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罗小玲)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教学精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积极面对集体生活,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生活品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待人宽容。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换位思考。
2、难点: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一、换位思考。
情景一:不平等的待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
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教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当我们做着一些别人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要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议一议:李勇的故事。
(教材68页)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认为李勇同学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很生气。
教师: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他的这种情绪会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带来一些怎样影响?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认为李勇都很冲动,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果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不会有这么多不开心的事情了。
活动:自我剖析。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经历中肯定有许多不顺心、不能释怀事情,现在回忆一下,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请大家进行“自我剖析”。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1.知目:本中的基知(《》)2.技能目:通翻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点(翻《》)3.情感目: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才能达到仁”“ 什么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集中探“仁”与我的生活)四、安排: 1.5 ( 0.5 ,达到知、技能目,本1)五、型:多媒体授六、教学方法:启、探究七、教学程1.翻开《》,圣人孔子从神上走了下来,我看到了一位真、坦率的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者,看到了一位学生感到“仰而弥高,之弥” 的者,看到了一位充智慧的智者,正所“学高,德高范”,他堪称“万世表”。
走近他,我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的身影,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也无法全部解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聚在一起和平共,就是仁。
那么怎才能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者孔子此是怎么解的。
接下来,大家集体背第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
(落背,活堂氛)教:其,文言文的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来完成。
在平,只要你想,敢,然后大声,就可以出味道,出情感,出人生。
“ 狂文”,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狂,略文言文朴的土地我的享受。
3.文本解:(1)我的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系自身生活,一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句是相系的。
(尽量使用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是希望人我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人好一点。
一点最的,我是希望老多关注我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可曾想,我是否也曾关心老,关注老,理解老内心的苦衷呢。
也,我也希望朋友多自己做一点事,爸多自己一点,一点理解⋯⋯或,从今天开始,当我想到一个的候,希望大家都能想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2. 运用这一原则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练习册。
3. 情景案例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些情景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然后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并请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Step 2:讲解道德原则(10分钟)通过PPT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强调这一原则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好地尊重和关爱对方,避免伤害他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应用于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Step 3:情景案例讨论(15分钟)将准备好的情景案例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并找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解决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各组的解决方案。
Step 4:个人反思(10分钟)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写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思考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Step 5:分享和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反思,并进行总结。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一原则。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下节课前收齐作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
优质课高中语文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及特殊文言语法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
2、运用古汉字的解字法及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恕”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2、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能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理解、评价孔子的思想主张。
学情分析:1、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五年文言文学习经历,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积累,具有较强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2、该学段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喜欢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体验及成功感,但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文言学习方法,有效性较弱。
3、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已对《论语》一书有了初步阅读,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册书中的课文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
4、现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对于社会的认知似懂非懂,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唯“分”论英雄的社会论,学生甚至社会大众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社会中“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学生时有出现。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仁之体验视频导入:“熟悉的陌生人”采集学生空间、博客里恶搞教师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被恶搞的感受。
活动2【活动】仁之预见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1)分享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预习成果(重点字词翻译、疑问探讨)(3)合作学习第1、2、3则,思考:三子问仁,孔子的答案分别是什么?请提炼概括。
活动3【讲授】仁之内涵探究1、2、3则,分析“仁之内涵”(一)第一则【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学设计-0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学会凡事相互支持,这对个人在集体中生活和团队精神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内容:特点:为体现面向生活、引导生活的教材理念,我们在教材基本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通过典型的事例和颇有意味的阅读美文,来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启迪,让学生在人文感悟之中获得精神的深层陶冶。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与他人友好合作,就必须做到相互支持;让学生懂得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做到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理解他人,以实际的行动助人。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③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支持,做到待人宽容。
2、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启发学生联想3、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感悟生活——深层体验——自主成长二、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演等形式融入到情景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将自己在情景中体验到的情感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过程设计【激发兴趣】情景一:杨振宁与密尔斯(多媒体展示)师:阅读“杨振宁与密尔斯在科研方面进行合作”的事例后思考、讨论:密尔斯为什么愿意与杨振宁合作?是因为杨振宁比自己的资历深吗?生:讨论后回答。
共同归纳:是杨振宁的真诚、平等和乐于助人,使他与密尔斯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也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感悟生活】情景二:孙叔敖的故事战国时,有个小孩叫孙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给他讲两头蛇的故事,说谁如果不小心,遇到了两头蛇必死无疑.一天,孙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两头蛇,他急忙搬起石头砸死了它.然后又挖了个坑,把蛇埋了.之后,哭着回到家里,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我活不长了,我今天遇到了两头蛇.”妈妈问他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妈妈笑着跨他是个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有告诉他,两头蛇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会死的.后来孙叔敖成了楚国的宰相.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师:为什么孙叔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生:因为他待人和善,懂得关心帮助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 学会将道德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2. 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简介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学生活动手册;3. 道德故事或案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使用PowerPoint简要介绍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其含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Step 2: 学习(15分钟)让学生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道德原则的相关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经验。
Step 3: 道德故事分享(15分钟)讲述一个道德故事或案例,其中涉及到一个人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导致了不良后果。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故事中的错误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
Step 4: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例如在学校、家庭或社交活动中,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制定相关行为准则,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Step 5: 总结(5分钟)回顾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成果,强调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这个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提醒他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要思考后果。
Step 6: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情境,如何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组织道德活动,如义卖、志愿者服务等,以实践道德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课例分析】:这是《论语》中极具教育意义的篇目之一,主要内容是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它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该干什么,在现代社会,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很多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教学设想】对于本课来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讲授选文时,作为教师应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现代价值。
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学会应用“仁”这种思想。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阅读孔子的资料。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__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难点:体会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五、课型:多媒体授课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七、教学过程1、导语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在教师资格面试前的备课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很多考生对于如何写教案总是很头疼,教学目标究竟如何制定,教学重难点如何定位,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确实都需要考生认真思考和打算。
今天,特意为大家打算了一篇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完整教案范例,期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援助。
一、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难点)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商量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情愿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戏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戏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味道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肯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商量,答复下列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公平、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法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情愿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情愿,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能够正确翻译文本;(2)能够品读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明白何谓“仁”,以及如何去践行“仁”(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文选的观点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状进一步进行思考和阐述。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点拨引导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能够在鉴赏中感受孔子的个人魅力,能够感受“仁”这一中华民族极为纯粹的道德精神;(2)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有所启发,受到熏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将“仁”放在心中,去实践“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选1、2、5、8、9【教学难点】孔子思想非常深奥,文选看似内容简单,但是要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而在体会的基础上做到联系实际,完整表达,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具多媒体ppt,黑板教学设计一、导入1、解题我们的题目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成语来说是什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2、导入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别人。
而许多美好的道德,是民族的,也是全世界所有人民共同的价值标准,比如我们许多经典中都有这样类似的价值观点。
“人应当到处漫游,自己想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怎样对待万物”。
——《苏特拉克里-坦加》“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自己想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留心遵行吧。
”——《摩诃婆罗多》“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
——《路加福音》耶稣“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到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圣训集》穆罕默德我们想想,为什么出去旅游的中国人会被厌弃,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说中国人没有礼貌、素质?怎么样做才能使得中国人会真正受到大家的欢迎?很多年前,其实孔子就已经交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生存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可以在书上画线,也可以写在本子上。
投影12
投影13
投影14
投影15
投影16
投影17
投影18
投影19
投影20
投影21
作业可放在课后布置。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所以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理应积极地入世。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课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课时
1
第1课时
组织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孔子对“仁”的观点。
情感目标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
教学难点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实中的建设中来。
2.推荐图书,进行通俗阅读。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生:……
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三、知识拓展,说说我们身边的“仁”。
师:那么在当今社会,还有“仁”吗?还需要“仁”吗?接下来我们对身边的“仁”进行一番讨论,各抒己见。
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也有个问题。
那么当道义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生:……
师:孔老师是有问必答呀。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或者说是领悟力不太高的是谁啊?
生:……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
师:樊迟真的是反应迟钝吗?
生:……
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难题。是什么呀?
生:……
师:虽然我们不能够回到两千多年前去听孔老夫子上课,但我们自己可以模拟一下当时的课堂。大家说好不好?
生:……
(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仁”的思想
1.师:颜渊、仲弓、樊迟都问老师“什么是仁”,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仁”,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
生:……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④爱人。
⑤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否还能够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二、知识梳理,解读选段
(一)感悟语言,享受语言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一遍
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3.教师点评
师:孔老夫子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几个学生?分别是谁呢?
师:对于这个问题,课文中已经有了答案。大家看到第8节。如何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师:就是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活命而伤害对仁的追求,伤害到仁道,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或者说是来完成自己对仁的追求。那么孟子也提出了“舍生取义”。
接下来,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她叫文花枝。是湖南一青年旅行社的导游,2005年8月28日,在带团途中遭遇车祸,当营救人员想先把坐在车门口第一排的文花枝先抢救出来时,她却高呼“我是导游,后面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由于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她左腿高位截肢。事后记者问她:“你后悔吗?”文花枝笑着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生:……
4.分角色表演,模仿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师:不要求按原话,允许自由发挥。
生:……(1~5节)
①颜渊问仁(颜渊--孔子)
②仲弓问仁(仲弓--孔子)
③樊迟问仁(樊迟--孔子--子夏)
④子贡问仁(子贡--孔子)
(教师点评)
师:台上的同学表演得很好,台下的同学听得也很认真。那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句子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明白的就提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投影1显示课题
投影2
投影3
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投影4
因为曾子是个人语录,不属于对话,就不放在课堂上表演了。课前已吩咐学生做准备。学生较内向,怯场、笑场是有可能的。教师应多加鼓励。
投影5
投影6
投影7
投影8
投影9
投影10
此过程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再一次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师:对照注解,还有不明白的句子吗?
生:……
(教师解答)
2.全班同学把以上句子齐读一遍。
3.
师:读了这么多句,你们认为最核心的一句是什么?
生:……
师:文中没有最标准的答案,只有最核心的。即本章的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那么孔子有没有鼓励我们该做什么呢?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
教学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教学方法
释义法、诵读法、探究法、举例应用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孔子的介绍。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由同学们推举一下合适的人选,扮演孔子及五位学生。
学生质疑
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
学生质疑
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说出我们身边的“仁”。学生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展开讨论。
学生看投影齐读
师:同学们,这算不算是“仁”呢?
生:……
四、本课小结
师: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心我们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最后,请同学们用最大的声音,最真诚的声音齐读这几句话: