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中国近代史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社会结构的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社群和社会的稳定性与秩序,重视孝道、忠诚、群体荣誉等价值观念。

而现代性着眼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

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其次,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冲突。

传统社会结构以家族、宗族等为单位,强调等级制度和封建主义的观念,而现代社会结构则以个人为单位,追求平等和社会公正。

这种社会结构上的冲突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并不意味着两者不能融合。

在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开放的一面与现代性的某些观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现代社会对于家庭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具有共通之处。

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也与现代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其次,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在现代性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陈旧观念逐渐被打破,包括男尊女卑的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等。

现代性对个人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开放和创新。

三、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思考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质疑。

本文将探讨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的定义与特点传统礼仪是指一种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

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传统礼仪通常包括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传统礼仪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增进人际关系:传统礼仪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建立身份认同:传统礼仪有助于人们树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4. 弘扬礼仪文明:传统礼仪可以传递文明的价值观念,提倡礼貌和尊重,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1. 社会变革对传统礼仪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许多传统礼仪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2.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注重效率和实用性,对传统礼仪的需求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3. 个体主义思潮的抬头: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个人意识的增强导致人们对传统礼仪的态度和意识发生改变。

四、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互补性1. 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礼仪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 保持社会秩序:传统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3. 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变:传统礼仪并非僵化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革和创新。

五、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1. 积极推崇优秀传统: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仍然存在,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演讲稿

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演讲稿

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文化
传统与现代生活这一重要的话题。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发展,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好地
融入现代生活。

首先,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文化传统。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
彩的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包括语言、习俗、艺术、建筑等,都
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我们要努力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让它们在现
代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其次,我们要适应现代生活,让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要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们要注重文化传统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与时俱进。

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掘其现代价值,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让它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传统,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谢谢大家!。

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

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

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中国,这座古老文明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让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地保留,并在现代社会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和繁荣。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来源。

这种文化特色,为国家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化的传统特点中国文化的传统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强调“人文之道”,注重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教育被广泛地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和“修身齐家”的思想体系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之中,实现了“知行合一”的修养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雅量、独立和道德准则”,这一观念被沿袭至今。

家庭、亲情、孝道、婚姻等人际关系,追求的是平衡、和谐和互惠互利。

这些基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熔铸珍贵文化的活动从未停止过。

写字、绘画、诗歌、乐曲、戏剧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中无论哪个时期出现的所有传统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形成了中国独特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现代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逐渐演变出现了现代文化的特点。

现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现代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需要遵循的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

科技、工业、文化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代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特点,除了反映现代价值观和理论体系外,还表现在对世界其他文化的接受和融入上。

现代性语境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语境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 .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 1 0 0 9 8 ;2 . 石 家庄 学院 马列部 ,石 家庄 0 5 0 0 0 0 )
摘 要 :现代性是 当代社会 的一个 重要话题 ,是 塑造现代社会基本 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
运 的关键要素。在不 同国家和不 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 式。现代 性在 中国的生成与建构 ,是与传统 文 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现代 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 思主义 中国 化 的起点 ,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任 务和 方向。厘 清现代 性语境 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 中国 传统文化现代化与 中国现代性建构 的 内在联 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 :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 文化 ;现代化
现代 性发展 的本质决定 了其必然通 过经济 、政治 、文化等
社会 由传 统农业社 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现代 工业社会 转 变 ,实现社 会整体
的现代化 ,即实现经 济的产业 化 、政 治 的民主化和 思想文
化的合理性 以及社会 的 自由平 等。 因此 ,现 代社会 取代传 统社会 的过 程就是 实现社会状 况现代化 和社 会变迁 现代性
中图分 类号 :D6 1 现代性 的内涵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4 0 8( 2 0 1 3 )0 7 — 0 0 6 3 — 0 4


冷静 的眼光来看他们 的生活地位 、他们 的相 互关 系” 。【 1 M 现代化进 程具有 自身的规律 ,而现 代性是现代 社会 的
现代 性是 当代 的一个 重要话题 ,从 意义上说 ,是特 指 西方理性 启蒙运动 和现代化 历程所 形成 的文化模 式和社会 运行机 制 ,表现 为一个 以现 代理性 精神 为主导 的主体意 识 个体化 、市场经 济理性化 、 自由民主制度 化 、行政 管理 科 层化和 民族国 家政 治化交相 互动 的进程 。尽管现代 性发 轫

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演讲稿

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演讲稿

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传统与现代生活这一深刻而又广泛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生活。

传统生活是指我们祖辈留下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它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在传统生活中,人们注重家庭、尊重长辈、重视礼仪和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价值观使人们心怀感恩、互相关爱,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让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品质。

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物、在线学习,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和家人朋友随时保持联系。

然而,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生活中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立足的基础。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在传统节日里,我们可以通过亲手制作传统美食、参与传统的庙会活动,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比如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因此,传统与现代生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积极适应现代生活,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包含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

而现代社会是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不尽人意,传统文化的古老传统不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使得集体记忆迅速衰退,代表一个新时代的思维方式也践行着一种盲目超越传统文化的方向。

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其实可以相互融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此来弥补现代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生活紧张的焦虑与空虚。

传统文化也可以提供思维方式的多元性,以此来适应现代社会多变的需求和日益发展的科技进步。

首先,传统文化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转化成现代社会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非常丰富,如北京的京剧、苏州的园林、成都的川剧等,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如文艺演出、文创产品等推广到现代社会。

这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传承下去,也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美学和情感的需求。

\u00A0其次,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可以与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相结合。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有许多道德规范,如仁、义、诚、信等,这些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同样被认为是重要的道德原则。

但是,现代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因为法制的制约程度更加严格,因此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也需与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相结合,构建一个具有历史传承和法治理念的现代文明。

最后,传统文化也需要在教育体系中重新审视其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学校应该在教授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教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还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总体上说,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需要多方面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寻找两者之间的合作点,影响和引导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重振和重新认识的机会。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和重新认识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藏,但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与冲击,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大量流失和淘汰的风险。

在现代的科技、商业和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比如传统的手工艺、戏曲、音乐等文化形式受到了现代化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了空前的考验。

同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的挑战和使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外推介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为了现代中国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注入现代性的元素。

比如文化旅游,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将传统文化打造成符合现代人观赏和消费要求的文化产品。

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例如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文化重现于现代的艺术语境中。

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也需要在教育和研究上加强。

在教育领域,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形成足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

在研究领域,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认识,需要我们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角度着手,去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陈旧认识,重新发现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现代性也需要经历重新认识,摒弃不合理的现代性价值观,重新认识现代性的本质和意义。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认知体系,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性的研究和交流。

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总体性和系统性,形成系统化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瑰宝的一部分。

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演讲稿

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演讲稿

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身不由己,被各种信息和事务所困扰,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很难有时间去关注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对我们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支柱,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来源。

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智慧和精神。

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而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工作、学习等各种忙碌的事务而忽视了文化传统的传承。

我们很少有时间去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故事,更少有时间去学习我们民族的传统技艺和艺术。

这种现象让我们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生活的忙碌而放弃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努力去传承和弘扬它。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来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

比如,我们可以参加各种传统节日和活动,可以学习我们的传统技艺和艺术,可以了解我们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弘扬和传播。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了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视我们的文化传统,努力去传承和弘扬它。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得到强大和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光彩!谢谢大家!。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演讲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演讲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一重要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传统是我们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而现代则代表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

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感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与现代的理念和方式似乎难以调和。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弃传统,也不能盲目地拥抱现代。

传统的智慧和现代的创新需要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呢?首先,我们需要尊重传统,传承传统。

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传承传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我们需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现代的理念和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最后,我们需要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找到适合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的激流中砥砺前行!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危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和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一定地域内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现象。

而现代文化则是以科技和现代工业为基础,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化趋势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在这两种文化中,人们生活的方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都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冲突。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家庭、亲情、友情、真善美等传统价值观,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个性、自我、利益等个体主义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容易导致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消亡,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接受更具有现代性的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审美方面也存在着冲突。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自然、人文的内涵,注重的是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

而现代文化则更加注重的是表现形式和效果,即与快节奏的生活和泛娱乐化文化相适应。

这种审美上的冲突,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断下降,传统文化日益失去了吸引力。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冲突。

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诗、书画、音乐、舞蹈等,注重的是创作门槛的提高和技艺的精湛。

而现代文化则更倾向于以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作为表现形式,注重内容的轻松、明确和通俗化。

这种形式上的冲突,不仅限制了传统文化作品向现代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发展,也使得现代文化逐渐丧失了文化多元性。

以上三种方面只是冲突的个别方面,实际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

然而,面对这种冲突,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也不需要完全抛弃现代化。

而是应该回归到文化坚守和文化自信。

首先,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和精炼,以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逐渐现代化、活力化。

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愈发引人关注。

传统思想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而现代思想则代表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传统思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价值。

传统思想注重家庭观念、礼仪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强调分工和互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传统思想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传统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传统思想往往对权威和传统价值观持守坚定态度,对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所限制。

此外,由于传统思想普遍存在保守和守旧的特点,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容易产生与现实发展脱节的问题。

二、现代思想的特点与价值现代思想是在现代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现代思想倡导科学合理的观念,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和思考,试图解构传统的权威体系,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现代思想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益处。

它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

现代思想注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强调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由空间。

同时,现代思想也倡导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然而,现代思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现代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可能导致个人主义过度发展,弱化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和责任感。

此外,现代思想在追求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容易导致文化传统的流失。

三、传统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冲突和摩擦,也有互补和融合。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可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对传统思想的质疑和反思,有助于发现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和不足,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客观分析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现状,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艺术、哲学、价值观念等。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保持民族身份认同,也是后代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基石。

二、现代文化的特征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社会中不断涌现的新型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和变革性。

现代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表达、追求创新与多样性,并且与科技和全球化密切相关。

现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融合的必要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使得各种文化信号迅速涌入中国,年轻一代更容易接触到国外的文化产品。

留存下来的中国文化传统在面对冲击时必须不断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以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融合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性,使现代文化更具传统底蕴,形成一种和谐而丰富的文化生态。

四、融合的实践案例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践逐渐增多。

以传统节日为例,如春节和中秋节已经成为了整个国家的重要传统节庆活动,而同时也开始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此外,中国的传统美食也在融合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快餐业与传统烹饪技艺相结合,出现了更加时尚和便捷的美食。

五、融合效应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不仅为中国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活力,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融合为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其次,传统文化经过融合后重新得到了更新和传承,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了力量。

现代性、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现代性、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色现 代 化 不 可缺 少的 人 文 资 源 。 没 有 传 统 就 没 有 现 代 化 的 中 国特 色 。但 重视 和 利 用 传 统 。 为 重 要 的 是 对 传 统 的 更
超越和扬弃 , 而避 免 对 之 简 单 的 继 承 或 抛 弃 , 是 塑 造 现 代 化 中 国特 色 的重 要 内容 。 这
有的秩序 , 这显然不利于个人打破常规 , 冲出传统威
不能完全 分开 的。“ 中国的现代化 , 基本 上是 中国
的主题。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丰厚文化传统的 正处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东方大国来说 , 它的现代化必定具有与其他任何国家现代化不 同的 特征——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现代 化应是和传统更好地结合的现代化, 应是更理性化 、 更人性化的现代化 , 是人与 自然相协 调的现代化 , 是 物质文明 、 精神 文明和政治 文明三丰 收的现代化 。 而中国特色现代化能否 实现以及在 多大程度上实 现, 是与中国传统 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 的作用 程度密切相关的, 是与能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 的关 系密切相关的。因此 , 正确处理好传统 与现代 的关 系——理性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 科学地认识 中国
自 然界要相互 适应 , 相互 协调” ¨ 古人倡 导 “ 。 天
人合一” 即要求人与 自然协调一致 , 要尊重 自然 , 与
自 然合为一体 , 不可打破 自然平衡 , 此乃人类发展的
最高境界 , 也应该是现代 性最 高体现。这种思想在 某种程度上与当代 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通 的, 也
【 键 词 】现 代 化 ; 代 性 ; 国特 色 ; 统 文 化 关 现 中 传 【 围 分 类 号 】G 4 [ 献 标 识 码 】A 中 O 文 [ 章 编 号 】10 6 8 ( 06 0 0 2 0 文 0 8— 2 5 2 0 ) 6— 0 0— 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两种相对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实践经验、道德规范、艺术表达以及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而现代文明则是在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传承与创新”来描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文明的源泉和精神支柱,因此应当得到尊重和传承。

然而,要实现文化的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进行创新。

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接触过程中,不仅要保留传统的优秀价值,还要吸收借鉴现代文明中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进而更好地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于相互影响。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源头和渊源,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发。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思想指引和道德支撑,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激发现代文明的创作灵感和审美需求。

同时,现代文明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更为广泛地传播和弘扬。

其次,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也可以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的道德品质等重要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而现代文明强调科技创新、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等现代文明的特征,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足,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还可能出现冲突与对立的情况。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思维可能会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和挑战,一些传统文化的习俗、理念有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传承和传播的空间。

而传统文化中保守、守旧的思维方式也可能阻碍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找到平衡点,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这一历史和文化受到全世界的赞叹和尊敬。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国民族建立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现代中国文化则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变,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现代文化的优势。

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融,是中西合璧的文化结晶。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内含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无论是在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都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自然生态,崇尚生命,推崇以和谐为基础的价值观,传达“仁爱、信义、礼让、廉洁”的人文精神。

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下,中国画、中国音乐、中国文学等以其卓越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极富吸引力。

例如,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髓之所在。

现代的写作方式和主题可能与传统诗歌有所不同,但它们无疑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了灵感,同时,现代语言的精湛运用也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古老的文化形式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下,中国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变革,现代化的影响也在改变着文化的形态与价值观。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增强,而传统文化的某些元素如重视节俭、知足而不满、家庭观念等却与现代人们的追求和现实需求有所冲突。

因此,中国现代文化也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拥抱现代化的浪潮。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新生力量也在快速兴起。

例如,随着新一代消费观念的形成,新兴的网络文化带动了以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网文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潮流的发展。

这些文化形态十分注重个性、情感和生活态度,都是由现代生活的新环境与新体验诞生的。

同时,就连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京剧、陶艺和书法等文化形态,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与交融

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与交融

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与交融中华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结果,而现代性是西方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表现。

传统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矛盾与交融,这也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与交融入手,探讨现代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重要社会现象。

一、传统文化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家族,注重亲情和尊长,倡导节俭朴素,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和礼仪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存在着矛盾。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和亲情的态度非常重视,这也是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血亲的原因。

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不愿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

因此,传统文化中崇尚家族和亲情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很多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节俭朴素”的观念也在现代社会失去了很多的影响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奢侈和享受,这显然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勤俭持家”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二、现代文化的交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中国社会。

现代文化的影响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中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与此同时,现代文化也在与传统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

例如,在现代音乐和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开始被引入到了作品中,这种交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形式。

此外,在中国社会中,近年来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成为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个新流派。

此外,现代文化还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升级,这种升级不仅局限于文化层面,还包括了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个层面。

例如,在中国社会中,近年来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正大力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新发展。

三、结论总体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矛盾和交融始终都是中国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保持中华文化的活力和韧性,传统文化的遗产与现代文化价值的交融与创新十分必要。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2008年01月10日15:02【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本文原为作者在“全球化与多元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1-2日在吉林大学召开)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后发表在《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编者注)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考察了“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的不解之缘,回顾了“传统和现代”与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的不同关系,着重论证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发明”这一对“传统和现代”的新认识,这一认识对理解当代国内外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和现代”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的成长” “传统的发明”一、“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理解,是社会学创始人和实际奠基人创建社会学立论的重大根据之一。

这一点对两大系统的社会学――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都是如此。

此后,传统和现代、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逐渐成为社会学分析的两种理想类型。

(一)“传统和现代”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社会与过去的传统社会,做了多方面的极其鲜明的对比。

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 指出,这个社会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和统治。

指出,这个社会引起了观念的变化;金钱关系,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3]。

指出,这个社会还是一个急骤变化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而与千百年沉睡的慢节奏的传统社会不同:“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

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

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下面分为三个部分,探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解决之道。

一、尊重传统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是维护国家文化根基的必要条件。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学会去理解、拥抱多样性,避免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他人,形成文化冲突。

合理而有序的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新和拓展,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尊重、包容、理解”的文化交流机制。

(1)尊重并传承优秀传统。

优异传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才有创造性。

传承的前提就是尊重,同时,要让传承有意义,就需要注重怎样把传承与发扬结合起来,如考虑采用国际化后的传统文化,尝试创新、改革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2)学会理解和接纳多样性。

文化差异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要尊重、理解和接纳。

“文以载道”,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出现并不是一定对全部审核的,更多的应该是让社会更完善,更多元。

通过接触和交流,相互学习,可以让各种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互相取长补短,建立一种和谐的多元文化交流,充分体现多样性的美。

二、推广现代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文化的推广,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牵引显而易见的形式。

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新,以更好的形式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现代价值。

同时,现代文化也应有时候尝试更好地“融合”传统文化,以发掘其自身的价值,并形成更多元、更包容性的文化形态。

(1)推广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是国家社会不断创新的产物,它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的文化综合实力。

通过传播现代文化,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拓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文化水平。

文化之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文化之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在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成为了文化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传统,是历史积淀的精华,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

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精湛的工艺技术,从传统节日到民间习俗,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它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传承文化基因的纽带。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文化形式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现代,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相连。

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既是一场文化的交流,也是一次创新的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例如,传统的戏曲艺术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而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传统文化,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碰撞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回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然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文化是深邃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传承。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确保文化的纯洁性和深度。

总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文化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勇敢地拥抱现代的变革。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之魂才能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我们的文化之树才能在风雨中愈发茁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郑杭生2012-9-5 15:51:28 来源:《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考察了“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的不解之缘,回顾了“传统和现代”与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的不同关系,着重论证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发明”这一对“传统和现代”的新认识,这一认识对理解当代国内外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和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现代的成长”“传统的发明”一、“传统和现代”与社会学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理解,是社会学创始人和实际奠基人创建社会学立论的重大根据之一。

这一点对两大系统的社会学——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都是如此。

此后,传统和现代、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逐渐成为社会学分析的两种理想类型。

(一)“传统和现代”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社会与过去的传统社会,做了多方面的极其鲜明的对比。

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 指出,这个社会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和统治。

指出,这个社会引起了观念的变化;金钱关系,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3]。

指出,这个社会还是一个急骤变化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而与千百年沉睡的慢节奏的传统社会不同:“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4]总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转型,1789年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墓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凸显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都市化(城市规模的扩大,作用的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作为社会瘟疫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作为贫富悬殊标志的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并存,从劳资对立到工人怠工,罢工,破坏机器以至起义,从大鱼吃小鱼到企业破产,倒闭,从童工的使用到工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悲惨处境;从失业大军的形成到犯罪率的提高;一边是“生产过剩”,很大一部分粮食和其他制成品被销毁,另一边是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穷人饥寒交迫,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革命的回答和改良的回答,产生了两大系统的社会学。

传统和现代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仍然是重要的议题。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我和刘少杰教授曾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5],即“一点两线两段”。

其中所谓“一点”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的起始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所谓“两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然后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列宁、普列汉诺夫、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东方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主要指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条线是以卢卡其、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所谓“两段”就是,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界,大体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为两种类型,即对资本主义社会它是革命批判型的社会学,而对自己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设维护型的社会学。

这个框架包含着与以往不同的某种新意。

就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来说,我们注意到,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还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坚持这样的基本观点:一方面,要与旧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制度等旧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另一方面,现代又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成果,而这两者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我们也注意到,革命批判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更强调与旧制度等旧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建设维护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一般更强调批判地继承传统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成果。

我们还注意到,当人们无限扩大与旧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范围,在理论上就会犯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在实践上就会导致“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这样的左倾幼稚病。

而当人们无批判地继承传统时,在中国就会在理论上重犯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的错误,在实践上就会盲目提倡用恢复“祭孔”、“读经”之类的手段来“儒化社会”。

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要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二)“传统和现代”与西方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中,孔德本人已初步有了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同类型的对比。

孔德并对工业社会类型的特征做了概括[6],他强调的特点有:科学而合理的劳动组织;人的主要活动表现为从对他人的战争和掠夺(孔德认为这是军事类型社会尚武精神的表现)转向开发大自然;产业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集团的形成和对立等等。

在孔德看来,认清传统的军事社会和现今工业社会的对立,理解社会由神学阶段的军事尚武型向实证阶段的工业科学型转化时造成的一系列社会和道德问题,并着手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证实社会学的关键。

不过,在孔德那里,社会发展被假定为单线式的,西方世界的过程则是人类的先驱。

稍晚于孔德的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突出地发展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等社会类型的理论,而且与孔德的单线进化观点直接对立。

他说:“认为全世界各野蛮的以及文明的种族所呈现的各种形式的社会都只是一种形式社会演进的各个不同阶段,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实际是,社会各种类型,正如个别有机体的类型一样,并非形成一个系列,而是可划分为分散的群体。

”[7] 因此取代孔德历史的逻辑的是生物学基础上的类比法。

于是,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类型,不再被看作简单的历史发展中的两个阶段,而是被看作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的特征。

强制性社会组织与协作型社会组织成为后来社会学分析的两个广泛运用的基本模式,发展出各种变形。

滕尼斯提出的“公社”(Gemeinschaft) 和“社会”(Gesellschaft)概念,表明社会学“传统—现代”比较类型学模式的初步形成。

滕尼斯已用人们社会行动的不同方式及动机(如“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来说明社会结构形式的不同类型,并在社会学理论的、应用的和经验的三个层次上,应用这对分析范式来说明各种社会行动趋向、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集团。

社会学类型渐渐脱离实体性概念的形式,显出越来越清楚的社会学类型的特点。

与孔德和斯宾塞不同的是,在滕尼斯那里,体现“传统”型的“公社”并不表现武力和强制,它表明人们尚处在一种有机的联合之中,而代表“现代”型的“社会”则不一定完美,它表明机械的方式成为主宰。

滕尼斯从“社区时代”走向“社会时代”的思想从一个独到的方面展现了现代性过程,这种分析中“隐含的真诚共同体与人为社会之间的对照,持续影响着大多数社会分析”[8]。

迪尔克姆社会学理论的中轴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但在“机械的”和“有机的”两词使用上却赋予了跟滕尼斯相反的意义:“机械的”一词在“传统”的意义上被使用,而“有机的”则在“现代的”意义上被使用。

因为在迪尔克姆看来,正是合理的社会分工,把我们从传统社会无差别、同质性的组织结构和“集体意志”中分化出来,成为功能上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这两种社会类型在分工系统、法律系统、价值系统、社会控制系统等方面所表现的不同上,已经可以看到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过程的社会学模型。

不管迪尔克姆与韦伯在观点上多么不同甚至对立,他们作为西方社会学的经典代表,在社会学学科化方面是有同样重要贡献的。

迪尔克姆使社会学脱离了以前与哲学、史学、心理科学纠缠在一起的模糊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而社会学类型方法的建立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种类型学方法,在迪尔克姆那里主要表现为分析社会结构层次的范式,而在韦伯那里则进一步扩大为分析个体行动(互动)、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诸层次上的范式。

韦伯把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激情的行动、传统的行动,并认为,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和激情的这两种非理性的行动,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目标合理的和价值合理的行动。

其中,在韦伯看来,又只有目标合理的行动才是绝对合理的行动。

韦伯认为,这种目标合理的行动的作用日益加强,范围日益扩大的过程就是“合理化的过程”。

这一点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用合理的科层制来管理经济和国家上。

所谓科层制,就是分级分部门分职责的管理制度。

科层制的治理与传统的治理和神授的治理不同,它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法的。

韦伯自己说:“科层制的管理就是通过知识来统治,它的特殊合理性就在于此。

”[9] 韦伯对权威类型或支配类型——传统型、魅力(Charisma)型和法理型——所做的分类中,更明显地表示了在结构分析上的传统和现代两种理想类型。

韦伯正是通过这一步骤,最终确立了“传统一现代”的社会类型分析框架,而它一直是后来社会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原型。

处于迪尔克姆和韦伯之间的齐美尔,特别是他关于“形式”的观点,在微观领域完成了社会学的类型化方法。

齐美尔还从互动形式和群体规模在个体参与程度上的不同反映,说明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同时社会分化加剧,因而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化的。

在后来的帕森斯社会学分析中,无论是分析个人行动还是分析社会结构,传统和现代也是立论的重大根据之一。

帕森斯广泛吸取了古典社会学的学术资源——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及集体意志表象的思想、齐美尔的形式互动论,更新了滕尼斯传统/现代的二分法,例如,情感性、扩散性、特殊性、先赋性、公益性的行动构成传统社会的特征,而现代社会的特征则反映在中立性、专一性,普遍性、自致性、私利性的行动上。

帕森斯建立了以社会共享价值为核心的个人社会化理论,以五大行动模式变项刻画了社会行动的现代性转变,阐述了社会系统的结构分化与功能整合,揭示了个人的可整合性与社会的秩序性之间的一体关系,以一种巨型理论“创立了当代社会学论战的框架”(亚历山大)。

同样,现在社会学新三圣——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也无不这样那样地涉及现代和传统的问题。

当然,在他们那里,无论在视野的广度上,还是理论的深度上,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

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

由上可见,传统和现代是社会学想绕也绕不开的问题,它们跟社会学的关系可以说是身影相随,他们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

今后,社会学仍将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来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