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合集下载

短歌行 导学案

短歌行 导学案

师生座右铭: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17第七课:短歌行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案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要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知识链接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1.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作为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风格苍劲悲凉。

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

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

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

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学生回顾和交流。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二、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东汉沛国谯县人。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

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三、听范读,齐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四、合作探究,诗句解析:你认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慷慨悲壮。

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忧他忧的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在此感叹什么?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

短歌行导学案1

短歌行导学案1

《短歌行》导学案编写人:何全明复核人:黄光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与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3、情感交流,分析诗歌“忧”的情感的步步深入。

4、探究情感流泻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教学重难点: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

2、引用诗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所需课时:2课时一、掌握文体背景知识导读1、文体知识“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音节的长短区分。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背景介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利用现代诗歌辅读现代版《短歌行》:端起酒杯唱起来,青春逝去就不在就像早上的露水,它经不起太阳晒我的呼唤很豪迈,我的忧愁很无奈要想忘掉烦心事,惟有放纵把醉买绿绿是你的衣带,悠悠是我的情怀一声不吭为了啥,对你无言的关爱小鹿嗷嗷叫得乖,只吃野草不吃奶身边要是有了你,唱唱跳跳真愉快月亮团团挂天外,啥时才能把它摘摘不下来真悲哀,真悲哀啊真悲哀心肝我向你表白,紧紧搂着不离开说说过去的故事,谈谈今天的时代月亮明啊星光衰,一群乌鸦往南拐绕着大树直徘徊,就是不停好奇怪不怕太高是山脉,不怕太深是大海周公昔日喷饭菜,曹操今天纳贤才三、学生初读,扫清字词句障碍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衿呦掇阡陌譬如慷慨匝哺区别1:矜持青青子衿布衾沉吟区别2:呦呦执拗拗断拗口区别3:拾掇点缀辍学啜泣惙然区别4:阡陌纤维纤夫歼灭迁移区别5:哺育杜甫胸脯果脯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短歌行导学案.doc

短歌行导学案.doc

《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 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一、知识补充,检查自主阅读:“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引导语:曹操的《短歌行》本色质朴,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大家分享两篇曹操《短歌行》导学案,供各位老师参考。

篇一:《短歌行》导学案一、自主预习案:加强识记,注重积累。

抢答① 解题:请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题目“短歌行”的相关知识,简要记录,在班上交流。

抢答② 知人:请查阅资料,介绍曹操给同学们。

曹操,生于,卒于,即帝,字,末年杰出的家、家,家,你学过他的作品有:他的主要贡献有:抢答③ 政治方面:抢答④ 军事方面:抢答⑤ 文学方面:建安风骨抢答⑥ 论世:请查阅资料,介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抢答⑦ 察人:结合《观沧海》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抢答⑧ 结合《龟虽寿》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文本研读案:正确理解,深刻感悟。

必答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⑧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哲理或感情:三、合作探究案:独立思考,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① 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上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感情基调:思想感情:小组讨论② 举例说说你对下列修辞或手法的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短歌行》导学案一、预习目标1.熟悉诗歌中的典故,鉴赏诗歌中比喻、用典等手法的妙处;2.结合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思想情感;二、预习要求1.背诵并默写诗歌;2.结合课本注释,自己先将诗歌翻译一遍,再与所给翻译作比较;3.认真阅读预习内容,尤其是鉴赏文章。

三、预习内容【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背景介绍】建安十三年,时年53岁的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文体介绍】“歌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体。

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乐府的别称: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吟:《秦中吟》《白头吟》引:《李凭箜篌引》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诗句翻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短歌行》导学案

2023-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公开课《短歌行》导学案
教学案
课题
《短歌行》曹操
目标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3、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鉴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4、体悟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知识链接
1、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知人论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评】
堂清日清任务梳理
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句子,要求与原句构成排比。
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马丁·路德金毛泽东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
分为长歌行与短歌行。
区别: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
短歌是微吟低徊的,多抒发内心忧愁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1《短歌行》导学案

1《短歌行》导学案

1《短歌行》导学案《1《短歌行》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1《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曹操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

《短歌行》导学案设计《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分享了《短歌行》导学案,欢迎参考和阅读!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②、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③、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 “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2、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②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3、学法吟诵分析法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导学过程1、字音衿jīn 呦yōu 掇duō 陌mò 阡qiān 讌yàn 匝zā 哺bǚ2、诗歌鉴赏第一节: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明确:不然。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一、积累整合1、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即我们这个单元所学习的诗歌。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形式。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又称长律,一般为五言,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

2、行,是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如:《登幽州台歌》、《秦中吟》、《李凭箜篌引》、《西洲曲》等。

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并与其子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短歌行 导学案

短歌行 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预习案】一、.积累整合1.《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曲子声音短促(在文本上体现为字数短促),一般用来抒发忧愁苦闷之情,曲声低沉不高亢。

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为一节,共四节。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3.写作背景据《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一年五月,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与其侯王来朝,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

普富卢是曹操扶植的傀儡。

十年前,也就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此前,袁绍册封的三位乌丸单于分别是颁下、蹋顿与汗庐,曹操破乌丸后,让普富卢行单于事,。

在朝贺时,普富卢肯定对曹操表示了感谢,所以才有“心念旧恩”之说。

曹操聚集群臣举办盛宴款待普富卢,酒至半酣,自己年事已高,想起天下未定,不觉忧从中来,便吟出这篇诗歌。

二、初读诗歌,疏通字词。

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对酒当歌: __________ 人生几何: __________ 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 __________ 沉吟至今: __________ 何时可掇: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 _________ 契阔谈讌: __________ 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 __________ 山不厌高:___________三、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学生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学生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学生版)教学目标:1、能感受并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2、感受曹操在诗中所抒发的“忧”及其实质,进而体验曹操忧而豪壮的特殊情感3、体验曹操为实现志向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验志向与现实的关联。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其中有一个怎么也不会被淡忘的人。

他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后世统一全国打下坚实基础,他就是——曹操。

我们对曹操都应该不陌生。

大家用一两个词来总结对曹操的印象?(奸诈、枭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性格吗?我们今天就来读诗,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2、背景介绍: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扫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夜晚皓月当空。

曹操宴请文武众臣。

酒至酣处,忽然望见乌鸦往南鸣飞而去。

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有感而作《短歌行》。

3、知人论世: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太尉曹嵩之子,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1、字词清盘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鼓瑟吹笙()绕树三匝()契阔谈18217;()2、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本诗诗眼为“忧”。

筛选:几次出现?是哪几句?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曹操这诗里的诗眼是“忧”。

他忧的是什么?请大家自己品读,结合文本概括诗歌里反应出来曹操担忧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担忧?2、诗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四、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创)说到壮志,和它连在一起的通常是另外两个字,(未酬。

短歌行 导学案

短歌行 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本文,理解文中诗句、勾画疑难点。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诵读本诗,熟悉体味内容。

2.了解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评析本诗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2、时代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置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的字注音衿.( ) 呦.( ) 掇.( ) 阡.( )陌.( )䜩.( ) 匝.( ) 哺.()2、读完全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的急切心情和的社会责任感。

二、合作探究1、《短歌行》里有很多“名句”(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选择其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3、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引用、用典等艺术手法。

试各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三、能力提升有人说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乐府古题要解》),有人说人生苦短应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你的理解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2、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pì)慷慨.(kǎi)青衿.(jīn)B、笙.箫(shēng)阡陌.(mî)契.合(qiè)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D、沉吟.(yín)拾掇.(duō)呦呦.(āo)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法指导】1、必须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知其人、品其文、悟其情。

2、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阅完成“课前预习案”,熟读诗文,整体把握。

课堂上必须在12分钟完成预习案,15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10分钟完成能力提升,剩下的时间学生自己小结,整理笔记,当堂背诵。

3、同学们在课前除了全部完成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案”外,还需积极思考“课内探究案”和“能力提升”的相关内容。

【预习案】【滴水穿石•夯实基础】1、关于题目《短歌行》2、曹操个人简介姓名出生年月籍贯职业爱好官职庙号谥号座右铭政治成就军事成就文学成就3、写作背景:观看影视资料并结合苏轼的《赤壁赋》【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明确:熟读全诗,梳理诗中的语言基础知识,排除文字障碍,把握诗意。

1、字音:譬.如子衿.但为.君故呦.呦瑟.掇.越陌.度阡.契.阔谈䜩.匝.哺.2、释义:杜康沉吟子衿掇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厌吐哺3、整体阅读,把握诗歌大意。

【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结合全诗,找出诗眼(情感主线)2、情感解读——诗人到底“忧”什么?结合诗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分析。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志向。

【能力提升】【个性解读•小结】认真体会曹操忧其“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情感,谈谈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忧”情?并结合文本,思考曹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启发意义?。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导入学习【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熟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和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2、诗歌典型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时建议】1课时自主学习相关材料1、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2、作者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短歌行》这首诗歌,体会曹操作为一代豪杰的豪情壮志与深沉感慨。

通过诗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才渴求的迫切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诗歌语言。

这些手法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短歌行》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曹操那种胸怀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短歌行》是_____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_____诗。

2. 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诗句是:“_____,_____。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_____的愿望。

二、选择题1. 下列对《短歌行》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现了诗人面对美酒,感慨人生短暂的情怀。

B.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达了贤才在选择明主时的犹豫和困惑。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和海自喻,表达诗人胸怀的宽广。

D.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用周公典故,表明诗人礼贤下士的态度。

2. 下列关于《短歌行》的表述,正确的是()A. 诗歌的主旨在于表达对人生的消极悲观态度。

B. 诗歌全篇洋溢着慷慨悲凉的情调,难以体现曹操的豪迈情怀。

C. 诗歌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D. 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缺乏艺术感染力。

三、简答题1.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诗有何深意?2. 《短歌行》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全诗译文《短歌行》全诗翻译如下: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解读形象,领略诗歌意蕴,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情志。

2、感受曹操的胸襟气度,汲取精神风骨。

一、积知识1、引入课题你对曹操有什么样的评价?(写一两句)百家争鸣说曹操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李世民:“一将之才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洪迈:“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

”陈寿:“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易中天:“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2、诗歌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当时旗旗蔽空,舳舻千里,威武雄壮。

他踌躇满志。

大战前夕与文武群臣开宴席高谈畅饮,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于此景,横槊赋诗,慷慨而歌,乃有《短歌行》。

3、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二、习内容1、一读正音为划横线的字注音,并准确读出下列字词。

对酒当歌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契阔谈? 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二读晓义两两组合,通晓本诗的意思。

3、三读解情初步思考:作者在诗歌中表露出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抓关键词句,尤其是“情感化”的字眼,特别是“诗眼”。

)三、共探究1、开篇曹操因何而忧?2、酒真能解忧吗?究竟以何解忧?3、怎样表达对贤才的渴求?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理?5、《韩诗外传》: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巧用周公的典故,意在表明什么情怀心志?四、写作业当今,我们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日后必将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以“我也可以成为人才”或“…人生苦短?,我欲何为?”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短歌行》一诗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怎么才能学好这首诗呢?一起来看看吧!《短歌行》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反复且深情地诵读,注重节奏的把控,力求达到能够熟练背诵的水平。

在诵读过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情感,使朗读富有韵味,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将诗文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之中。

与此同时,借由多次的诵读,细致地体会作者在抒发内心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类艺术手法。

比如,分析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意象的选择与构建、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等,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深刻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领悟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内涵。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如今的生活和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学法指导】务必熟练掌握分析诗歌的有效方法。

这包括但不限于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加精准地解读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必须在规定的 10 分钟时间内完成“课前预习案”,不仅要熟读诗文,还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控。

而 30 分钟内则要完成“课内探究案”,在答题过程中,要认真审读题目,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作答,务必保证完成的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

A 层同学不仅要完成导学案中的所有内容,还需要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B 层同学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以及“能力提升”部分的内容;C 层同学则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和“课内探究案”的相关内容。

【课前预习案】【滴水穿石•夯实基础】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属于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和“短歌”主要是依据歌词音节的长短来进行区分的。

曹操依照旧题创作了新的辞章,原本共有两首,而课文所选取的乃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堪称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东汉时期的人物。

他在三国魏时期是声名远扬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在用人方面,唯才是举,广泛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的杰出人物,有力地抑制了豪强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一、积累整合1、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即我们这个单元所学习的诗歌。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形式。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又称长律,一般为五言,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

2、行,是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如:《登幽州台歌》、《秦中吟》、《李凭箜篌引》、《西洲曲》等。

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并与其子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4、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二、初读诗歌,疏通字词。

1、字音譬(pì)如朝露衿(jīn)呦(yōu)鼓瑟(sè)吹笙(shēng) 掇(chuò)陌(mò) 阡(qiān) 契(qì)阔谈宴(yàn) 匝(zā) 哺(bǔ)2、注释对酒当歌:应当几何:多少去日苦多: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何以解忧:以何,用什么青青子衿: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悠悠我心:长远的样子,形容情思连绵不断但为君故:只是;缘故沉吟至今:低声吟诵食野之苹:艾蒿何时可掇:通“辍”,停止忧从中来:内心枉用相存:枉,屈就;存,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乌鹊南飞:向南,名词活用作状语绕树三匝:三,泛指多次;匝,圈、周山不厌高:满足三、交流感悟1、概括一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明确:《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

曹操的名言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作者罗贯中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

因此后人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中曹操是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2、回忆《三国演义》,曹操身边曾有哪些贤才?并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曹操对于贤才的态度。

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等。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的疑惑][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1、欣赏《三国演义》曹操横槊赋诗片段感受意境。

2、配合轻音乐《雨》,请同学们走上讲台朗诵《短歌行》,并自编相应动作。

3、通读全诗,请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个关键性的词或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到底“”(诗眼)什么?请找出诗句分析欣赏。

明确:一忧“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

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及求贤不得的忧思。

)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

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

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

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

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

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就”。

(作者在感叹人生短暂,贤才难求之时,油然产生了功业未就的忧虑,愿意海纳百川,学“周公吐哺”,使“天下归心”,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

)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

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

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5、“诗言志,歌咏怀”。

试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明确: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6、找出诗中四个化用典故的句子,并分析讨论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结合书下注解进行讨论)明确: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文出《诗经•郑风•子衿》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③化用《管子•形解》中的话,以山高海深为喻,作者要以博大的胸怀招揽天下贤士。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者以周公为自己的榜样,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心情?还有哪些运用同样的修辞的诗句,请找出来并分析。

明确:比喻。

以乌鹊南飞、寻找栖枝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贤才尚在徘徊选择,犹豫不决,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喻人生短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才比作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水深比喻执政者的阔大胸怀, 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同时表明自己要完成统一大业的志向。

8、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A、譬.如(pì)慷慨.(kǎi)青衿.(jīn)B、笙.箫(shēng)阡陌.(mò)契.合(qiè)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D、沉吟.(yín)拾掇.(duō)呦呦.(āo)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3、默写填空(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2),。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曹操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眼睛,描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景图:苍茫动荡,山岛高耸屹立。

树木丛生,绿草丰美兴旺。

秋风飒飒,大海巨浪滔天,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