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如下:
1.比喻: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见乙不见甲,
借喻略本体。
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2.借代: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以此代彼是借
代,以此喻彼是借喻。
借代富有形象性,事物特征更鲜明。
3.比拟:拟人拟物叫比拟,似物把人拟成物。
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
物。
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
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4.夸张:“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
夸张词句表事物,突出特征更
加强。
“夸而有节”正刚好,增添文彩助想象。
“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5.象征:托义于物叫象征,事物形象表特征。
形象特征细品味,以物思义含意
中。
6.对偶、对仗歌: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
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7.反复: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8.排比: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比方——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方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方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特别明显的比方。
比方词有:像”“犹如”“好比”“仿佛”“犹如”“一样”等。
例如: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犹如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内四周。
③假如说瞿塘峡像一道门,则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方词连接或者不用比方词的比方。
如: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
——《荀子》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方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干脆代替本体出现的比方。
如:①天上的银盘皎洁光明。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方必需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似乎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多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需有相像点,同时又必需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全部的比方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像点而已。
例如:上排牙齿犹如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犹如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方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详细,深邃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方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分别是:
1. 比喻:用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现象来表示或说明另一事物或现象,以加深理解和发展想象。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行为或情感,使其具有生命活力,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3. 夸张: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描述,以突显其特点,强调某种感情或观点。
4.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表达的语气和感染力。
5.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突出重点,加强表达效果。
6.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以强调主题,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7. 对仗:在词语、短语或句子中,采用对称、平行的结构,以突出主题,美化语言。
8. 谐音:利用语言的发音相似性,创造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这八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或演讲更具吸引力。
在实际应用中,修辞手法往往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 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修辞手法(rhetoricaldevice)是正式文体中比较重要的写作手法,它是语言文字艺术手段的总称。
通常把文字韵律、比喻、夸张、拟人、象征、因果关系、排比、对偶等统称为修辞格。
它不仅是语言文字艺术手段,也是思维和写作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文采,表达清楚,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常见的修辞手法分为八大类:一、比喻:把两个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比作一个概念,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谦虚就像冬天的雪花,美丽不可言传。
”二、拟人:把情况比作人,除了产生可爱的感情(尤其是针对动物),还能使文字有弹性。
例如:“静静地,海盗船驶过,像一只叼着有宝物的海鸥飞行。
”三、夸张:把一件事情放大,使它们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们的欢呼声比做一个地震一样,把山崩了。
”四、排比:在文中不断重复同一个或相似的词句,使文章更加快速、有力。
例如:“她伸出双手去拥抱未来,伸出双脚去追赶未来,伸出思想去探索未来……”五、对偶:在文章中反复重复一个概念,以突出强调一点。
例如:“时间不等人,人等时间”。
六、因果关系:把前面的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后一个事件的发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因果关系,使文章更有条理。
例如:“孩子们总是讨厌学习,好象害怕学习一样,由此可见,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七、象征:把一件事情或概念与另一件事情、概念或实体形象相结合,以表达一种抽象、宏大的概念或观点。
例如:“唐诗是一座宝库,大家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八、韵律:通过句节断句、复句,和押韵、重音,使文字有一定的节奏,使文章更有诗意。
例如:“太阳高悬,蔚蓝天空,游子归来,思乡心恋”。
以上是八大修辞手法的介绍,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的,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八大修辞手法,一定可以使文章得到提升,增强文章的韵味,表达更加清晰、生动地感受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不相关的概念相比较,以便产生新的理解或更深刻的描述。
比喻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拟人,可以增加文字的感情色彩,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夸张:夸张是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描述,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能够使文章更引人注目,使观点更加鲜明,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
4.排比:排比是通过把相同结构的成分进行并列排列,以达到强调和增加语言力量的效果。
排比能够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增加语言的节奏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记忆。
5.倒装:倒装是将正常语序颠倒,以达到强调作用。
倒装能够使语言更加紧凑,增加句子的吸引力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6.反问:反问是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观点,但并不需要回答。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互动性和表现力。
7.并列:并列是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并列排列,以增加语言的力量和表现力。
并列能够使文章更加紧凑,增加信息的密度和引起读者的注意。
8.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对比能够使观点更加鲜明,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效果。
这些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文章和场景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总体来说,它们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强表达力:修辞手法能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记忆力。
2.引起共鸣:修辞手法能够使用感性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度。
3.强调重点: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对其中一观点或描述的强调,使其在文章中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效果。
4.增加形象感:修辞手法能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语文八种修辞手法(答题必备)
正确理解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八大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说明某个特点或关系。
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脸色像一片乌云,暗示着即将来临的风暴。
”这句话通过比喻,将脸色与乌云相比较,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阴暗和不安。
2.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特性,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动作或思想。
拟人能够使事物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共鸣。
例如:“月亮害羞地躲进了云层里。
”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它害羞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3.夸张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夸张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印象深刻。
例如:“他的嗓门大得可以把天震塌下来。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嗓门的响亮和威猛。
4.排比排比是将多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排比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关系。
例如:“他是勇敢的战士,是智慧的谋士,是忠诚的朋友。
”这句话通过排比,突出了人物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5.对偶对偶是将两个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相对而出,以表达相互对应或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偶可以使语言更加和谐、优美。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句话通过对偶的手法,表达了朝霞和晚霞与天气的关系,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
6.反复反复是多次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
反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他反复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他的期望。
”这句话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人物对学习的重视和对期望的关注。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八大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例句:她那红润润的圆脸蛋,像溢满浆汁的苹果。
2、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例句:公园里的花开了,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3、夸张:夸张的修辞手段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言语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例句: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4、排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句:母爱是写在脸上的笑容,母爱是日常的唠叨,母爱是彻夜难眠的牵挂。
5、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句:花开花落,她长大了;花开花落,她变美了;花开花落,她更成熟了。
6、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设问: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例句: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8、反问:反问是修辞手法,作用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句: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对仗: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6、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7、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用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
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反问是四大句类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8、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直白地说就是自问自答。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章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说服力。
下面将介绍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直观地传达出其中一种意义或感受。
比喻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象,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心如刀割、一石二鸟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感受,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鸟儿在枝头歌唱、花儿含笑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其中一种感觉或效果,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艺术感。
例如:铜墙铁壁、困兽犹斗
4.对比: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来突显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紧凑。
例如:南辕北辙、形影不离
5.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同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关注度。
重复可以使句子更加饱满,更具有节奏感。
例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6.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将多个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排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排比能够扩大句子的规模和强化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并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设问能够使作品更具有针砭时弊的目的。
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追求物质享受?
例如:他能不痛苦吗?他能不悲伤吗?。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语文综合知识-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ﻭ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ﻭ【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ﻭ【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ﻭ【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ﻭ【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ﻭ【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包袱”。
(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种常见修辞格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四、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
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