很 好 的启 示 作用 。 认 知 语 言学 的 翻 译 观 可 以 为 翻 译 教 学 提 供 一 种 有 效 的理 论 模 式 和实 践 上 的支 持 。 于 翻 译 教 学 的 对 象 是 未 来 的译 者 , 鉴 而 认 知 语 言 学 直 接 关 注 译 者 认 知 活 动 的 过 程 ,强 调 主体 的体 验 性 和 创 造 性 , 视 认 知 所 产 生 的 结 果 . 认 知 语 言 学 的视 角 重 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深化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等。
随后,我们将分析认知语言学如何影响翻译研究,包括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并探讨其潜力和局限性。
本文的目的在于促进翻译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提高翻译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翻译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工具和方法论,以推动翻译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的新范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基于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和心智能力,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它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语言的孤立、静态的分析,而是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强调语言与认知、思维、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首先是“认知域”,它指的是人类心智中不同的知识领域或概念范畴,如时间、空间、颜色、情感等。
这些认知域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也是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基础。
其次是“心智表征”,即人类如何将世界中的事物和概念转化为内心的表征形式。
这种表征形式既可以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也可以是具体的图像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智的基本结构。
最后是“概念隐喻”,即人类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某一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领域,从而实现对世界的多样化和创造性理解。
在翻译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这些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1. 引言1.1 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递和认知交流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对翻译过程和翻译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思维工具,在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通过对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分析,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翻译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被重新审视和解释。
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表层形式,更注重语言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质量。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提升翻译质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其意义。
1.2 认知语言学简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致力于探究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处理过程。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活动,强调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符号系统,而是与思维、记忆、感知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种表征形式。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习得等方面,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动关系。
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表面形式,还关注语言背后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活动,试图揭示语言能力的本质和机制。
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现象的本质和内在机理。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英语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3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其目的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表达清晰地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引言随着认知语言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揭示翻译中的思维和决策机制。
对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来探讨其实际运用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关于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认知语言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通过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研究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拓展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揭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升翻译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作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分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和实例,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并总结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方式,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
最终目的在于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 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结合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的心理学机制。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对翻译的影响、翻译策略上的启示、提高翻译质量的作用以及与机器翻译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发现认知语言学在提高英语翻译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为翻译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翻译领域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未来,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为翻译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不仅为英语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翻译、现状、启示、应用、影响、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机器翻译、积极影响、新思路、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实现更精准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如语篇分析、语用学、认知负担等,为翻译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使翻译过程更科学化、规范化。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实践层面,还涉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研究。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启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时的思维过程,选择更合适的策略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翻译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相信它将继续为英语翻译领域带来更多的启示和贡献。
2. 正文2.1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新兴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复杂性。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意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原意并进行翻译。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
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人们如何
使用语言来交流,为翻译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
在翻译中,语言学会帮助译者理解和转换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并在保留原
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言的表达形式。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系统的理论,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
它以句子作为分析单位,研究说话者如何理解句子中涉及的信息结构,以及在句子中推断语义。
在翻译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
理解译文的意思,确定翻译的目标语言句子的语义,以及表达的最佳
方式。
例如,在英译中文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对英文句子的认知
理解,结合中文语言特点,找出恰当的句子结构,将句子转换成更精
确有力的中文表达。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可用于推断一个翻译句子的意思,例如,当
原文句子比较模糊时,译者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从句子中推断出更清
晰的意思。
由于语言可能有不同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所以译者使用认
知语言学分析句子的语义,以了解术语和表达的最佳替换方式。
因此,可以说,认知语言学对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知语言
学把重点放在理解语言本身,因此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从
而更有效地翻译出更好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随着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和启示。
认知语言学,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人类认知与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探讨语言产生、加工和理解的本质规律。
在英语翻译方面,认知语言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加工过程的研究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再进行翻译。
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的语言加工过程成为了关键因素。
认知语言学可以通过对语言加工过程的研究,揭示人类语言加工的本质规律,从而为翻译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2、跨语言习得的研究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将英语中的信息转化为汉语信息,这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可以通过对跨语言习得的研究,探索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为翻译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3、语言信息处理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其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式翻译方法的推广启发式翻译方法是一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翻译方法,其具有高效、准确、灵活等特点。
目前,启发式翻译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英语翻译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工具。
2、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技术的开发和优化。
3、语料库的建立和利用语料库是一种包含大量语言数据的数据库,其对于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机构和研究团队都在建立和利用语料库,从而推动英语翻译的发展和研究。
1、翻译人员需要关注语言加工过程3、翻译人员需要善于处理语言信息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语言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翻译。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0-27;修改稿:2014-12-29 王丽思(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990)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为翻译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为翻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翻译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翻译教学研究不容忽视。
但是在客观主义语言哲学观下,高校翻译教学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即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传授。
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能力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强调译者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在解释力和描述性方面比客观主义语言学更具有优势,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
王寅(2007)在翻译的功能观基础上,结合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即“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583-590),因而它又是一种辩证的、追求平衡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知识对日汉翻译的启示
表 1“ 明 为0 ” 的视 点 与 翻 译 比 喻
任何语言都无法呈现整个事件和场景 ,人们一般只选取一 些 片段来凸显相关的概念结构 。 认 知语 言学认为 , 人 的认知过程 实际是将 自己的视点有选择地投影到认知对象上 的过程 。换句 话说 , 在认 知对 象构成 的整个概念框架 中 , 认知主体往往只会把
【 关键词 】 认 知语 言学 日汉翻译
视 点 比喻
范畴
中图分类号 : H 3 6
文献标识码 : A
认知语言学借用认知心理学 的研究成果 ,主张运用人 的认 知 能力 对具体 的语言 现象进行分 析描 写 。该 理论 强调认 知 主
日语例 旬
( 0
视点
汉语翻 译
明6 缝三 兄 克 、沉山0 人 集圭, 光线 灯光 坻, 人山人海。
明暑 、 。- ,
屋
三味掠 。 音。寸5 料理 光源 也有的饭馆灯光i 直 熙,三弦声回荡。
电、 明暑 L 色彩 从那 看去 , 视野 所到之 处尽是 -H E 望
体 的认 知能力 以及概念化 在语法语 义研究 中 的重 要性 ,认 为
人 的 语 言 能 力 与 认 知 能 力 密 不 可 分 ,语 义 现 象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干0 上 ,屯明五 言莱遣 、燕心。 颜 话语 并且性格直率,待人总是很热撞。
- ,差量 t 0 6 0 的野心 意漂 t ) 世t 明5 、 。
南5。
声音 。 性格
人。
明若 监塞。中忙、 雒℃ 毛 持. , 、社会 前途 面对龇 目 的前途, 大家明显都怀有出
隐喻 : 两个事物或概念间以某种相似性相关联 , 用一种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Jan.,2008Vol.24 No.1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吴 波(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WU B o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
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
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
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
但需要指出分析原文并非仅仅分析原文的语言代码,而是要深入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主体的思维活动是如何通过内容得到体现的。
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
因此,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
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备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
一言概之,我们认为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翻译能力———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三、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 当前虽然部分高校外语院系已经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但数量不多。
大多数英语专业还是按传统把翻译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项目。
根据穆雷(1999:35)的调查:“基本上所有的外语院系都把翻译当作本科生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以英语为例,课型主要有汉译英和英译汉……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分开上的学校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学校把英汉互译作为一门课来设置。
”目前情况也依然如此。
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
这种“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
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笔译教学方式至少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局限性:其一,由于翻译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大学里的翻译教师并不一定有过长期担任职业译者的经历;有的只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功底和偶尔从事兼职翻译的经历。
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囿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使翻译课无形之中变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而非提高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
其二,即使教师本人具有足够的职业背景,重在点评和纠错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要义和本质,有限的课时又难以让学生有广泛而大量练习的机会。
传统的笔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它一直以来仅是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一门科目,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翻译课时十分有限,并和其它诸如写作、听力等课程一般被视为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修养的手段之一,翻译活动的独立性和价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没有获得承认。
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
很久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
美国学者唐纳德・克拉力归纳了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9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其中他既描述了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缺失的现状(如1、4、5、6),又指出了其原因(如2、3、7、8),同时也暗示了改进教学的方法:1.缺少教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有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2.在译员培训中未能使用其它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成果。
3.对翻译过程的认识肤浅,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职业翻译中包含的社会和认知等因素。
4.在教学中未能把阐释和文化教学模式与语法教学模式相结合。
5.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6.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7.未能对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翻译和译者能力的模式,并进而确立翻译教学的方法。
8.未能明确译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而不能区分持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译者的职业能力。
9.对于现有的和计划中的翻译课程缺少评价标准,不能评价课程的实用性、效果和某个特定课程(如把母语译成外语)的教学方式。
(Donald C. Kiraly,1995:181笔者译)由此,笔者以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作为自成体系的理论,因其对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关注,可以发展成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模式,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四、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将现实和认知视为语言(或内容)的本源,人类通过认知活动使现实得以在语言中体现,即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本身,同样关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整个过程。
同样的思路映射到翻译活动上,即形成了“现实—(体验)认知—翻译”的翻译形成模式。
这个模式指明翻译不光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对于现实的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每一次新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先前的认知基础之上。
在翻译活动中,认知的直接对象就是原作:译者借助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去理解原作所反映的世界,然后把它重现出来。
我们现以王维的《鹿柴》诗的多个译本为例,来观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并讨论这种活动如何影响译文的形成。
王维因其作品的诗情画意,平畅易晓,鲜有典故而成为被翻译成英文最多的中国古代诗人,因而对王维诗不同译文的比较解读总会带来有趣的发现,引人深思。
Eli ot W einberger (1987)的《19种视角解读王维》(N ineteen W ays of L ook ing a t W ang W ei)一书列出并分析了王维《鹿柴》一诗的19个文本,原诗是书中所举的第一个文本,此外有两种法语译文和一个西班牙语译文,剩余15个英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