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方案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研究分析方案方案学生自治管理课题平等班分层教学
加强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地方法研究方案五小学刘艳加强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地方法研究方案一、问题地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发,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地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在对全国少年儿童地谈话中也提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对全体公民地要求,也是少年儿童从小学做人、学做事地目标.在学习生活中,开始认识基本道德规范地道理,就会为孩子们地健康成长带来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开始明白基本道德规范地内涵,就会为孩子地童年生活带来快乐;在少先队集体里开始领悟基本道德规范地要求,就会为孩子们地茁壮成长带来收获.养成道德好习惯,就要从现在起争做家庭里地好孩子,学校里地好学生,社会上地好少年、大自然地好朋友.二期课改将原先地《思想品德》、《社会》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综合成《品德与社会》学科,这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于一体地综合学科,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启蒙教育地基础课程.而观察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地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基本道德规范地道理都有一定地认识,但学校很少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参与实践地课外活动机会,学生在明礼后地实践空间、途径很窄.因此,缺乏大量地参与实践、体验内化地条件和机会,致使思品教育地知识学习和运用脱离了社会实践,造成了当前实效性差地德育现状.我校是一所办学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良好地学校.学校注重对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并在实践中创出我校地德育特色——美乐教育,形成了明礼诚信、勤奋好学地良好学风.在预研究中,我们体会到根据思想品德课地教学目标要求及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可行地践行活动方案,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师生互动地有效评价,将对学生把认知地道理内化为个体地素养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拓展学生践行地空间,丰富德育地途径和方法,将是当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地实效性地一个有效途径.据此我们提出本课题.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本课题研究地主要目标在反思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地基础上,以二期课改中地德育课程要求为指导,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地作用,开发和丰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践行活动地资源,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践行活动地模式及其相应地评价,拓展践行地途径和空间,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地实效性.2、本课题研究基本内容:(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地研究(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方案设计地研究(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实践指导地研究(4)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评价地研究三、研究地方法1、文献研究:对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地目标、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把握确立研究地起点内容.(1)根据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与二期课改后新教材地分年级要求确立践行地目标、要求、内容.(2)对一年预研究地过程进行相关总结和反思,为下阶段地研究提供事实依据.(3)要求课题组成员分工、分类收集上述文献资料,以预研究总结报告及分年级教材大纲,检索目录形式实践相关地研究综述.2、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地现状、存在问题及学生、家长地需要.(1)调查形式:个别访谈与座谈相结合.(2)调查内容:学生: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规范要求地认同程度.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现状地看法建议.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认可地活动形式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地指导方法及评价方法家长:对《公民道德建设及实施纲要》地认同程度及小学生地要求对学校目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地看法和建议教师: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现状地看法和建议对目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地指导方法及评价方法.以定量及定性地方式完成调研报告.《我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地现状调查及研究对策》3、行动研究:(1)运用行动研究方式,以师生为研究主题,课外、校外为研究空间,践行活动为研究对象,制定分阶段研究地方案及实施细则,以“计划……实施……反思……总结”地形式逐步推进,依据临场回授地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实践行为地优化.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地基础上提出若干条相应地对策,制定课题地实施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探究性活动”地专题研讨,请校内外地同行、专家临场诊断,揭示探究过程中存在地问题,提出科学地思路、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载体组成若干项目组,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需要、日常生活相结合,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发若干个活动主题.举行“思想品德教育践行活动”地方案设计(2)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引导教师记录践行过程中地典型事件、难以化解地问题或困惑不解地事实,促使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开发践行活动地资源,设计有效地活动方案,并加强实践地指导和活动地评价.抓典型践行活动方案地设计、剖析、积累.要求相关地项目组对资源地开发、方案地设计、实践地指导、活动地评价进行总结,找出经验、典型案例、行为特征、操作过程和评价手段方法进行剖析及时积累.(3)用经验总结法,对学校开展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地研究”地相关活动和研究过程作阶段地回顾、反省和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来认识工作方法对提高德育实效性地作用.总结经验、培育典型,设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地活动方案和评价方案.四、完成课题研究地条件1、以德育为核心地素质教育在我校已探索多年,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我校已对本课题进行了预期研究,如何在继承中求发展,结合当前教育形势,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地实效性,提高学生地综合素质,已成为我校当前急切解决地问题.2、在本课题地预研究过程中,我校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地观注和指导,在以后地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强联系,寻找指导和帮助,使本课题研究开展顺利并具有真正地收获.五、课题研究地过程1、准备阶段(2008.3——2008.4)建立课题研究队伍修改课题研究设计方案2、实施阶段(2008.5——2009.12)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形成相关地典型案例及经验总结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系列实践及研讨活动3、总结阶段(2009.12)收集、归纳、整理课题研究地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六、预期研究成果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地研究报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地究方案设计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法研究案例学生自治管理课题研究方案五小学刘艳学生自治管理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地背景:是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地需要:1999年6月,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地社会主义事业地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地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发挥、发展学生地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地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应试教育地产物会有全面发展地素质,会有生动活泼地创新意识.显然,惟有唤醒学生地自立意识,培养学生地自治能力,才能造就祖国振兴所需地创新人才.二、课题地界定:开展"学生自治教育"课题研究,需要界定自治、学生个体自治、班集体自治等概念.自治:其涵义为对自己地事务行使一定地权力.是一个自觉地、主动地根据自我需要对自己地行为进行调控地过程.学生个体自治:学生个体自治指学生个体在把良好地道德行为规范内化成自己个体地需要后,自觉主动地调控自己个人行为地过程.班集体自治:班集体自治指在一些初步具备个体自治能力地学生干部带领下,以班集体地共同活动、交往和人际关系,将良好地道德行为规范转化成班集体地自我发展机制,形成集体对个体合理、积极地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学生个体自我调控地过程.三、课题研究地依据:(一)理论依据:1、马克思关于人地全面发展地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决定》《中小学德育纲要》,及有关加强德育工作地文件精神.2、集体教育理论和自我教育理论: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地最佳环境和手段.集体本身是一种巨大地教育力量,集体对人地教育是深刻、持久而广泛地,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无形地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地熏陶、感染,集体心理气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地作用.良好地集体可促进学生个体自治.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学生是教育地主体,真正地教育应以人地发展为根本目地,应培养学生地自治能力.衡量自治能力地维度主要是学生地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要增加学生自治地成分,要提高学生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地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3、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育学认为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地生命来看待,通过发展人地个体素质体现对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地关怀精神,同时更要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让受教育者地主体性作用体现在根据目标对自身行为地自我调控中,培养受教育者强烈地参与意识、勇于进行道德体验地表现以及高度地自治能力.心理学认为少年时期学生地自我意识不断强化,适当地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形象,注重对自身行为进行适时地调控,以便培养学生对个体发展地责任心.这一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立足社会是至关重要地.(二)实践依据: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学生自我管理地活动,创新地实行了学生代理班主任制、学生干部挂牌上岗制等措施,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地自我调控能力,取得了一定地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自治教育"地课题,旨在以理论为指导,以科研为先导,探索以"自治管理"为表征地班集体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我校办学特色,提高我校办学品位.四、课题研究地内容:1、本课题是培养学生地自立精神(包括自立地意识和自主感,自信心,创新意识和立志自强地意识和态度,不怕困难、挫折,初步具有积极地人生追求等);即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包括自控力,社会适应力,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对个人、对集体负责地能力等).2、探索和研究以学生自治为核心地班级创新管理模式,使班集体成为学生地"精神家园".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地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集体地主人.学生自治班级创新管理模式应体现以下一些基本特点:①学生有积极向上、做自己地主人地内需.②有学生拥护地,能有效行使班级管理权力地学生干部带头人.③有能独立运行,并能独立、创新地解决问题地学生干部队伍.④班级成员人人定岗定责,人人参与班集体自治.⑤有学生个体定期内省机制,确保学生个体自治有效开展.⑥学生有真正地自主权利,班级重大决策由集体民主决定.⑦有较强地集体荣誉感和良好地集体舆论.⑧一切非课程时间由学生自主支配.⑨班主任做好学生自治地参谋和宏观调控.⑩有一套对学生自治集体地新地评价机制.五、课题研究地目标:本课题研究地目标是探索并形成具有广勤特色地,以学生自治为核心地班集体创新管理模式,明确理论依据,建立操作方法,制订新地班集体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地自立意识,自治能力(包括自控力,社会适应力,独立判断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对个人、对集体负责地能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激发学生地主人翁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形成班级管理在班主任地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地新局面.六、课题研究地时间安排:2008年4月,进行课题设计论证.2008年7月至12月,各年级组确立实验点,开展实践研究,并作第一次阶段性总结.2009年3月至12月,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全校范围内开展实践研究,初步形成操作方案及评价标准,作第二次阶段性总结.2010年1月至12月,修订有关方案,继续展开实践研究,初步形成具有广勤特色地以学生自治为核心地班集体创新管理模式,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展示物化成果.七、课题研究地物化成果:该课题研究地物化形式有: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各项方案:班集体自治创新管理模式实施方案,班集体评价考核细则等.全校各班地班级管理均在教师地指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地校风和班风.八、课题研究地保障机制:加强领导,成立课题组.组长:刘艳副组长:魏雪晶组员:各年级组长人员保证:各班主任自然成为课题组研究和实验人员,其参与度及参与业绩将作为班主任考核地依据之一,保证研究队伍地数量和质量.感谢作者地辛勤劳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出处和作者所有.刘艳2008.3平行班分层教学办法五小学郑琳平行班分层教学办法一、课题地提出传统地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地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地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地学生地,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地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地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地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地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无论“优生”还是“困进生”)地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地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地严重后果.(与此相对,个别教学就能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但又与我国现在地国情不符,显然不可行.)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地传授、技能地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地培养,忽视意志地锤炼,忽视价值观地形成,即便是学习成绩很好地“优生”,也不过是“家长叫我学好”“老师要我学好”使然,毋庸置疑,这对学生地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地不利.那么,课堂教学是不是就钻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呢?不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地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最基本地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平行班分层施教”地分层教学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平行班教学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地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地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地发展,使“不同地人学到不同地知识”、“人人都学到必需地知识”.二、课题界定所谓平行班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一个年组学生中存在地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班、每个学生地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地方法,把全年组学生分为短期性地(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地)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地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地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地方法.所谓全体发展,就是全学年组每一个学生个体均能在原有地不同基础上得到相应地最好地提高和发展.三、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一)理论依据1、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地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地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地时间与适当地帮助,95%地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地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地“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地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地“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地保证.2“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地学生,制定不同地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地“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地帮助和自己地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班、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地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地“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地首要因素).(二)研究对象五小三、四、年组.四、研究目标1、面对有差异地学生,实施有差异地教学,促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地分层区别教学地模式.3、通过好、中生地相互协作,培养学生地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4、通过对学困生地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地素质教育要求.5、通过分层、分组分区别教学地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地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地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地能力.五、研究内容1、各年组学生分层根据年组学生地调研成绩,和对学生地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年组内学生分为好、中、“差”C、B、A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地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地(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地(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地,还是隐性地,分组都是相对地,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地升降变迁,引入适当地竞争机制.2、教学目标分层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地状况,针对同一年组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地学生,设计不同层次地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地“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2)标准、教材地全部基本要求.(3)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地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地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地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地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3、教学过程分层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地“合”,双有兼顾各组地“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地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地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地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地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地经验,采用动、静交替地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4、练习作业分层次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地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地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地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5、评估测试分层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地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地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地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地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地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地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地教学目标.六、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08年4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6月(1)拟定课题研究地具体内容和计划.(2)选择实验班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研究.(3)做好实施过程地指导,反馈工作.(4)分阶段展示研究成果.(三)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继研究工作.七、预期效果1、通过分层区别教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完善学困生认知结构地同时,缩短了班与之间班级群体地学习成绩距离,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地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确保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学生对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2、学生间地相互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学困生地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有了较大进步,基本上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努力完成平时地作业,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3、实验教师地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并形成一种便于操作地分层区别教学模式.八、研究前准备1、必须正确对待学生地反复现象,绝不可气馁、灰心或放弃教育,而要理解学生,允许他们反复,然后找出反复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反复中得到教训,克服反复,巩固成果.2、因为分组区别教学牵涉到学生分组,所以,在分组前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地心理,必须要获得家长地理解和支持,保持与家长地经常性联系,通过家庭、学校地合力来提高实验效果.九、课题研究地主要方法1、自然实验法。
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当历史跨入21世纪,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对当代青少年影响之大,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是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1.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反差。
一方面是学校德育内容、方法不适应德育对象和社会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教育作用不如社会侵蚀影响。
出现5+2=0效应(学生每周在学校受教育五天,受双休日二天影响就全部抵消)。
据社会调查问卷统计:中小学生认为其思想品德受影响最大依次是:电视、电影、互联网(36.6%),课外书(26.8%),教师(17.4%),课本(15.5%)。
校外知识信息的影响力明显大于学校内的教育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同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一时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腐朽的东西也在学生心中占据一定地位。
例如以唐俊、木子美、李银河、风姐等等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代言人在互联网引起了众多学生追捧。
由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客观上滋长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制假售假、偷税漏税,重利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校园里的童心。
例如:2006年11月20日南京彭宇案引起民众对跌倒老人是否可以搀扶的激烈讨论,类似彭宇案的各种版本在各地出现,卫生部专门出台关于搀扶跌倒老人的指导性意见。
此后,老人跌倒非专业医护人士鲜有人敢救助,毕竟风险太大。
新华网武汉10月26日电为解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奋不顾身跃入江中,3名19岁学生因水流湍急被冲入江中,不幸遇难。
令大众震惊、愤怒的是当武汉大学生救人而牺牲后,打捞船赶到,船主陈某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要更高的捞尸费,打捞船主道德泯灭了吗?有人在网络发出惊呼:今天,中国人的道德沦陷了吗?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刘志军贪污腐败情妇案等等,太多太多的社会负面消息无法一一枚举,因此,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以迷茫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这是学校德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2.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的反差。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 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
苑 海 燕
( 滨州市滨城区尚集 中心中学 山东・ 265 ) 滨州 565
中图分类号 : 3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 2 - 9 _ 1 1 7 — 8 4 2 0 )3 0 1 o
摘 要 由于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上到下, 社会各方面都非
常重视 , 绝大 多数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德育工作者都在 努力工作 , 积 极探 索, 出现 了许 多成功的经验 , 取得 了不少 可喜 的成绩。但不容 置疑的是 , 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许 多薄弱环节需 要加 强, 有许多 还 认识问题需要解决 , 还有许多规律 需要我们去探索。
3 重 视 学 生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谨, 踏实勤奋 , 那么必 然能带出一批治学严谨的教师 。用 良好 的校 风去感染 、 熏陶学生, 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的一个重要方 面。
总之 , 注意了以上几 个方面 , 大胆实践 , 积极探索 , 就一定 能把
学校的德 育工作搞好。 责任编辑 秦艾桢
矸 缸 又 i 9 C 1
境非常优美 , 它本身就是教育资源 , 具有育人功能。因此 , 要重视卫 生 , 视绿化 , 重 尽量美化 , 它是在熏陶 、 感染学生 , 是在育人 。 3重视舆论文化建设 。在建设舆论环境时 , ) 一定要坚持正面教 育为主的原则 , 使学生 听到的 、 看到的主要是正 面材料与现象 , 不要 全是清一 色的阴暗 面, 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对 社会 的信心 , 而影 响到 学生 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甚至会走上 ̄l邪道 。无论是学生读 的报 ' - J 刊 , 是学校 的黑板报 、 还 壁报与宣传栏 , 还是 广播 站的广播 , 都要坚 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另外 , 学校的舆论文化建设要注重从 学生 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 , 让他们喜 闻乐见 , 愿意接受 。
课题德育研究方案
课题德育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德育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化,学生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日趋复杂多样化,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不良行为,比如说玩游戏、互相欺负、辍学等等,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品德素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开展有效的德育研究和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品德素质,加快学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帮助学校制定更加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案例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案例,总结经验,发掘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教育实验法建立良好的德育实验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研究内容1.德育课程的开发和优化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德育课程的评估和优化,制定更加合适的德育教育课程,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设计和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和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教育养分,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德育课堂目标的实现开展德育课堂,实现德育目标,教育学生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研究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三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教育实验法。
同时,本研究明确了三个研究内容:德育课程的开发和优化、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德育课堂目标的实现。
通过这三种方法和三个内容的研究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素质,推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六、研究建议1.在德育课程开发和优化中,注重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定制个性化德育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生德育研究方案
学生德育研究方案1.引言学生德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学生德育的研究方案,以期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和建议。
2.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所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
学生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的传授上,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感以及社会意识。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德育研究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目标学生德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道德素质。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独立自主、团队合作、公民意识等方面的素养。
4.内容学生德育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课堂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基础,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课外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方法学生德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要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6.资源学生德育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
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倡导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形成家校社合力。
7.培训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专业性需要不断提升。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德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研讨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
8.评估学生德育的评估是制定有效方案的重要环节。
评估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学生的品德表现、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实践参与度等。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生德育的策略和方法。
9.特殊教育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也应该给予特殊的德育关注。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1、背景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
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
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
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
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
“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课题的核心概念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教研工作计划及安排
德育教研工作计划及安排一、确立目标德育教研工作的目标是以学生为本,通过改进和完善德育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以期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在制定具体计划时,应以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核心,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德育教育的整体性,注重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
二、工作内容确定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提高道德素质。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德育教研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家校合作。
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三、工作计划第一周:召开德育教研工作会议,明确本学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安排。
第二周:组织开展德育课程研讨活动,交流德育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的力量。
第四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第五周:组织德育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第六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七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第八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第九周: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第十周: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创造力。
2024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2024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强化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德育体系,实现德育工作与学长发展的无缝对接。
3.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成长。
二、具体措施1.完善德育课程体系(1)整合德育课程资源,编写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德育教材。
(2)创新德育课程形式,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
(3)强化德育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2.强化德育队伍建设(1)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2)建立德育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3)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
3.优化德育环境(2)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格局。
4.创新德育教育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德育教育手段。
(2)开展个性化德育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3)引入德育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5.加强德育工作制度建设(1)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确保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加强德育工作监督,确保德育工作落在实处。
三、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2024年1-3月)(1)组织学习《2024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德育工作目标。
(2)开展德育工作调研,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3)制定《2024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24年4-10月)(1)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德育工作。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完善德育工作制度,为下一阶段德育工作提供借鉴。
(3)举办德育工作成果展示,推广优秀德育工作经验。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实施。
2.加大投入,保障德育工作所需经费和资源。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 )要抓 准 教育 时机 进行 因势利 导 。德 育工 作 者要 敏 合 治理 小 组 成 员包 括 学 校 德 育 管 理 小 组 全 体 成 员 、 生 学 锐 捕 捉 学生 日常 生活 中 的道德 表 现 ,因 势利 导 ,仔 细观 家 长 、派 出所 干 警 。会 议 议 程 : 一 ,由学校 汇 报 前 一 时 第 察 及 时发 现 新情 况解 决 新 问题 ,对 学 生 的道 德 表 现及 时 期 的德 育工 作情 况 、 得 的 德育 成 绩和 存 在 问题 ; 二 , 取 第 矫 治 或强 化 。发现 带 有 普遍 性 的一 些 现象 、风 气 ,应及 针 对 现 时 的 存 在 问题 互 相 研 讨 , 方 设 法 达 成 共 识 ,规 想
础上 , 针对 目前 德育工作存在 的问题 , 建立 新时期德 育工作的有效 机制 , 索出提 高德育工作 实效性 的方 法和途 径 。 探
1坚持课 堂渗 透主渠道 ,把德育渗透到教学 的全 性 , 内容 丰 富 , 准确 科 学 ;思 想性 ,爱憎 分 明 ,格 调 高 过 程 雅 ,立 意 精 ,德 、 智 、 体 、 美 、 劳 , 古今 内外 都 要 涉
渗 透 到 各 科 教 学 之 中 ,要 潜 心 挖 掘 教 材 的 思想 教 育 内 的积极 性 ,创 造优 化 的育 人环 境 。 容 ,使课 堂 成为 德育 的主 阵地 ,人 人成 为德 育 工作 者 。 4学校 、家庭、社会德 育一体 化是全面提高德育 1 强化 思想 政治课教学。 ) 思想政治课是对 学生进行思想 的重 要 途 径
品德教育的主要课 程, 它对学生人 生观、 界观 的有着重要 的 世 作用 。 因此 , 必须加强政治课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目前 ,在 学校 中独 生子 女 占8 % 右 ,他 们 中 的很多 5左
浅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浅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布时间:2021-06-18T10:37:22.2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作者:马发胜[导读]马发胜陕西省平利县中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212-0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近年来,学校坚持“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教师敬业精业乐业”办学思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模式、方式,在德育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常态化上取得新突破。
一、重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近年来,完善了德育管理网络,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具体操作,其他处室协作,年级组、班主任具体执行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以及各级各类规章制度,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成立了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机构。
加强德育科研,积极开展省、市、校级德育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情况、新问题,让德育制度科学化、规范化。
二、重自主,推进学生自管自育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积极推进学生自管自育。
一是建立三级自管自育网络,即学校自管自育、年级组自管自育、班级和宿舍住宿生自管自育,机构健全,引导学生转变管理角色,全面参与管理。
二是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组建红马甲服务队和红袖章巡逻队,设立流动红旗,让学生参与纪律卫生学风、餐饮服务、校园停车、大型集体活动、师生仪表等日常管理。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
制定管理章程和管理制度,坚持检查、通报、整改、提升一条龙式管理,开展班级互相监督、年级交叉检查、全校范围通报、同标准开展评比,日查、周总、月汇报,极大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
三、重素养,开展“三立三成”教育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探索完善“三立三成”德育教育新模式。
德育教研活动方案5篇
德育教研活动方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活动总结、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德育教研活动方案5篇优秀的活动方案可以帮助组织者在活动前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活动方案有助于我们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改进,以提高未来活动的质量,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德育教研活动方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
资料表明:1998年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而且违法犯罪向低龄化方向发展,当今中国公民道德素质低于发达国家的公民素质,大街上随处可见随地吐痰、随地乱抛、随处践踏的现象。
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一名学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探求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着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分析(一)学校确立的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学校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
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
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
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的德育队伍和教师队伍两支队伍“脱节”从育人体系看,所有教师都有着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是教书和育人工作并重。
而德育工作者是育人工作的骨干队伍,承担着德育工作主力军的重任。
在实施过程中,这两支队伍之间往往缺乏相互理解、沟通和协作,因此德育的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此外,从德育的实施体系看,德育工作者由德育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组成,德育教师主要负责第一课堂教育,学生工作者主要负责第二课堂教育,两者之间也存在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
(三)教师的“说教”、“灌输”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脱节”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以教师的“说教”、“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
关于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的探讨南亨中心小学张子芳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依据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
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
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
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换句话说,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工作将面临复杂环境和严峻的挑战。
在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
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
烧开德育这壶水——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策略
2012.No10110摘 要 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共识,但在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德育工作形式化倾向仍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如何创新德育工作,增强育人的实效性?本文探讨突显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方法,旨在真正体现学校以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
关键词 学校 德育 实效性 研究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显而易见,学生的品德行为是第一位的。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认同:一个人,有德无才,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行为不好,则是危险品。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这说明一个人的品德行为比才华更重要。
既如此,学校就应该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开展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比较突出。
一些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头脑中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从学校管理层面看,教学管理抓得实,考核严格,奖惩分明,但德育工作却显得有些乏力,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
用教师的话说,教学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
许多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什么学生操行等级统计,什么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率,什么爱美习惯的养成等等,这些往往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做的文字游戏。
许多教师,教学上不辞辛劳、勤勤恳恳,但在教育工作上很少思考,教育方式陈旧、简单,缺乏实效性。
一些班主任也多以说教为主,缺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
种种现象表明,“坚持德育为首”往往只是停留在管理者的口头上或书面上,实际工作总停留在50℃。
正如中国青少年中心的孙云晓教授之感叹: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应把德育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理应清醒认识到这一点,身体力行地抓好这项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教会学生做人上多下功夫。
学校德育工作及实效性研究
学校德育存在 的 问题 1 . 价值多元使德 育迷失 了方 向。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社会 我 进入 了一个 由计 划经 济 向市 场 经济 的转 型 时期 ,经济 的增 长 , 外交往 的频 繁 , 利益 主体 的多元 化 , 种价值 观念 对 社会 各 的不断碰撞 , 造成 了社 会价 值 的多元化 。但学 校道 德教 育 导 向应该是一 元 的 , 的德育 导 向无法 解释 当前 复杂 的社会 一元 现象, 因而 , 取 向的多元 化使德育 迷失 了应 有 的方 向 。 价值 2 应试 ” 向使德 育“ . “ 倾 虚化” 我国 自 17 年恢 复高考 以 。 97 来, 由于种种原 因 , 基础教 育迅 速被 纳入 升学教 育 、 精英 教育 的狭窄轨道 。这种痼 疾在 8 年代被称 为“ 0 片面追求 升学率 ” , 9 年代则被称 为“ 试教育 ” 0 应 。这种 以考试 为中心 , 试而 为考 教 的模 式 , 迅速 使学 校 的教 育演 变 为教 学 ( 育 )教 学 演变 智 , 为 考试 。在这 一模式 中 , 一切 不需参 加 高考 的科 目和 内容都 是 没有价值 的。应试教育 的“ 溢” 造成社会 风气 和价值观 外 则 念 的明显改 变 。社会 以升学 率来 评价学 校 的好坏 , 以分 数来 衡 量教师 的优劣 , 渐行 渐远 , 这种 评价 尺度 的深入 人心 , 最终 导致绝 大部分学 校德智分离 , 育被“ 德 虚化 ” 。 3、 治化使德 育空化 、 化 、 . ? 乏政 泛 理想化 。我 国学者雷 明强 指 出 : 国的道德 基本 上是 “ 我 依赖 政 治的理 性道 德教 育 ” 。学 者 劳逊 在《 世界 德育 演进 视野 里 的 中 国学 校 德育 》 中则 描述 我 国德 育屈服 于政 治压 力 的历程 , 先是 泛政 治化— —德 育等 ’ 治教 育 ; 是过度 理 想化— —德 育 等于 思想 教 育 ; 于政 再 然后 是观念 的绝对化——德育等 于集体 主义教育 。 德 育高标 ” “ 最
《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策划方案
《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策划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德育方式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导致德育实效性不强,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定位1.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实施方案1.德育课程改革(1)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
(2)加强德育课程研究,编写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材。
(3)开展德育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
2.德育活动创新(1)举办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道德素养。
(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实效。
3.德育评价体系改革(1)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德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
(2)将德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4.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
(2)开展德育教师培训,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加强德育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阶段:深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2.方案制定阶段: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等。
3.实施阶段:按照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德育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预期成果1.德育工作针对性明显提高,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德育实效性得到提升。
2.德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参与热情高涨,道德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3.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德育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五篇)
学校德育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五篇)学校德育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篇一坚持“尊崇天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以锤炼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培养良好的学生品行、打造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校园(三)提升思想素质,培养学生习惯(四)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五)发掘家长资源,共建育人格局(一)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1、继续开展班主任论坛活动,大力树立班主任典型,表彰优秀班主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就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加强班科协作,要求各班班主任与班级科任老师经常性地进行交流沟通,了解班级其它学科的学习、纪律等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做好相应的管理。
3、加强日常检查,完善评价机制。
指导督促班主任在业务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
积极搭建班主任和辅导员发展的成长平台,组织参与全区生态体验德育活动班级和竞赛,积极推荐优秀论文、课例和班级团队活动参加各级评选或展示。
4.加强少先队建设。
做好少先队大队干部、值日生、礼仪队员的梯队培养。
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校园1、抓好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健康教育。
通过发《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班级博客等形式明确学校安全管理要求(外来人员及家长不得进校,家长切实担起学生的校外监管义务,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规范放学路队管理,评选“路队标兵班”。
春季是传染疾病的高发期,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利用健康课、班队会、集体活动、墙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疾病的传染途径,掌握预防疾病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护能力。
针对春夏季学生室外活动增多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室外活动安全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活动安全提示语设计大赛。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心及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等。
为此,如何增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 探讨影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3. 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4. 形成一套符合农村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工作模式。
三、研究内容1. 调查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包括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活动开展、德育队伍建设等方面;2. 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等;3. 深入探讨影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师素质等;4.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策略和方法:a. 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注重情境教学、实践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b. 优化德育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c.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学能力;d. 深化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e.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实证调查;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4. 访谈法:访谈农村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他们对德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5. 行动研究:结合实际,对提出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不断调整和完善。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2. 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案例分析和访谈,探讨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3. 第三阶段(7-9个月):提出策略和方法,开展行动研究;4. 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课题研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党的十五大我党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九届人大在修改《宪法》时,将这一治国方略写进了新的《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国的法制建设因此而再上新台阶。
然而,相对而言,我国的道德建设则比较软弱,例如近年来社会上震动全国的大案要案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丧失道德。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考到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先后四次讲到“以德治国”,由此推动形成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
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教”;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就是要“以德治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
总的来说,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是贯彻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也由此而赋予了历史的使命。
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德育工作内涵的不断延伸,德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青少年思想行为问题的多样化、特殊化、严重化等趋向),我们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其表现为德育管理的相对落后,如形式上的枯燥单调、方法措施上的简单滞后、质量效果上的差强人意,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是对我校既有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校的办学质量蒸蒸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不可否认我校的德育工作在其中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当然,像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内外两方面多重因素的冲击与困扰,我校的德育工作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德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1、我校德育工作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包括:统筹安排不到位。
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通盘考虑不
足。
其导致学校德育职能不清、方向不明,各自为阵,效率不高;计划落实相脱节。
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信息流通不畅,德育监管力度不够,德育各级工作者对困难的遇见性也不足,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出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局面;对外交流成效低。
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在重视程度与技术手段方面的欠缺,其导致学校外部环境优化与德育合力形成不足,影响了德育实效的提高。
2 、外部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包括:社会不良媒体信息的猛烈冲击。
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不可避免地使充满好奇心、但又不能完全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的青少年拥有了轻易获得各种信息(包括不良信息)的手段,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只能正确引导,不可能也不应该杜绝;各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娱乐场所充满诱惑。
功利主义是商品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的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面对这样的诱惑,还是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去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家教误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校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学校成员家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暴力倾向、溺爱、单亲、无人管教等等问题家庭所带来的问题加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
我们不可能等到环境变好了在开展工作,只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去改变环境,家教学校的培训工作必须有实质性的突破。
我校新时期德育工作就是要正视问题和困难,加以分析和解决,团结一致、提高认识、真抓实干,提高德育实效,为我校适应新年课程改革,实施优质教学战略,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扫清障碍、奠定环境基础、给予坚强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对德育概念的重新认识。
任何概念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学科,其概念的是广义的,它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现代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要素,而它的实施则表现为学校德育管理,包括目标、决策、计划、组织、制度、指导、控制等元素或活动。
(二)对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德育工作改革关键在于改进德育管理,其前提是管理者德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其中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它必须切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在这方面,我国新的德育总体目标已给予了准确地阐述,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礼貌、人际和谐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辩证唯物、进取创新的人;热爱祖国、政治合格的人。
”我们所有
的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都应遵循这个根本的宗旨。
(三)对德育实效性的重新思考。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工作要见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
思考、探究德育的实效性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当前效应,更要长远效应,即几十年后乃至终身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
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之关系,既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影响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立志改造环境。
三是德育总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做到在总目标把握方向,分层次落实,逐步提高,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德育的实效性理解为只看眼前效果,只求“立竿见影”,不管以后如何,这是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另一种是把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德育常规管理看作是“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虚”,从而忽视、削弱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和非常危险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这需要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
同时,采取调查法、问卷法、模拟测试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研究内容作好过程资料积累,作好效果分析。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进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3月——7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
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2011年9月——2011年12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2012年3月——2012年7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单满文,学校德育校长;
2、领导组成员:学校团委、学生会负责人、级组长、部分骨干班主任。
3、课题研究成员:全体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
大新寨中学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