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信用
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
![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516e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a.png)
• I=P·r·n • S=P(1+ r·n)
• (二)复利法
• 复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时,要按一定期限(如1年或半年等),将所生 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利上加利的计息方法。
• 设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数,I为利息,S为本利和,计息公式如下: • I=P[(1+r)n-1] • S=P(1+r)n
短期 利率
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含) 以内的利率,短期利率变动 风险小,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一般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 上的利率,长期利率变动 风险较大,利率水平相对
较高。
长期 利率
• (二)利率的种类
• 3.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 利率 是指在整个借贷
期限内固定不变 的利率。
是指借贷期限内, 随市场利率变化 浮动 而定期进行调整 利率 的利率。其优点 是减少市场变化 的利率风险,但 计算成本收益相
• (2)衍生金融工具。 •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金融合约及其
组合形式的总称,包括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 金融互换合约。
• (2)衍生金融工具。
①金融远期 ②金融期货 ③金融期权
合约。
合约。
合约。
• 金融远期 • 金融期货 • 金融期权
合约是指
合约是指
• 我国利率体系未来发率展的。目标,是要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中央
银行可以有效控制的、多层次的、有弹性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利率体 系。
• (二)利率结构
• 利率结构是指利率体系中各种 利率的组合情况。利率结构包 括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金融学第三章信用
![金融学第三章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fdd1bf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5.png)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03
古代信用
现代信用
信用发展趋势
在古代社会,信用主要以口头承诺和简单 借贷的形式存在,缺乏制度保障和规范化 管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扩大, 现代信用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现代信用 以银行信用为主导,包括商业信用、消费 信用等多种形式。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未 来信用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 化,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发展
未来,信用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市场规模将持 续扩大,信用产品将更加多样化;二是市场监管将更加严格 ,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市场创新将更加活跃,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06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定义与类型
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按照合约规定履行义务,导致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 。
经济增长。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的概念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借助信用工具向国内外筹集资 金的一种形式。
国家信用的特点
国家信用具有主权性、政策性和目的性的特点。它以国家主权为后 盾,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
国家信用的作用
国家信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弥补财政赤字,调节 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02
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交 易双方通过赊销、预付等方式提
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特点
商业信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分 散性的特点。它依赖于交易双方的 信任和合作关系,没有固定的格式 和规则。
商业信用的作用
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 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商 品的销售和资金的周转,提高交易 效率。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f6cd3043323968011c9204.png)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社会主义信用 三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与借贷资本根本区别在于不存在资本剥削 关系。 关系。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口头信用: 口头信用 口头允诺 挂账信用: 挂账信用 各自记账,信用关系结束时冲销 票据信用:以商业票据为载体(工具) 票据信用
18
:
1、必要性 、必要性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空间上 的脱节;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的脱节; 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促进 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 2、特点 、特点 主体是企业。企业——企业 ① 主体是企业。企业 企业 客体是商品资本。 ② 客体是商品资本。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③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20
我国的商业信用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而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1929年 ,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 明确规定商业票据是 年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70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90年代初 年代初,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 年代初,我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1995年5月,《票据法》颁布,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 票据法》颁布, 年 月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融学 第二章-信用-习题与答案
![金融学 第二章-信用-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d10b18c5da50e2524d7f88.png)
4股份公司的典型形式是指( )。
5直接融资活动中的核心是( )。
三、选择题
1.信用活动中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
A储藏手段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
2由债权人开出承诺到期付款的有价证券是()。
A.商业票据B支票
C.商业汇票D商业期票
3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A.银行信用B国家信用
C消费信用D民间信用
4.在商业信用中采用的商业票据有( )。
A支票B传票C期票D汇票
5.消费信贷的基本类型有( )。
A银行信用B合作信用
C商业信用D国家信用
6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即()。
A买卖行为B.借贷行为
C分配行为D生产行为
7.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有()。
4.有限责任公司
5.证券公司
三选择题
1B2C3A4ACD5AC6AB
7BD 8BCD 9D 10B 11ABCD 12AD
四简答题
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兼有怎样的联系?
答: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有两种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不仅在各国国内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也广泛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对于推动商品交易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实际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就买卖行为来说,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就已完结,即该产品从工厂所有变成商店所有,就与通常现款买卖一样,而在此之后,它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有其严格的方向性。一般地说,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而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
金融学 信用
![金融学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f380353389eb172dec63b79a.png)
第三章信用本章概念:信用、实物借贷、高利贷、信用经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赊购、信用膨胀、信用媒介、信用制度、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信用工具本章讲解三个内容:一是信用的基本知识,二是信用的主要形式,三是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定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和活动。
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
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
信用是价值的单方面有偿转让,是货币借贷行为,是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的付出二、信用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财富的占有与需求的不均衡是信用存在的基础。
“由于价值分配的不均产生了信用”-----洛克。
社会价值的分配不均和需求不对应使信用的得以存在。
商品经济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信用调剂手段社会分工和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国家、企业、单位、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随意侵犯价值的调剂不能施舍和夺取,只能有偿借贷。
首先是价值的闲置A、生产中的价值闲置B、积累中的价值闲置C、国家与单位的闲置D、居民的价值闲置其次是价值的需求A、固资更新与扩大B、生产临时扩XC、财政举借国债D、居民扩大消费与支付三、信用的起源与发展前资本主义的信用----高利贷信用原始社会末期,贫富的产生形成借贷的必要和可能。
高利贷的贷者:富裕家族、大商人、XX、货币经营业者;高利贷的借者:小生产者、封建主、奴隶主、高利贷的借贷品种:实物或货币。
1、实物借贷: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
实物借贷的存在背景:商品货币关系不普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实物借贷的局限性: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
2、货币借贷: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
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货币借贷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
金融学 第二章 信用 (国家精品课程)
![金融学 第二章 信用 (国家精品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6f05413dcc17552706220837.png)
(三)局限性
1.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限制较多;风险较大
2.间接融资的局限性 由于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 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 资者在资金使 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资方式与 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四、信用的经济功能
分配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
(二)特征
1.极高的利率 2.利息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
者的全部剩余劳动或一部 分 必要劳动。 3.非生产性
二、高利贷的产生
♣ 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出现
是高利贷产生的根源
三、高利贷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债权人:商人、宗教机构、 统治阶级
·债务人:小生产者、破落的奴隶 主、地主和贵族
五、租赁信用
(一)概念
是以出租固定资产而收取租金 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种类
1.融资性租赁
①概念
是指当企业需要添置某些技术 设备而又缺乏资金时,由出租人代 其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出 租给承租单位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②种类
直接购买租赁 回租租赁
转租赁
杠杆租赁
2.服务性租赁
♣ 是指出租人不仅要向承租人
§消费信贷规模1997年只有172 亿元, 2001年末发展到6990亿 元,增长 了40倍
§消费贷款比例由0.3%上升到6%。
3、现实基础
§ 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 微观经济基础
§ 买方市场的出现——宏观经 济基础
§消费制度改革——制度条件 §央行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政策条件 §商业银行转变经费机制,优化信贷结
◆间接融资
货币资金的所有者与货币资金需求 者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通 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
《金融学》第二单元 信用概述及特征
![《金融学》第二单元 信用概述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a977bbaa45177232e60a28a.png)
权利
盈利分享权、出席股东大会权、 表决权、选举权、优先认股权、 股份转让权、对董事的诉讼权 和破产清算后的财产分配权。
义务
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的清偿责任
2021/2/7
41
股票种类
标准 按股东权利划分
种类 普通股和优先股
按是否记名分
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
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分 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
按持有人的国别和身 A股、B股、H股和N股 份不同分
2009年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运行
2021/2/7
14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含
以货币资金形式向
义
企业提供的信用。
是商业信用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更
高层次信用形式。
2021/2/7
15 (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先于银行信用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
2021/2/7
4 (二)信用的基本构成要素
信用 主体
信用 客体
信用
信用
要素
内容
信用 工具
信用 期限
2021/2/7
5
二、信用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社会资金运动过程存在资金余缺现象 社会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各不相同 信用在价值管理与调控中的优势
2021/2/7
三、信用的特征
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的不同
分期付款
银行提供的消费信用 买方信贷 卖方信贷
根据消费信 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信用卡 用的用途 消费、教育信用消费、旅游信用消费、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及信用形式(张琅)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及信用形式(张琅)](https://img.taocdn.com/s3/m/5259a49c84868762caaed530.png)
回流
货币 资本2
产业资本循环的要求: 三种形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货币 资本1 货币 资本3
货币 资本1
货币 支付1 资本1
支付2
商品 资本1 劳动力
生产要素
生产
生产 生产 商品 资本 资本2
货币 回流1 回流2 货币 资本2 资本3
1、信用关系主体:信用参与者
价值(本金)
授信者
价值(本金、利息)
1、信用是以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 关系。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①
货币以独立的价值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
②
相应的标的是一种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资金。
3、信用的运行机制以契约为基础,以履行为核心。
货币 资本1
支付
商品 生产要素 资本1 劳动力
生产
生产 资本
生产
商品 资本2
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发行国库券和公债券。
3、特点: 债务人是发行债券的国家或地方政府。
(1)国家信用的债权人是购买国家债券的单位和个人, (2)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密切相关。
金融机构充当代理中介、机构投资者。
(3)国家信用以财政收入作为偿付保证。
4、国家信用的作用:
(1)解决财政困难;(2)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
企业A 债务人
签发
企业B 债权人
取 款
存款
A的存 款银行
出票日 期
付款人名称
收款人名称
确定的金额
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出票人签章
19
1、含义: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 款、贷款等业务接收或者提供的信用。
货币金融学-信用课件.ppt
![货币金融学-信用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e645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d.png)
二、现代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五)国际信用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经营者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 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信用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和消 费贷款。
积极作用: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可以刺激消费, 促进生产;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为、信用方式和信用形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自然经济时期的信用
货币经济时期的信用
信用经济阶段
第一节 信用的性质与功能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 三、信用的特征 四、信用的职能与作用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
1.信用主体:信用活动中的参与者—债权人与债务人。 2.信用标的:信用关系的对象—实物与货币。 3.信用条件:如何偿还的约束性规定—期限和利率。 4.信用工具: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又称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泛指以国家 (或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
国家信用分为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国内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内居民、
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内债。 内债一般分为国库券、国债和公债。 国外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
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
实际上典型的商业信用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交易直接而迅速、在调节企业之间的
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 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 用。
2.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局限性: 一、商业信用的范围有限。 二、商业信用授信的方向有限。 三、商业信用的规模有限。 四、商业信用的期限有限。 五、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六、商业信用具有分散性、盲目性的特点。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c082c9668762caaedd33d4ee.png)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货币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都以私有制为前提,它们产生的经
济前提是同源的。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替代
三、信用与金融
金融的含义:金融是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总 和,是通过货币有偿让渡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运动, 也就是资金融通
金融的产生是货币和信用融合的产物:当货币 与信用从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范畴,走向相互结合 并日益紧密融合时,金融范畴便产生了。
义何在?了解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出的有关 消费信用的贷款有哪些类型?大学生助学贷款算 不算一种消费信用? 5、你认为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根源是什么?怎样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秩序?
地位
基础
主体
4
运动 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 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
致
5
形式
赊销、预购
放款(贴现)
6
融资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7
优点
方便、及时、灵活
规模大、范围广
8
局限
规模、方向限制
盲目性强、可控性弱
风险较大
三、国家信用
(一)含义:国家财政通过举债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 信用形式
(二)形式:国库券和公债券 (三)作用:
第五节 融资方式与融资体制
一、融资方式与融资过程
资金盈 余部门
购买
企业、政 间接证券 府、居民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保险、 信托、投资基金 (间接融资)
购买 直接证券
资金 短缺 部门
购买 直接证券
金融市场 (直接融பைடு நூலகம்)
购买 直接证券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一)间接融资的含义: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 中介机构间接完成融资活动的方式,典型如银 行借贷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 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446b08cc175527072208cd.png)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1.信用就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信用的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信用的本质:信用是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三要素:债权债务关系、时间间隔、信用凭证。
4.信用的产生: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信用与货币之间自古就存在紧密的联系。
现代意义的信用: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关于债权和债务关系的约定。
信用形式:政府信用、政府赈济、汇兑等。
5.信用及债务关系的保证:政府对契约的保护、担保联坐制度、债务奴、债务犯。
6.信用产生的原因: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
第三,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经济利益。
7.信用的发展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实物经济时期的信用主要建立在对物的信任上;货币经济时期,作为主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主要的信用形式;信用经济阶段,信用超出了流通货币的范畴,渗透了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
8.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定义:人行及高法规定,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倍以上的贷款,且不计复利。
9.高利贷特点:利率畸高;信用不发达或信用程度太低;常与黑恶势力相勾结。
10.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
特点: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11.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金属货币——不兑现信用货币;信用因货币而发展了其形式;实物信用——货币信用;信用因货币而扩展了其规模12.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金融学 02 信用理论
![金融学 02 信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ab0c6f1ed9ad51f01df2a2.png)
第一节 信用的本质与职能
2、对信用本质的理解: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 贷行为;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首先商品买卖是所有权转移,信用只是商品或货币 的使用权的转移。其次,商品买卖是价值的对等转 移和运动。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第一节 信用的本质与职能
第一节 信用的本质与职能
三、信用的职能 (一)资金再分配的职能 将社会各方面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货币资金动员 起来,并投向需要资金的部门和企业。
通过金融中介集聚各种闲散资金,积少成多、 续短为长、变死为活,然后供赤字单位使用; 也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将借贷双方连接起来。 信用分配只是借助于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 离,暂时让渡资金使用权。
第二节 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又区别于商业信用: (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而商业信用是一 种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不是 商品资本; (3)银行信用具有广泛可接受性。
第二节 信用形式
3、在我国,银行信用一直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首先,主要授信者是国有商业银行,银行信用是 国家掌握的重要经济杠杆。 其次,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是 由银行提供。 再次,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可以弥补 商业信用的不足。 第四,商业信用和国家信用诸形式的发展往往依 赖银行的支持。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紧密相连的经济范畴。其产生的基 本前提条件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大量的剩余 产品。
财富分布的不均导致富裕人群集中了大量的实物或货 币,而贫困人群缺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维持生 活与生产,向富裕家庭借贷,导致信用产生。
借贷最初以实物形式为主,逐渐发展为货币借贷。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a6a6182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1.png)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金融学第二章,主要涉及信用这一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信用概述、信用评分、信用市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信用的基本概念、信用评分的原理、信用市场的运作以及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信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信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信用评分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信用评分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信用市场的构成和运作机制,理解信用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4. 学生能够理解信用风险的概念,掌握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信用的基本概念、信用评分的原理、信用市场的运作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难点:信用评分的具体计算方法、信用市场的复杂性和信用风险的管理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金融案例,引出信用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信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信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接着讲解信用评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信用评分的计算过程。
然后讲解信用市场的构成和运作机制,让学生了解信用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讲解信用风险的概念,介绍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3. 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巩固所学内容。
4.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信用知识进行解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信用概述定义特点作用信用评分原理方法应用信用市场构成运作机制功能作用信用风险管理概念方法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解释信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信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请说明信用评分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个实例说明信用评分的计算过程。
3. 请描述信用市场的构成和运作机制,并解释信用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4. 请解释信用风险的概念,并列举一些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金融学上信用的名词解释
![金融学上信用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27c9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8.png)
金融学上信用的名词解释在金融学中,信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用可以被定义为一方为了获得资金或贷款而向另一方提供的可信赖的承诺。
在这个定义中,信用包含了双方之间的互信关系,并且意味着当一方需要资金时,另一方愿意向其提供帮助。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用的概念,我们需要解释几个与信用密切相关的名词:信用评级、信用债券和信用风险。
首先,信用评级是一个用于评估特定个体、公司或政府的信用质量的指标。
信用评级机构根据特定的评级标准对借款人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其偿债能力和还款能力。
信用评级通常用字母等级(如AAA、AA、A、BBB等)来表示,其中AAA 代表最高信用评级,而其他等级表示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
这些评级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并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信用债券是指债务工具,由借款人(如公司、政府)发行给债权人(如投资者)的一种证券。
它是一种债务工具,代表了借款人对债权人的还款承诺。
信用债券通常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质量进行定价和发行,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可能获得更有利的条件,如低利率和长期期限。
信用债券的发行量和发行质量对借款人和投资者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或完全履行还款义务的风险。
在金融市场上,信用风险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恶化的信用质量或不良债务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经济不稳定。
为了降低信用风险,许多金融机构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例如进行信用评级、采用抵押品担保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
总结起来,在金融学的领域中,信用是个体、公司和政府为了获得资金或贷款而提供的可信承诺。
信用评级、信用债券和信用风险是与信用紧密相关的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对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评估借款人的信用质量,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投资风险。
通过深入研究信用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有效管理投资风险,并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多获得资金的机会。
[经济学]金融学第二章信用
![[经济学]金融学第二章信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9f871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e.png)
1.你过去对于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怎样理解的?应该怎样界定信用较好?答:(1)过去对信用这个经济范畴的理解是,信用相当于“借贷”或“债”的概念,等等。
(2)按照下面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比较好: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是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有无利息的借贷,但这是由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免除利息的优惠,是一般中的特殊。
西方不少国家的银行对企业的活期存款也往往不支付利息,但存款者可以享受银行的有关服务和取得贷款的某些权利,实际上还是隐含有利息的。
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答: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转化和延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
它既区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
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
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
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
而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答:(1)将现代经济说成信用经济是对现代经济的一种描述。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2e2a4dd25022aaea998f0fad.png)
负面影响:
• 1、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倾向于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 导致虚假需求,传递错误信息,盲目生产,产能过剩。 • 2、过量发展消费信用容易导致信用膨胀。 • 3、如果误判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会使得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 重,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房奴 ”“卡奴”
二、信用形式
二、信用形式
(三)银行信用 与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占主导地位的信用 形式,在资金提供规模、资金流向与范围、借贷期 限等三个方面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固有局限 ◎二者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发展初期,银行通常办理商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为 商业汇票提供承兑服务等业务介入到商业信用领域,促进了商业 信用的发展,也为银行信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信用的含义与特征
债权人(Creditor),贷出商品或货币的一方, 为授信人。
又称
债务人(Debtor),借入商品或货币的一方,又称为受 信人。
一、信用的含义与特征
我国产业资金以及社会总资产在其循环周转过程中存在大量 闲置,主要有以下情况:
1)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次投入、分次转移到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并分次 收回,分次收回的资金会被闲置起来; 2)流通资金使用过程中,商品销售与为新一轮准备原材料有时间间隔 3)农民农业生产 4)居民收入是集中性的,支出是分散的 5)国家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先收后支有部分资金闲置 6)财政部门将集中的资金拨给机关单位,资金使用前有货币闲置
商业票据可经债权人背书后转让流通。 “背书”是指商业票据的债权人在转让票据时在其背面签字以 承担连带责任的行为。即背书人信用等级越高,参与背书的人 数越多,商业票据信用风险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信用本章概念:信用、实物借贷、高利贷、信用经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赊购、信用膨胀、信用媒介、信用制度、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信用工具本章讲解三个内容:一是信用的基本知识,二是信用的主要形式,三是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定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和活动。
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
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
信用是价值的单方面有偿转让,是货币借贷行为,是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的付出二、信用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财富的占有与需求的不均衡是信用存在的基础。
“由于价值分配的不均产生了信用”-----洛克。
社会价值的分配不均和需求不对应使信用的得以存在。
商品经济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信用调剂手段社会分工和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国家、企业、单位、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随意侵犯价值的调剂不能施舍和夺取,只能有偿借贷。
首先是价值的闲置A、生产中的价值闲置B、积累中的价值闲置C、国家与单位的闲置D、居民的价值闲置其次是价值的需求A、固资更新与扩大B、生产临时扩张C、财政举借国债D、居民扩大消费与支付三、信用的起源与发展前资本主义的信用----高利贷信用原始社会末期,贫富的产生形成借贷的必要和可能。
高利贷的贷者:富裕家族、大商人、宗教、货币经营业者;高利贷的借者:小生产者、封建主、奴隶主、高利贷的借贷品种:实物或货币。
1、实物借贷: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
实物借贷的存在背景:商品货币关系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实物借贷的局限性: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
2、货币借贷: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
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货币借贷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
货币借贷的出现使货币与信用从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范畴,走向相互结合并日益紧密融合为金融范畴。
从此以后货币借贷逐渐站具主导地位。
高利贷:以谋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
高利贷盛行于前资本主义时期。
高利贷的利率一般都高于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平均收益率,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且无上限,年息36%(三分息)到百分之几百高利贷的作用:“有资本的剥削方式而无资本的生产方式”使小生产破产,资本主义的信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信用转化为借贷资本,多种信用形式的出现。
四、信用的基本特征1、信用的标的物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2、价值的单方面让渡。
贷者在没有取得等值品的情况下就将出借品给了借者,双方构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非等价交换关系,所以贷者承担着信用风险。
3、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4、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5、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6、信用体现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G——G’(G+g)使资本的运动具有了神秘色彩。
全部运动过程为G——W·····P·····W’——G’7、容易产生信用膨胀。
信用膨胀:信用供给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超出其真实基础与客观需要量。
在实物借贷和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不会发生信用膨胀。
在货币借贷和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供给部门可以通过投放信用货币和扩大信贷规模来扩张其信用能力,往往导致通货膨胀。
8、一般通过信用媒介。
信用媒介联系信用关系各方的中介机构。
信用媒介通常作为独立的企业性经营单位运作。
在经济活动中,信用媒介主要角色是充当中介,一方面集聚资金形成债务,另一方面运用资金形成债权,并从中获利。
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是否通过信用媒介和是否直接承担风险和拥有债权债务或所有权为标准。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或中介不承担风险的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中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
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五、信用的作用和职能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的作用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的功能,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
可促进社会资金的积累,加速生产的发展,节约流通费用3、促进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借助信用使资本转移并达到利润率平均化4、反映和调节经济的作用(调节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一切企业单位均在银行开户,从而置于银行的反映之中。
调节货币总量,调节现金与存款比例达到货币总量、结构、与物资供应的平衡并促进经济增长。
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五、信用风险及其防范1、信用风险的定义定义和原因(书);信用风险和金融风险;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
2、信用风险的特征客观性、传递(导)性、可控性、周期性。
3、信用风险的防范(书60)第二节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一、信用制度(一)信用制度为约束信用主体信用工具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信用制度的建立不仅是有形的法律规则的建立,还需要全社会道德意识规范的无形约束。
(二)如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特点来分析:1、以负债经营为主,具有明显的扩张性2、债权债务关系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经济关系3、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4、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来分析,即各部门都有借贷信用。
5、从信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来分析,市场经济离不开信用。
二、信用的主要形式1、商业信用是企业间在出售商品时以赊销和延期支付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商业票据。
赊销:商品买卖双方采用的一种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赊销方式把商品购买与支付货款分离为两个环节。
赊销方式对于买卖双方都有利。
赊销方式实际上是销货者在出售商品的同时向购货者提供了短期资金融通。
必要性:生产周期的不一致;工业对商业的支持;特点及局限性:与商品的联系性、严格的方向性、产业规模的约束性、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2、银行信用以银行及其他信用机构为中介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主要工具是银行借贷和银行票据。
特点:(1)是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作为信用中介; 银行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2)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对象形态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性。
(4)银行信用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5)创造信用货币。
与商业信用的关系:(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2)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
3、国家信用国家政府作为信用的主体,向国内外进行借贷所形成的信用。
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债券。
分类:内债外债;短期中期长期;可流通不可流通;有形无形;一次付息分期付息。
国家信用作用:1、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临时失衡;2、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3、发展经济建设;调节经济结构。
4、配合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
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信用规模概况4、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或其他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直接用于消费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抵押贷款)等。
形式:A、银行直接贷款给消费者;B、银行贷款给商家,商家为客户赊销,客户向银行分期付款。
C、信用卡透支。
作用:提前消费;扩大信贷;促进经济。
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总供给能力与水平;居民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资金供求关系;消费观念与文化传统。
5、国际信用国家、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同国外政府、机构企业进行的借贷活动,既跨国借贷。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包括:1、出口信贷(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2、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独立贷款和银团贷款)3、政府贷款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5、国际资本市场融资6、国际租赁(经营性租赁和融资租赁)作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注意事项:汇率、利率风险;偿债能力。
第三节信用工具一、定义及其分类1、定义、信用工具亦称金融工具(严格说通货也是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是依法开立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凭证。
2、分类标准(书63)二、种类票据——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卡证——信用卡、信用证有价证券——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工具三、特征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
四、价格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思考题:1、一设备租赁公司将一台机器设备租赁给A公司,按其价值收取25%的租金,问这是实物借贷还是货币借贷,是不是高利贷?2、A公司以其不动产价值500万元,向银行低押贷款250 万元,这是否属于完全意义上的信用借贷行为?中国银行为何经常采用这种方式的贷款?3、A公司通过投资银行包销发行1000万元的一年期债券,最后只售出500万元;A公司同时给信托投资公司1000万元作为委托贷款。
两种形式各属何种形式?4、A公司采用赊购方式购买B公司产品,开出半年期年利率10%的票据一张交付B公司,该票据银行认可到期给予承兑,请问这种方式是银行信用还是商业信用?5、某人交付发展商25 万元并以其新购房产证抵押,取得银行25万元分期付宽款贷款支付给发展商。
这种方式是何种信用?6、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7、中国社会信用堕落的原因,如何重塑中国的信用体系?参考资料:美英以及欧洲大陆国家的信用体系的内容和特点美国是一个征信国家。
所谓征信国家,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形成了独立、公正且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主体,从而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能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国度,可以快速取得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任何一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真实的资信背景调查报告,企业和消费者已经形成自觉培育和维护自己良好信用的习惯。
在征信国家做生意和生活,信用的缺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少企业和个人因此断送了事业或生活中应有的便利。
美国信用体系具备了征信国家的基本内涵,既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也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
美国信用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
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
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帐法共15部。
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确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建立失信惩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